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向胡雪岩借智慧
1714500000033

第33章 通 活 融 满,胡雪岩红顶巨擘成名路(2)

更难能可贵的是,胡雪岩在对人的问题上从来不吝惜钱财,显示出他对人的一种真正的尊重。比如,胡雪岩的胡庆余堂设有“养俸”、“阴俸”两种薪水。“养俸”,类似我们今天所谓的养老退休金。胡庆余堂上自“阿大”、档手,下到采买、药工以及站柜台的伙计,只要不是中途辞职或者被辞退的,在员工年老体弱无法继续工作之后,仍由胡庆余堂发放原薪,直至员工去世。而所谓“阴俸”,则是针对为胡庆余堂的生意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的雇员来发放的。胡雪岩规定,这部分雇员去世以后,他们在世时的薪金,以折扣的方式继续发放给他们的家属,直至这些家属们有能力维持与该雇员在世时相同的生活水平为止。如此优厚的待遇,对于那些生意场上的朋友们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常言说钱要花在刀刃上。在生意场上,得力而忠实的朋友可以说是刀上之刃。为打磨刀上之刃,当然非常需要也值得花钱了。

2. 古道热肠,帮人帮到底

义气,是胡雪岩悟透人情世故、结交世人的一帖应世良药。正是由此而来的慷慨好施和侠肝义胆使其能够广结善缘、事业有成。

胡雪岩并非做每件事的时候都念念不忘别人的回报,但他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例如,郁四在去湖州的路上与胡雪岩结为知己,他们在生意上合作真是所向披靡。正当二人意气风发准备大干一番事业时,郁四却因为自己的家事而几乎对生意丧失了信心。他颓废至极,甚至想到了死,对做事更是打不起半点精神。胡雪岩闻此消息,先是派陈世龙前去打听消息。后来,胡雪岩终于还是放不下心,丢下生意亲自由上海回到湖州,专为看望一下“四哥”。光是这一举已令郁四感动不已。这一天,郁四也感到前所未有的高兴。心事诉完之后,胡雪岩考虑到必须帮助郁四把家事料理好,否则绝非长久之计。原来,事情缘于郁四长子的去世,而已出嫁的女儿又回家夺家产。郁四身边有一位相好的女人名叫水晶阿七,因不是郁四的发妻而不能分家产。如果水晶阿七以后生下郁四的后代,她就有权分得郁四的一份财产了。

郁四的女儿害怕的就是这一点,便想方设法要把水晶阿七赶走。她在父亲郁四身边不停地数落水晶阿七的不是,甚至不惜造谣中伤。郁四听信女儿的谣言,把水晶阿七休了。从此,不仅阿七痛苦不堪,郁四的日子也过得懊丧之至。从心底而言,郁四是极不愿叫阿七走的,但事已至此已无法挽回。胡雪岩马上就有了解决办法。胡雪岩根据郁四的自述和陈世龙提供的秘密消息,为郁四出主意。先让郁四拿出一笔钱打发已出嫁的女儿,叫她以后别再指望得到任何好处。然后,胡雪岩为郁四和阿七安排了一次别具一格的“洽谈”。由胡雪岩出面,请阿七到一个事先安排好的场所里“谈判”,劝说阿七回到郁四身边。郁四躲在胡雪岩身后,用帘子相隔偷听。胡雪岩通过与阿七交谈,发现二人彼此心系对方。余下的事情自然顺理成章。胡雪岩通过巧妙安排,解决了郁四的家务问题,成功地令郁四恢复了讲义气、直爽、乐观的性格。

