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令衣着
小寒几乎是一年中最冷季节的开始。在应对严寒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添加衣物,但往往身上穿得十分厚实而忽视了头部的防寒,甚至把帽子视为无足轻重的东西。其实人的头部和整个身体的热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袄”的说法。在寒冷的条件下,如果只是穿得很暖,而不戴帽子,体热就会迅速地从头部散去。这种热散失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冬天在室外戴一顶帽子,即使是一顶较单薄的帽子,其防寒效果也是明显的。
寒冬腊月,人们外出时往往喜欢戴上口罩。它既可预防上呼吸道疾病,又能抵御寒冷。但是戴口罩要讲究卫生,要不然反而弄巧成拙,而招惹疾病。
戴口罩必须口鼻都遮着,不要露出鼻子,否则起不到戴口罩的作用。口罩只能单面使用,不要未经清洗又反过来再戴。两面乱用,会将口罩外面的细菌、灰尘直接紧贴面部。口罩不用时,叠好放在清洁的信封里,不要随便塞入口袋或拎包。应多备几只口罩交替使用,每日换洗一次,不要连续用上几天。清洗时,应开水烫几分钟,然后拧干放在太阳下晒,具有杀菌作用。青少年和壮年人不提倡多戴口罩,应该常接受寒冷的考验,使抗病能力增加,对健康有利。
◎ 起居须知
人体组织受到负辐射的作用之后,局部组织出现血液循环障碍,神经肌肉活动缓慢且不灵活。全身反应可表现为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尿量增加、感觉寒冷。如果原先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关节炎等病变,可能诱发脑出血、胃出血、心肌梗死、关节肿痛等负辐射综合征。
在冬季,气压比较低,空气中含氧量也相对减少。室内为了保温,门窗封闭较严,通风不良。这就使室内的氧气进一步减少,常使人感到压抑、胸闷。有很多人喜欢蒙头睡觉,特别是冬季由于气温低,更是有人喜欢将头、脸、口、鼻全都埋进被子。在本来室内空气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这样做就更会造成氧气不足了。蒙头睡觉的害处,还在于被内通风不良,空气恶浊,人体不能进行正常的气体交换,使被内新鲜氧气越来越少,二氧化碳越积越多,以致使人产生种种缺氧症状。重者,还可因缺氧使人易做噩梦,精神恐惧,突然惊醒。久之,甚至还可以引起神经衰弱等后遗症。这都是蒙头睡觉招致的不良后果。
小寒时节,是一年天气中最冷时候的开始。在此节气中,要防止冷辐射对身体的伤害。具体措施是远离过冷的墙壁和其他物体,睡觉时至少要离开墙壁50厘米以上。如果墙壁与室内温度相差超过5℃,墙壁常出现潮湿甚至有小水珠形成,此时可在墙壁前置放木板或泡沫塑料,以阻断和减轻负辐射,从而保护身体免受负辐射的损害。
◎ 节令养生食谱
小寒时节寒冷已经开始,其时养生的饮食方案如下。
枸杞羊肉粥
制作原料:枸杞叶250克,羊肾1个,羊肉100克,葱白2茎,粳米100~150克,细盐少许。
制作方法:枸杞叶煎汁去渣,将新鲜羊肾剖洗干净,去内膜,切细;再把羊肉洗净切碎;将羊肾、羊肉、葱白、粳米、枸杞叶汁一起煮粥。待粥成后,加入细盐少许,稍煮。
适宜人群:适宜于肾虚劳损、腰脊疼痛、腿脚痿弱、头晕耳鸣、听力减退、阳气衰败所致阳痿、尿频或遗尿者。有滋肾阳,补肾气,壮元阳之功效。
猪肝粥
制作原料:大米200克,猪肝200克,食油、淀粉、盐、姜等调味品适量。
制作方法:先将猪肝洗净切片,用油、盐、姜、淀粉腌好待用。将大米加水煮粥,待粥将熟时,放入腌好的猪肝,再煮几开,即可。
适宜人群:适用于视力减退、夜盲症、眼目昏花及气血不足之贫血、水肿者。
禁忌:腹泻者少食。
猪肝所含维生素A较多,对于夜盲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三元及第粥
制作原料:鲜猪肝100克,鲜粉肠250克,猪腰200克,碎干贝25克,五花猪肉共150克,大米250克,淀粉少许,盐、姜等适量。
制作方法:将猪肝、猪腰、五花猪肉切成薄片,加少许姜、淀粉、水、食油及其他调味品拌匀。先将粉肠洗净,切成小段,与大米、干贝加水煮粥,待粥将熟时,放入腌好的猪肝、猪腰、猪肉,再煮开,即可。
适宜人群:适用于食欲不振、腹胀便秘、失眠、营养不良、神经衰弱者。
本粥加入干贝,可去粉肠之腥,又可使粥味道鲜美。三元即猪粉肠、猪腰、猪肝三样。此三样具有以脏补脏,以腑补腑之功,是滋补营养常食之佳品。
山药粟米杏仁粥
制作原料:山药100克,粟米250克,杏仁100克。
制作方法:杏仁炒熟,去皮尖,切成碎末,山药切片,与粟米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熬成粥。杏仁末与煮好的粥混合搅匀,再煮熟,即成。
适宜人群:适用于脾肺不足之肺虚久咳,食少便溏及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禁忌:忌过量服用,以免中毒。一旦中毒,可用杏树皮煎水解毒。
杏仁味苦,性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故其可调肺、润肠。《神农本草经》说其“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主乳金疮,寒心奔豚”。《本草纲目》说:“杏仁能散能降,故解肌,散风,降气,润燥,清积,治伤损药中用之。”此粥换粳米为粟米,取粟米除热、解毒、和中之功。另外,杏仁含有苦杏仁甙、蛋白质、脂肪油及各种游离氨基酸。杏仁中所含苦杏仁甙经苦杏仁酶水解后产生氢氰酸和苯甲酸。微量的氢氰酸可抑制呼吸中枢而止咳平喘。但大量的氢氰酸有剧毒,且苯甲酸抑制胃蛋白酶,影响消化功能,故苦杏仁不可生食,须煮熟,其毒性大减后方可食用。
