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为正义事业、公众利益而发火动怒,其内涵才是健康的、有益的,才会带来积极的后果。反之,如果因为别人触犯了自己的私利而发火训人,那只能暴露出发火者思想意识低下,并破坏人际关系。
2. 要善于用理智之缰对怒言加以控制
义愤之言毕竟是情绪激动状态下的“言语爆发”,如果不善控制,任其发泄,就会走向反面。因此,具有积极意义的怒言,往往表现出极大的理智的克制。
(1)发怒的状态要适度。不可“怒不可遏”,而应“怒不失态”,恰到好处。
(2)怒言说服有分寸。盛怒之下,语调难免高昂,但不要挖苦揭短,侮辱对方人格。
(3)时机把握适当。“怒”到一定程度,就要适时消火降温,转换口气,缓和气氛,不能“得理不饶人”,一怒到底。事实证明,如果任怒火放纵,一怒而不可收,即使你的动机再好,恐怕也难免把事情搞糟。
3. 怒言说服最根本的还在于言之成理
人们发怒,说到底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影响对方的言行。要达此目的,仅有“怒容”不行,还必须善于讲理。怒言说服不同于正常状态下那样条分缕析,慢慢道来。它的特点是,抓住要害,专拣最重的语言,一针见血,重炮猛攻,使对方闻之震颤,思之有理,从而产生巨大的征服力。
◎ 幽默说服要新颖有趣
幽默的特点在于奇巧,奇在出人意料,巧在入情入理。从它所借助的表现手法上看,首先,它离不开夸张,而且这种夸张是出乎意料的;其次,它带有浓郁的曲折含蓄的特色。
幽默的语言一般具有新鲜感和趣味性。新鲜和有趣的东西,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记忆。
在说服中,完全可以在突出思想性的前提下,用生动活泼的幽默话语来表现你的聪明和风趣,增强说理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有效性,同时还可以摆脱困境,缓和紧张的气氛。
幽默的话语在说服中不仅能使对方破涕为笑,暂时忘掉痛苦,心理得到平衡,而且也是表达婉转批评的手段。它能够把说服事实的反差加大,即把矛盾之处形象地放大,其效果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
幽默是引人发笑的语言艺术,恰如其分的幽默,可以使人在笑声中顺利地接受你的说服。
幽默不同于讽刺,这一点必须明确。幽默语言的说服力量,主要来源于它内在的理性内容,而理性的内容能够揭示生活中的某种规律。
讽刺是对社会生活和对个别人身上的社会性弊病以及不良现象加以尖锐的嘲笑和愤怒的谴责。这种风格的语言,不适用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的劝导说服。
我们说,幽默不同于讽刺,就在于它不以刺伤别人为目的,不超出对生活现象的部分缺点善意的批评范围。它是一种含笑的启示。它虽然也有揭露和反对,但这是建筑在巧妙地揭露和解决客观事物的矛盾上;或是建筑在对方性格中某些固有的矛盾上,而且这一切都是在笑声中进行的,让对方在笑声中充实思想。
这种笑饱含着热情、启迪,不仅能帮助对方同旧的事物、落后陈腐的观念进行斗争和决裂,在笑声中同不良的习气告别,而且会使他在思想上感到特别的轻松和愉快。
幽默虽然会引人发笑,但引人发笑不是幽默的目的,目的在于使对方笑过之后得到深刻的哲理启示,在心目中留下严肃、高尚、美好、善良的印迹。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
你要成为有幽默感的说服者,首先应该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要与人为善;其次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机智敏锐以及乐观主义精神。
◎ 比喻说服要风趣形象
说服的语言,要想做到朴实无华,又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使对方听起来趣味盎然并受到启迪和感化,全无枯燥干巴、味同嚼蜡之感,就应该适当地多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喻的妙用,对于提高说服语言的明晰度和准确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比喻,就是用人们已经知道的东西来说明人们所不知道的东西的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它能给人一种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大量的说服实践表明:正确地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使模糊的道理清晰起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从而避免抽象说教给人带来的枯燥感。
自古以来,许多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在宣传自己的思想、阐明观点时,都十分注意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
我们在对人进行劝导说服时,可以很好地学习前人的语言技巧,学会灵活地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我们的观点,增强说服语言的趣味性。一旦对方对我们的说服语言产生了兴趣,那么,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他所接受的规劝,必定会在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以至终生难忘。