还有一件事,金华火腿之所以闻名于世,与“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有关。

胡雪岩因帮助左宗棠收复新疆功勋卓著,因而受到左宗棠褒扬并奏明皇上,朝廷赐穿黄马褂,封他为“红顶商人”。一个叫姜德荣的绩溪商人经营着名叫“新味和”的火腿行,他为了扩大自家火腿声誉,有心想找胡雪岩做靠山。这年寒冬,姜德荣精心腌制了八只优质火腿,大年初二亲赴杭州送到胡府。因原本是乡亲,大年初二就送来上等火腿,胡雪岩十分高兴。凑巧,这日胡雪岩宴请杭州抚台,姜德荣送的火腿正赶上机会。胡雪岩当即吩咐家厨蒸腿下酒。那火腿是精工细作的,味儿格外香,深得胡雪岩和抚台的赞赏。至此,金华火腿在杭州一下子有了名气。一次,胡雪岩要上京城办事,特吩咐姜德荣备上火腿二百只,带到京城馈赠官吏。京城的官吏与胡雪岩关系甚好,一收下便忙着煮食,吃后一致赞其味美。自那以后,姜德荣制作的金华火腿很快名扬京城,并通过众官吏之口,传入皇帝耳中。皇帝一道圣旨,御封“金华火腿”之名。从此,“金华火腿”便名声日盛。

能够赢得许多朋友的真心帮助,除精于谋划之外,还在于胡雪岩的古道热肠、侠肝义胆,始终抱着与人为善的行事原则。由此可见,真是“善有善报”啊!

3. 赈灾济世,善名远扬

商人以逐利为职业,传统的意识中商人是狡诈和悭吝的代名词,甚至在感情世界中,商人也被定位为“重利轻别离”的角色。事实上,历代不乏义利两立的极为明智的商业经营者。他们非常善于用余财热心资助慈善、公益事业,结果往往因此善名远扬,在事业中得到更大的回报。

胡雪岩作为清末的红顶商人,富甲一方,他也沿袭了历代良贾的优良传统,具有许多美好的品德。

胡雪岩的家乡钱塘江,古称浙江、罗刹江和之江。

一个多世纪前,钱塘江每逢梅雨季节,水流湍急,疾驰直下,如离弦之箭,同时海潮从鳖子门涌入,二者交汇形成汹涌澎湃、气势磅礴的“钱江潮”。急流与海潮相遇使得钱塘江的水文异常复杂,江中流沙多变,历来为航旅畏途。晚清时,钱江两岸的人们靠渔舟过江,出门必须选一个天气晴朗、风平浪静的好日子。有人要渡江,家中亲人常常事先祭祖求神,祈祷平安。不过,即使是这样,也无法保证平安渡江。

当时,由于钱塘江杭州段没有桥,浙江绍兴、金华等“上八府”一带的人进入杭州城都要从西兴乘渡船,在望江门码头上岸。当时的叶种德药店设在望江门直街上,由于过往的行人特别多,生意非常兴隆。而胡庆余堂则设在河坊街大井巷,顾客主要来自杭嘉湖等“下三府”,很少有“上八府”一带的顾客上门。

为了解决钱塘江两岸旅客渡江的困难,胡雪岩捐银十万两,主办钱江义渡,并立下誓言说:“此事不做则罢,做则一劳永逸,至少能受益五十至百年。”

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胡雪岩曾亲自到码头向船工们调查情况。当时,一位船工冲口而出:“要让上八府的人改道进杭城,除非你把这个码头搬个地方!”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胡雪岩决定要把码头搬到胡庆余堂的店门口,改变地理劣势。

胡雪岩又沿江实地考察,了解到从西兴上船过江,航程远,并且江上风浪大,容易出危险。胡雪岩选择了三廊庙附近江道较窄之处,决定在这里投资兴建“义渡”,把船码头“搬过来”,让“上八府”的人从此改道由鼓楼进城。

码头很快就修好了。胡雪岩又出资造了几艘大型渡船,不仅可载人,还可以载车和牲畜,全部实行免费渡江,又快又稳又省钱,上八府的人闻讯无不拍手称好。这一来,胡庆余堂在上八府顾客中的知名度提高了。由于上八府的旅客改道由鼓楼进城,胡庆余堂的地理劣势就转为优势了。

胡雪岩开设义渡后,江边设有趸船,以便过客待渡,渡船每天航运十余次,一般顾客分文不取,能够干苦力的人来过渡时须代船夫服役片刻。由于胡雪岩设义渡是众人受惠之事,干苦力的也乐于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更令人称赞的是,钱塘江义渡还备有救生船。遇有风高浪急时,渡船停驶,救生船便挂了红旗,巡游江中。若有船只遭遇不测,便飞快驶过去实施救援。

