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1000问(超值金版)
1716500000048

第48章 现代史(6)

齐奥尔科夫斯基是俄国科学家,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奠基人;1857年9月5日生于俄国伊热夫斯科耶镇,童年因病辍学,后来主要靠自学读完中学和大学数理课程;1880年开始在卡卢加省博罗夫斯克县立学校任教并开始研究工作,研究课题有:金属气球(飞艇)、流线型飞机、气垫火车和星际火箭的基本原理等。1883年,他在《自由空间》论文中提出了宇宙飞船的运动必须利用喷气推进原理,并画出了飞船的示意图。齐奥尔科夫斯基曾于1898年发表了《用火箭推进飞行器探索宇宙》。这篇文章辗转5年之后,才得以发表在当时俄国的《科学评论》杂志上。就是这篇文章,在世界上第一次明确阐述了火箭飞机和火箭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具体阐述了液体火箭的构造,认为可以用液态氧和煤油作为火箭的推进剂,并提出了“质量比”的要领:飞行器起飞质量和推进剂消耗完以后的质量之比值。齐奥尔科夫斯基还在文中推导出在不考虑空气动力和地球引力的理想情况下,计算火箭在发动机工作期间获得速度增量的公式——发射火箭运动必须遵循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从科学的视角向人们说明了人类作太空旅行不是不可能的,为研究火箭和液体火箭发动机奠定了理论基础。

“十月革命”后,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在研究喷气飞行原理方面他卓有建树:提出了燃气涡轮发动机方案,解决了航天器在行星表面着陆的理论问题,研究大气层对火箭飞行的影响,首次探讨从火箭到人造地球卫星的诸多问题。1929年,他提出了多级火箭构造设想。这一富有创见的构想为研制克服地球引力的运载工具提供了依据。齐奥尔科夫斯基一生撰写了730多篇论文。1932年,苏联政府授予他劳动红旗勋章。1935年9月19日,他在卡卢加逝世。

谁发现了青霉素?

发现青霉素的是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1928年,弗莱明在检查培养皿时发现,在培养皿中的葡萄球菌由于被污染而长了一大团霉,而且霉团周围的葡萄球菌被杀死了,只有在离霉团较远的地方才有葡萄球菌生长。他把这种霉团接种到无菌的琼脂培养基和肉汤培养基上,结果发现在肉汤里,这种霉菌生长很快,形成一个又一个白中透绿和暗绿色的霉团。通过鉴定,弗莱明知道了这种霉菌属于青霉菌的一种。于是,他把经过过滤所得的含有这种霉菌分泌物的液体叫做“青霉素”。接着弗莱明又把这种霉菌接种到各种细菌的培养皿中,发现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白喉杆菌等都能被它抑制。这极大地鼓舞了正急于找到一种治疗化脓性感染药物的弗莱明。经过一系列试验和研究,弗莱明认为青霉素可能成为一种可以全身应用的抗菌药物。

1929年,弗莱明发表论文报告了他的发现。但是青毒素的提纯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这使这种药物在大量生产上遇到了困难。

1935年,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和侨居英国的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合作,重新研究青霉素的性质、分离和化学结构,终于解决了青霉素的浓缩问题。当时正值二战期间,青霉素的研制和生产转移到了美国。青霉素的大量生产,拯救了千百万伤病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原子弹、雷达并列的三大发明之一。

何谓史汀生主义?

史汀生主义,亦称“不承认主义”,是美国中立政策的具体表现。20世纪30年代初,遭受经济危机沉重打击的美国,为避免在争夺国际市场的外交活动中陷于失败,决定实行以孤立主义为标志的中立政策。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美国不但不谴责这一侵略行动,反而与日本密商谅解。1932年1月3日,日本侵占锦州,进逼中国关内。7日,美国国务卿史汀生照会中国和日本政府,对日本强占中国东北的局面和足以损害美在华权益,违反“门户开放”及中日间的任何协定、条约,美国均不予承认。但在次日,美国国务院又表示美无意干涉“日本在满洲的合法条约权利”。此即史汀生主义,其实质是企图以牺牲中国东北来维护美在华的权益。它是此后一个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方针。

