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辅导读本18讲
1726200000013

第13章 三大战略:推进新阶段四川发展的重大决策(2)

三、多点多极支撑是总揽

在时间、空间与功能多元辩证统一的“三大发展战略”中,内部有恰当的数量比例关系,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是总揽,是指引四川新阶段各地方、各领域发展的总战略。换句话说,就是在推进四川“两个跨越”中,要以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统领各项工作、规划各项工作、谋划各项工作、推动各项工作、检验各项工作,其他举措和任务都要服从服务于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

(一)多点多极支撑是内涵十分丰富的科学战略

多点多极支撑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地方或经济实体是否为一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必须同时具备“四个5%”。即GDP占全省(或特定区域)GDP比重5%以上,大企业数量占全省大企业总数5%以上,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省贸易总额5%以上,银行存贷总额占全省银行存贷总额5%以上。只要同时具备这“四个5%”条件的地方或经济实体就是一极。在矛盾论看来,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双方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必须区分其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不能同时达到这四个指标的地方或经济实体叫“点”,就是增长点。对一个省而言,“极”主要指市州经济或某些经济区(城市群),“点”主要指县和重点乡镇经济。点和极是经济活动与空间载体的有机统一。

培育支撑点和增长极,实现四川经济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三)“三大发展战略”是空间和功能的统一体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表达了经济伦理学的最高宗旨,而且也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义。“三大发展战略”以实现“两大跨越”为目标,不仅指出了成都作为首位城市的发展路径,也指出了作为贫困地区的“四大片区”的发展路径,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公平、正义、平等、自由、人权等价值理念。

健康的经济社会系统是一个多元的有机的良性整体,就是要引导经济要素向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城市和重点区域集中集聚,形成极化效应,到一定阶段,该增长极对周边地区产生扩散效应,在核心和腹地互动中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四川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核心内涵在“多”字。

1.“三大发展战略”的哲学依据

“三大发展战略”的哲学依据是对立统一规律、差异协同规律和结构质变规律。即围绕提升首位城市、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的大方向,以点带面、由点到极、多极共兴,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形成更多更强的支撑点和增长极,带动各地方、各领域全面发展。

四川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统筹谋划了提升首位城市、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明确了三级梯次体系内部的兼顾并重、和谐共进关系,而非厚此薄彼的“限制、对立”关系。三者之间既是明显的梯级关系,又是以首位城市(群)为龙头、市州次级区域(城市群)为中坚、县域经济底部为基础的协同关系,合力共建四川产业梯次发展和城市空间合理布局、产城一体、产村相融的点、轴、面或群、带、网系统,有功能区分、有层次结构、有关联作用、有力量支撑。点与极,共同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

(二)多点多极支撑是关系四川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

4.“三大发展战略”的政治学意识

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抓住了四川省现阶段发展区域差异明显、单极支撑格局突出的主要矛盾,对于四川省在新时期和新阶段,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优化全省重大产业和城镇布局,全方位激发各地发展活力,塑造区域发展新版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动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任何一个系统内部的结合能力都来自系统内部的各个元素的差异性相互作用下的协同。

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明确了四川在发展的新阶段,推进“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走出“四化”同步发展新路子,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增强全面跨越提升的动力和活力等其他战略的方方面面,都必须以强力提升成都首位城市、着力市州次级区域(城市群)突破、夯实县域经济底部基础,并构建三级体系内部及其相互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大系统为目的,切实改变过去首位城市“一城独大”、“一枝独秀”的“独奏曲”发展路子,创新是关键,加快城市群和重点经济区发展,形成多个强有力的经济增长极,同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走“四化”同步、城乡协调、多点多极支撑四川发展的“多重奏”新路。

(三)多点多极支撑是四川重点区域与领域的发展指南

四川在工业化与城镇化“双加速”的新阶段、在加快发展与转变方式的新时期,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经济总量与发展质量、首位城市独大独强与市州次极区域特别是县域经济普遍偏弱等多重矛盾。这些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或者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发展。

从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来分析,城与乡,今后一个时期,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区域在“次极突破”,难点区域在“夯实县域经济”特别是广大农村的发展,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等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则是难中之难。重点领域包括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等许多方面。而且,重点区域与重点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甚至的交织融合的。

