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认为,用兵致胜的秘诀,必须随机应变,无法先行传授。
孙子说:“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当我方实力不如对方时,不要与之硬碰,锐者避其锋,是明智的做法。一味地蛮干,只有死路一条。
“围师必阙”的实质在于欲擒故纵,欲歼故放,先从精神上给对方造成败势,使难打之敌变成好打之敌。
战争是你死我活的“竞技”,来不得半点天真和幻想,敌人会不会来进攻,何时来,怎样来,在于敌而不在于己。虽然有时通过伐交、伐谋等手段,暂时推迟或阻止了敌人的到来,但敌人最终还是要来的,这是由战争的特性所决定的。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原文]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孙子兵法·计篇》)
[今译]
在敌人没有准备时,突然发起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用兵取胜的奥妙,是不可预先讲明的。
[历代论引]
曹操曰:击其懈怠,出其空虚。传,犹泄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也。故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
李筌曰:击懈怠,袭空虚。无备不意,攻之必胜,此兵之要,秘而不传也。
杜牧曰:击其空虚,袭其懈怠。传,言也。此言上之所陈,悉用兵取胜之策,固非一定之制;见敌之形,始可施为,不可先事而言也。
[兵法札记]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千古流传的军事名言和世人皆知的箴语格言,南宋辛疾这样评论道:“举天下之大事而蔽之以一言,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是谓至计。”(要成全、成就天下的大事,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这是最高的计谋。)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是孙子“诡道”的精髓,用兵就是以“诡道”作为原则的。简单地说,诡道就是“欺敌”,不断地制造玄虚,让敌人摸不透我方的真实意图,从而打乱敌人的战略思想,兵力部署和运行节奏,在这种情况下,敌人就会由实转虚,由有备而转化为无备。然后,我方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突然发起攻击,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战胜敌人的把握就很大了。孙子认为,用兵致胜的秘诀,必须随机应变,无法先行传授。
西晋末年,各诸侯王之间争权夺利,愈演愈烈,最终爆发了“八王之乱”。赵王司马伦废晋惠帝自立,成都王司马颖借机兴师讨伐。双方军队在黄桥(今河南淇县西)遭遇,司马伦兵力强大,司马颖出师不利,死伤万余人,全军为之震动。司马颖准备退守朝歌(今河南淇县)。军中谋士卢志、王彦进言司马颖说,我军失利之后,敌人必生轻我之心。此时遇难而退,消极防守,势必令全军士气不振。而现在敌人刚刚取胜,一定会对我军疏于防守,不如趁机挑选精兵,趁夜出击,说不定可以反败为胜。司马颖认为他们言之有理,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当时司马伦及其部下正欢喜庆功,陶醉于黄桥大捷。司马颖突然向他们发起进攻,司马伦逃脱,其部下群龙无首,溃不成军。本来弱军遇到了强敌,几乎没有了胜算的把握,加之消极防守、士气受挫,司马颖几乎要兵败无疑,但谋士们认真分析当时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劣势,用“我之优势”出其不意攻“敌之弱势”竟然迅速地扭转了战争的局势,反败为胜,不得不令人称奇。所以,以战争中对战争双方来讲,每时每刻都要加强军事戒备,以免对方乘虚而入。
