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开江文史典藏
1725500000035

第35章 乡贤纪略(1)

窦容邃,生卒年不详。

河南柘城举人,清乾隆二年(1737)任新宁知县。这位父母官留下的最大政绩,现在来看就是领导、组织并亲自跑调查做研究,参与编修了一部《新宁县志》。

开江一县,本土历史文化典籍原本很少,存留下来的更是凤毛麟角。窦容邃留下这本迟至道光年间才得以刊刻出版的《新宁县志》,是我们今天所见县内最早的、唯一完整的历史文化典籍,它的价值可谓弥足珍贵。而这位父母官躬身其事的精神,那也是弥足珍贵。

在该书的序中,窦容邃谈到编修县志的若干情况。

蕞尔新宁,山陬小邑,僻处万山之中。其时百务未举,故制度典章多缺而未备。……余莅任之初,见其残缺失次,心窃伤之,谓及今而不修辑,将愈久而就湮没也。爰进邑之士君子于庭,皆各欣然捐资,以备劄劂,择其能健游者,任以采访之事,凡荒崖古刹、残碑断碣,搜剔殆遍,汇而陈诸公局。

……惜兵灾后,文献无微,遂加意咨访。凡行辙所到,必集父老子弟十数辈,与之话桑麻,课晴雨,及一切利病之有关民事者,偶有所得,即随笔札记,贮之行笥。如是者三年,渐积成帙。……而余与孙君代芳、徐君瑜篆核其成。

可谓“匠心旷然,文献之无微粹矣”。

留下这么一本方志,乃是开江的一大幸事。试想,要是没有窦容邃,我们的很多本已要湮没殆尽的历史文化,岂不更为渺然难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要让世世代代开江人记住这位父母官,记住窦容邃给我们遗存的珍贵文化典籍。在将来条件成熟的时候,为他塑一座雕像,永远纪念他,并以此教育我们与后人。

笔者个人一直打算对其生平事迹做一些考订,形成翔实的专门文章。可至今没能去河南柘城窦容邃老家跑一趟,事情无从做起,就这么耽搁了。但望今后吧。

孙伯髯(1854—1931)

字自熔,号伯元,因胡须修美,始字伯髯。开江长岭乡双楠村彭家坡7组人。前清秀才,自费入北京官立“南学内班”求学,以图济世报国。甲午战起,日军侵我辽东。孙投奉天清将伊克阿唐麾下,请缨杀敌。任分统兼带前营,率队赴安东(今丹东)御敌。因请准伊帅,“照会日官”,为日所俘,饱受酷刑。因查获所带公牍而送归回营。被委以训导加旨同知,留任奉天军府,协理军务。后被委黑龙江统领马步全军兼新兵屯垦镇边事务。日俄战后,为增棋将军幕府,荐举为知府,留省补用。受任安广县令。辛亥前,辞官归里,矢志兴学,积极奔走,于民国9年(1920)创建县立中学堂,被推为校长。

民国24年(1935),乡人、开中教师熊思诚(字静斋)为其老同学伯髯先生遗像题写了如下文字:

天生硕肤,丰采必殊。昭然大耳,壮缪长须。

恒与胸襟,表里相符。髯公自少,诚学与俱。

英风奇气,夙异腐迂。行慎怀谨,文羡垂珠。

奈理簧序,难起凤雏。远离乡井,北走燕都。

辇榖之下,仍困大儒。乃投大笔,为国前驱。

安东献策,名震倭奴。长缨可系,定展雄图。

恨不得志,时乎时乎。江山顿易,何自长孤。

结帐故里,不俟须臾。始终完璧,疵累绝无。

心形犹昔,生死别途。死而不死,惟德乃孚。

在开拓开江现代教育方面,不可不提开江孙姓人氏所起的重要倡导作用。最早的岳州祠女子学堂,是燕峰孙氏孙鉴光先生于宣统元年(1909)创办的;无独有偶,11年后,又是长岭孙家的孙伯髯先生首创了开江中学堂。这一时期,现代文明风气初开,封建阻力很大,不要说开办女校,就是开办开江中学这样的男女式学堂也是极为不易。先辈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开拓,值得我们世代缅怀。

郝孟宾(1872—1931)