开办钱塘江义渡使胡雪岩的善名在浙江附近几省不胫而走。而且义渡加强了“上八府”与“下三府”的联系,客观上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对胡雪岩的事业发展也大有裨益。

事实上,胡雪岩所做的慈善事业还有很多。晚清时期,各地有灾荒发生时,胡雪岩都踊跃向朝廷捐赠赈济。山东大水灾,胡雪岩一次就捐出二十万两银子。不但捐钱,而且捐粮食、捐棉衣、捐药品。胡雪岩自幼家境贫寒,自身经历坎坷。他深知,天灾人祸的时候,每多捐一两银子就能多救一条人命。浙江收复后,胡雪岩谒见左宗棠,报告朝廷说自己已经采置粮食万石,运抵杭州。左宗棠当时讲明军饷有困难,战乱刚刚平定,官府财库亏空,恐怕采购粮食的费用一时不能兑现,需要拖欠。胡雪岩听后,随即表示,购粮所垫的十万两银子全部报效朝廷,不用官府再还。作为一个商人,能够在关键时刻舍私利而取大义,慷慨捐赠军粮,这使左宗棠大为感动和佩服。他在上奏朝廷的折子中称胡雪岩“实属深明大义不可多得之员”,语多褒扬,恳请朝廷对胡雪岩进行“破格优奖”。

胡雪岩虽然捐献了十万两银子,但却赢得朝廷的嘉奖和封疆大吏左宗棠的信任,拥有了左宗棠这位官场中的靠山和朋友,并为他事业的不断壮大奠定了基础。

作为商人,胡雪岩并不是见利忘义。胡雪岩为人处世往往能从大局出发,为朋友甚至是为素不相识的百姓着想。因此,他屡行慷慨侠义之事。当时的人尊称胡雪岩为“胡大善人”,正因为他“善”名远扬,人们都愿意与他做生意,他的生意也越做越大,红红火火几十年。

最令人们称赞的是,胡雪岩在杭州城收复后,自掏腰包炮制中药防治瘟疫,开设粥厂赈济百姓。胡雪岩在这一点上确实有超过同时代人的地方,这也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的地方。

清军攻破太平军占领的杭州城后,胡雪岩受托处理善后事宜。

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掩埋尸体。由于当时杭州城战事已经持续一年有余,横尸遍野。如果不妥加处理,必招瘟疫大肆泛滥。太平军守不住杭州城,原因之一就是瘟疫肆虐,染病并死亡导致太平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胡雪岩早在上海时,漕帮的朋友尤二就曾提醒过胡雪岩早作防治瘟疫的准备。故而杭州一收复,胡雪岩就带了大批银两采购到一批防治瘟疫的药品,随船运到杭州。

一进城,胡雪岩便先派人把杭州的老中医都请了来。胡雪岩亲自挑选了几十个精壮的小伙子,由老中医监督,日夜不停地炮制成药。然后,派人把这些药分送城内各点,或发放,或熬成药汤,任人免费索取。杭州城内染了瘟疫的人数,果然一天天地减少。

其次是大量地开设粥厂,赈济灾民、饥民。胡雪岩此时自掏腰包,拿出几万两银子,派人从上海等地源源不断地把粮食购来。胡雪岩在杭州城内各要道口设了大小二十几个粥厂。一时间,全杭州的老百姓都知道有个名叫胡雪岩的大老板,在杭州城内广行义举。当时,便有人称他为“胡大善人”。不久,胡雪岩赈济灾民的善名便传到附近各省。

本为精明生意人的胡雪岩由杭州的瘟疫想到了全国各处的战场。他记得左宗棠曾在军营中向自己诉苦,说瘟疫一来,肥的拖瘦,瘦的拖垮,整个人马上就跟丢了魂儿一样,就别指望能打胜仗了。况且自古以来,战场必多有死伤,受伤者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医治,免不了发炎化脓。如果战事吃紧,一拖再拖,伤者多半也会垮下去,甚至落下终身残疾。