[人生感悟]
《孙子兵法·虚实篇》有这样一句话:“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只要能出敌意料之外,就能自由地行动于敌人空虚的地方,轻易地攻克敌人无防守之处。这和“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意思是差不多。
在商场竞争中,若能使自己方面所经营的商品及经营活动为竞争对手所料想不到,并在对手们意想不到的领域、时间和方式上主动突然发起商业攻势,准能轻易地制服对手,占领大方式上主动突然发起商业攻势,其原因在于我方是经过深思熟虑、周详准备、目标明确的主动进攻,而对手是或因无任何妨备而无法抵挡,或因准备不足仓促被动应战。从而造成了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我方在经济竞争中就能轻取对手。商业竞争是与人争利的经济行为,双方因有关实际利益而必然会全力以赴投入竞争。若我方行动为对方意料所及,对方必然会加强防备、弥补不足,我主要与对方争利肯定非常困难。我方即使竞争获胜也会付出重大的代价,甚至会得不偿失;我方若在竞争中失利,则损失更加惨重。因此要在对手意想不到的地方:时间各方展开竞争,以有备击对手之无备,才能保证成功、获得厚利。以有备攻无备更是弱者战胜强者的有效手段,在商战中不少相对弱小的竞争者就是用此法而击败强大对手的。
日美汽车战中日本汽车制造业以弱攻强,大举打入号称世界“汽车王国”的美国市场,就是因“攻其不备,无出其不意”而成功的现代商战著名事例。50年代日本汽车业很弱,美国领导人和底特律的汽车“三巨头”根本瞧不起日本货,更想不到有朝一日日本小汽车会潮水般地涌入美国。由于美国汽车业“三巨头”当时对日本货的潜在威胁麻木不仁,并且盲目自满自大;对于美国顾客爱好的变化和自己忽视小型汽车生产的弱点视而不见。日本汽车业就抓住了美国汽车业偏重生产的大型豪华轿车不灵便和油耗高的弱点,研制出美国人喜爱的小巧、油耗少,廉介,速度更好、乘坐更舒适的小汽车,而成功地占领了“汽车王国”的市场。但当60年代初,日本小汽车刚进入美国市场之时,美国汽车巨头们依然对此事没有引起注意,更未能作任何防御和反击措施,以至使日本小汽车在美国的销量从1960年的130万辆激增至1969年的1510万辆,并继续呈猛增趁势,日本小汽车轻易地取得了美国市场。
主动退却——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原文]
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孙子兵法·谋攻篇》)
[今译]
弱小的军队如果固守硬拼,就必然被实力强大的军队制服擒获。
[历代论引]
曹操曰:小不能当大也。
李筌曰:小敌不量力而紧战者,必为大敌所擒也。汉都尉李陵以步卒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而见殁匈奴也。
杜牧曰:言坚者,将性坚忍,不能逃,不能避,故为大者之所擒也。
孟氏曰:小不能当大也。言小国不量其力,敢与大邦雠,虽权时坚城固守,然后必见擒获。《春秋传》曰:“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败也。”
张预曰:小敌不度强弱而坚战,必为大敌之所擒息侯屈于郑伯,李陵降于匈奴是也。《孟子》曰:小固不可以敌大,弱固不可以敌强,寡固不可以敌众。
[兵法札记]
孙子说:“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当我方实力不如对方时,不要与之硬碰,锐者避其锋,是明智的做法。一味地蛮干,只有死路一条。
