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向胡雪岩借智慧
1714500000042

第42章 智 勇 神 强,胡雪岩驰骋商界狠招数(2)

对于胡雪岩来说,他做生意的本来手法是要放远眼光、放开胆量。他不屑于因蝇头小利而束缚住身手,他看得远,心思做得深。

天下大势他很了解。首先是太平天国运动,由此而引起整个社会的人口大流动、财富大变迁,非一时可以安顿。其次是海禁大开,眼看着洋枪洋炮挟着西方产品滚滚流入中国市场,中国和西方存在巨大的差距,也非一时可以弥补。

胡雪岩不但了解大势,而且独具主见。一般人因太平天国运动而惶惶,忙于逃命的、趁机捞一把的都有。胡雪岩看准了,太平军是不会持久的,官军早晚要把他们打败。既然形势是这样,浑水摸鱼、两面三刀、投机取巧,都不是地道的作为。最好的做法,就是帮官军打胜仗。只要是能帮官军打胜仗的生意,哪怕亏本也做。要晓得这不是亏本,是放资本下去。只要官军打了胜仗,世事一太平,什么生意不好做?到那时候,你是出过力的,公家自会报答你,做生意会处处方便。想想看,你还会不发达吗?

了解大势了,就好取势。势在官军这边,自然要帮官军。只有昏头昏脑的那些人,才会不计社会大的走势,单为眼前有利可图的几笔小小生意而断送大好的前程。

洋人那一边也是这道理,“洋人虽刁,刁在道理上。只要占住了理,跟洋人的交涉也并不难办”。

胡雪岩一开始就定了讲道理、互惠互利的宗旨,自然又开了风气之先,为他商业上的发达作了铺垫。

有了对这两个大变动的分析,胡雪岩就逐渐把做生意的力量和心思放在蓄势、取势上。看清大形势,并顺应大形势作出选择,这是顺势。但是,光有这一点还不够,跟着大势走仅仅是顺应时势,胡雪岩还要进一步,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能控制大形势的走向,这就是“做势”。

顺势是眼光,取势是目的,做势就是行动。

在官场上,通过资助王有龄、黄宗汉、麟桂、何桂清、左宗棠等人,通过为他们献计献策、出力出资,把他们的功名和利益与自己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此人须臾不可离”或者“天下一日不可无胡雪岩”的效果。这样就取得了官势。

王有龄、何桂清等的升迁和享乐离不开胡雪岩;左宗棠平定叛乱,建立万世功名也离不开胡雪岩。

胡雪岩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也就能抓住他们。抓住了这些人,也就抓住了他们做官而自然形成的官势。有这些靠山在,运粮拨饷,筹款购枪,无一不可堂而皇之地去做。

例如,胡雪岩为帮助左宗棠筹办船厂和筹措军饷向洋行借款成功,就很能说明问题。

胡雪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商人身份代表政府向外国引进资本的商人。而在他之前,政府还没有向洋人贷款。曾是军机首领的恭亲王曾拟向洋人借银一千万两用于买船,所获批示却是:“其请借银一千万两之说,中国亦断无此办法。”这种情况甚至让一向果敢有决断的左宗棠对向外商借款能否获得朝廷批准也心存犹豫,还是胡雪岩一番关于当下时势以及办大事要懂得乘势而行的剖析才使他坚定了决心,最后借款一事终于得到朝廷的准许。

同样是向洋人借款,那时要办断不能获准,而这时要办却极可能获准。这是时势使然,一则那时向洋人借债买船,受到洋人多方刁难,朝廷大多数人不以为然,恭亲王亦打了退堂鼓,自然绝不会再去借洋债。而此时洋人已经看出朝廷决心镇压太平天国,收复东南财赋之区,自愿借款以助朝廷军务,朝廷自然不大可能断然拒绝。二则当时军务并不十分紧急,向洋人借款买船尚容暂缓,此时军务重于一切,而重中之重则是镇压太平天国,为军务所急向朝廷提出向洋人借款的要求,朝廷也一定会听从。三则此时领衔上奏的左宗棠本人手握重兵,且因平定太平天国有功而深得朝廷信任,由他向朝廷提出借款的事情,其分量自然也不一般了。借助这三个条件形成的大势,向洋人借款一办便成。

