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1000问(超值金版)
1716500000028

第28章 近代史(5)

和牛顿一起创建微积分的人是谁?

戈特弗里德·威廉·凡·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德国最重要的自然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一位举世罕见的科学天才,和牛顿同为微积分的创建人。莱布尼茨的研究成果还遍及力学、逻辑学、化学、地理学、解剖学、动物学、植物学、气体学、航海学、地质学、语言学、法学、哲学、历史等等。“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就是出自莱布尼茨的口,莱布尼茨还是最早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德国人,对丰富人类的科学知识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莱布尼茨一生没有结婚,没有在大学当教授。他平时从不进教堂,因此他有一个绰号 Lovenix,即什么也不信的人。他去世时教士以此为借口,不予理睬,曾雇用过他的宫廷也不过问,无人前来吊唁。弥留之际,陪伴他的只有他所信任的大夫和他的秘书艾克哈特。艾克哈特发出讣告后,法国科学院秘书封登纳尔在科学院例会时向莱布尼茨这位外国会员致了悼词。1793年,汉诺威人为他建立了纪念碑;1883年,在莱比锡的一座教堂附近竖起了他的一座立式雕像;1983年,汉诺威市政府照原样重修了被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莱布尼茨故居”,供人们瞻仰。

谁被称为世界溶洞学的鼻祖?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被誉为世界溶洞学鼻祖。从22岁起,徐霞客手提竹杖,头戴峨冠出游,历其终生,34年间未曾辍步,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徐霞客到处考察山川河流,溶洞地貌,风土人情,写下了几百万字的游记。经后人将其存世笔记整理成书,成为中国古典地貌学、也是世界溶洞学的名著——《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考察了中国大西南的一百多个洞穴,做了详细记录。以其对广西桂林普陀山西侧的七星岩的考察为例,他所记各项数据虽是目测步量,却与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以科学仪器测量的结果大体相符。同时,他对溶洞、石笋、钟乳形成原因的解释,也是与近代科学相一致的。其科学态度可见一斑。

徐霞客在溶岩学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水文研究上也有重大成就。徐霞客著有《江源考》,对自古以来长江导源于四川岷山的说法提出疑问,并论证说长江的源流来自于金沙江,其流程不会比黄河短,与当代对长江科学考察的数据基本一致。

是谁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器?

布莱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主要贡献是在物理学上,发现了帕斯卡定律,并以其名字命名压强单位。

1623年6月19日,帕斯卡诞生于法国多姆山省克莱蒙费朗城。他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4岁时母亲病故,由受过高等教育、担任政府官员的父亲和两个姐姐负责对他进行教育和培养。1631年帕斯卡随家移居巴黎。父亲发现帕斯卡很有出息,在他16岁那年,满心喜欢地带他参加巴黎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小组(法国巴黎科学院的前身)的学术活动,让他开开眼界。

17岁时,帕斯卡写出了数学水平很高的《圆锥截线论》,这是他研究德扎尔格关于综合射影几何的经典工作的结果。

1641年,帕斯卡又随家移居鲁昂。1642—1644年,帮助父亲做税务计算工作时,帕斯卡发明了加法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器,现陈列于法国博物馆中。1648年帕斯卡对同一地区不同高度的大气压强进行测量,发现了随着高度降低,大气压强增大的规律。1649—1651年,帕斯卡同他的合作者皮埃尔详细测量同一地点的大气压变化情况,成为利用气压计进行天气预报的先驱。1651年,帕斯卡开始总结他的实验成果,到1654年写成了《液体平衡及空气重量的论文集》,1663年正式出版。此后帕斯卡转入神学研究,得出信仰高于一切的结论。1662年8月19日,帕斯卡逝世,终年39岁。后人为纪念他,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压强的单位,简称“帕”。

是谁发现了氧气?

1773年,瑞典C.W.舍勒用加热氧化汞和其他含氧酸盐制得氧气,但他的论文《关于空气与火的化学论文》直到1777年才发表。1774年,英国J.普里斯特利用一个大凸透镜将太阳光聚焦后加热氧化汞,制得纯氧,并发现它助燃和帮助呼吸,称之为“脱燃素空气”。同年,普里斯特利访问法国,把制氧方法告诉A.L.拉瓦锡,后者于1775年重复这个实验,把空气中能够帮助呼吸和助燃的气体称为oxygene,这个字来源于希腊文oxygenēs,含义是“酸的形成者”。因此,后世把这三位学者都确认为氧气的发现者。

巴赫为何被誉为“欧洲音乐之父”?

