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当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你怎么办
1712900000035

第35章 布局未来——做好行动规划,把危机变为转机(3)

●预则立,未雨绸缪的智慧

凡事预则立。在这场金融风暴中,许多产量下降但利润不减的企业,大都是因为较早就做好了准备工作,或是实施了“提升工程”。即便是在增幅相当快,形势相当好的时候,企业仍然舍得投入,边发展边提升,所以为企业进一步发展赢得了机遇。

无论是地震、飓风、洪水、火灾等具有强大威胁的自然灾害,还是人员操作失误、流程缺陷等时刻潜在的人为危害,都有可能一触即发,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企业面对这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必须提高自身的容灾能力、拥有完善的容灾备份计划。只有做到未雨绸缪,企业才能够在面对各种突发而来的灾难面前从容自在、跨越所有可能出现的困难,保证业务的连续性,让自身在各种未知灾难中立于不败之地。

如今的市场如战场般硝烟滚滚,谁占据信息优势,预测到了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就是提前占领了市场,谁就是霸主。相反,看不到未来的发展,走一步算一步,即使有些少许的成就,也会功亏一篑,直至灭亡。人要看多远而走多远,而不是走多远看多远,在商场上,谁有眼光,谁能够看到趋势,谁能够高瞻远瞩,谁就能“早富”、“大富”。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经历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微软的生存和发展的每一个步骤与策略,都在揭示着要把握市场发展趋势这一铁的规律。比尔·盖茨回忆他的创业历程时提到,当时《大众电子》上提及“世界上第一部微型计算机,堪与商用型号相匹敌的牛郎星8800研制成功”的消息给了他创业的灵感和激情。因为他一直关注电脑芯片及微型机的研制工作,也试图制作过自己的计算机,因此这个消息让他清楚的预感到那些PDP8型的小型机快要被市场淘汰了,而机会就摆在他的面前。此外,一些较大的公司已开始使用大型电脑进行现代化办公,盖茨预感到电脑已经不在是科研的专署了,电脑将划时代的走入家庭生活和个人娱乐中,将来的世界必将是电脑引导下的信息时代。

于是他和他的战友领先地开始了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微型计算机研制成功以后,微软的战士们深刻地体会到这种计算机操作的复杂性和难接受性,这种计算机最大的弊端就是在于缺乏支持其运行的语言。针对这个缺点,他们连日工作,终于为微机8080配上了Basic语言。他们预测到了软件对于计算机硬件无法代替的意义,因此用心的研究软件的开发,为此开辟了PC软件业的新路,也为软件标准化奠定了基础。后来微软公司了解到IBM也在寻求操作系统的软件支持,于是他们抢先获得了一种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许可证,1981年在经过软件升级以后,以MS-DOS为名推向市场。微软的操作系统软件便借助IBM的力量,从此销售量猛增,成为软件业的新兴霸主。

不过MS-DOS操作系统是通过键入命令,给电脑提供各种指令才能使电脑执行各种应用程序。复杂的机器指令使普通人望而却步,所以计算机的普及比较缓慢。比尔·盖茨预感到微软必须研发出一种普通人可接受的操作系统,才能跟上市场的要求。1985年,微软终于成功地推出了“Windows”操作系统,不再需要复杂的机器指令,普通人便可直接操作的桌面系统,为微机走入家庭掀开序幕。1987年以后,微软的“Windows1.0”已经不再满足软件市场的要求。比尔·盖茨仔细地研究了市场发展的趋势,预测到更人性化,更简单、快捷的软件系统将是市场的主力,于是微软继续推进Windows操作系统的研制工作。直到1990年,终于成功地开发出Windows3.0操作系统,成为软件业中不可代替的先驱,最终在市场上赢得了无法动摇的霸主地位。

可见,预测能力的优势正是在于它的“提前效应”上,万事比别人快一步,其收获比别人好一百倍。同样的发展策略,有的公司获得万利,有的公司利润却很少,关键就是这个市场预测,比别人做的早,才能做的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仅仅是勇敢者,是英雄,更是有头脑的人,成功的人。