生动形象的比喻,不仅能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明了、易于被对方接受,而且如果运用得好,还会使人受到深刻的启发、极大的鼓舞和有力的鞭策。
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对人进行说服,通过以事寓理、形象比喻,能使说服显得更加委婉,使说服对象不自觉地领悟到说服者要表达的思想。
英国有个物理学家说:“请记住用比喻来帮助是十分必要的,用比喻来说明事理,不但使听众容易明白,而且可引起听众的兴趣。”
当然,比喻也不能滥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只有运用得恰到好处,才能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所讲的道理才能焕发异彩。如果用之过多或用之失当,就容易给人华而不实之感,甚至令人啼笑皆非,产生反感情绪,说服也就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 策略说服要机智巧妙
说服都要讲究策略,光有道理,而不讲究方式、方法,也难以达到说服的目的。这里所说的策略说服法不同于常规的一般方法,它需要说服者具备一定的谋略,运用机智、巧妙的方法,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一)示错说服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说话交谈都尽量避免出现差错。但问题还有另一面,从心理学角度看,在大部分或基本正确的语句中偶有极小的差错,那么这极小的差错就是“新异刺激”,而新异刺激是最能吸引人们注意的。有意示错就利用了新异刺激引人注意的心理学原理,犹如异军突起,使人的心理活动指向集中于此,从而为后继的情感活动、记忆和思维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心理背景。
所以,在某些场合运用示错说服,确实能使人的谈吐生辉,丰富语言表现能力,达到预期的说服、教育目的。
有意示错在说服、交往中有许多独特的作用:
①调节气氛,滑稽、幽默的示错富有情趣;
②设疑激思;
③强化记忆;
④激发动机,有意讲错语,可以激起听者发言澄清的动机。
运用示错说服这种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尊重对方
如果故意说的错话恰是对方曾说过的,则容易引起对方反感。所以必须事先了解对方,切不可伤害对方自尊心。
2. 要有必要的隐蔽
要使对方感到你确实这样认为,对方才能进入角色,否则,露出马脚,对方会认为你在戏弄他,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3. 不要一反常态
在宣传、教育、采访等比较严肃的场合,运用此法一定要谨慎。如果听众对你很熟悉,你昨天持某种观点,今天就改变了,听众就会认为你言不由衷,这样弄巧成拙就难以奏效。当你与陌生人交谈或听众不了解你时,可以适当运用此法。
4. 不要过多运用
过于频繁地运用,对方会感到乏味和反感。只有在特定场合和时机偶然用之,才易收到“神奇”的功效。这些特定场合和时机一般指以下情境:
(1)说服的内容较为抽象,难度较大,对方不太感兴趣时,故意示错,可以促使对方进行争辩思考,从而加深理解。
(2)说服的内容易错或易混淆时,有意示错可以加深对方的记忆。
(3)讲话时间较长,或对方情绪低落、气氛沉闷时,有意示错作为一种新异刺激,可以重新唤起人们的注意力。
(二)暗示说服
暗示说服,是指在无对抗情绪和条件下,用含蓄的、不作论证的方式,对人的态度和观点发生影响,使之自然地接受一定的信息或按一定的方式去行动。
暗示的信息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肯定了它的存在,便使人的心理不自觉地趋向于服从和信服暗示者的假设。
有意避开正面交锋,完全在不直接劝说中进行的说服,能使说服对象通过自己的感悟、推理和联想,自觉地放弃旧我,确立起新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受暗示者的这些变化,看上去好像与说服者无关,实际上这正是说服者精心筹划、巧妙设计的必然结果,其中渗透了说服者的聪明与智慧。
当然,暗示法并不适应于一切说服对象。受暗示者必须是那些反应灵敏、理解能力比较强的人,因为这种人思维比较敏捷,在认识事物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善于联想和思考。
所以,使用暗示说服也要视对象而定。如果遇上一个反应迟钝、理解能力差的人,你所发出的暗示信息,就会像秤砣掉在棉花上——没有回音,得不到积极的响应,那么,问题自然得不到解决。
暗示说服的运用主要是通过言语来实现,说服对象往往不由自主地领会和接受了暗示者言语中含有的暗示信息。
暗示作用的发挥还包括语言之外的其他因素。例如,说服者的行为动作,以及说服者有意布置和创造的特定情境,都可以构成丰富的暗示源。
如果说服者把言语暗示和行为动作暗示以及情境暗示巧妙地融为一体,相互配合,暗示的作用就会更加明显,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证明,暗示的感受性的强弱,往往还取决于暗示者的地位和身份。暗示者的地位和身份越高,他在受暗示者心目中的名望、威信越高,他所施暗示的影响力就越大。换句话说,暗示的感受性的强弱,离不开人们对暗示源的信服程度。
所以,使用暗示说服同使用其他任何方法一样,树立说服者的威望是绝对不应忽视的。
(三)唤醒说服
人的正确的自我意识并不是先天就有的。一方面,人们通过实践和学习来获得正确的自我意识;另一方面,则依靠他人的点拨。这种“点拨”常常表现为运用心理学上所说“意识唤醒”的方法,促成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过程。把这种外因作用置于言语交际的层面上,实际上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说服的方法——唤醒说服。
