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向胡雪岩借智慧
1714500000012

第12章 小商要做事,中商要做势,大商要做人(1)

古语云:“穷则变,变则通。”学会变通,我们会受益无穷

当我们陷入“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时,且莫彷徨、畏缩,不妨另辟蹊径,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一旦被人发现。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坦途。

胡雪岩的成功得益于他的性格——灵活多变,商人分三种:只贪图利益的,充其量一辈子做一个小商;能够看清市场的,只能做一个中商;而一个能把做人的原则放在首位的人,才能成为一代大商人。做人之道与经商之道其实并不矛盾,相反,它们是紧密相连的。天下最聪明的生意经是“做人重于经商”,也就是说,要经商必须先做人。那些眼睛只看到钱,甚至企图靠坑蒙拐骗做生意的人,只想着赚一把是一把,永远都不可能把生意做大。而那些心明眼亮,懂得把做人放在利害关系第一位,能够以诚待人的人,则会树立起自己的人格招牌,把人格转化为无形的资产,最后成就一番大的事业。

一 小商做事,朴实勤奋为成功关键

小商做事是说小商贩只会勤勤恳恳工作,埋头苦干,尽力把事情做好。这种人是非常受人欢迎的。

一位智者曾说过:“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而唯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小商做事要的就是这种朴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有脚踏实地地付出辛劳,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只有实事求是地追求,才会有真理的明辨;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日积月累,才会走向成功的终点。

勤奋,从广义上说,不单单局限于学习上的努力,也包括工作上的勤劳,即勤思考、勤探索,不怕吃苦,踏实工作。

勤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文学家说,勤奋是打开文学殿堂大门的一把钥匙;科学家说,勤奋能使人智慧;而企业家说,勤奋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勤奋,不光是身体上的勤奋,还需要精神上的勤奋和毅力。

勤奋,包含“勤力”的含义。它不仅适合于做大事业的人,而且适合于工作在平凡岗位上的人。若平凡的工作都不勤力地做,如何出成绩?

勤奋还有另一层的含义,就是加强自我修炼,努力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将正确的思想和认识以及良好的品性,体现在日常的工作态度和生活作风上。大凡成功人士,“勤”字是其一生不断的追求。勤,不但要珍惜时间,而且要勤学习、勤思考、勤探究、勤实践。

只要是有心的人,只要是勤奋的人,总是能很出色地做好手中的事情。这样的努力会赢得许多前辈和周围人情不自禁的声援和帮助,从而使其未来的路更加宽广。

胡雪岩刚开始做事的时候,依靠的就是“朴实勤奋”这四个字。

1. 朴实的性格来自父母的教育

放眼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总是穷人比较多,富人相对地少些。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树立一个观念:贫穷不是罪恶,富贵也并不可耻。哪个穷人不想改善自己的家境?但是,贫富的事情我们很难左右,往往无能为力。连孔子都承认,富贵不是人所能控制的。因此,胡雪岩能够摆脱贫困,获得大好前程,绝非偶然,其中有很多道理,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安徽绩溪湖里村,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一条登源河由东向西绕村而过,历史上这里文风鼎盛,名人辈出。胡雪岩就出生在这里。他本名光墉,字雪岩,在家里排行老三。他的父亲胡鹿泉,字芝田,读过几年书,是位有文化的乡里名士。家里有几亩薄田,自耕自足,兼做一些小生意,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安徽绩溪湖里村胡家有一条家训:读书做生意可以,但不能为官。所以,胡雪岩的父亲没有走读书求官的道路,同样也不希望胡雪岩当官。我们无法说这种家训是好是坏,因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想法,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我们不必深究。

