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安场,在治西五里。明代开始形成集市。据《普安镇志》记载,因在修关帝庙时,挖出一尊普安祖师菩萨石像和碑文,故名“普安”。至民国时期,400余年,成为县内商业重镇,商品之集散中心和流通中心。清道光十五年《新宁县志·卷二·城池》称其“五方杂处,商贾辐辏,宗邑巨镇也”。一度以工商业发达著称于川东川北,被誉为川东北“四大名镇”之一(“四大名镇”包括开江普安镇、渠县三汇镇、巴中恩阳镇、宣汉南坝镇)。
每逢三六九赶场,其实是百日场,交易虽划行归市,但人流拥挤不通,市声里许可闻。据《普安镇志》(1985)载,赶场人数最多时达15000人次。场期夜三更人声始息,冬则通宵达旦,习以为常。店铺最多时达962家。亦为开达、开宣及前厢各乡镇之交通要道。形成八条大街、十一条小街,九条小巷之规模。八条大街:东街、大南街、正街、西街、半边街、新街、外东街、外西街;十一条小街:小南街、打铜街、全胜街(丰家坝)、东炮台街、西炮台街、十王店街、太平街、金家院街、江家麻园街、长沙街、兴隆街;八条小巷:十王店巷、打铜巷、麻园巷、响水滩巷、新街巷、曾家院巷、水巷子、兴隆巷。有俗语曰:好一个新宁城,多了个普安场。这一下颇带感慨和无奈的家乡俗语,便是近代历史变化的真实写照。古有所谓“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周礼·地官》),说明了十里一场、三十里一镇的布局。可是,普安镇距县城仅五里之遥,何以成镇呢?
自古以来,各地商贸中心大都产生于江河湖海之滨,依托天然水道,以进行较大宗商品的流动运销。而普安这样一个没河缺水,不通舟楫之地,何以成为大宗农副产品和手工制品交易集散流通中心?
近代商业的兴盛和市场的发展,一方面要躲开“重农抑商”的封建政治束缚,另一方面,要寻求良好的地域口岸。普安地处川北重镇达县与下川东长江码头万县的结合部,农耕发达,盛产谷米,与周边县形成近距离商贸辐射圈。在过去时代,匪患猖獗,社会难保安宁,而镇内外数座小山堡呈掎角之势,在关帝庙后全镇制高点设东西炮台(至今有街名曰“东炮台”、“西炮台”),各街口均架设“栅子口”供晚间关闭,为商家和居民安全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哪里去找这么理想的商埠?因此,即使在缺水的情况下,也由于它具有得天独厚的商埠条件而迅速崛起。据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普安籍曹庭礼老人回忆,普安之繁华被四近湖广移民比之为湖广樊城老河口,并将赶普安场叫作“赶老河口”。古代以来,普安古镇被列入川东北四大商贸名镇,在于它的“大巴山米粮仓”地位,大米输出,规避了水码头的一般特性,成就了“旱码头”的特殊地位。以米兴市,兴起了一个县城,接着又在不过五里之遥的地方兴起了一个普安镇,势所必然,不能不兴。本来距离县城很近,乃是典型的“一箭之遥”。由此,可不无自豪地宣称:我普安古镇岂不就是牧童遥指的那个杏花村之所在?
普安作为川东北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镇,应该深入发掘它的丰润的历史文化积淀,应该让后人知道它曾经有过历史的辉煌,应该彰显它的历史,它的特色文化内涵及其个性。
普安镇,商贸发达。生在镇上,长在镇上,因为太熟悉了。闭上眼睛,就能清楚记起每一个店面、每一户人家以及它们的主人。这种熟悉,意味着什么?怎么看?其社会学意义在哪里?这些店铺,历来设计建造的原则就是修旧如旧,原貌原样,民俗特色。每一店铺的民俗陈设,内容丰富集中,富于乡土性、观赏性、参与性、研究性,而且要与经营性、可操作性结合起来。既使店铺有钱可赚,又丰富了街坊的观赏内容。其商店格局多为“前店中家后坊”格局。正街武管事店面所营酒业,就是典型的前店中家后坊。一个宽绰铺面,进深两间屋,然后从左侧门框下四五步石阶,过第一个天井,进入带楼的居家单元上下共四间,天井左侧是木梯子,上到两间楼屋;右侧辟巷道走数丈,通过一间大平房屋,来到很大的第二个天井,甚大,再后是酿酒烧醋的大作坊屋,再进入占地数丈的后花园,直至出后门。
根据多方资料的搜集、积累,普安古镇商贸业态如下:
一、店铺
