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必须根据发展状况和实际需要,认真研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什么岗位要什么样的人才,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清楚了解员工的能力与特长情况,尤其要善于发现那些默默无闻的人才。要根据人才的专长,扬长避短,合理使用人才,千万不要将有能力的人才闲置。
6人只有做符合自己秉性的事才会更积极
管理的任务简单地说,就是找到合适的人,摆在合适的地方做一件事,然后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创意完成手上的工作。管理者要想说服下属,让他们依照你的意思行事,就必须摸清下属的性格,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法,既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牛不吃草强按头”。摸透下属的秉性,必须对下属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对下属的情况知道得越多,越能理解他们的观点和存在的问题。作为管理者,应该尽一切力量去认识和理解一个人的全部情况。下属们的工作态度、习惯不只影响其自身的工作效率,也会影响到其他下属的士气和工作效率。身为领
导不能忽视下属的性格问题,只有了解了他们的性格,才能采取正确的对策,以理服人。
对于不同的下属,你一定要先把握他们的性格,才能够据此采取不同的对策,让他们信服。
对于那些事事悲观,对新观念不抱希望的下属,他们的这种性格使他们不想面对现实,阻碍了整体的前进。对于有这种性格的下属,在他们面前一定要保持一种乐观进取的态度,让他们有所放松,并多多鼓励他们积极进取。
对于那些脾气暴躁的下属,他们的性格或许会令单位永无宁日。对待这些下属,应当在他们心平气和时,让他们知道乱发脾气是不恰当的。并强调单位是个整体,不容许个别人破坏纪律,也不会姑息乱发脾气的行为。当他们情绪激动的时候,最好先不要发言。听他们诉说心中的不平。一个愤怒的人,通常会有很复杂的情绪,细心地聆听可以令他感觉到你在注意他,并会对你慢慢地有好感。
对于一些个性极强的下属,则不能放任自流,要及时地制止他们的行为,让他明白不能无视单位的纪律,以直接劝告来达到说服他的目的。
延伸阅读:
作为管理者,面对有着不同秉性的下属,要懂得去了解他们的性格,把不同性格和具有不同特长的下属放在不同的位置上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7用人与信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企业的成功不是来自于组织的正式系统,而是来自于支撑这个组织的“精神”。很多管理者会把自己放在首位,放在组织需要和其他员工最大利益之上。他们其中一些人会过分地留心员工的言行,过分地调查公司内的传言。
我们常常见到的是上级不能充分信任下级,但是过度信任下属的情形也并不是没有。与上面的几种表现相反的是,他们过于相信下属,因此走进了另一个极端———放任。
从某个角度讲,信任下属,是管理者对下属品质、能力的充分肯定。但这绝不意味着让那些不具备良好品质和突出能力的下属任意所为,以至于破坏企业形象。因此,信任是一种理解和信赖,放任则是一种散漫和纵容。作为管理者,你应当记住这一点,切忌混淆两者的关系。信任下属是必要的,但不要过分,以致走上另一个极端———放任。
信任不是放任,信任是把事情做好,放任则能把事情毁坏。作为管理者一定要明白这一点。否则,你只能自惭形秽地面对责任和良心,失去管理者的形象。
真正的信任是,你相信你的下属会把事情办得再完美不过,同时你也相信他们会遵循你的原则。
在你着手建立合作和信任时,要牢记的是:鲍雷夫法则。即在我们的语言中:最重要的八个字是:我承认我犯过错误;最重要的七个字是:你干了一件好事;最重要的六个字是:你的看法如何;最重要的五个字是:我们一起干;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不妨试试;最重要的三个字是:谢谢您;最重要的二个字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产生信任是管理者的重要特质,管理者必须正确地传达他们所关心的事物,他们必须被认为是值得信任的人。信任员工,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信任员工会尽力做事,也会正确地做完,通常员工们是不会辜负管理者的期望的。但是,在处在指挥、控制、监视的工作环境里,是不太可能激发信任和尊重的。
不信任下属是最不实际、最没有效率、最浪费时间的管理方式。在正常的情况下,管理是将工作目标划分成适当的责任范围,使得员工能发挥最大的潜力。但是,许多管理者狂妄自大,他们以为只有自己有能力完成工作,从不信任他人,又对自己有效管理他们的能力没有信心。他们总是事必躬亲,三番五次地检查、作改动,这对生产力大大不利。结果,这种管理作风让他们自食恶果。
