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辅导读本18讲
1726200000036

第36章 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1)

核心提示:目前,改革已进入“攻坚区”、“深水区”。基于中国前30年改革的经验和中国未来所要实现的目标,改革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中国最大的红利。只有紧紧围绕经济转型、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继续深化改革,才能释放改革更大的红利,使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对外开放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呈现出高于全国、引领西部的可喜势头。在新阶段,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加快走出去步伐、深化多层次区域合作、加强开放合作平台建设等举措是最直接的工作抓手。

民营经济占据了四川经济的“半边天”,但仍有“玻璃门”和“弹簧门”等发展障碍。只有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创造公平参与竞争的市场环境,创造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发展环境,创造同等受到保护的法制环境,才能进一步激发和释放民营经济的活力,促进四川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一、加快释放改革红利

(一)为什么说改革是最大的红利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看,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红利。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方式,实施与之相符的体制,就能享受到这个红利,就会释放很强的发展动力。

从历史来看,改革曾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红利。30多年前开启的改革,使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改革不仅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使十多亿中国人民逐渐富裕,尝到了“甜头”。同时,改革也极大地解放了思想,使中国融入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可见,没有改革,便不可能有今天中国举世瞩目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

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已经进入到中等收入的发展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中国发展的红利发生重大变化。改革初期传统的放权让利、大量年轻人口等红利逐步衰减、消失。那么,中国现在还有什么红利可用?

从中国前30年改革和发展的经验以及中国未来所要实现的目标来看,“改革还是中国最大的红利”。这是因为:过去,我们采取的是一种务实的渐进改革思路,先从一些好改的、容易改的做起,把难改的、风险大的改革留在后面,待时机成熟再改。现在,与30多年前相比,改革已进入“攻坚区”、“深水区”,贫富差距、生态环境恶化等深层次问题阻碍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充满艰巨性、复杂性。因此,唯有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围绕转型、民生、公正和活力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继续深化经济体制、金融体制、财税体制、分配制度、政府管理体制等一系列的改革,加强制度供给,加快释放改革红利,以解放更大的生产力,使新一轮的改革继续成为确保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最大红利。

(二)继续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继续深化改革,必须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更大的勇气、智慧和韧性,深化经济转型、民生改善、社会公正和市场活力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坚决破除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使改革红利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好加强顶层设计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关系,处理好增量改革与存量优化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创新与依法行政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改革顺利有效推进。

1.围绕推动经济转型深化改革

围绕推动经济转型,加快财税、金融、价格、科技等改革,为中国梦的四川篇章提供体制保障。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改进业绩考核和薪酬分配,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推进省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煤电联动和水电定价机制,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推进水电上网电价改革,逐步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深化财税改革,有序推进“营改增”试点,推进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强地方金融管理、服务和创新,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

2.围绕不断改善民生深化改革

以收入分配和民生热点问题为重点,深化改革,不断改善民生。重点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建立健全工资共决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合理提高劳动报酬,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国有企业收入分配调控,保障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权益,努力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同时,持续加大公共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继续集中公共财力、公共资源实施重大民生工程,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体系,确保全省财政民生支出比例稳步上升。切实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策和政策,高度重视民生方面需要解决的特殊困难和问题,突出抓好广大群众最为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保、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居和公共安全等热点问题,织就覆盖全民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努力实现城乡人民群众生活普遍改善。

3.围绕促进社会公正深化改革

以放宽准入、保障起点公平为突破口,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正。持续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抓紧清理有碍公平竞争的政策法规。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开放范围,重点推动地方金融、能源、铁路、电信等领域向社会资本开放,保障民间资本切实有效进入。针对起点不公平的问题,继续深化扶贫、教育、就业、创业、社保等方面的改革,重点加大四大连片贫困区扶贫、教育、就业、创业、社保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加快事业单位和企业人事、社保等方面的改革,扩大横向流动,增强纵向流动,切实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4.围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改革

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深化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和创造力,减少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抓紧清理、分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严格控制新增审批事项,对确需审批的事项,要简化程序、限时办结。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运行机制和并联审批制度。

二、扩大开放,推进“两个跨越”

(一)对外开放,四川巨变的生动写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以来,四川承接产业转移取得重大突破,利用外商投资中西部第一,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新能源等重大产业迅速崛起,对外贸易居中西部首位,外经合作名列全国前茅,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呈现出高于全国、引领西部的可喜势头,为全省经济的跃升注入了强大动力。对外开放,已经成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巨变的生动写照。

四川引领中西部对外开放的N个第一

利用外商投资中西部第一——2012年,四川省实际利用外资105.5亿美元,规模与上年基本持平。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89家,累计批准9904家,利用外商投资中西部第一。