1927年,300多家;
1936年,522家;
1945年,631家,其中:
疋头店20家;
屠宰及肉店65家(其中宰牛1家,宰羊6家);
旅栈41家。其中东街钟弘道、西街杨三泰等各有铺位20到30,尚不计临时通铺。
客商有重庆、万县杂货商,涪陵(包括酉秀黔彭各县)布商,开县、云阳盐商,通南巴土特杂货商等。
斋铺12家,曹剑云、曹荩臣、潘名高、颜晋臣几家规模最大,最有名。曹家有技术师傅所创制的寸金糖、麻丸糖、绿豆糕、鸡骨头糖、慈姑糖等数十种。在镇上第一个修造三层砖木结构楼房,并建望楼。据县志载:曹家“泰华丝厂”系曹荩臣创办于民国初期,是开江民国前期所建72家厂中较早、规模较大的企业之一。厂房面积近400平方米,工人约100余人,其中的60余人直接缫丝。
米粮店38家;
土纱、土布店58家;
食盐44家;
零杂百货104家;
中药铺34家;
西药店3家。云森药店李良均(1918—1990)
初中文化,与顾成都同学。早年跑万县经营药业,有头脑,精明能干。1955年任县工商联主任。1956年任县政协副主席。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直至改革开放才得以纠正。
铜铁锡器具制作4家;
酒店、面店19家;
酢坊37家;
零售酒店31家;
丝烟店24家;
正街张百祯水烟,色鲜味美,销行达、宣、开、陕西镇巴各地。
印刷书店6家;
字画裱装店1家;
绸布店8家;
香蜡纸烛27家;
豆制品店8家;
染坊13家;
纸扎4家;
弹花作坊14家;
丝线棉线4家;
茶馆10家。
共631家
1950年764家
1951年962家
二、近50个行业
五金成品、砖瓦、制硝、印刷、缝纫、鞭炮、肠衣、铜铁锡、纸扎、制鞋、土杂、扣篦、竹编、油漆、山货毛皮、丝烟、土烟、水果、土陶、旅栈、理发、刊刻、洗染、面食、零酒、茶社、香烟、机面、糖果、小食、豆菜、食盐、榨油、鲜活、棉纺梳花棉布、小百货、行商、百货、杂货、故货、屠宰、羊宰、牛宰、国药、西药等约50个行业。
斋铺(糖果糕点作坊店铺):正街曹家、马仁山家、颜家。潘名高,生子潘良儒,科学家,留美博士,1955年与钱学森同一批回到祖国,是我国著名的力学专家。
茶馆:东街李明建。
栈房:东街钟家、西街杨莽娃儿、曹家。
杨家麻布行,在镇后五块碑村朱家湾有庄户。
面馆。
东街叶铜匠、新街万银匠、南街邓铜匠。
染坊:长沙街周家染坊、曾家染坊、西街李大典染坊等。
正街武偏脑壳膏子铺。
西街今地税所,杨宝文开药铺,后来,其子杨遂福在正街55号开药铺。另外,其侄子小名杨莽娃儿在斜对面开药铺。
东炮台李阳修开烟馆。8岁孤儿,当小工。藏鸦片、银元。曾自叹:“我这包袱哪门甩得脱?”
半边街有陈显德一家马车店跑运输。
抗战前,普安年输入棉花30万余斤,棉纱1万余包(每包10斤)。抗战爆发,长江水运阻断,汉、沪纱厂停产,普安棉纱生意骤然终止。传统纺纱织布更趋兴旺,对棉纱需求量增大。普安各商号转向陕西、湖北购进棉花,每年70万斤以上。
每年从达县大树购进黄表纸12万余箱,运销陕西、湖北,换回棉花。
据李根超回忆:解放初期,普安一场弹棉花作坊不少于40家,新街被誉为“织布街”,纺棉花者更是遍布县内各城镇乡村。1950年,有280多户获得当时新建立的百货公司的加工订单。每场收购土织宽窄布1000余匹。宽布销达县麻(柳)大(树)亭(子)万(家);窄布销涪陵酉(阳)秀(山)黔(江)彭(山)地区。驮子从宝塔坝、糖坊坝起身,走旱路上涪陵。黄惠生堂弟黄吉棠长驻涪陵设经办处。验布人李祥轩、罗国富,一看板面匀净与否,二掂重量够不。到1954年,国家对棉花棉布施行统购统销,千家万户纺棉织布的历史终告结束。
民国年间,普安商贸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县内巨商首富,早期数颜恭安,每年净盈利最多为5万大洋;后期是黄惠生(1899-1957),贵州讲武堂出身。(开江县志有载)父黄山民,秀才,同盟会员,曾任新宁知县。堂兄弟中有黄眉生、复生(登桂,开江县志见载)。黄惠生在万县所开号口名曰“同福号”、“同和号”,在武汉日租界积庆里11号开设“历记号”,与国民革命军襄樊城防司令、少将师长冉启成合伙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