要值得信任,管理者还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偏袒、虚伪、错误的观念和行为、不道德的举止,这些会极大地破坏信任。
延伸阅读:
我们要知道的是,员工不愿做一个看起来无能的人的下属。信任来源于公正大方,但要想长久维系信任,只有依赖于人们对有能力的上司的崇拜和尊重。
8激起下属的好斗心,才能使他有更大的决心
“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这是诸葛亮提出的了解、识别人的方法之一。了解、识别人的方法很多,采用通过拨弄是非挑拨离间来了解其立场这种方法,与我们平常所说的无事生非,无中生有,在张三面前说李四的不是,在李四的面前说张三的不是一样,是一种激将法。什么是激将法?简单地说,就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用反面的话激励别人,使之决心做什么事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一般来说,激将法有如下几种。
1.“明激法”
就是针对对方的心理状态,直截了当给以贬低,用否定的语言刺激,刺痛之、激怒之,使之“跳起来”,从这激将的过程来观察识别对象的真正的志气和志向。
《三国演义》中,周瑜企图假借曹操之手杀掉孔明的时候,孔明采用激将法,揭穿周瑜的诡计。当孔明欣然同意接受断曹操粮草命令时,对鲁肃说:“吾水战、步战、马战、车战,各尽其妙,何愁功绩不成,非比江东公与周郎辈止一能……公等于陆地但能伏路把关;周公瑾但堪水战,不能陆战耳。”鲁肃将此言告知周瑜,周瑜愤怒地说:“何欺我不能陆战耶!不用他去!我自引一万马军,往聚铁山断操粮道。”肃又将此言告知孔明,孔明将问题挑明,并从抗曹大局出发,笑对鲁肃说:“公瑾令吾断粮者,实欲使曹操杀吾耳。”这时孔明正是利用周瑜的自尊心,好胜心强以及不甘落后的虚荣心,故意夸耀自己,贬低周瑜,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2.“暗激法”
就是不就事论事,而采取隐晦,旁敲侧击的方法去激励下属、刺激下属。
有一次,查尔斯·史考勃手下的一名工厂经理来向他讨教,因为他的员工一直无法完成他们分内的工作。
“像你这样能干的人,”史考勃问,“怎么会无法使工厂员工发挥工作效率?”
“我不知道,”那人回答,“我向那些人说尽好话,我在后面推他们一把,我又发誓又诅咒的,我也曾威胁要把他们开除,但一点效果也没有。他们还是无法达到预定的生产效率。”
当时日班已经结束,夜班正要开始。
“给我一根粉笔,”史考勃说。然后,他转身面对最靠近他的一名工人,问道:“你们这一班今天制造了几部暖气机?”
“6部。”
史考勃不说一句话,在地板上用粉笔写下一个大大的阿拉伯数字:“6”,然后走开。
夜班工人进来时,他们看到了那个“6”字,就问这是什么意思。
“大老板今天到这儿来了,”那位日班工人说,“他问人们制造了几部暖气机,我们说6部。他就把它写在地板上。”
第二天早上,史考伯又来到工厂。夜班工人已把“6”擦掉,写上一个更大的“7”。
日班工人早上来上班时,当然看到了那个很大的“7”字。
原来夜班工人认为他们比日班工人强,他们当然要向夜班工人挑战。他们加紧工作,那晚他们下班之后,留下一个颇具威胁性的大“10”字。情况显然逐渐好转。
不久之后,这家产量一直落后的工厂,终于比其他的工厂生产得更多。
转变的原因何在?用史考勃他自己的话来说明就是,要使工作能圆满完成,就必须激起竞争,激起超越他人的欲望。
3.“自激法”
就是一味地褒扬对方光荣的过去的状态而不提及其现在,无形中就否定了下属现在的工作,从而激励起对方改变现状的决心。
4.“导激法”
激将法不能只采取简单的否定或贬低,而要“贬中有导”,既能激励他的意志,又要指明其奋斗方向。
延伸阅读:
在用人过程中,采用“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要注意分寸。“反话”容易使人泄气。所以,采用这一识人方法时出发点一定要正确。不是为了整人去挑拨是非,而是为了选拔人才,用是变非,变非是去激被考察者的志向变化,观其在是非曲折中能否承受这样的考验。如果受了一点委屈,被误解就破瓶子破摔,这样的人是成不了大才的。应该有大将风度,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9多方面的心理抵触导致人才流失
人才流失是令人痛惜的,管理者们在交流的时候,常常抱怨他们在网罗优秀人才的时候是如何的不易,而失去他们却又如同秋风吹落叶一样难以挽回。当优秀人才提出辞职时,企业领导人既感到突然,又会在脑袋里闪现出很多的问题,但是每个问题都不能确定。优秀人才的流失的确是令人痛惜的,但也促使管理者进行反省。如果能够弄清楚优秀人才出走的真正原因,或许是这种事件发生后的最大收获。优秀人才选择离开,一般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对薪资的心理抵触
对薪资待遇不能满意。对更高水平薪资待遇的追求,是优秀人才跳槽很常见的原因。这种情况的发生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疏于薪资水平的市场调查,以至公司整体薪资水平失去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能公司内部人才评核机制出问题,不能有效地根据职员的个人能力及所承担工作的性质做出适应的薪资安排。