“ 巴赫”在德文中是“小溪”的意思,可是德国古典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1685—1750)的成就和影响,正像贝多芬所说的:“像大海一样的巨大和深远。” 巴赫家族中几代人都是宫廷乐师,但从巴赫的曾祖父起又都是地位卑微、靠音乐谋生的贫民阶层。由于家庭贫困,巴赫无法得到系统正规的音乐教育,只能靠自己刻苦学习。小巴赫为了得到他哥哥保存的一叠名家乐谱,前后花去6个月时间,在家人睡熟后,伏在窗前桌案上,整夜抄谱。谁知被哥哥发现,竟粗暴地把它全部烧掉。小巴赫难过地哭了几天,但他并不灰心丧气。不久,离家独自到汉堡附近一个市镇,向一位有名的风琴师求教。这位风琴师把许多珍贵的乐谱长期借给他使用,后来,巴赫终于成为一名优秀的风琴演奏家。由于当时的音乐家只能附属于宫廷或教堂,这就使巴赫面临终生只能处于困难的境遇和屈辱的地位,但他却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创作意志。

巴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体裁形式也十分多样,其中有风琴曲、钢琴曲、小提琴曲、大提琴曲、长笛曲、康塔塔、管弦乐曲及许多宗教内容的声、器乐作品等。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有《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赋格的艺术》、《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六首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马太受难乐》和《b小调弥撒曲》等等。

巴赫精雕细刻的音乐技艺以及作品中深刻的哲理意蕴使他成为乐坛的巨人。他的音乐在风格上虽然还与复调音乐的旧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他积极地发展了主调和声思维,从而把复调音乐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巴赫的音乐具有哲理性,但他的作品中的哲理性是与抒情、写景相结合,因而他的音乐使人听来更亲切、更易于接受。巴赫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他的音乐吸收了前几个世纪音乐创作的最高成就,并为日后贝多芬等伟大音乐家的出现打下了稳固的基础,对欧洲的古典音乐和后世音乐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因而被誉为“欧洲音乐之父”。

谁是世界史上个子最高的皇帝?

彼得一世,原名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是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罗曼诺夫之子,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彼得仪表非凡,高大魁梧,身高两米零五,是史上个子最高的皇帝。

彼得一世于1672年6月9日生于莫斯科。他是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罗曼诺夫和他的第二个妻子维塔利娅·纳利什基娜的独生子。彼得不到4岁父亲就去世了。因为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罗曼诺夫的第一个妻子还为他生了13个孩子,所以就王位的继承人问题展开了一场漫长的殊死斗争。有一次彼得一世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逃亡。

彼得一世登基后,他的姐姐索菲娅·阿列克谢耶夫娜做了几年摄政王,直到1689年退位,彼得一世的地位才真正稳固下来。彼得一世精力充沛,潇洒欢快。但他时常发脾气,不太好侍候。彼得一世除了政治和军事才能外,还对射击、印刷、航海、造船等做过研究。他精力充沛,热心俄罗斯国家的福祉,为俄罗斯的发展付出了一生的心血。1725年初,彼得一世在圣彼得堡死去,终年52岁。

彼得一世改革的成效如何?

1697—1698年,彼得一世到西欧作了一次长途旅行,一次为他随后的统治定下基调的旅行。他以一个下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身份,率领了一个大约由250人组成的“庞大的使团”。由于彼得使用了一个假名(鲁尤特尔·米海伊洛夫),他看到了许多王子无法看到的事物。在这次旅行期间,他为荷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当了一个时期的船长,还在英国造船厂工作过,在普鲁士学过射击。他走访工厂、学校、博物馆、军火库,甚至还参加了英国议会举行的一届会议。总之,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工业及行政管理方法。

1698年,当几位大臣来问候远途归来的彼得一世时,彼得突然操起手中的剪刀朝他们的胡子剪去,从而揭开了一系列改革的序幕。这些改革主要是在与瑞典进行北方战争的背景下施行的。

在军事方面,彼得实行义务兵役制,引进国外新式武器和战略技术,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在经济方面,彼得大力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允许企业主买进整村的农奴到工厂做工,批准外国人在俄国开办工厂。为了鼓励西方工艺和技术的引进,他把许多西方技术人员带入俄国,还派遣许多年轻的俄国人到东欧去学习。

在政治上,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工作效率。剥夺贵族领主杜马会议的职能,代之以参政院,下设11个委员会(实际上相当于西方国家的“部”)负责具体工作;罢黜大教长,代之以宗教院,使教会成为国家政权的一部分;划分行政区域,将全国分为50个省。彼得还颁布了一个“职能表”,将文武官员分成14个不同的等级,所有的官员不管门第出身,都要从最低一级做起,靠功绩晋升。

在社会问题上,彼得也主张实行西方化。他颁布法令,规定人人都不得蓄胡子(虽然他后来对此项法令做了修改),要求宫廷人员必须穿西装,鼓励吸烟和喝咖啡。虽然他制订的政策有许多在当时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但是这些政策带来了长期的影响:俄国这个由贵族阶级统治的国家最终在很多方面都实行了西方的风俗和文化。

彼得认为俄国正教会是一股落后的、反动的势力。彼得成功地对正教会实行了部分改组,并在很大的程度上获得了对它的控制。彼得在俄国创办非宗教学校,鼓励发展科学。他还引进了儒略历,并使俄文字母现代化。在他的统治期间,俄国创办了第一家报纸。

彼得一世缔结“北方同盟”有何目的?

