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辅导读本18讲
1726200000003

第3章 代序:科学发展 加快发展(3)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四川省可持续发展。要围绕建设美丽四川的目标,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继续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川西北草原生态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水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安全工程,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重视城市生态建设,支持成都科学规划、规范推进全域生态建设。要积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变,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重点地区的节能减排,形成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良性运行机制。要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品。

(七)加大扶贫开发攻坚力度,推进贫困地区跨越发展。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要扎实实施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用好国家支持政策,整合各种资源,把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等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扶贫主战场,启动实施“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实现贫困村向小康村、贫困户向小康户转变。要抓好“五大扶贫工程”,推进基础扶贫,把交通、农田水利、电网、通信等作为基础和先导,加快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推进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进新村扶贫,积极开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扶贫新村建设,建设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巴山新居等新村聚居点;推进能力扶贫,加快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增强贫困群众就业和致富能力;推进生态扶贫,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对生存环境恶劣的地方有序开展生态移民。同时,要做好全省其他地区扶贫开发工作,解决好分散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问题。打好新时期扶贫开发攻坚战,是我们必须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过去,在党的领导下,彝区、藏区曾经“一步跨千年”;今天,在党的领导下,这些贫困地区也一定要完成“同步奔小康”的历史任务。

(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坚持民生优先、共同富裕,着眼同步全面小康,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富民惠民的民生保障体系,进一步强化民生事业发展的制度、政策、机制和工作保障。要持续增加民生投入,继续实施十项民生工程,根据群众需要丰富工作内容。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努力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支持人大、政协依照法律和章程履行职能、发挥更大作用,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改进群众工作和信访工作,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作用,保持全省社会稳定。要加强民族宗教工作,统筹抓好藏区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巩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

四、推动地震灾区科学重建、跨越发展,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

当前,“4·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工作已经转入过渡安置和恢复重建阶段。要在扎实做好过渡安置工作的同时,把灾区恢复重建作为全省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重灾区的首要任务。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科学重建要求,强化规划引领,突出防治次生地质灾害,加快城乡住房重建、公共服务重建、基础设施重建、产业重建、生态重建。通过3年的努力,基本完成重建规划任务,使灾区经济社会发展超过震前水平。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全面振兴、跨越提升,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扎实做好过渡性安置,把安民贯穿于救灾和重建全过程。把群众安顿好是重建的基础。要巩固应急安置成果,落实“五有”“三防”的要求,完善临时集中安置点。要坚持就地、就近、分散安置的原则,科学制定城乡群众过渡安置方案,支持和鼓励受灾群众通过多种方式加快解决过渡住房问题。这项工作省里已作出具体部署,灾区有关市(州)、县(市、区)要抓好落实。要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抓好商贸流通,保持灾区物价基本稳定。要有针对性地做好灾区群众工作,积极开展灾后心理康复服务,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保持灾区人心安定、社会稳定。

(二)科学制定恢复重建规划,大力提高灾区重建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规划水平决定重建水平。要充分借鉴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成功经验,尊重自然规律和发展规律,尊重群众意愿,整体谋划灾区重建和发展。要根据地震的特点和灾区的实际,突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建理念,更加充分地考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把次生地质灾害防治列入恢复重建规划的重要内容。要加强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完善实施规划的各项配套措施,同步编制年度实施计划,同步落实项目和投资,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三)统筹抓好重建主要任务,推动灾区整体跨越提升。要合理确定重建方式和建设时序,优先重建城乡住房,优先重建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尽快恢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要注重优化灾区人口分布,规划建设特色宜居村庄,合理引导人口向自然条件较好的城镇和居民聚居点适度集中,重塑灾区城乡新面貌。要着力抓产业恢复提升,支持受损企业加快恢复生产,发展规模化的特色、绿色现代农业,依托水电、矿产等优势资源发展工业,立足生态优势和文化底蕴做强旅游产业。要跨越式提升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适度提高建设标准,增强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要加强生态重建,逐步修复生态系统功能,把灾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区。在恢复重建中,要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严格执行抗震设防标准和建设管理规范,管好用好重建资金和物资,做到阳光重建、廉洁重建。

(四)积极创新思路和办法,又好又快推进重建工作。要加大向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争取政策的力度,发挥好政策对重建的引导、促进和保障作用。要创新重建推进机制,善于用市场办法破解重建资金难题,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采用统规统建、统规自建、业主联建等住房重建模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积极争取金融支持。要把国家支持、社会援助和生产自救结合起来,开展省内对口支援工作,引导灾区群众自力更生、互帮互助,不等不靠、苦干实干,积极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五、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推动四川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推进四川“两个跨越”,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把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一)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着力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要坚持用党的十八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学习理解上深化,在宣传阐释上深化,在贯彻落实上深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坚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准确领会和把握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思想上行动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广泛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把全省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凝聚起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生动展示坚强四川、奋进四川、安全四川、美丽四川的良好形象。

(二)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着力建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事业兴衰,惟在用人;用人之道,重在导向。要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尤其要选好一把手,建强执政骨干队伍。突出重品行、重实干、重公认的用人导向,注意选拔经过实践锻炼、重大考验的优秀干部,充实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急需的干部,选配熟悉产业发展、城市规划、金融财政等的干部。围绕推动省委重大部署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鼓励和选派优秀干部到经济建设、抗震救灾、维护稳定第一线经受考验和锻炼,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打牢促发展惠民生的工作基础。要重视抓基层、打基础工作,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全社会有效覆盖。深入开展“争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争创为民务实清廉型党员干部”活动,构建灵活高效、贴近需求的基层党组织服务体系。按照“政治素质好、带领力量强、服务能力强”的要求,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突出先进性和纯洁性要求,激励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特别要关心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基层党员干部。

(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着力营造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风气。要践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扎实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心系群众所需所急所盼,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加大力度解决民生难题。要把强化工作执行力作为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引导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抓落实上,对确定的各项工作扭住不放、一抓到底。要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倡导艰苦奋斗,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和制止公款浪费现象,树立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本文摘自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2013午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