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世三不:不生气 不抱怨 不折腾
1712700000009

第9章 安上怒火制动闸——息怒之道(1)

人在愤怒的情况下,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显著下降。在这时,往往作出平时所不能作出的大胆的或鲁莽的行为。人们在碰到令自己气愤的事情时,如果头脑不发热,便能急而不躁,怒而不发,在冷静中寻找处理的办法,想出对策,这样会取得较好的结果的。

●不作盲目比较,保持心理平衡

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为。——班固

我们怎么能不生气呢?为什么父母喜欢大哥而不喜欢我?为什么老师特别照顾那个同学而对我不理不睬?为什么同事们都那么悠闲而我这么忙碌?为什么他的地位比我高?为什么他挣得比我多?为什么……

人的一生中有许多的不如意,因此我们才会生气。当我们查找原因时才发现,生气大多源于比较。一味地、盲目地和别人比,造成了心理不平衡。

孙膑和庞涓是同学,都拜鬼谷子先生为师;一起学习兵法。同学期间,两人情谊深厚,并结拜为兄弟,孙膑稍年长,为兄,庞涓为弟。

有一年,当听到魏国国君以优厚待遇招求天下贤才到魏国做将相时,庞涓再也耐不住深山学艺的艰苦与寂寞,决定下山,谋求富贵。

在魏国,庞涓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发挥,很受魏王的器重。

后来魏王听说孙膑也很有才能,于是就把孙膑也招到了魏国。通过与孙膑的谈话,魏王知道孙膑的才干要在庞涓之上,于是就把他留下做魏国的军师。

庞涓听说了魏王与孙膑的谈话后,心里吃了一惊,自己的才能与孙膑比起来差得太多了,而且,魏王还让孙膑做军师,担心今后自己将没有出头之日了。为此,庞涓很是恼恨孙膑,于是想方设法除掉孙膑。

孙膑想尽一切办法逃避庞涓的迫害,却还是被挖去了膝盖骨。最后孙膑通过装疯才逃回他的祖国齐国,被齐国将军田忌任命为军师。

后来,庞涓在与孙膑的争斗中被射死在桂陵。

庞涓的才能已经足够大了,但当他与孙膑作比较时发现自己还差得很多,于是,他的心理不平衡了,开始恼恨嫉妒孙膑,并多次谋害孙膑都未成功,最终丢了自己的性命。

人的一生,就像一趟旅行,沿途中有数不尽的坎坷泥泞,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我们的一颗心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那么,我们的人生轨迹岂能美好?而如果我们能够打开心灵的窗户,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即使我们身处逆境,四面楚歌,也一定能看到窗外的美景。

有两个重病病人同住在一家大医院的小病房里。房子很小,只有一扇窗户可以看见外面的世界。其中一个病人的病床靠着窗,每天下午他可以在床上坐一个小时。另外一个病人则终日都得躺在病床上。

靠窗的病人每次坐起来的时候,都会描绘窗外的景致给另一个病人听。从窗口可以看到公园的湖,湖内有鸭子和天鹅,孩子们在那儿撒面包片,放模型船,年轻的恋人在树下携手散步,在鲜花盛开,绿草如茵的地方人们玩球嬉戏,后面一排树,树顶上则是美丽的天空。

另一个病人倾听着,享受着每一分钟。他听见一个孩子差点跌到湖里,一个美丽的女孩穿着漂亮的夏装……病友的诉说使他感觉到自己似乎亲眼目睹了外面发生的一切。

然而,时间一长,他的心理不平衡了,甚至愤怒了。他心想:为什么睡在窗边的人可以有独享外头风采的权利呢?为什么我没有这样的机会?他觉得不是滋味,他越是这么想,就越想换床位。他一定得换才行!某天夜里,终日躺在床上的病人盯着天花板想着自己的心事,靠窗边的病人忽然惊醒了,拼命地咳嗽,一直想用手按铃叫护士进来但是却办不到。终日躺在床上的病人只是旁观而没有帮忙——他感到同伴的呼吸渐渐停止了。第二天早上,护士来时那人已经死了,他的尸体被静静地抬走了。

过了一段时间,这人开口问,他是否能换到靠窗户的那张床上。护士们搬动他,将他换到了那张床上,他感觉很满意。人们走后,他用肘撑起自己的身体,吃力地往窗外望……

然而他看到的是,窗外只有一堵空白的墙。

几天之后,他在自责和忧郁中死去。

因为幻想别人在独享美丽,自己嫉妒而生气。一心沉寂在想要换床的自我意识里,在病友生命垂危时没有给予应有的帮助。而一旦自己达到目的时,结果又是什么呢?如果这个病人不起恶念,在晚上按铃帮助另一个病人,那么他还可以听到美妙的窗外故事。可是现在一切都晚了,他看到的是什么呢?不仅是自己心灵的丑恶,还有窗外的一堵白墙。

一个人只有心存美的意象,才能看到窗外白墙上的美丽风景。命运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窗外有土也有星,就看你能不能磨砺一颗坚强的心,一双智慧的眼,透过岁月的风尘寻觅到辉煌灿烂的星星。

