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学史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1723500000032

第32章 1911~1918年:成型(下)(10)

蒋梦麟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后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先后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第三中山大学(后改为浙江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长、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之一。

其实,早在蒋梦麟任北大教务长、代理校长期间,他就是蔡元培的助手和措施执行人,可谓“常务副校长”,就开始做了大量细致而具体的工作。后来到台湾后,傅斯年说他:做学问可能不如蔡氏,做事却胜过对方;同样,傅自己做学问可能不如胡适,做事却比胡氏强。蒋笑了笑说:所以,蔡先生、胡先生是北大“功臣”,我们是北大“功狗”。

1926年,北京发生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北大有3位学生惨遭杀戮。蒋梦麟悲愤欲绝,3月24日,他在北大全体师生参加的追悼大会上沉痛哀悼,并对政府的暴行进行了猛烈抨击。

蒋梦麟的一切制度秉承蔡元培成规,提出“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16字方针,对学校工作进行了全面整顿,致力于“整饬纪律,发展群治”。设文、理、法3学院,下设14个学系;实行教授专任制,聘请了一批知名教授,特别是理学院延揽了一大批留学归来的一流科学家,使北大理科得到较快发展;制定《国立北京大学组织大纲》,明确办学宗旨为“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陶融健全品格”,“养成健全的个人,创造进化的社会”;并按照美国的大学教育制度,对旧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学分制,要求毕业生撰写论文并授予学位,正式设立研究院,推进高等教育的正规化。

蒋梦麟主张教育的产品应是这样三种人:活泼的个人——体力、脑力、感官、感情得到健全方针的人;能改良社会的个人——能自主、自治,能改良社会求社会进化的社会一分子(而不是主人翁);能生产的个人——知道劳工神圣、学会科学技能、具有独立生产能力的“劳工”。

蒋梦麟还多方筹集资金。1931年,北京大学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设立合作研究特款。1934年北大动工兴建新的图书馆;理科各系设施得到相当的改善。到1935年,北大已建成实验室40多个,实验仪器6716件,标本15788种,药品及实习用具3100多件,设备条件居于全国高校前列。以地质系为例,在李四光主持下,修建了新地质馆,建立了矿物室、古生物等实验室,开辟了地质陈列室和研究室,延续并发展了北大地质系的传统优势。

于是,全国有名的学者、教授齐集北大,而万方学子也莫不以一登龙门为荣幸。有的远道前来的学生,一时考不上北大,也情愿前来做个旁听生。外国留学生到北大来求学的也颇不少。当时景山东街、沙滩、骑河楼一带小公寓里住满了各地来的学生。生活虽然艰苦,然而他们各自追求自己的理想,大多都能安贫乐道,为追寻真理摸索前进。

蒋梦麟曾经说:在一个大学中,校长、教授、学生是3种势力。如果三者之中,有两种联合起来,反对其余一种,一种必然失败。而他很会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蒋梦麟掌校期间,正是民族危亡内忧外患之时。而经过亡校风波的北大,却在教学与科研水平稳步上升,蒋梦麟这位中国现代杰出教育家功不可没。

14、1917年B:赫耳墨斯神杖

中国医学教育的最高殿堂、号称“中国医科类院校的排头兵”、“中国医学家的摇篮”的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创建于1917年,时名北京协和医学院;建国后改为中国协和医学院;1957年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合并,院校合一;1959年改为中国医科大学;1978年改为中国首都医科大学;1985年改为此名;1995年建立全国首家护理学院;2002年开始与清华大学进行合作,2006年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原中国医学科学院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院校徽为璧形,寓意为中西合璧,其绿色和白色象征生命的常新与永恒。徽章的内容为盾牌、殿堂、长卷、训辞和院校中英文名称。徽章上方的“协盾牌”象征抵御疾病、护佑生命;其中蛇杖源于希腊传说中可以起死回生的风神赫耳墨斯神杖,这是国际公认的医用标志。其校训为“严谨、博精、创新、奉献”。