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盛,楚将子玉率师攻晋。楚国还胁迫陈、蔡、郑、许四个小国出兵,配合楚军作战。此时晋文公刚攻下依附楚国的曹国,明知晋楚之战尽早不可避免。子玉率军浩浩荡荡向曹国进发,晋文公闻讯,分析了形势。他对这次战争的胜败没有把握,楚强晋弱,其势汹汹,他决定暂时后退,避其锋芒。对外假意说道:“当年我被迫逃亡,楚国先君对我以礼相待。我曾与他有约定,将来如我返回晋国,愿意两国修好。如果迫不得已,两国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现在子玉伐我,我当实行诺言,先退三舍。(古时一舍为三十里)”他撤退90里,已到晋国边界城濮,仗着临黄河,靠太行山,足以御敌。他已事先派人往秦国和齐国求助。子玉率部追到城濮,晋文公早已严阵以待。晋文公已探和楚国左、中、右三军,以右军最薄弱,右军前头为阵、蔡士兵,他们本来是被胁迫而来,并无斗志。
子玉命令左右军先进,中军继之。楚右军直扑晋军,晋军忽然又撤退。陈、蔡军的将官以为晋军惧怕,又要逃跑,就紧追不舍。忽然晋军中杀出一支军队,驾车的马都蒙上老虎皮。陈、蔡军的战马以为是真虎,吓得乱蹦乱跳,转头就跑,骑兵哪里控制得住。楚右军大败。晋文公派士兵假扮陈、蔡军士,向子玉报捷:“右师已胜,元帅赶快进兵。”
子玉登车一望,晋军后方烟尘蔽天,他大笑道:“晋军不堪一击。”其实,这是晋军诱敌之计,他们以马后绑上树枝,来往奔跑,故意弄得烟尘蔽日,制造假象。子玉急命脉左军并力前进。晋军上前故意打着帅旗,往后撤退。楚左军又陷于晋国伏击圈,又遭歼灭。等子玉率中军赶到,晋军三军合力,已把子玉团团围住。子玉这才发现,右军、左军都已被歼,自己已陷重围,急令突围攻。虽然他在猛将成大心的护卫下,逃得性命,但部队丧亡惨重,只得悻悻回国。
这故事中晋文公的几次撤退,都不是消极逃跑,而是主动退却,寻找或制造战机。所以,《三十六计》中说:走为上策。
[人生感悟]
退却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为了蓄势前进,让步是为了获取,之所以能够这样,因为主动退让,一可以松懈对手的防备警惕之心,缓解其攻势和压力,二可以为自己赢得时间,积蓄能量,此外,还可以赢得外界的支持。然后,你可以选择有利环境和时机,乘势而行。
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听说沛公刘邦攻取咸阳后欲在关中称王,十分恼怒。在谋臣范增的建议下,项羽在鸿门设下酒宴,准备在席间寻机刺杀刘邦。
刘邦深知赴鸿门宴凶多吉少,但项羽兵强势壮,如果不去便会有须叟之祸国殃民。于是,刘邦带着谋士张良、武将樊哙以及卫士来到鸿门。入席后,刘邦对项羽说:“我和将军并力攻秦,将军转战在黄河北,我作战于黄河南,但自己没料到先攻进函谷关,打败秦军。现在有坏人散布流言,使将军与我发生了误会。望将军三思而后行啊!”这番话说得项羽心软了。范增见项羽无意杀刘邦,找来项庄舞剑,想伺机杀刘邦。张良的好友项伯看出范增的用心,于是也拔剑起舞,不时用身体掩护刘邦,使项庄难以下手。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良授意武将樊哙入账。樊哙仗剑持盾闯进账中,目视项羽,怒发冲冠。项羽赐他一碗酒和一条猪腿,樊哙狼吞虎咽地喝了酒吃了肉,然后陈述刘邦的劳苦功高和赤胆忠心,指责项羽听信流言蜚语。项羽一时无言以对。
刘邦借口上厕所,与张良、樊哙一同出账。樊哙护送刘邦抄小路即刻脱身。张良估计二人已走远,才回账向项羽辞谢道:“沛公不胜酒量,不能亲自向大王辞行,特地让我带来白壁一双、玉斗一对奉献给大王和范将军。”项羽问:“刘邦现在何处?”张良答道:“他听说大王要责备他,心中恐惧,现又返回霸上了。”范增听说刘邦偷偷跑了,气急败坏地砸碎玉斗,恼恨地说:“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刘邦了。我们今后都要当他的俘虏了!”