胡雪岩读书的时候非常认真,老师所讲的道理他有听不懂的,回家一定会请教父亲。我们可能会想,胡雪岩家境不富裕,既然父亲有文化,自己教他就好了,为什么还要花钱读私塾呢?我们要知道,教育子女需要易子而教,自己的孩子,你再有本事也很难教得好。胡雪岩的父亲胡鹿泉也知道这个道理,再穷也送他到别人家去读书。胡雪岩从小就非常听父母和老师的话,父亲喜欢唤他“顺官”,用安徽话念,叫做“顺乖儿”,就是又顺又乖的意思。

胡雪岩只读过两年私塾,并没有受过高深的教育,只读过《三字经》、《千字文》等很基础的东西。

后来,父亲在生意上遭到很大的挫折,而次子胡光鼎的夭折更是让胡鹿泉伤心欲绝。胡雪岩之后又有胡光培、胡光椿两个弟弟,这使得他的家境更加穷困。在一连串的打击和生活重压之下,胡鹿泉的身体每况愈下。胡雪岩12岁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父亲临终的时候,把胡雪岩叫到床边,嘱咐他说:“欲兴吾家,其唯顺儿乎!”他这是告诉胡雪岩:你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我们胡家就靠你了。由此可见,知子莫若父——父亲是最了解胡雪岩的。

父亲去世以后,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到胡雪岩母亲一个人的肩上。在那个时代,一个寡妇抚养照顾几个孩子,生活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对胡雪岩一生影响最大的人就是他这位坚强的母亲——金太夫人。金太夫人一路陪着胡雪岩走到最后,她活得比胡雪岩还要久。

胡雪岩的母亲在当时是毫无地位的,甚至在胡家的祠堂里面,连名位都没有。但在胡雪岩的一生中,他的母亲金太夫人一直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这样一个单亲家庭,一个没有读过什么书的寡妇,为什么能够把儿子教得如此出色?我们不得不佩服胡雪岩的母亲,而这也正是中国母亲最了不起的地方。

中国的母亲怎么教育孩子的呢?其实,就是按照一般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去教导而已。金太夫人没有教胡雪岩弹钢琴,也没有教他学美术,她给胡雪岩的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这正是胡雪岩成功的基础。胡雪岩的母亲从小就跟他讲,到私塾里面要听老师的话,不要吵闹;替人家放牛,要好好看管,不要只顾着自己玩儿;出去当学徒,要听老板的话,要把老板交代的事情做好……胡雪岩从小就是在这样朴素的耳提面命下,慢慢成长起来的。

除了言传之外,胡雪岩的母亲更加注重身教。面对窘困的家境,金太夫人从来没有在胡雪岩面前抱怨他父亲早早离世,使得孤儿寡母无人照顾。现在的单亲家庭很多,不少父母整天在孩子面前抱怨另一半,这样的父母本身心理就不健全。同样是单亲家庭,胡雪岩母亲的教育方式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另外,母亲跟左邻右舍相处也都很融洽。她凭的是什么?因为她与人为善,只要能够帮到别人的地方,她一定会尽量去做,而且从来不求什么回报。一个人要包容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不能事事计较,不能老要求别人。金太夫人的这些行为,深刻影响了胡雪岩的人生态度,使他一生受用无穷。所以,胡雪岩一生非常感谢他的母亲,对母亲始终十分孝顺。

自从父亲去世以后,胡雪岩看到母亲终日操劳,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就去替人家放牛,挣点钱帮衬家里。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胡雪岩把牛赶到草地上吃草,自己便想去不远处路边的凉亭里休息一下。走进亭中,他发现里面有一个挺大的蓝布包袱,上前伸手摸了摸,硬邦邦的,又掂了掂,分量很重。他不禁好奇,于是打开了包袱,想看一看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一看不要紧,着实把胡雪岩吓了一跳——包袱里面全是大块的金银。

这种事放在一般人的身上,可能就会抱起包袱,拿回家去交给母亲,然后告诉母亲说,从今以后不必像从前那么辛苦了,这些钱够全家人过几十年了。

胡雪岩会这样做吗?如果这样做,那这笔财物就会害了胡雪岩。你捡到百十两银子,偷偷拿回去,可能不为人知。但捡到这么大的一笔财物,他非常善于根据形势的变化采取正确的举措。,是会被抓去坐牢的。