北京协和医学院是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旧时又译“罗氏基金会”)在中国最大、最著名、也是它最得意的一项投资。北京协和医学院从1915年起开始筹建,1916年选址动工,1921年举行落成典礼并正式命名。它将美国当时最先进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的教学计划和办学经验移植到中国来,把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医学人才作为办学宗旨,形成一整套独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教学制度和方法。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进入,许多西方商人、传教士和医生来到中国,很多人纷纷设立医疗机构,扩大西方文明在华的影响。到20世纪初期,许多背景为英、美等国的医院和医学校已陆续建立起来。义和团运动时,一名原先在内蒙行医的英国伦敦会医生科克伦逃到北京开设诊所。后来通过行医关系,科克伦博得了慈禧太后及其亲信太监李莲英的好感,并得到慈禧捐助的白银1万两。1906年,伦敦会与英国、美国其他5个教会合作开办了“协和医学堂”,这就是协和医学院的前身。

辛亥革命前后是我国近代教育体制重大转变的时期,封建科举制度被废除,近代西方教育制度被引入。就医学教育而言,国家、地方、及私人开办的新式医学校陆续建立,教会及外人办的医学校在调整和扩充。

正值此时,远在大洋彼岸的一位美国石油大王也对中国的医学事业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商业巨头洛克菲勒。当时,洛克菲勒正在美国拨巨款兴办医学事业,作为慈善投资。不久,他对东方的中国这个最后向世界开放的人口大国发生了兴趣,愿意投资于传教、慈善事业和医学教育。

为此,在1909年、1914年和1915年,洛克菲勒曾3次派出考察团到中国进行广泛考察,考察内容包括社会状况、教育、卫生、医学校和医院。最终,考察团建议在中国首都北京创办一所高水平医学院。根据这一建议,洛克菲勒于1914年拨款设立中华医学基金会,全力支持这一事业。

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以20万美元从伦敦会购得原协和医学堂全部产业,又以12.5万美元购得东单三条胡同临近王府井的原豫王府全部房地产。随后,洛克菲勒基金会投入巨资进行新校建设。新校和医院房屋的设计建筑都由美国人负责。

从1917年到1921年,建筑工程进行了4年之久。原预算为100万至150万美元,结果共耗资750万美元。学校全部建筑外部造型为宫殿式,画栋雕梁,琉璃瓦顶,均为高级建筑材料。优雅的环境和古典风格的建筑,无不显露出这所名校浓厚的历史底蕴。而内部则为现代化装备,病房、教室、实验室等均符合实用需要。学校有独立、完整的动力系统,电力、水暖、冷冻、煤气、自来水、压缩空气系统等一应俱全。

除学校建筑群之外,还在附近外交部街及北极阁两处建有小楼30余座供高级教职员居住;并有学生宿舍,共55幢建筑。

此外,洛克菲勒基金会还为新校物色了一批教学人员,他们多数来自英、美、加拿大,其中也有一部分中国人。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的质量。从接办到1921年期间,共聘请151名高级人员,其中外国人共123名,中国人中有25名曾在国外接受教育。

1921年9月,当新校建筑完成之后,协和医学院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典礼。除本校教职员工学生外,参加的还有洛克菲勒基金会和中华医学基金会的代表、中国政府的代表和社会名流,以及世界各国的一些著名大学校长、教授和医学团体负责人。

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作为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一个部分,成立于1914年,1928年改为独立法人,主要是向北京协和医学院提供资助。1951年起停止资助,1980年后重新支持中国医学教育。除协和医学院外,他们还对湘雅医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香港大学医学校、上海医学院等学校给予过经济资助,也援助过芜湖总医院、南京大学医院、苏州医院、上海红十字会总医院等医疗机构。其已渗透到中国医学事业的各个领域,对我国近代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事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协和医学院步入正轨后,由于受当时美国医学教育改革潮流的影响,其办学模式基本上是以美国著名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等为榜样。为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该校实行8年学制,包括3年医预科。在培养医本科人才的同时,还开办了高级护士学校。她也是我国唯一一所历史悠久设有八年制医学教育和高等护理教育的重点医科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高等护理教育创办于1920年,培养了一大批高级护理人才,她们已先后成为我国护理界的领导和中坚力量。我国第一个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就出自协和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