在鸿门宴上,刘邦见项羽犹豫不决,以上厕所为名,借机脱身,确属明智之举。假如他不及时脱身,很可能被杀掉。
速战速决——兵贵胜,不贵久
[原文]
兵贵胜,不贵久。(《孙子兵法·作战篇》)
[今译]
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宜旷日持久。
[历代论引]
曹操曰:久则不利。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也。
孟氏曰:贵速胜疾还也。
梅尧臣曰:速则省财用、息民力也,
张预曰:久则师老财竭,易以生变,故但贵其速胜疾归。
[兵法札记]
战争的目的,是获得胜利,而不是持久的迟疑不决的消耗。大量的消耗最终要转移到民众身上,这必然导致民怨沸腾,国势危急。因此,战争是不能久耗的,节约时间,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大量消耗。古今中外,都无不主张速战,旷日持久对战争是不利的。
“兵贵胜,不贵久”的军事思想,首先是从经济消耗来考虑的。经济是军事的基础,长期的战争消耗是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承受的重负,从军事后勤学角度所总结的这一战略原则是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在今天,进行现代化战争,军费开支就不是什么“日费千金”,而日费万金、亿金了。
“兵贵胜,不贵久”不仅是战略原则,而且是战术原则。在实践中,战机是至关重要的,错过机会,就会吃败仗。战争就在于选择一个重创敌军而又能保全自我的“时机”行动,而这一时机,需要兵贵神速,即“其机在速”。“兵贵速”还是一种战术方法。在战役中,必须以快速作为军队行动的方针。打仗需轻捷、敏锐、高速、灵活。神速是军队取得胜利的秘诀。诸葛亮遗恨五丈原,是因蜀国连年征战,国力消耗殆尽;希特勒力吞波兰、丹麦、挪威、荷兰等国,是因其行动迅捷、闪电功成。史上战争范例无不在昭示这一点。
公元前128年(元朔元年)秋,匈奴乘草肥马壮之时大举南下。先破辽西(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下游以西,至河北省东北部乐亭县以东),杀辽西太守,虏掠渔阳(今河北省东北部,及天津市海河以北、北京市怀柔、通县以东)郡二千余人,很快突进雁门。西汉名将卫青受汉武帝之命率骑兵迎战匈奴。作为大将,卫青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他来到前线,一马当先,冲杀在前,校尉、士卒见主将亲冒矢石,勇气倍增,人人拼死杀敌。这一战,卫青采取闪电战术,以快制胜,打得匈奴落花流水,斩杀匈奴兵先进水平余。
快速出击成功,显示出隔开青的军事才能,他因此受到汉武帝重用。
[人生感悟]
孙子“兵贵胜,不贵久”思想在军事以外的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启迪我们的是要争时间,抢速度。
时间的宝贵,在于它既是一个公平地分配给每个人的常数,又是一个变数,对待它的态度不同,获得的价值也就有天壤之别。时间就像在冥冥中操纵一切的神灵,它决不会辜负珍惜它的人。时间给予珍惜它的人的回报是丰厚的,时间对人的报复也是无情的。
有人曾这样设想:我愿意站在路边,像乞丐一样,向每一位路人乞讨他们不用的时间。愿望是美好的,如果真能乞讨到时间,相信所有人都会甘做这样的“乞丐”。
然而,懒惰的人把许多宝贵的时间都给浪费掉了,每日得过且过,虚度着自己的年华。只有勤奋的人、做事讲求效率的人、懂得科学支配时间的人,才可以把一天24小时变成25小时甚至更多。
时间是乞讨不来的,时间只会提醒你切莫在生活的沙滩上搁浅,激励你不断开拓前进。对于酷爱时间的人,时间则给予热情的报答;对于奋力赶超的人,时间将无私地帮助他超越岁月。可是,对于轻视时间的人,时间会嗤之以鼻,把他抛至脑后;对于挥霍时间的人,时间则一笑而过,使他一无所得;对于遗弃时间的人,时间将愤然离去,使他追悔莫及;而对于戏弄时间的人,时间就毫不留情,给予他苦果一枚。
只有那些具有深刻时间观念的人,才可能成为运筹时间的高手。香港的李嘉诚,为了不耽误开会,不失约于人,雷打不动地将自己的手表拨快10分钟,以保证准时出席或赴约。他处事果断、老练,决不拖泥带水。他曾在17小时内,谈妥一笔29亿港元的交易,随即致电汇丰银行,2分钟内就安排了一笔19亿港元的贷款。他经常对下属说,早上的事,下午必须有决定或答复;假如17小时内发生的事非常繁复,则在24小时内一定答复。这就是香港首富李嘉诚对时间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