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赡养父母方式无疑要发生变化。赡养方式的变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为了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生活模式,将会影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而事实上,生活中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已经有所变化了。在商品社会中,这种关系的变化显得更为剧烈,这就要求我们调整传统的生活方式。当基本的物质需求都能够满足的时候,父母的精神追求就更多了。子女给父母创造一些方便条件,给他们一份工作,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实,能够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年龄成为经验的代名词,年老智不弱,经验丰富,因而使父母更容易,也愿意因此受到尊重。安阳是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是家中的老大。安阳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小妹妹。安阳的母亲在生小妹妹的时候难产,去世了。父亲是邮局的一名邮递员,一直又当爹来又当妈,一个人拉扯他们三个孩子。自打母亲去世以后,父亲一直没有再婚。
前不久,父亲因为胃部疼痛住进了医院,安阳回到家取一些换洗衣物,无意间,安阳发现在父亲床下有一个破旧的手提箱,安阳好奇地打开,才发现在它的里面,有一个硬纸板夹。这个本夹上面用铅笔写着两个加粗的大字“手稿”。对安阳来说它简直是太熟悉不过了。安阳凝视着这个盛放着父亲作品的厚厚的本夹子,往事如烟漂浮在安阳的眼前,悲伤的眼泪则像潮水一样涌出他的眼眶。
记得中学的时候,安阳看见爸爸坐在卧室的桌子旁,伏案疾书,他正在写刚卖掉的那件奶奶传下来给母亲的一对玉镯子这件事,他一边写着,一边顺着脸颊悄悄流泪。眼睛不时的看看放在床头的母亲的遗像。而那次是为了给小妹交住院费。
父亲并没有把这篇文章投到报社去,但是,就在那天后,安阳发现父亲的眼里闪烁着新的光彩。他对安阳说:“孩子,爸爸要成为一位作家。我想以后适合写些小说,写些能够鼓舞别人的士气、感动别人的心灵的小说。”
于是,他买来稿纸和有关写作方面的书籍。他说写字要工整,纸张要整洁,这是对读他稿子的人的一种尊重和礼貌,编辑也就更有可能喜欢读他的作品。他把地下室的一个角清理干净,把卧室的书桌摆进去,桌角上摆上台灯和这个硬纸本夹。他说以后他要经常花些时间写作,它需要一个自己的空间。父亲充满自信地在纸板夹面写上“手稿”两个字。
就这样,父亲正式开始了他的写作。但是父亲不得不分散他的精力,他要给安阳等三个孩子做饭,洗衣。而单凭他的退休金,供他们三个孩子读书吃饭穿衣,实在太紧张了。所以父亲又在附近的牛奶工厂,当送奶工。每天要用上午半天的时间去打工。那时安阳忙着高考补习,二弟当了运动员要每天训练,小妹因为从小没吃过母奶,身体总是不好,更是依赖父亲。这样一来,他就没有多少时间来创作他的小说了。
当他们三个孩子都长大成人,各自有了家庭,离开父亲以后,安阳想他是应该有时间来进行他的创作了。但是,总是事与愿违,当父亲快要完成他的第一部小说时,父亲患上了胃癌,他不得不再次放下笔,疼痛已经不能让他再写作了。此刻,安阳看着手里的这个本夹子,安阳惊奇这里面夹的稿纸竟是那么的厚厚的一摞。里面究竟都写了些什么呢?安阳抑制不住强烈的好奇,小心翼翼地翻开了它们,坐在椅子上开始阅读那些“手稿”。原来父亲写的几乎就是他的自传,他怎样和母亲相爱,怎样过着节俭但幸福的新婚生活,第一次看到安阳的降生,他们为人父母的喜悦……点点滴滴都是过去的美好回忆。文字里透露出一个年轻人逐渐变老的全过程。
父亲从来没有发表过一篇文章,没有出版过一本书,因为他一直为他们操劳,根本就没有时间。但是,他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一部书。安阳决定,继续帮父亲写完他的自传,并以父亲的名义把它出版。名字就叫《父亲的梦》。安阳想这是对他最好的报答。安阳花了近半年的时间,将父亲书中遗漏的岁月补上。
找了几家出版社,他们都告诉安阳,这样自传体的书不够商业,故事不新鲜,不好卖。安阳和弟妹依然坚持,如果没有出版社出,自己掏钱也要印出书。
在父亲手术那天,安阳手捧着已经出版的《父亲的梦》站在父亲病床前,“爸,你的书出版了……”父亲脸上泛起久违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