于是,胡雪岩设想,如果按杭州的做法,将既简便又有效的药送到前线军队,人们岂不少受苦?胡雪岩找到刘中医,刘中医答应试一试。不过,刘中医要求再增加一些人手,因为以前是为杭州百姓做药,人数少,距离又近,可以慢慢来不太要紧。但如果为军队做药,而且是几十万人的大军队,帮忙出力的人必须不少于四十人。胡雪岩仔细地考虑了一下,告诉刘中医,他准备开一家药店,由刘中医来主持。说办就办,胡雪岩对认准的事马上就付诸行动,

不久,药店就正式营业了。药店名称叫做“胡庆余堂”。这家药店在刘中医的亲自指导下,配制出“红灵丹”、“辟瘟丹”、“诸葛行军散”等许多种用于军队的应急中药,送呈曾国藩、左宗棠军中,作行军之备。

刘中医因为胡雪岩非常看重自己的医术和人品,自己的医术终于得以施展,故而感到十分快意。为了感激胡雪岩的知遇之恩,刘中医邀请远近好友,齐集杭州城。各位中医向来敬重胡雪岩的名声与为人,都以胡雪岩为楷模,听说现在胡雪岩开药店是为了报效朝廷、广济众生,个个都摩拳擦掌,拿出祖传秘方,精心研制。

不久,左宗棠来信表示对胡雪岩的感谢,说所送成药,效果奇佳,军中将士征战沙场时纷纷将此药藏在身上,个个没了后顾之忧。最让胡雪岩得意的是,左宗棠在信中提到,曾国藩也曾来信盛赞胡雪岩的这项义举,希望胡雪岩多多赶制,送往军中。

胡雪岩受到鼓励,愈发觉得老中医对于药店的重要。胡雪岩对刘中医说:“刘先生,我有一个想法,想专门拿出十万两银子,广征天下古方。”

刘中医听了胡雪岩的设想,十分兴奋地说:“雪岩兄一番古道热肠,我定拼了这把骨头,尽力配制出好药。”

胡庆余堂的北京分店开业不久,正值全国举人进京赶考。胡雪岩考虑到当时盛夏,进京赶考的学子们的住宿与饮食都成问题,极容易患痢疾等流行病。胡雪岩于是决定对每位考生免费奉送两枚药丸,如有不够者可以随时到北京药房分号去领,地址写得清清楚楚,药房号更是显眼易记。果然,有胡雪岩的神药相助,当年学子中患痢疾等流行病的比往年大大减少,胡庆余堂的名声在北京也是越来越大了。由于学子们用过胡雪岩的药丸后感觉非常有效,等这些学子们回到家乡,每逢遇到诸类疾病,便纷纷向人推荐胡庆余堂的药。渐渐地,胡庆余堂的名号就享誉全国了。它与历史悠久的“同仁堂”齐名,两堂一南一北,俨然又是“北票南庄”的格局。

在当时,胡雪岩行事这等深远,别人只看一步的地方他可以看到第二、第三甚至是第四步;在事业发展的眼光上,别人可以看到一省一地,胡雪岩却能看到全国,甚至可以看到国外,实在令人钦佩。

如果说胡雪岩为人慷慨侠义与他做生意需要拉拢各种人有关,但这种做法对人并无害处,而且有益于社会。更何况,胡雪岩一生中做的慷慨侠义之事既有在商业上的,也有与商业无关的。

胡雪岩在杭州城内设粥厂,施粥救人,一时“胡大善人”的声名远播。

后来,胡雪岩想请刘不才来开一家以济世扬善为旨的胡庆余堂。一来挽救当时已经嗜赌成性却曾有“神医”之名的中医刘不才,为他找一条好的出路,而这也是刘不才多年的心愿。二来刘不才手上有几方极为神秘的祖传秘药,这是无论花多少黄金珠宝都买不到的。当时,胡雪岩刚娶到刘不才的侄女芙蓉不久,可以说开这家药店一半是为了芙蓉。胡庆余堂卖药赚的钱并不多,遇到买不起药的贫苦人家就白送。后来,胡雪岩还专门定了几种小巧又有奇效的药为赠品,每天都有人来药店取药。因为胡雪岩慷慨好施,常救助贫苦的穷人,胡庆余堂药店的名声越来越大。虽然药店没有为胡雪岩赚很多钱,但他做其他事情或生意时,因为在社会上口碑好,无不进行得非常顺利。

由此看来,只要会做人,尤其是会做善事,成事是多么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