◎ 滋补原则
冬天是人体阳气潜藏的时候,也就是说生理活动会因气候寒冷而收敛,并将一定的能量贮存于体内,为“春生夏长”做准备。冬季寒冷,人体需要更多的热量来维持生理活动,所以,冬季应增加热量及各种营养素的摄取,以维持肌体所需,避免因营养不良、抗病能力降低而易感冒、气喘复发等。冬季适合常吃的食品很多,比如核桃。核桃加姜一同服食,有镇咳平喘、益智开胃的功效。核桃有长寿果之称,能强肾补脑、通经脉、润血脉、黑须发。对病后虚弱、营养不良、神经衰弱、便秘、动脉硬化者有助其恢复健康的作用。
◎ 节令养生小贴士
小寒保暖一二三
进入小寒,就几乎进入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人们要采取一些措施抵御寒冷,保暖健身。下面的“一拍、二摩、三暖”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淤、改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御寒保暖、祛病健身的目的,顺利度过难挨的冬天。
一拍:
拍打足三里穴,以中等速度稍用力,每日早晚各拍打300余下。接着稍用力分别拍打小腿各300余下。然后,拍打膝盖各300余下。再就是左右转膝各100余下。最后左腿向前跨一步,双手用力压膝盖,做100余下,换右腿同法操作。
二摩:
①按摩涌泉穴
先用右手掌快速搓揉左脚心,然后用左手掌快速搓揉右脚心,搓到有热感为佳。每天早晚搓揉100余下。接着搓揉各脚趾100余下。
②按揉气冲穴
气冲穴(大腿根内侧)的下边,此穴下边有一根跳动的动脉。先按揉气冲穴,后按揉动脉,一松一按,交替进行,一直按揉到腿脚有热气下流的感觉为止。此法俗称“放血法”,对促进腿部血液循环很有益处。根据“动则生阳”的观点,通过按摩这两个穴位,可加强对手脚的锻炼,增强手脚的御寒功能。
三暖:即暖头、暖足、暖背。
①暖头
人在静止状态下,当环境温度为15℃,人从头部散去占人体总产热的1/3热量,4℃时为1/2,—15℃时可达3/4。寒冷会使血管紧缩,全身肌肉紧张,引发头痛、偏头痛、伤风感冒、肠胃不适、失眠等症。“冬天戴棉帽,胜过穿棉袄"是很有道理的。
②暖足
“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供血少,所以,脚的温度最低,脚受凉可引起人体上呼吸道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活动缓慢,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诱发感冒、心脑血管病、气管炎、行经腹痛。
③暖背
人背为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行之处。督脉为一身之阳经,太阳经在一身之表,风寒之邪气入侵肌体,太阳经首当其冲。倘若背部保暖不好,风寒邪气极易经过人体背部入侵,损伤人体阳气而致病,或者旧病复发加重。尤以老慢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风湿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对患有心脑血管病及高血压的老人而言,背暖尤为重要。如冬日晒太阳,应多晒背部;或穿一件羽绒背心、皮背心,对暖背大有好处。
◎ 节令中药养生
小寒进补先辨真伪
入冬以后,不少人会选购一些中药材煎服、泡茶、浸酒或研粉来补益身体。但是对于自己购买中药材的人,要当心有的是以假充真的伪品,当心上当受骗。
中药材的鉴别
看形状:是指药材的形态,如成品阿胶为长方形或方形块状。好的灵芝子实、肉厚、体柄短,外形呈伞状,菌盖圆形或肾形,其背部或底部用放大镜观察,能看到管孔部位。
量大小:是指药材的长短、粗细和厚薄。如蛤蟆油,它系蛙科动物中国林蛙雌性蛙的输卵管经采制干燥而成,其呈不规则块状,弯曲而重叠,长1.5-2厘米、厚1.5-5毫米。
辨色泽:是指药材的颜色和光泽。如红参的颜色是红棕色,野山人参表面呈灰黄色,阿胶为棕色半透明体。野生灵芝为褐黑色,有光泽。
闻气味:是指药材具有的天然味道。黄芪有股豆腥味,当归具有浓郁的香气。口尝人参片和西洋参片,都有微苦而甜的感觉。珍珠粉嗅之无异味,尝之味淡、无甜感。
假冒中药材
伪品阿胶:系用牛皮或其他动物皮煎煮制成,如对光照射,色泽为浑浊的黑褐色,浸化后腥味特别强,烊化后有明显的杂质。
伪品珍珠粉:有臭味、腥味或泥土味。
伪品蛤蟆油:较多为各种蛙类的雌性输卵管,或以中华大蟾蜍的输卵管为主。
伪品天麻:主要用紫茉莉根、大理花(菊)根、羽列蟹甲草根、土豆以及有毒的商陆根等冒充。
伪品冬虫夏草:用亚香棒虫草、香棒虫草、凉山虫草、地蚕混淆,或用淀粉、黄豆粉,经模具压制、染色加工后骗人。
伪品羚羊角:常用西藏黄羊角充当,近年也发现用模具采用塑料原料制成。
◎ 中医小常识
“岐黄”的来历
