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时保持冷静
危机可以锻炼人,也可以毁灭人。工作中的危机和个人的危机,都是对领导者的考验。而且,越是在危机中,“政敌”也就越容易出现。领导者在此时更是慌乱不得。尽晓危难于心,袒露镇静于态,这是危机中需要的领导品格。在生活中常见有两种人,一种是遭遇一点不幸,就捶胸顿足,呼天喊地。另一种是对于面临的横逆,尽管也不免感到痛苦,但决不会因此而失态,更不会一蹶不振。他们知道,如果不能克制自己,势将招致更大的不幸。即使在面临不可逆转的命运时,也能泰然自若,保持豁达的心境。领导者在部属面前,理应如此。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斯大林在***侵略者兵临城下时,仍照样举行节日庆典和阅兵典礼,不愧为雄才大略的军事统帅。历史上还有许多英雄,他们的镇静和自尊保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令后人钦佩、景仰。
不为内耗所干扰
领导工作中最令人头痛的事情之一是内耗。当人际群体处于某种无序或不协调状态时,其系统内各种力量之间相互抑制和冲突,从而使有用力量减损和抵消。换言之,内耗是一种无组织力量,它瓦解群体的内部结构并削弱群体的外部功能。群体内的争权夺利,争斗不休,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属“树欲静而风不止”。内耗是一个值得专门研究的问题,其中可能有原则性争论不能回避。但既为内耗,大量都是无关大局、摆不到桌面上的无原则纠纷,因处置不当,才演变为内耗,乃至把领导者自身也牵卷进去。因此,对这类问题一方面要通过正常的组织途径来解决,另一方面要善于自控。领导者要学会正确对待围绕在身边的流言蜚语、成见,不负责任的、自由主义的小动作甚至于背后的挑拨离间、恶语中伤、人身攻击等等。
大家熟知一句话:小不忍则乱大谋。意思是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作为政治谋略,很多人对此给以贬义的理解。但在现代社会中,从修养的角度,也可以褒义地理解为,应在小事上谦让忍耐,不要因计较鸡毛蒜皮的事而影响大局。
尽快摆脱坏情绪
专家认为,情绪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前景,短则几小时、几天,长则几周、几个月。好情绪一般对人是大有帮助的,如乐观和自信使人充满活力;积极进取的心境可以把人引向成功。而悲伤、焦虑、气愤、冷漠、失望、内疚或者还有没情绪等坏情绪,其影响就是消极负面的了。它消耗人的精力,使人陷入泥潭,裹足不前。领导者要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尽快摆脱坏情绪,不要被坏情绪支配。
发怒得当,善于制怒
这是领导工作中最普通和常见的问题。在一些关于领导者修养的书籍中,人们囿于固有的思维定势,总是认为凡是领导者,其待人接物永远应该端庄稳重,平易和蔼。发怒与领导者角色的行为规范不符,会损害领导者的形象。有的领导者在工作中即使碰到怒不可遏之事,也强迫自己抑而不发,似乎这样才够修养。其实,不发怒与动辄发怒一样,都会贻误工作,损害领导者的形象。“气血之怒不可有,理义之怒不可无。”不应当凭个人意气发火,但为真理、正义动怒却是理所当然、必不可少的。在原则问题上、事关重大的紧迫问题上、部属失职渎职等问题上,领导者发怒对当事人具有刺激性和震撼力,对旁观者也有警戒作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推动工作的进展。这类动怒是领导者忠于职守的表现。适当渲泄自己的感情,也不能算是失控。
制怒的有效方式是预防。从心理上说,就是对周围的人和事有客观的认识,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希望。只要去掉这些幻想和希望,愤怒便不易产生。作为一位领导者,如果意识到自己要发脾气,就要努力推迟愤怒,比如推迟15秒后再发作。等到下一次又要发脾气时,推迟30秒。这样多次的推迟就是最好的控制,逐渐把不必要的发怒减少到最低限度。
技巧7始终保持光彩照人:
形象与姿态的塑造技巧
最为直观的鉴别一位成功领导者外在形象的方法就是,即看他是否拥有良好的气质,即成功者气质。因为一旦有了成功领导者的气质,你就被赋予了能量与活力,自然而然地由内在散发出一种光辉,也就能更好地发挥出领导和表率作用。
重视面部表情
人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面部表情能最好地说明人的情绪。从儿童时代起,我们就知道微笑和撅嘴带来的结果是不同的。如果某人微笑着说出有关同事的一条坏消息,那么我们至少会觉得他很奇怪;如果某人汇报一项工程的进展时皱着眉头不停地说“一切都好”,那人们得到的信息是互相矛盾的。
做事有成效的人,不论男人还是女人,都面带微笑并点头以示理解,其表情略显兴奋以表现出有兴趣。有时迫于形势的需要,他们还会掩饰真实的感情,比如恐惧、嫉妒和失望等。
在西方,目光交流是极其重要的:人们不会真正信任不愿正面直视他们眼睛的人。
应尽可能使自己的目光与对方保持在同一高度。“俯视某人”和“仰视某人”这两个词充分表明了视线高度差的重要性。