2.对工作的心理抵触
对所承担的工作有兴趣是最好的工作动力,具有挑战性并且能够充分发挥潜力,是众多优秀人才择业时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相反,一份枯燥乏味的工作,或者与兴趣相左的工作只能桎梏人的创造能力和消磨人的斗志,无论对公司还是对个人都是一种重大损失。如果薪水可观,或许有些人才还能忍受下去,但是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
3.对管理方式的心理抵触
对管理方式不满。公司的管理结构和管理方式是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一个好的管理文化,不应该压制员工的创造性,而应该鼓励员工去做新的尝试;一个好的管理文化,不应该禁止员工自主决策,而应该强调效率;一个好的管理文化,不应该对员工的成绩视而不见,而应该对这种成绩适时给予鼓励。但是大多数企业往往并非如此,它们机构设置复杂,工作人浮于事,官僚习气十足,办事效率低下。在这种环境下,一个优秀的人才是很难有展现才华的机会的,也不能得到经常的肯定。等待晋职的噩梦是如此之长,他们只好选择离开。
4.对企业目标的心理抵触
对公司的目标缺乏认同。良好发展的公司应该具有非常清晰的短期与长期的目标,并且经常安排高层和普通员工参加的聚会,以便通过这种交流,公司上下能够达成一致目标,并且逐渐取得共识,从而拧成一股绳齐头并进。一个商业目标不确定的公司是很难留住人才的,除非它有足够的资金和实力,并且允许优秀人才参与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
5.对个人发展的心理抵触
缺乏个人成就感也是很多优秀员工辞职的原因之一,他们不能容忍总是默默耕耘却没有任何荣誉回报。荣誉对于每一个优秀员工来说,既是必要的酬劳,更是有效的激励,可以使他们以及他们的同事做得更好更出色。个人成就感可以来自很多方面,有晋职上的荣耀,有优越办公条件的气派,也有业务上的开创性和领先性,还有良好的社会反馈以及个人能力的逐步提升。常年从事单一的工作,或者总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缺乏与外界的交流,这种工作往往会使人们烦躁和情绪低落,从而萌生去意。
延伸阅读:
优秀人才为什么选择离开?当优秀人才提出辞职后,和他进行一次促膝交心式的会谈,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通过交流,可以了解他们为什么离开以便采取相应对策及时挽留。即使未能留住,也可以帮助管理者发现公司许多隐藏的问题。
10有失公平的用人心理
于克服以下几种不良的用人心理。
1.任人唯亲心理
任人唯亲心理指的是用人者不管德才如何,只是选择那些和自己感情好、关系密切的人,或者任用自己的亲属等。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以我划线”。谁拥护自己、吹捧自己,就提拔谁。把自己管理的部门搞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封地”。
二是“唯派是亲”。凡是帮朋派友,不管是否有德有才,都优先加以考虑。
三是“关系至上”。有“关系”的人起用,没“关系”的人靠边。
四是以血缘关系作为用人的标准。致使组织呈现家族化的倾向。
人事上的近亲繁殖,扭曲了用人标准,压抑了他人成长和能量的释放。
我国许多企业,包括一些国有企业、私人企业,长期以来发展缓慢,打不出名牌,实现不了竞争规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使企业发展壮大的社会资本,缺乏对人的信任程度和合作精神。很多私人企业的老板管理手段简单粗暴,武断专横。公司管理结构原始落后,用人方式任人唯亲。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亲朋好友重点提拔,而对圈外人则另眼相看,不予重任,生怕自己的位置被人剥夺。这样的企业怎能招聘人才,留住人才。
2.论资排辈心理
这种心理是指管理者把资历深浅、年龄大小和辈分高低作为提升和使用人才的主要依据。提拔干部时,不管他有多大才干,机械地按年龄资历从上往下排座次。虽然资历是历史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们的实践经验,但我们不能把它绝对化,既不能把资历与能力画等号,也不能把资历与水平画等号。人的才能高低与工龄长短、资历深浅有着一定的联系,但资历并不完全与实际才能成正比,成反比的现象也并不罕见。
3.信谗心理
在相当多的组织中,总是有那么一些心术不正的人,为达到卑鄙的目的,采用不正当手法,散布流言蜚语,干扰决策者用人决心和意图。使决策难辨真伪,产生偏信谗言的心理状态。
4.怕担风险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