事实上,在官场上的所为,只是胡雪岩取势的一部分。光有官势,并不能使胡雪岩的商业活动达到完美的境地。

在胡雪岩看来,只要是有利于商业谋利的势,他都要去争取,比如以漕帮为代表的江湖势力,比如商场势力和洋场势力。

二 智勇神强,商战无往而不利

胡雪岩的过人之处是“对事情看得透,眼光够远,从不会轻忽小事情”。

胡雪岩独具的传奇生平及经商致富之道,源于他忠于人、勤于事的性格,这使他从无到有直至富可敌国;他智勇双全、胆识过人,在乱世政局中力挽狂澜;他从经营一己的生意,到参与建立民族的功业,他的性格、手腕与作为,造就其独特的商道、政功。

要做一个能赚大钱的成功商人,必须有过人的胆识与气魄。简单说来,也就是要做别人想不到或者想到了但不敢去做的事情,特别是能察人之所未察,在人所共见的风险中看见人所未见的机遇,并且只要看准了就要敢于承担别人不敢承担的风险。当然,勇毅并不是决断的唯一因素,这种勇毅是有基础的,那就是对事情全面彻底的了解、预见性的眼光、正确的判断。

胡雪岩的过人之处是把古人的智谋化为商家之道,处处先迈一步,又处处留有一手,终于把握住天下商势,成就了财富人生。胡雪岩在大时局中练功夫,这才是大商人的姿态。

1. 智就是通权时变

智即权变,观察市场,通权时变。这是一个商人的基本素养,而胡雪岩的商业智慧还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是把智运用到义上,以攻心为上,以此把握商情;二是把智化解为“眼光”,以此判断生意。

胡雪岩智慧的首要特色就是化智入义,把自己在人情关系上的基本才智充分发挥出来。体人情、通人性,他对人情的体察到了十分细微的地步。

比如,他因资助王有龄而丢了饭碗,自己落魄了,他绝不去找老关系的麻烦,宁可屈尊去吃门板饭。一旦发达了,他又为大家精挑细选礼品,把老同事们哄得服服帖帖。大家都觉得,胡雪岩这人有难了不会找熟人麻烦,有福了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这是人情的智慧。胡雪岩知道,有人给你找麻烦总是一件不快的事;反过来,人本性中又都爱占小便宜,你能满足他这一小小本性,他就会喜不自胜。

比如,和松江漕帮的尤五商谈“民折官办”的事情时,胡雪岩揣知尤五卖米有难言的隐衷。胡雪岩捕捉到这一心理,并且拿话挑明,尤五若有什么难处,胡雪岩自然会帮,否则还不如不买这批粮食。