一般说来,运用唤醒说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唤醒年龄的特征意识
人到了某个年龄阶段就该出现某种心理特征。但有的人却迟迟不出现。这时,只要你点拨他一下,他就会醒悟,就会发生心理上的飞跃。
2. 唤醒性别特征意识
不同性别的人应该具有不同的自我心理意识。然而,有些人却表现出缺乏这种自我意识。善于做疏导工作的人,就会抓住契机,从唤醒对方性别特征意识的角度给以点拨,使之产生心理上的飞跃。
3. 唤醒角色心理意识
在人类社会生活这个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当人进入角色、角色转换或被赋予某种角色时,总是产生相应的角色心理意识。
4. 唤醒社会责任意识
人生活在社会上,享受着各种各样的权利,同时,也应承担各种各样的社会责任。有些人意识不到必须承担的某项社会责任,要进行说服就可以从唤醒对方的社会责任意识入手,通过点拨使之明白自己的义务,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5. 唤醒自我价值意识
每个人都有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言行,维护自身荣誉和社会地位的自我意识倾向,这是一个人希望实现自我价值需要的反映。它是一种与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荣誉感密切相联的积极的心理品质。
古人云:“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善于做思想工作的人,总是善于唤醒对方希望实现自我价值的潜意识,激发对方强烈的自尊心,从而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
综上所述,唤醒说服在口语交际中的主要功能是从心理上激发对方潜意识中的“良知”,使之意识到自己年龄的、性别的、角色的心理特征,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促使其自我批评、自我监督、自我鼓励、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达到认识上的新境界。
总之,唤醒说服这种心理激发的说服艺术,在人的言语交际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四)激将说服
说服艺术中的激将法,指的是用超常的说服语言去激励对方,促使其下决心干好我们想要他去干的事情的方法。
做人的思想工作,在方法上决不可死套一个模式,应该随着工作对象及其思想的变化而变化。有些方法,适合于某人某事,但不一定适合于所有的人所有的事。对有些人,只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诚相待,就能打动他,直至说服他。
但在同样情况下,另一些人也可能是“敬酒不吃吃罚酒”;不愿吃甜的,愿意吃辣的;认定一条死理,硬往牛角尖里钻。你磨破嘴皮,他却一意孤行;如果你改变方法,突然给他一个强烈的反刺激,说不定能使你的说服“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心应手地获得思想教育的理想效果。
激将方式的运用,也要因人制宜,不可不辨对象个性,而逢人遇事便用这一招。一般说来,它对那些争强好胜性格的人,效果比较明显;而对敏感、办事谨小慎微的抑郁质的人,很容易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他会把说服者的激将之言视为讽刺和奚落,从此精神大损,导致“心死”。激将的结果就从根本上背离了我们施行劝导说服的宗旨。
(五)回劝说服
所谓回劝说服,就是用说服对象说服别人时曾经说过的话,来说服他自己,使其“自食其果”。
运用回劝方式说服,简便易行,而且见效比较快。它会使对方马上意识到自己的不良情绪是不该产生的,自己不也曾经对此无法容忍吗?因而必须迅速改弦易辙,否则,会让人笑话自己是只能说不能做的“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古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过来讲,既施于人,己当所欲。既然拿这个观点说服过别人,自己就应该首先承认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并且要从自己做起,在实践中坚决奉行才对。所以说,只要是通情达理的人,你对他使用回劝方式进行说服,他会马上自知理亏,乖乖地拜倒在他自己曾经举起的“武器”之下。
使用回劝说服,之所以能使他翻然醒悟,是因为回劝方式建立在维护说服对象的面子的基础之上。你说服他时所运用的思想观点,正是他曾经说服别人时使用过的思想观点;你使用他曾经推崇过的观点,说明你赞同他的观点,这里面也包含了对他的尊重和信任。
§§§第三节谈判时的说话技巧
商务谈判以互利互惠为目标,以洽谈磋商为手段,以认可合作、签约成交为终结。能否达成这个目的,谈判时的说话技巧很关键,首先要关于察言观色多闻善问,其次要出奇制胜灵活应变,还要学会婉言相拒善于说不,唯有如此才能达到谈判制胜的目的。
◎ 察言观色要多闻善问
对谈判来说,更多地注重提高倾听的质量是十分必要的。不少谈判者以为,谈判中要多说话,才能把意见讲清楚,更充分地反驳对方,更好地显示己方的立场与实力。这些想法是失之偏颇和不明智的。其实,倾听同样地有助于谈判获得成功。
(一)多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