所以只有带着望远镜看市场,才能够在瞬息万变的竞争中把握机遇。早走一步一直是微软成功的秘笈,所以当采访比尔·盖茨时,他总是意味深长地说,道理很简单,谁最先把握住了市场发展的趋势,就意味着谁占有了市场,所以与其说比尔·盖茨是创业家,不如说是市场预言家。

很多人也许都在喟叹为什么那些成功的人运气如此好,投资什么,什么就有好市场。事实上好市场都是提前有痕迹的,关键是你是否有一颗明亮的眼睛和聪慧的心去提前探究市场的发展趋势,寻找市场未来运行的轨迹。有了这样的预测能力,市场的变动便在你的预料之中,各种机会便是你的囊中之物了。

而见微知著是指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它不仅仅是一种逻辑思维,更是一种基于预测能力的推导能力。它能让人在变化多端的市场中,拨开疑云,末雨绸缪,从而化险为夷,成为胜利者。见微可以知著的特征告诉我们,准确的预测能力正是源于这种细节意识,哪怕一丝一毫的暗示都不放过,这样才能抓住其准确的发展动向。

准确预测、见微知著及未雨绸缪,看上去是独立的三个词语,但确实紧密相连的。见微知著就是从一件微小事情上得到暗示,从而对其发展能够准备预知,是一种独特的预测能力,而未雨绸缪则是在进行了准确的预测后的积极行动。三者合为一体,无论危机怎么肆虐,无论市场怎么变动,它也无法逃离出你对它的控制。

●总结经验,下一次不再“裸泳”

“你无需天气预报员告诉你风往哪里吹”(鲍勃·迪伦语)。当大风来临时,地球人却浑然不知。1996年成功预言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保罗·克鲁格曼12年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这次金融海啸的预言者却了无踪影。人们只能想起股神巴菲特那句名言:“只有潮水退却,才知道谁在裸泳。”

如今整个西方金融界成了裸泳者的海滩,巴菲特还有一个比喻:“人人都是忘记时间的灰姑娘,音乐美酒,当午夜十二点的钟声骤然敲响,灾难降临。”《新闻周刊》的主笔扎卡利亚倒认为这是好事,美国被地狱之声警醒,不妨当福音来听,那就是:多储蓄,少消费,从大房子、大车子、大背投彩电的美国梦中醒来,回归传统清教伦理。

“大潮”褪去,我们可以发现,海滩上的裸泳者,实际上选的是与“理”背道而驰的道路。我们要承认并且改正我们身上长期养成的毛病,要善于学习和接受先进的市场经验和管理经验。我们要戒骄戒躁,虚心学习,在困难中成长。

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如此,企业发展也不例外。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一直沉溺于过去的辉煌,没有忧患意识和危机精神,顺境面前盲目乐观,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时间一长,就会被习惯性思维所控制,丧失锐气。而整个企业就可能如温水中的青蛙那样,对生存环境的变化浑然不觉,从而失去竞争力,待意识到变化来临,已无力应变,最终被市场淘汰。

电脑界的蓝色巨人IBM当年的“惨败”就是一个生动的实例。当大型电脑为IBM带来丰厚利润,使IBM品尝到辉煌的甜头后,整个IBM都沉浸在绝对安逸氛围里,危机感尽失。在市场环境慢慢发生变化,更多的人们青睐于小型电脑时,IBM却对市场出现的新情况不予理睬,麻木不仁,没有意识到市场危机的降临。或者说,在企业不断成长的过程中,IBM没有注意到企业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依然沉醉于大型主机电脑铸就的辉煌中,按部就班,继续加大大型主机电脑的市场比重,最终自己打倒了自己。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即便有过辉煌的历史,但在这个竞争残酷的时代,一切都是瞬息万变的,谁都不能保证自己在任何时候都立于不败之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才是高明之举。