在三十年战争后,瑞典获得了波罗的海的霸权。然而,这引起了周边国家的妒忌和提防。同时,俄国在彼得一世的改革后变得强大起来,但仍缺一个可以与西方国家联系的出海口,因此对瑞典控制的波罗的海虎视眈眈,两国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战事一触即发。1699年,彼得一世借着波罗的海沿岸各国与瑞典发生冲突,与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进行谈判,并于次年11月11日缔结俄萨同盟。同盟的内容是:奥古斯都二世应允促使波兰加入俄萨同盟;萨克森将在1699年内开始军事行动,俄国则在与土耳其缔结合约后参战。1699年11月26日,俄国又同丹麦签订《俄丹条约》,规定:缔约一方若受到瑞典侵略,另一方有义务全力助战。至此,旨在反对瑞典的“北方同盟”正是建立。俄国企图利用“北方同盟”挑起与瑞典的战争,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

何谓大北方战争?

大北方战争(1700—1721),又称为第二次北方战争,是俄国为了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及与瑞典争霸的战争。1700年8月,沙俄正式对瑞典宣战,彼得一世率3.5万俄军进逼瑞典的要塞纳尔瓦,但在此之前,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在里加和荷尔斯泰分别击溃了萨克森和丹麦的军队。因为没有了后援,彼得一世被查理十二世大败,并且被查理十二世攻占库尔兰。

查理十二世亲率主力攻进波兰,很快便攻占华沙、克拉科夫等城镇,并逼使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退位,另立斯坦尼斯瓦夫·列辛斯基为波兰国王。但就在此时,彼得一世乘瑞典军队逗留在波兰,无暇东顾,再度建立强大的陆军,并且组建了新的海军。随即出兵攻占波罗的海沿岸的诺特堡、尼恩尚茨、扬堡、科波里耶和纳尔瓦等众多要塞,并营建新的都城圣彼得堡,圣彼得堡位于波罗的海出海口,是战略要地,俄国从此获得了通往西方的海上通道。

1704年,俄国再与波兰签署《纳尔瓦条约》,以利夫兰、埃斯特兰两地割给波兰为条件,诱使波兰出兵参战。查理十二世注意到俄国的举动,决定抢先进攻俄国,以防俄国坐大。

他首先制伏波兰,以防其与俄国左右夹击瑞典,再与哥萨克的领袖马日帕缔结同盟,在准备妥当后,他于1708年1月亲率瑞典军从波兰进逼俄国。查理十二世所率领的瑞典军虽然在数量上占优,但由于俄军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而且瑞典军因长途行军已显疲态,因此只得待在乌克兰等待援军,但彼得一世却亲自统率俄军的精锐部队拦截瑞典援军。1709年,瑞典军无法再待在乌克兰,唯有进攻波尔塔瓦,以求出路,却被彼得一世亲率俄军驰援所阻。同年7月6日,两军进行大决战,瑞典军被击败,俄军不放过瑞典残兵,全面追击,结果瑞典军全军覆没,从此瑞典不再有能力与俄国争霸。丹麦、萨克森再度与俄国缔结同盟。1710年,俄军攻占里加、雷瓦尔、凯克斯霍尔姆、维堡、厄塞尔岛及波兰,瑞典军无法抵抗,节节败退。

查理十二世战败后逃至奥斯曼土耳其,并说服了苏丹艾哈迈德三世向俄国进攻,第三次俄土战争爆发。俄军被逼暂停进攻瑞典,但与土耳其作战的俄军仍因兵力薄弱被土军包围。1713年,彼得一世逼于无奈,对奥斯曼土耳其作出妥协,与其签订《普鲁特和约》,并随即进攻芬兰,侵占赫尔辛基及图尔库。此时查里十二世则在比萨拉比亚与班达和俄军作殊死对抗,但奥斯曼土耳其因已与俄国议和,所以不得不离开。1714年,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在甘古特会战大败瑞典舰队,逼使瑞典军撤出芬兰,查理十二世无法再抵抗,只得向俄国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