◆处世感悟

一味盲目地和别人比,容易造成人心理的不平衡,而不平衡的心理使人处于一种极度不安的焦躁、矛盾、激愤的情绪之中。使人牢骚满腹,甚至不思进取。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得过且过,更有甚者会铤而走险,引火烧身。因此,我们必须保持心理平衡。以下几点建议,是走出心理失衡误区的钥匙:

○学会比较。心理失衡,大多是因为选择了错误的比较对象,总拿比自己强的人比,总拿自己的弱点与别人的优点比。如果能够我行我素,不去比较,或者实在要比的话,就和自己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人比较,那生活中会少一些烦恼,多一些笑声。

○寻找自信。自信是心理平衡的基础。假如感到自己某方面不如别人,首先,应相信自己是有才的,只不过是暂时没有发现或是低估了自己的长处而已。当然,自信的前提是自己确有发光点。所以,平时应当练好基本功。

○自我发泄。你有权发火,怒而不宣会摧毁肌体的正常机能,导致体内毒素滋生,使人变的抑郁、消沉。适当的发泄可以排除人内心的怒气,可以使人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发泄的方法很多,可是向朋友、家人倾诉,也可是以独处时的怒吼,也可以对着某物打上几下等等。就像以前听说过的某人在自己办公室里放了一盆沙子,愤怒时便用力去搓沙子,这样既不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不失为发泄的一个好方法。

○寻找港湾。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能让自己“充电”、休养的港湾。无聊时去“充电”,烦恼时去放松,就像一只远航归来的帆船一样,在这宁静的港湾及时得到休整。这个港湾可以是一间充满花香的“闺房”,可以是一个深造提高的培训班,也可以是一次独来独往的旅行。

○心底无私。命运的主宰是自己,树立自己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经常思考、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心底无私天地宽,只要做好自己就是最大的胜利,就能获得最大的安慰。

○享受生活。生活是美好的。命运虽然有时候会和人开个玩笑,让人跌上一跤,但说不定在让你跌倒的时候,同时也会放一个金元宝在地上等着你去捡。学会体会生活的美丽,学会享受自然的恩赐,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也学会欣赏自己的长处。

○献出爱心。拾到一个钱包,与其想要占有这个钱包而整天提心吊胆,心神不宁,不如做件好事,奉献一片爱心,把钱包还给失主或是交给警察。为别人献出一点爱,心中会有更多的爱。

○回归自然。大自然如同母亲的胸怀一样博大,如同上帝的施舍一样慷慨。当您烦闷的时候不妨到外面走走,回归自然。看看蔚蓝色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听听潺潺的流水、婉转的鸟鸣,心灵会慢慢趋于平静,快乐会不经意间涌上心头。

◆不生气的智慧

摆正了自己的心态,我们便会在一个愉悦轻松的环境中生活、工作,我们便会感觉到每天都灿烂的阳光,从而能完全地放松身心,享受人生。

●小不忍则乱大谋

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萨迪

《孙子兵法》指出:“主不可以怒以兴师,将不可以温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孙武认为国君不可以因一时的愤怒而兴兵打仗,将帅不可凭一时的怨愤而与敌交战,因为一个人愤怒过后可以转变为高兴,怨愤过后可以转变为喜悦,但国家灭亡了就再也难以恢复了,人死了就再也无法复活了。一切都要以是否有利为转移,合于利则动,不利则止,这才是理智的行为。

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擒杀。张飞闻讯,悲痛欲绝,严令三军赶制孝衣,为关羽戴孝,逼得手下将官无奈,最后铤而走险,将其刺杀。刘备为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举兵伐吴。诸葛亮、赵云等人苦苦相谏,都无济于事。这时的刘备已完全失去了理智。结果被吴将陆逊一把火烧得溃不成军,数万军士丧生,刘备本人带着残兵败将退归白帝城,羞愧交加,一命呜呼。蜀军从此一蹶不振了。

而与刘备张飞相反的是,一个人因为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最后获得了成功,他就是司马懿。

司马懿多谋善变,遇事极为冷静,从不为自己的情绪所左右。公元231年,诸葛亮兵出祁山伐魏。司马懿知道蜀军远来缺粮,求战心切,加之诸葛亮足智多谋,难以对付,于是据险扼守。诸葛亮求战不能,果然引兵退回。魏将张郃请求截击蜀军后路,司马懿不允,只是尾随观察。到达祁山后,诸将纷纷请战,司马懿登山修寨,依然不允。众将当面指责他畏蜀如虎,他不加理会。5月,众将向司马懿施压,伺机进攻蜀军,结果战败,只得退守营寨。6月,诸葛亮退军,张郃追击,结果中伏身亡。面对诸葛亮咄咄逼人的进攻,司马懿从来不与争锋,甚至在诸葛亮赠送他妇人首饰羞辱他时,他也欣然接受,忍辱负重,仍旧按兵不动。无奈的诸葛亮终于在壮志未酬的忧伤中死去。失去诸葛亮的蜀国,再也无法对魏国构成严重威胁。