难处藏在心里,被人讲明了,并且帮你落实了解决办法,这就是为人打算的举动,显出是朋友。因此,对于人性的体察,又化做与义有关的举动。

这种智,算不算商业智慧?应该算,而且应该算上乘智慧。因为这种智慧是边用边结,最后上升为义,又借义为以后的商业往来打开了路子。

我们拿营兵罗尚德存银一万一千两的例子来作比较。

按一般的市场操作规则,只需点明银两,立折为凭即可。

或者按现代银行储蓄法则来做,发现此人行踪可疑,身份与银两出入太大,先把来人稳住,找到警察来盘问清楚再说。

胡雪岩却是未打交道已经义名在外,罗尚德是听了表亲杨书办讲述胡雪岩的侠义之举后作出判断的——姓胡的这人靠得住。

这个判断正是胡雪岩前两次对关于人性的智慧加以运用,化智入义的结果。

第一次是资助王有龄,是人尽皆知的。

第二次是阜康开业,先开二十个大洋的户头折,托杨书办一一送到官场内室手里。

有了胡雪岩的一贯表现,罗尚德就有信心上门存银了。

存银却不要折,也不要息,显然别有隐曲。换一个人不见得会处理,胡雪岩却借故要和他摆一碗。

这一摆就有了时间缓冲,酒酣饭饱,罗尚德把自己的故事全道给了胡雪岩听。

罗尚德年轻时嗜赌,结果亲家老丈召他入堂,告诉他,如果他愿意退婚,原债不算,另外奉送他一千五百两银子。罗尚德受此刺激,撕了婚约,投军从良,发誓要把这笔欠款还清。

胡雪岩的商业头脑又活动开了,他向罗尚德表示,罗尚德的这笔钱,以三年为期,三年后来提,一万五千两足银。

利息是给得高了点儿。不过,这又是一个化智入义的机会。有了自己这一表示,罗尚德回去那么一宣传,短期内的存款,单是罗尚德这一号当兵的,累加起来也会不下十万。其次,利息高低,全看你对存款如何运用。头寸足了,生意大了,区区利息实在算不上什么。

胡雪岩不但用他对人情的通透了解去结义,化智入义,而且善攻心,化智为利、化智为势。

比如对抚台黄宗汉的贪索无厌,那是毫无“义”字可言的。但是,胡雪岩照给不误,先从上海往他老家汇去了两万两,后从杭州往北京帮他汇到户部一万两。

前一笔化为黄宗汉对王有龄的提拔,王有龄从海运局转为署理湖州府。

后一笔化为嵇鹤龄的补缺,由嵇鹤龄接替王有龄在海运局的差使。

两个差使各管一笔官银,只要自己人在,不愁官银不从阜康过,阜康的头寸和实力更不在话下。

嵇鹤龄曾戏称宁可拿钱塞狗洞,也不肯白出孝敬费。王有龄也对抚台大人的暗示置若罔闻,落得抚台大人把脸一沉,端茶送客。

胡雪岩听出门道了,就适逢其时地派人把事情办了。

这就是胡雪岩收买人心的智慧,即便它是人性的负面,表现出来是恶劣的,也要顺着它去做。因为是在做生意,不是在做判官。做生意要的是畅通无阻,要的是取势获利。

胡雪岩商业智慧的第二点是化智为“眼光”。

在上述罗尚德存银一例中,便可看出胡雪岩的眼光来。化智入义也是眼光。胡雪岩在做眼前的生意时,眼光却是放在将来。所以,他不做一锤子买卖。

胡雪岩的眼光还有另外一种:“做生意无论怎么样的精明,十三档算盘,盘进盘出,丝毫不漏,这算不得什么!顶要紧的是眼光,生意做得越大,眼光越要了得,做大生意的眼光,一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的生意。”

这是从大处显示商业智慧。

眼光看得远,做起事来手头就放得开、摆得匀。比如,官票初次发行,信用不可知,小眼光的只看到这一点。大眼光则看到官府平逆,民心所向。所以,这信用得靠同行维持。官府信用好了,做钱业生意的也跟着占便宜。

胡雪岩有这两点与众不同的商业智慧,也就注定他会走上与官府合作、受朋友拥戴的道路。尤其是化智入义这一点,把侠义之心渗入商业活动中,把握了人性中最为复杂的方面,使得胡雪岩有了“东南大侠”的尊誉。假如一个商人工于算计,斤斤计较,按现代资本主义眼光看,符合商人的一般标准,但其智慧是冷苛型的,做出的事也必平庸无奇,总没有胡雪岩的义智型那样光彩照人。

2. 勇就是果敢和决断

勇就是决断,对广大商人来说,关键时刻,往往一念之差,出入甚大。所以,是否敢拍板定夺,决定着一笔生意的成败。尤其当大部分资金积压于一处时,一旦调度不当,常遭倾家荡产之灾。商人多虑,若不能佐以多勇,犹豫辗转,且不说劳心劳力,贻误时机,单是这种工作方式,也会让雇员、合作者对其失去信心。商人的勇毅不存,商场上开拓的锐气就会折杀,局面也就可能徘徊不前。

不过,任何一个商人都知道,勇是建立在对一种商事各方面情况的缜密了解上。胡雪岩为了做丝茧生意,就得从丝的生产知识入手准备。季节到了,人手齐了,资金足了,地方有了,还需要了解市面。