中国人的“国耻日”是哪一天?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谎称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以此为借口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从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

谁是西班牙的大独裁者?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是西班牙独裁者、长枪党的领袖, 1892年12月4日生于埃尔费罗尔的一个海军军官家庭,1907年入步兵学院学习,1912年赴摩洛哥参加西班牙殖民战争,1915年升为少校,1926年晋升为准将。在J.A.普里莫·德里维拉军事独裁时期,任萨拉戈萨军事学院院长。1931年,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成立后,被取消现役军人资格。1933年,保守势力控制西班牙第二共和国,被重用。1934年晋升为少将。1935年任陆军参谋总长。1936年2月,西班牙举行大选,人民阵线获得胜利,佛朗哥被调往加那利群岛任军事长官。1936年7月18日,驻摩洛哥的圣胡尔霍将军,领导发动了对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的叛乱,史称西班牙内战。后来圣胡尔霍坐飞机在由葡萄牙到西班牙的途中机毁人亡,佛朗哥利用这一意外机会,登上叛军魁首的宝座。1936年10月1日,佛朗哥任陆、海、空三军大元帅。经过近3年内战,1939年3月21日,佛朗哥军队占领马德里,推翻共和政府,建立独裁统治。佛朗哥自任国家元首,规定法西斯政党长枪党为唯一合法政党,取消其他一切政党及共和时期的代议制度,颁布“一切权力归国家元首”的法令,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大权都由他一人独揽,内阁各部部长,所有军、政要员甚至主教都由他任命,一切法律、法令都由他批准。

“三国轴心”何时正式形成?

希特勒于1936年3月7日悍然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不顾《凡尔赛和约》的规定竟派出3万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并沿德国西部边界建立起防御工事。此时,法国和英国等西方国家只要稍有动作,希特勒就会乖乖地缩回,但他们又只是满足于提出抗议,并未采取任何切实的对抗措施,这就使希特勒更加胆大妄为,加快了向外扩张的步伐。

1936年11月,德、日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9月意大利又加入此协定。这样,德、意、日三国就正式结成法西斯集团,三国轴心正式形成。

何谓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法、美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共产主义革命的打手。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

《慕尼黑协定》牺牲了哪个国家的利益?

慕尼黑协定全称《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是1937年9月29—30日英国、法国、纳粹德国、意大利四国首脑张伯伦(首相)、达拉第(总理)、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的条约。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

《慕尼黑协定》包括8条正文、1个附件和3项声明。主要内容是:1.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德军于1938年10月1—10日分阶段完成对上述地区及其他日耳曼人占居民多数地区的占领,这些地区存在的任何设备必须完好地交给德国;2.对尚不能确定日耳曼人是否占居民多数的捷其他地区,应暂由英、法、德、意、捷代表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占领,于11月底前举行公民投票,以确定其归属,并划定最后边界;3.捷政府应在4周内释放正在服刑的苏台德政治犯;4.有关政府须在3个月内解决捷境内的波兰和匈牙利少数民族问题,否则,德、英、法、意首脑将再次开会讨论;5.英、法保证捷新边界不受侵略;6.当捷境内少数民族问题已告解决时,德、意也将对捷提供保证。

希特勒是如何占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

1938年3月11日,希特勒软硬兼施,在奥地利的亲德分子和纳粹分子的帮助下,兵不血刃占领了奥地利,走出了他在中欧侵略扩张的第一步。英法两国对希特勒的这一行动只是听之任之。吞并了奥地利之后,希特勒瞄准英法等国不愿为捷克斯洛伐克承担战争风险的心理,利用纳粹党培植的苏台德德意志党人充当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马前卒,一枪未发又把苏台德地区占为德国所有。