由此可见,是否能理智地处理事情,有时就是事情成败的关键。大事是这样,小事也是这样。

不光如此,司马懿在权力上的争斗也善于使用“忍”字。

魏明帝死后,太子曹芳即了位,就是魏少帝。曹爽当了大将军,司马懿当了太尉。两人各领兵三千人,轮流在皇宫值班。

曹爽手下有一批心腹提醒曹爽说:“大权不能分给外人啊!”他们替曹爽出了一个主意,用魏少帝的名义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是夺去他的兵权。接着,曹爽又把自己的心腹、兄弟都安排了重要的职位。

对此,司马师和司马昭气得哇哇叫,准备带领人马去攻打曹爽。而司马懿看在眼里,却装聋作哑,一点也不干涉曹爽的做法,并且向魏少帝上表说自己年纪老了,又浑身是病。从此不再上朝了。

曹爽听说司马懿生病,正合他的心意。但是毕竟有点不放心,还想打听一下司马懿是真生病还是假生病。他派心腹李胜到司马懿家去探探情况。

李胜到了司马懿的卧室,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旁边两个使唤丫头伺候他吃粥。他没用手接碗,只把嘴凑到碗边喝。没喝上几口,粥就沿着嘴角流了下来,流得胸前衣襟都是。李胜跟他说话的时候,他也说得颠三倒四,时不时还拼命地咳嗽。

曹爽听了李胜的报告后,甭提有多高兴了。从此后,他就对司马懿放松了警惕。

后来,魏少帝曹芳到城外去祭扫祖先的陵墓,曹爽和他的兄弟、亲信大臣全跟了去。司马懿既然病得厉害,当然也没有人请他去。

哪儿知道等曹爽一帮子人一出皇城。太傅司马懿的病就全好了。他披戴起盔甲,抖擞精神,带着他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率领兵马占领了城门和兵库,并且假传皇太后的诏令,把曹爽的大将军职务撤了。以后,司马懿成了魏国的实际掌权者。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因一时的矛盾,头脑发热,失去理智,酿成惨祸的事实,屡见不鲜。总而言之,恰当的理智,适宜的克制,合适的行动,是人们做事时智慧的表现。

◆处世感悟

在一些人办公桌的玻璃板下或床头上常常可以看到“制怒”二字,意在提醒自己不要发火。在这个问题上,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思想修养是非常必要的。清朝的林则徐官至两广总督。有一次,他在处理公务时,盛怒之下,把一只茶杯摔得粉碎。但他猛抬头,看到墙上挂着的牌匾上自己的座右铭“制怒”二字,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立即谢绝了仆人的代劳,自己动手打扫摔碎的茶杯,表示悔过。林则徐虽然有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但随时注意克服,知错就改,这一点也非常难得。

有人认为和颜悦色、忍让无争、宽恕容忍与从不恶言厉色,就是十足的懦夫行径,殊不知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具有大智、大仁、大勇的人物。有人更认为凡事忍耐、含垢受辱、承认过错及接受责罚便是懦夫,事实上,在衡量自身条件尚无绝对必胜把握时,暂时的忍辱负重是必要的。而死不认错,往往是怕负责任,这才是真正的懦夫。

压制住自己的怒火,忍辱负重,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对于做大事者来说,忍辱负重是成就事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忍受屈辱是一种能力,而能在忍受屈辱中负重拼搏更是一种本领。小不忍则乱大谋,凡成就大业者莫非如此。

宋人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有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不生气的智慧

“一忍,可以当百勇;一勇,可以制百动。”一个人胸怀坦荡磊落,能无所不包、无所不容,那就无事不能成、无功不可就了。

●及时宣泄,化解怒火

容易发怒,是品格上最为显著的弱点。——但丁

我们都不喜欢产生愤怒情绪,但我们也都不能免俗地会让周围的人、事来干扰自己的心情。我们还只是俗人一个。所以关键是如何在这种情绪产生时好好地控制它,不让它泛滥,并影响我们的心智。

当人们心中的怒火升起的时候,简单地压制不是办法,最好的办法是去疏导它们。就像大禹治水一样。让怒火通过一种途径释放出来才是最好的控制。说破来,怒火其实也是一种内在的能量,正确的宣泄甚至可以成为一种动力和力量。

小文是个乖巧、文静的女孩,她知书答礼、善解人意,因此在家中是父母宠爱的宝贝,在学校是公认的“有人缘”,参加工作后与领导、同事相处得也比较融洽。可是近几个月来,她总是莫名其妙地头疼,到医院作过各种检查均无异常。在医生建议下,她跨进了心理咨询诊室。经过心理医生的帮助,她终于意识到自己为何头疼。原来,半年前,办公室新调来一个女孩,人很聪明、能干,就是爱拔尖,嘴巴不饶人,说话比较刻薄。一次,两人因为工作上的事发生了一些小摩擦,责任原本各占一半,但是对方嘴巴厉害、嗓门又高,让不知情的人以为小文应负主要责任。小文感到很委屈、没面子,甚至感到很愤怒。但她所受的教育及一贯的处世方式不允许自己当众与对方争吵,也吵不出来。于是,小文含着眼泪强把怒气压了下去。过了不久,就出现了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