说全球经济因金融危机影响而渐入衰退境地,这与美国次贷危机关系甚大。说纺织、外贸等出口行业企业遇到严冬,这与全球经济的萧条,外需乏力不无关系。但另外一些与金融危机关系不大的企业“遇冬”则是之前盲目扩张、肆意杀价、恶性竞争最直接的罪与罚。这个“冬天”并不是客观环境影响形成,而是企业长久积累自制的。也即是说,这个“冬天”的到来内因大于外因。

比如说建材行业,作为房地产业的下游产业,其发展速度和经营绩效虽不及房地产,但是内部过热、盲目、膨胀、粗放式的运作势头却高于房地产。在一次接一次内部洗牌中,没能让所谓的行业标杆企业们认识到转变经营模式、革新营销策略的重要性,没有及时强化企业内功,而是盲目乐观地规模求胜、以价求胜,不计代价地跟风扩张,连锁冒进。因此,在大环境局势恶化情况下,只能加重企业因平时少干流汗,战中时刻流血的后果。

在这个寒冬中,流血的同时,还要面对伤口冻裂的风险。受到伤害的企业若不能在流血的同时及时预防寒冬中血口的冻裂和新的冻包产生,则会形成恶性循环,既错失沐浴明媚春光的机会,又丧失春耕播种的种子。

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勇敢地承担因既往粗放、盲目、激进而导致的后果,认清企业发展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和内涵至关重要。虽然,这个催化剂加速了一些企业倒闭与收缩的速度,但是从行业整体发展的角度而言,这是一件好事。必须让更多企业认识到错误决策、草率乐观、急功近利、贪小放大的经营思维和经营策略将会导致的惩罚和结局。

稳健、踏实、理智、严谨的经营态度和决策习惯,在危机之中会让更多企业决策者体会其真实的含义。虽然看似简单的几个字,若是企业在经历所谓遭遇的“严冬”,更确切说是企业自制的“严冬”时,能够心领神会,相信企业是可以看到春天的明媚阳光,实现企业收缩之后的扬眉吐气。

不管是哪个行业,在欣欣向荣时就要想到行业最困难的时候,预测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自己能不能渡过。在行业好的时候,你要比人家更好;行业差的时候,大家不赢利的时候你要赢利;大家亏损的时候你不亏损,大家亏损很严重的时候,你不亏损或者亏损很少,而且能够很快渡过。必须把这些问题都回答出来,必须都能做到。

经济危机来临,是检验企业实力的最好时候,经济危机是行业的低谷。在行业的景气周期,你赚了钱赢了利,就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渡过难关上,如果你没有准备,行业的衰退期到了,危机就降临了。不管多大、多好的企业,多么欣欣向荣的企业,一旦进入危机,进入行业的衰退期,都是非常危险的。

确实,我们在遭遇“寒冬”,而且可能会比较长,但局部仍有“小阳春”。优秀的企业会迅速抓住乍现的“小阳春”,顺利“上岸”。显然,这样的快速应变能力非一朝一夕之功,取决于企业有没有清晰的市场定位,良好的组织管理,精确高效的执行,缜密专业的客户服务。小处见真章,小处扭转乾坤。

既然金融危机不能抗拒,你躲不过就要接受它,就把它当成是大自然的一种考验。练好内功,自身的免疫力强了才不会生病。而不是过多地借助外力来成长,借助更多杠杆来发展。适当借助杠杆是好的,但不能一窝蜂地去做大规模。我们更要把企业做强,要注重企业的健康,更注重于企业长远、稳定地发展。

假如一个企业没有极强的生命力,那么,在每一个危机的关头,在每一个可能死去的危机面前,她都将为被淘汰者。在面临困难与危机并存的危难时刻,能够生存的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强壮的,而是最灵活的。在这场危机中,我们不仅要巧妙地生存下来,更要适时总结经验教训,不再裸泳,这样在下一次危机来临时才不至于成为沙滩上的贝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