领导者的姿态要有力
一位自以为乐观活泼的女士却惊讶地发现同事经常问她“你有哪儿不舒服?”或建议她“打起精神来”。原来她没意识到,是她松弛无力的姿态使她显得无精打采。不久,她就知道,采纳“抬起下巴”这条建议可以使自己显得更加自信。
萎靡不振、漫不经心或者冷漠,是领导人的大忌,可设想一下,在你的腹部有一根丝线,让它穿过头顶把你拉直。站立时,保持两脚分开约10~20厘米,与髋同宽,和肩膀平行,将全身重量落在脚趾上。
肩膀保持放松,两臂自然下垂,双臂抱于胸前表示戒备甚至敌对。不要把手插在口袋里,从而分散他人的注意力。应把双手放于身体两侧。
坐时,注意不要贪图舒服。许多人养成了瘫坐的习惯,很难改正。坐着时,如果脚不停地抖动,或者身体扭来扭去,坐不稳当,是不耐烦的表现。
弯腰时应屈膝,这不仅是有礼貌的行为(后背不会露出来),而且对保护背部有好处。
请记住,姿态是无声的语言,它在人开口说话之前就传递出了信息,姿态能表明是否对他人有兴趣,是否在意他人的看法,而这种态度对于仪态优雅和事业成功也是至关重要的。
领导者必须有自信的走姿
专家说,街头罪犯经常选择那些步履迟缓、行动犹疑不定的人作为袭击对象。罪犯认为,抢这些人的钱包或公文包,和抢步伐坚定有力的人相比,逃跑的机会要多得多。这些罪犯知道,人们走路的姿态从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
政界候选人强烈地意识到走姿的重要性。比如说,一位候选人迈着坚定的步伐,以开朗的姿态走向讲台,或者热切地走向人群去和他们握手,人们会认为他自信又放松。投票人、观众及同事经常下意识地受步履稳健的人的影响。
领导者要有充满力度的手势
一个人的手势就像语言一样,深深地受到个性形成时期的影响。手势也是文化与个性的表现。
1.避免使用令人不快的手势
双手背在身后,挥动拳头或双臂抱胸表示生气,而用手指点则意味着指责。手插在口袋中玩弄小物件是不礼貌的,也是分散注意力和粗鲁烦躁的表现。绞动双手是人紧张心情的表现。这些手势都有其隐含的意义,但大多数人意识不到他们正在做这些手势。建议给自己的行为录像,在录像中的表现往往和现实生活差不多。
2.手势要自然得体
要注意动作自然,使手势与讲话内容一致(不要在讨论第四点时伸出三个手指)。五指合拢,摊开手掌表明开诚布公;握紧拳头则意义相反,有时甚至意味着威胁。
使用手势时手的动作要在腰部以上。面对一大群听众时,手势的动作幅度要大些,面对少量听众时,这样的手势可能有些过于强烈。同时,还要注意变换手势,以免重复。
总之,手势是信号语言的一种形式。尽管未发一言,但仍能有效、有礼貌地与人交流。
技巧8守信,才值得相信:
获得下属信任的技巧
古人云,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必行,行必果。这是做人的学问,也是处理好人际关系、树立威信的方法。不少领导者做的最糟糕的事就是,许了诺又不兑现。他们不珍惜这一诺千金的价值,在听觉和视觉上满足了下属的希望之后,留给人们是漫长的等待,以及最终毫无音讯的失望。
诺言如同激素,最能激发人们的热情。
领导者只有成为守信者才能产生威信,才能获得下属的信任。
《商君书》记载,商鞅准备在秦国变法,制定新的法律。为了使百姓相信新法是能够坚决执行的,他在京城南城门口立了一根大木,对围观者说:“谁要能将这跟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就赏他五十两银子!”大多数人都不相信有这等好事,恐怕商鞅的许诺不能兑现。就在大家犹豫不决时,有一个人扛起木头,从南门一直走到北门。商鞅当场兑现诺言,赏给他五十两银子。这样一来,人们都相信商鞅说的话。自此以后,在他推行所立的新法的时候,人们都遵守了。
我国古人很讲究言不在多,但必须守信的道理。因为自己守信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一般老百姓讲不讲信用,只是关系到他的人际关系;而政治家、军事家讲不讲信用,则关系到治国、治军的大事。在今天,守信更成为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了人们的信条。
虽然大家都知道守信,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是总有些人会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不能遵守诺言。作为一个领导者,尤其应该重视这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有的领导者,当下属做了一件很令自己满意的事的时候,总会脱口而出许下一个什么诺言,并且这些许诺大多和升职、加薪有关,让下属引颈期盼。可是也许由于工作繁忙,他说过之后就忘记了,这样会极大地挫伤下属工作的积极性。
甚至,领导者不遵守自己的诺言将会使下属产生对领导的不信任感。得不到群众信任的领导者怎么可能带领自己的团队做出优秀的成绩呢?领导者的成功总是和团队基层工作人员的努力分不开的。因此不能轻视对下属的许诺,要么不许诺,如果许诺就一定要遵守。哪怕最后领导者需要一定的付出,他也要遵守诺言,否则,失去的东西将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