了解市面是让徒弟陈世龙去办的。透过尤五的口气,兼以陈世龙从茶馆里听来的消息,胡雪岩知道,小刀会在八月要起事了。

起事了会带来什么连锁反应?该怎么应对?这就需要胡雪岩作出决断。

当然,如果有进一步的消息,或者另有门路,胡雪岩的决断还可考虑重新作出。

比如说小刀会在八月起事,此前专做丝生意,估计不会有太大风险。

只是,假如小刀会闹成了,上海要有好一阵乱,外边的丝很难运进去。知道了这些情况,事先囤丝,大批吃进,就会是一笔好生意。

但是,囤丝又有囤丝的风险。首先是要压本钱,假定市面不出半月又平静了,囤丝也就意义不大。

这就又需要下决断了,因为商人不可能知道与下决断相关的所有信息,所以就有风险。在最后时刻,只能根据大致的情势估算。至于估计是否准确,情况会不会按估计的方向发展,这都是待卜之数。

正因为是未知的,才需要商人具备勇毅果敢的品性。

胡雪岩这次作出的判断是:大量买丝,囤往租界,必赚,高价亦不惜。

他的辅助理由是:洋人暗中支持小刀会,政府必然要想个法子治一治洋人。最好的法子就是禁止和洋人通商。所以,过不了三个月,洋人就有可能有钱而买不到丝,丝价会大涨。

局势果然按他估计的方向发展了。两江督抚上书朝廷,力主禁商而惩罚洋人,清廷也答应这么做。

这是胡雪岩自立门户以来第一笔大宗生意。为了这笔生意,他调集了几十万银款,其中多半是钱业同行拆借的。大家都相信胡雪岩,其实是相信胡雪岩下的判断不会错。回头想一想,假如这一次恰恰是胡雪岩错了,或者是丝已囤了三月,利息已经进去了几千,市禁忽然大开,丝价大跌,恐怕我们一开场就看到的是终场的胡雪岩了。

幸好,结局圆满。勇和智结合,智和义结合,义和胡雪岩的处世手法结合,胡雪岩从官场、洋场、江湖得来的消息也都千真万确,没有纰漏,这一决断变成了现钱。

勇是什么?勇是厚利,勇是机会。白圭之所以把它列为商人四德之一,就是因为勇一头连接了智,一头连接了风险。它处在“知”的边缘,需要勇的时候,就证明,他对此事的向前发展不能确知。完全地知道事情的发展趋势,不需要勇。钻入一个已被各种现代设施装备好的大溶洞不需要勇,至多需要胆,来承受高度黑暗的刺激。但要踏入一个荒野中的山洞却需要勇,因为你不能预知里面的情况,或许有猛兽,或许没有;或许有蛇,或许没有;或许有岔道,或许没有;或许有陷阱,或许没有……因为是通向未知,就可能有机会、有厚利,不过同时也可能什么也没有,只有无尽的灾难。

藩司麟桂来向胡雪岩借贷的时候,胡雪岩就处在这样一种状况中。胡雪岩对麟桂所知甚少,只听说人很实,不错。不过,正因为如此,他捞的钱也少,临走还得靠借贷弥补亏空,而且一借就是两万两。人走了,力不及本省地面,即便他给好处,也不知好处该从哪里给起,况且胡雪岩刚刚开业,照实了说,包括同业庆贺开业送来的堆花加起来也不过四万两现银。

这里边也不纯是商业利益,还有人情在,借走了款,将来不给倒还不至于。但是,他要长期拖欠,依着胡雪岩的脾气,还真不能让人跑到他家天天逼债。

为难,真的为难!胡雪岩虽心中暗暗叫苦,主意却也在慢慢打。可以把王有龄赴任后的官款算进去,可以把私蓄算进去……看来,只要保证期限,借去不会有碍。

麟桂要的也只是一时周转,只是他那面派来的人不够精明,讲出的话头让胡雪岩猜不出自己会冒多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