号石松馆主。长田乡人。郝姓一族是开江前厢长田乡的大姓望族,民国年间,开江地方有俗话说,“前厢郝玉环,后厢孙汝舟”,成了开江一县的财富象征。郝氏家族人才辈出。郝孟宾16岁与父同中秀才,传为“父子同堂”之美谈。20岁考入长沙岳麓书院。两湖总督张之洞批阅其诗文,大加赞赏:“超轶世俗,如行云流水;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言不尽。”遂推荐入京师大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与张澜等被选拔赴日本东京弘文书院学习教育,“学习欧日以强国”。书院一次集会,日本学生戏弄中国学生发辫,撕毁我国旗。他义愤填膺,高呼“中国不可辱”,即以拳术将毁旗者击倒在地。东京为之大哗。归国后,矢志教育,一度出任开江中学校长。先生承文翁之教,继蜀学之渊源,熔中西于一炉,开江中学成为县内人文荟萃之所。晚年患病,仍坚持批阅学生作业。曰:“吾虽劳瘁而桃李芬芳,人虽病,献身教育之心未病。”

郝孟宾平生不慕名利,潜心教育事业。虽有同学、时任四川省长的张澜多次邀其参加政治活动,均婉言谢绝。1931年5月4日病逝于开江中学。

先生擅长书法,浑圆遒劲,驰誉蜀中。著《东游日记》、《石松馆诗文集》。

曾孟久(1893—1977)

字昭恒,广福乡凉水井人。1921年毕业于国立成都高等师范数理科。长校开中,治校严谨,注重校风校纪,注重德、智、体、美、群全面发展。受陶行知教育思想影响,终身注重实践教育。且身体力行,坚持练拳、冷水浴。在成都的一次开中老校长老领导座谈会上,县委宣传部原部长孙仁藩发言说:曾孟久做校长,他的办学思想,始终抓教育教学质量。他自己在教学第一线亲自教数学、教三角。二一个就是抓教师队伍。对每一个教师,都亲自作考核,如果不行,到下一期就不再聘任。为此,他不畏权势,不怕得罪权势,以至于五进五出于开中,毫不在乎。三是严格教学纪律,形成良好学风。每日清早,他是全校第一个早起的人,还亲自去学生宿舍催促起床,带领跑操、自习读书。有趣的是,他认定“黄荆条下出好人”,袖笼子里随时藏了把戒尺,如遇迟到不守纪律者,必掏出戒尺,打一个两个“手板儿”(手心),以示惩戒。显然,这是象征性的,并非体罚(邓万林插话:曾孟久长校开中,贡献最大)。

还应特别提到,民国33年(1944),曾孟久亲手办成了新开中的迁建,从而实现了开中从24年之久的初中提升为高完中的飞跃。这是开江教育事业的一个大发展,大跨越,极其不易。曾孟久老校长功德无量啊。

王月秋(1887—1960)

按封建科举制度,初进学者,称为附生,附生升廪生,廪生升岁贡生(含恩贡生),层层经过岁试,依次替补。廪生出贡,有一定年限,每一年或两三年由府州县地方选送(贡举)年资长久、成绩优异者,升入京师国子监,称为贡生或岁贡。意为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由于大都是依次升贡,故又称“挨贡”。实际上,贡生并不入国子监读书,只是获得太学生资格,可以直接参加乡试、或通过铨选出任地方学校教官一类官职。

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例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恩贡 逢国家庆典进贡的生员。恩贡有一项岁贡所无的特权,即如无重罪,学政不可呈请革去功名。

优贡 每3年择优报送国子监就学的生员。

拔贡 每12年由省学政考选之生员,报送中央参加朝考合格者。

副贡(副榜)

乡试取入副榜,直接送国子监读书的生员。

“正途五贡”之外,还有准贡、廪贡、增贡、附贡、例贡等名目。皆由纳捐而来,视其身份,其名目也就不同。

开江普安镇王月秋,世称王拔贡。自幼才学了得,年少十七而考取前清绥定府(即今达州)最后之己酉科拔贡,名噪一时。身前身后,多有轶事佳话流传。余自幼崇仰王月秋先生,以其“本街上的人”而引为自豪。回忆平生零星拜读之文字手迹,文采斐然,堪称微妙。每有所见,必抄录之、吟诵之,著述中亦多引用论证之。先生在天有灵,当自含笑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