就算胡雪岩能够想到这点,他还可以先找个偏僻的地方,把财宝埋起来。等到风声过去,大家都不注意以后,他每次挖一点出来,慢慢拿去变卖,这样或许会很安全,也应该没有人会发现。但是,做这种事情,总是会一辈子良心不安的。如果胡雪岩有这种反应的话,他也不会有大作为的。

胡雪岩看到这些金银以后,没有起一丝贪念,他想到的是母亲对自己的教诲,知道这些东西既然不是自己的,就一定不能拿,而且失主此时也一定是着急得要命,肯定在四处找寻遗失的包袱。所以,他决定待在原地等待失主。

如果胡雪岩就是呆坐在那里傻等,其实也是很危险的。假如有人发现失主在四处慌忙地找东西,又得知他曾经从凉亭这里经过,于是抢先赶来,问胡雪岩有没有捡到东西,胡雪岩就稀里糊涂地把包袱交给他,那不就上当了吗?

胡雪岩留了一个心眼,他先把包袱藏到草丛里面,然后好像没事一样,坐回那里等待失主。可是,一直到太阳快下山了,也不见有人过来。胡雪岩饥肠辘辘,还是继续坐在那里等。

终于,有一个人神色慌张地跑了过来,开口就问:“小哥小哥,你有没有看到我丢的东西?”

胡雪岩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很沉稳地反问:“你丢了什么?”来人说:“丢了一个蓝色的包袱。”胡雪岩听他这么说,才继续问他:“里面都有些什么东西?”

这个人一听就知道东西找到了,否则这个小孩不会这样问的。于是,他就把里面的东西一一说来。胡雪岩见他说得分毫不差,这才将包袱取出还给了失主。

包袱失而复得,失主兴奋异常,马上从包袱中拿出两个银元宝,对胡雪岩说:“这个给你,算是对你的酬谢。”胡雪岩连忙拒绝说:“不要不要,这本来就是你的东西,我又没有做什么,本来就该还给你的。”

失主听后甚为惊奇,没想到一个孩子会说出这样朴实真诚的话来。他大为感动,于是告诉胡雪岩说:“我姓蒋,在大阜开有一家杂粮店。你这么好的小孩子在这里放牛可惜了,不如你跟我到城里吧,我教你做生意。”

胡雪岩想了一下,说:“我现在不能答应你,要回去问母亲。如果母亲同意的话,我当然乐意跟你去。”蒋老板一听,更觉得这个徒弟他收定了,就说:“好好好,我把地址留给你。如果你跟母亲谈妥了,就过来找我,一切事情我都会给你安排好,我一定会好好教你的。”

胡雪岩回家以后,把整个经过告诉了母亲。母亲听后十分高兴,有这么好的机会当然要去,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情。于是,胡雪岩13岁的时候,开始了在蒋老板大阜杂粮行的学徒生涯。

2. 勤奋向上让胡雪岩处处受欢迎

一个人出门在外,生活很不容易,更何况胡雪岩当时还只是一个孩子。但是,他凭借勤奋向上的精神很快就站稳了脚跟。

胡雪岩在大阜杂粮行里面的勤奋自不必说,老板交代的事情,当然一丝不苟;老板没有交代的事情,能做也尽量去做。现在,很多年轻人却不是这样,总是先看老板给自己多少钱,然后才去做多少工作,这样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发展的。胡雪岩完全没有这种想法,因为他明白,老板的态度怎样,那是老板的事情,但机会对于自己是何等难得,既然出来了,就要好好学。胡雪岩越是这样,蒋老板就对他越发地喜欢、越发地看重。