根据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的《决定》,以多点多极支撑为总揽和指南,进而才能为实现“两个跨越”的宏伟蓝图增强发展后劲,今后一个时期,四川发展的重点区域与重点领域应当集中在“八项重点工作”:一是要大力推进工业强省产业兴省,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3.“三大发展战略”的伦理学理念

“三大发展战略”始终把民生和以人为本放在首要位置,把社会全体公民的幸福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不仅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核心理念,3.创新驱动战略旨在解决后劲不足、持续性不够问题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人的基本权利,才能真正转变发展方式,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二是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拓展更大发展空间。三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五是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效解决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六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七是加大扶贫开发攻坚力度,推进贫困地区跨越发展。“三大发展战略”正是立足四川当前发展实际,抓住了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并逐一进行破解,三大战略之间相互联系、对立统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八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同时,把芦山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作为全省的一项重要工作,实现“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重建目标,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

四、“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是路径

如何才能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四川发展格局、实现“两个跨越”的战略目标呢?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决定》已经明确指出,在“三大发展战略”中,“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是路径。换句话说,就是在推进四川“两个跨越”中,必须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为强大动力,大力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产城融合一体化,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这就为四川走创新驱动之路指明了方向。研究表明,形成百舸争流、百花齐放、多点多极竞相跨越发展的生动局面。

2.“三大发展战略”的经济学基础

“三大发展战略”是对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以及技术经济学等理论的综合运用,充分体现了在四川发展新阶段成都作为首位城市从资源集聚的“极化效应”向其他市州乃至县乡扩散而形成“涓滴效应”、带动全省各区域平衡发展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以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城市(镇)与农村统筹协调为重点,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改革创新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发展活力动力的重要性。

(一)“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是四川走出“四化”同步发展新路的必然选择

政治的本质就是分配和协调社会利益。为谁执政?如何让群众更加幸福?科学发展观鲜明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和“如何执政”的问题,四川正处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过渡阶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差异协调理论也指出,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系统发展的原因在于系统内部发展结构的差异性、协同性、和谐性。“三大发展战略”是省委立足四川发展实际,以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着力解决全省一些地方发展不足、经济落后、群众生活水平偏低、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人的创造性发挥不够、科技潜力没有充分释放等问题提出的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的发展战略,融入了现代政治学的理念,是执政为民、科学执政、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等先进意识的现实折射。

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党的十八大强调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而省委确定的“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正是这一时代新要求的集中体现,能够引导四川走“四化”同步发展新路,形成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新格局。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前提,“四化”同步发展是“两化”互动的升华。而“两化”互动乃至“四化”同步发展的抓手就是城乡统筹。

1.“两化”之间具有互动的天然要求和内在动力

一方面,新型工业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引擎。四川只有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工业,才能带动服务业大发展,为大量进入城市和城镇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和稳定的收入来源,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才可持续。既是空间概念,也是产业载体,内涵极为丰富。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是新型工业化的载体。以工业园区(集中区)为基础、产城一体的新型城镇(市),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公共服务体系、生产要素集合,科技是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能够为四川现代新型工业的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提供有力的载体支撑。相反,没有工业化的带动,城镇化就缺乏产业支撑,就会出现“空城”、“鬼城”、“死城”,这也是过去我国“两化”割裂、大量小城镇建设失败的根本原因。而没有功能完备、要素聚集的城镇的发展,工业发展就缺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支撑,就难以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四川,更难以做强做大。现代伦理学认为,现代人类社会最最紧迫和艰难的问题不是或者主要不再是如何发展,而是为谁发展、为何发展的问题。国内外许多工业聚集区最终都发展为城市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可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具有互动的天然要求和内在动力。

2.“两化”互动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前提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工业化、城镇化是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信息产业并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的结果,而农业现代化则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只有牢牢抓住“创新”这个助推器,促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的结果。由于“两化”具有互动的内在动力和天然要求,最终达到“两化”同步,并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应用和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进而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因此,四川要走出“四化”同步发展的新路,必须首先实现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

3.城乡统筹是“两化”互动乃至“四化”同步发展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