1939年3月,希特勒撕毁慕尼黑协定,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对希特勒的这一行径,英法除了提出口头抗议,并没有采取任何重大措施。希特勒在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得手之后,紧接着又把手伸向波兰,要波兰归还但泽市,提供享有治外法权的通往东普鲁士的陆地走廊。波兰坚决拒绝了希特勒的无理要求。

到了这时,深深感受到希特勒欺骗和愚弄的英国首相张伯伦才放弃绥靖政策,转而强烈谴责希特勒的侵略行径并宣布全力支持并保证波兰的独立。法国在此情况下也作了相应的表态和加强战备的措施。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包含哪些内容?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秘密签订的一份协议。苏方代表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为里宾特洛甫。该条约划分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主要内容有:

1.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

2.缔约一方如与第三国交战,另一缔约国不得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3.缔约双方决不参加任何直接、间接反对另一缔约国的任何国家集团。

4.双方以和平方式解决缔约国间的一切争端。

5.条约有效期为10年。

除互不侵犯条约外,苏德双方还签订了一份秘密附加协议书,其中规定:

1.属于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地区如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立陶宛的北部疆界将成为德国和苏联势力范围的界限。在这方面,双方承认立陶宛在维尔诺地区的利益。

2.如波兰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苏德双方将大致以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为势力分界。维持波兰独立是否符合双方利益,以及如何划界,只能在进一步的政治发展过程中才能确定。

3.在东南欧方面,苏联关心在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国宣布在该地区政治上完全没有利害关系。

4.双方将视本协议书为绝密文件。

苏联为什么要与纳粹德国签约?

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一面声称要消灭社会主义苏联,一面又加紧准备向西方扩张。面对德国的咄咄逼人之势,英、法一味退让,推行绥靖政策。斯大林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及区域利益,决定放弃与英、法共同对抗纳粹德国,反而与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以争取时间及空间应对纳粹德国在日后可能进行的军事行动。

另一方面,希特勒为了执行1939年4月3日制定的闪击波兰的“白色方案”,避免过早与苏联发生冲突,陷入两线作战的困难境地,所以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于是双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

哪次战役使苏联在二战中免遭腹背受敌?

1938年,日本军队在有苏联驻军的蒙古国和日本扶植建立的伪满洲国边境制造摩擦,朱可夫被派往边境,组织对日军事部署。1939年5月,诺门坎战役爆发,在朱可夫指挥下,苏联军队大量使用装甲兵,进行闪电战似的立体机动作战,最终合围日军,取得胜利。这一战役由于远离欧洲主战场,所以不被人注意,但是这一战役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日本北进的意图,而将主要用兵方向定在东南亚,使得苏联在二战中避免了腹背受敌的危险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实施闪电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随后苏联红军也入侵波兰,同年9月17日,苏联红军和纳粹德国国防军在布列斯特会师,25日,苏德两军举行联合阅兵式,标志着两国对波兰的瓜分占领。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加紧建立“东方战线”,通过1939年10月—1940年3月的苏芬战争,苏联夺取芬兰部分领土,并获得汉科半岛的租借权。1940年7月,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被并入苏联。同年6月,苏联占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你知道卡廷事件的真相吗?

1939年9月17日,苏联从东部进入波兰,占领寇松线以东的全部波兰领土,俘虏约25万名波兰军队官兵。苏联随后将波兰官兵分别关押在一些新建的战俘营。其中的斯塔罗别利斯克、科泽利斯克和奥斯塔什科夫3个战俘营,关押着包括9000名军官在内的共15131名波兰战俘。

1943年4月13日,攻入苏联境内的纳粹德国军方宣布,在德军占领的苏联斯摩棱斯克市附近的卡廷森林地区发现被苏联军方屠杀的波兰军人万人坑。4月15日,苏联发表公报,对此予以断然否认,宣称这些波兰战俘在德军入侵苏联之后落入德军手中,是被德军所杀害的。

此后,苏联和德国均组织调查团前往卡廷进行实地调查,但都没有取得明确的结果。战后,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在审讯纳粹德国战犯时也回避对卡廷事件的明确表态,从而使之成为一桩未了的谜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