两年时间就这样飞快地过去了。转眼间,胡雪岩15岁了。

这一年,一位金华的客商来杂粮行谈生意,可刚到大阜就病倒了。说到金华,我们就会想到金华火腿。没错,这位客商正是一家金华火腿行的掌柜。

金华火腿始于唐代,当时为民间腌制。唐开元年间(713年—742年)陈藏器撰写的《本草拾遗》载:“火腿,产金华者佳。”相传,宋代义乌籍抗金名将宗泽曾把家乡“腌腿”献给朝廷,康王赵构见其肉色鲜红似火,赞不绝口,赐名“火腿”,故又称“贡腿”。因火腿集中产于金华一带,俗称“金华火腿”。后辈为了纪念宗泽,把他奉为火腿业的祖师爷。明代的时候,金华火腿产量已达十多万只,成为当地主要特产和官府必征的物产之一。1526年的《嘉靖浦江志略》食类仅选入“擂茶”和“火腿”两种产品。据《金华县志》载,贡赋类“万历六年(1578年)派办物料,火肉派自礼部”。1606年的《万历兰溪县志》亦载,“火肉(至今杭嘉湖地区还沿称火腿为火肉)皆每岁额办之数派办”。当时,金华火腿多为官宦豪门餐桌佳肴,这在中国古典名著《金瓶梅》中也有所描述:宴席上除金华酒外,“都是烧鸡、火腿、海味之类,堆满春台”。至清代,金华火腿制作遍及金华各地,这个客商只是金华众多经营火腿生意商人中的一个。

再说这个客商,他在大阜举目无亲,无人照顾,拖着病体又回不了金华,心里十分着急。身体本来就不好,再加上急火攻心,病情更加严重了。胡雪岩心地善良,又是个热心肠,得知此事后,就赶到他的病榻前,一连多日给他端药送饭,忙前忙后,照顾得十分周到。在胡雪岩的精心照料下,没过多久,客商的身体就痊愈了。这位客商十分感动,就问杂粮行的蒋老板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徒弟。蒋老板于是把自己包袱失而复得的经过,以及胡雪岩在自己店里的表现跟他细说了一遍。

金华火腿行的掌柜听后大为感叹,就问胡雪岩:“我们那里比大阜好玩得多,你随我一起到金华如何?”

在当时,金华也算一个很有名气的地方,能够到金华去生活,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但是,胡雪岩还是同样的态度:“我要问问老板,老板同意,我才能答应你。如果老板需要我留下来,虽然我想去,也不能跟你走。”

胡雪岩把金华掌柜的意思告诉了蒋老板,蒋老板有点舍不得。但是,这对胡雪岩而言确是一个更大的机会,因为金华火腿行要比杂粮行规模大许多。于是,蒋老板欣然同意。一个好老板看到自己的伙计有更好的前途,没有不高兴的,再怎么讲那也是他培养出来的人才。于是,胡雪岩从大阜来到了金华。

胡雪岩每样事情都做得十分圆满,这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很不简单的。由此可见,人生就是要不断作出阶段性的调整。在家放牛,就要像个放牛的,把牛照顾好;在外做学徒,就要像个学徒,让老板满意。包括别人问话该怎么回答,也一点都不能出差错。如果胡雪岩在杂粮行里好吃懒做,就算他照顾了金华火腿行的掌柜,掌柜的也不会主动去要他。所以,一个人好好做事,不单是对别人好,更是对自己大有禆益。胡雪岩勤奋好学,踏实肯干,就算活在现在,也是每个老板都想要的人。

胡雪岩到了金华也是一样,还是那样勤奋上进。在这里,他学到了很多东西,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 中商做势,灵活变通方为赢家

能做势的生意人都不是普通的生意人,他们知识渊博,经验丰富,能够预判某个行业、某个领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或世界经济的走向,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先,不但能够抓住机遇,更善于创造机遇,步步领先于别人。整个市场,他们就是发言者。能做势者,已为中商。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汲取了父亲鲧以封堵的方法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的方法,最终战胜了凶猛的洪水。大禹倘若一味墨守陈法,恐怕也难逃失败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