据说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能治病,黄帝常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形式写成《黄帝内经》。其文简而意博,其理深奥有趣,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文献。后世因此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岐黄也被视为医家之祖。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同时,由“岐黄”组合的新词,也各有自己相应的意义。如“岐黄之术”、“岐黄之道”指中医学术或医术、中医理论;“岐黄家”指中医生、中医学家;“岐黄书”指中医书;“岐黄业”指中医行业等等。有关岐伯与岐黄的研究发现,其中充满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由此说明中医药学与其母体文化的密切关系。相传黄帝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对疾病的病因、诊断以及治疗等原理设问作答,予以阐明,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记载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中。后世出于对黄帝、岐伯的尊崇,遂将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并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渊源、最权威的中医经典著作。直至今天,凡从事中医工作的仍是言必称引《黄帝内经》之论。其实《黄帝内经》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只是托名于黄帝、岐伯而已,它汇集了古代医务人员和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
◎ 节令美食——腊八粥
农历十二月初八,中国汉族地区佛教寺院煮以供佛的粥,叫“腊八粥”。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多种食材熬制的粥,还叫做七宝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腊月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又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天津人煮腊八粥,同北京近似,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薏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芸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
陕北高原在腊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选酌定。倘是午间吃,还要在粥内煮上些面条,全家人团聚共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民间相传,腊八这天忌吃菜。说吃了菜,庄稼地里杂草多。陕南人腊八要吃杂合粥,分“五味”和“八味”两种。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后者用上述五种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萝卜,另外还要加调味品。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甘肃人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在兰州、白银城市地区,腊八粥煮得很讲究,用大米、豆、红枣、白果、莲子、葡萄干、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红丝、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分给亲邻,最后一家人享用。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在山东“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的人们喝的。
江苏地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煮法一样。只是咸粥是加青菜和油。苏州人煮腊八粥要放入荸荠、核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山西的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黏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浙江人煮腊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实、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长命百岁。据说,这种煮粥方法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其中内含若干传说。
◎ 节令养生运动——跳绳
跳绳是一项经济、简便而且很有效的健身运动。连续跳绳半小时所消耗的热量,与游泳大致相同,很适宜在冬季进行。
在跳绳时要注意以下几项要点:跳绳时,先将绳置于脚后跟处,由后向前跳出,脚掌落地后,改为上下弹跳。跳绳中应保持膝部弯曲,臀部放松,每次落点相同,节奏要平稳一致。跳绳前后可原地踏步,使全身肌肉舒展,能有助于跳前热身,跳后降温。每天可跳2~3次,每次10~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