外贸进出口总值中西部第一——2012年,四川省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591.3亿美元,列全国第10位,居中西部之首。其中出口总值为384.6亿美元,列全国第11位;进口总值为206.7亿美元,列全国第13位。

落户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中西部第一——截至2012年,落户四川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47家。

外国领事机构数量中西部第一——截至2012年,美国、德国、法国、韩国、泰国、新加坡、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家已经在成都设立领事机构,澳大利亚、以色列已经确定在成都设立领事机构。国际(地区)直飞航线中西部第一——截至2013年5月,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已开通的国际(地区)直飞航线有:成都-中国台湾桃园、成都-中国台北、成都-中国澳门、成都-中国香港、成都-尼泊尔加德满都、成都-印度新德里、成都-印度班加罗尔、成都-阿联酋阿布扎比、成都-荷兰阿姆斯特丹、成都-美国洛杉矶、成都-泰国曼谷、成都-日本东京、成都-新加坡、成都-韩国首尔、成都-法国巴黎、成都-德国法兰克福成都-澳大利亚悉尼、成都-澳大利亚墨尔本。

机场旅客吞吐量中西部第一——截至2012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开通141条国内定期航线和54条国际(地区)航线,通航城市达到了146个,国际(地区)直航城市18座,每周进出港国际(地区)航班约180个,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达到3150万人次,成为我国中西部唯一进入“3000万级机场俱乐部”的机场,各项指标稳居中西部地区国际机场第一,荣居中国“航空第四城”。

(二)与“三大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内陆开放高地的主要目标

对外开放,是四川建设西部内陆开放高地的应有之义,是四川推进“两个跨越”的必由之路。新一届省委、省政府立足历史新起点,把握发展新机遇,根据四川已经和正在形成的特色优势,着眼正在蓄势突破的未来发展潜力,提出了未来五年对外开放的主要奋斗目标,即初步建成与“三大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西部内陆开放高地。未来五年对外开放的主要奋斗目标

通过规划开放型经济多点多极支撑,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将四川省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最大窗口、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平台、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商务中心和最重要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内省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未来5年内,主要开放型经济指标在2012年基础上实现翻番。

——摘自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合作的意见》(川委发[2013]9号)。

(三)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

1.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抓住外资西进、东资西移、产业西转的机遇,以招大引强、沿链引进、集群承接为主线,以境外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为主攻方向,围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国内重点区域和欧美、日韩、港澳台等境外重点区域,大力承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航空航天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承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承接物流、会展、金融、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通过引进一批旗舰型企业和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重大项目,成链式、集群式承接相关产业整体转移,不断提升其产业聚集力、要素转化力、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

加快产业承接载体建设。加强对国家级开发区的指导,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和扩区。推进对口援建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扩大政策覆盖范围。拓展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绵阳出口加工区综合服务功能,支持在重点产业承接地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优化承接产业区域布局,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辐射和带动效应显著地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坚持以我为主、择优选资,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大力促进跨国公司在川设立地区总部或综合基地,鼓励外资参与省内企业兼并重组。加强对外资企业的跟踪服务,促进外资增资扩股。积极有效利用国外贷款,提高贷款使用效益。成都正在改变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版图

自10年前英特尔踏进成都开始,到2012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超过40家电子类企业前往成都布局,全球软件20强中有13家、服务外包20强中有5家聚集于成都。同时,随着富士康、仁宝、纬创成都制造基地以及联想、戴尔成都基地的相继投入使用,大量的电子信息配套企业蜂拥入川。根据四川省投资促进局有关统计资料,过去两年,四川省引进电子配套企业200余家,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产业集群。目前,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速高达45%。按照规划,到2015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将达到6000亿元。因此,我们可以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崛起正在改变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版图。

同时,在承接产业转移的促进方式上,通过重大活动,实现集中承接;通过搭建专业化招商平台,促进沿链定向承接;通过驻点招商、小分队登门促进,对接重大项目。在推动机制上,要促进政府、企业、园区、中介多重力量的有效整合,形成“上下一体、部门联动、园区(企业)携手、中介共促”的合力动力,促进产业成功转移。“民企入川”、“央企入川”、“港澳企业四川行”三大投资促进活动

2013年4-5月,四川省集中举行的“民企入川”、“央企入川”、“港澳企业四川行”三大投资促进活动,是省委、省政府着眼全局发展、加强开放合作的重大工作部署,取得了丰硕成果。三大投资促进活动,共签订正式合同项目626个,投资总额8336.9亿元,其中,“民企入川”活动签约3431亿元,“央企入川”活动签约3156亿元,“港澳企业四川行”活动签约1756亿元。

2.推进外贸转型升级

实施外向型产业园区建设、出口品牌培育、贸易平台建设、优化区域布局的“四带动”外贸创新发展工程,培育出口竞争优势,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巩固和提升四川外贸在中西部地区的领先地位。坚持梯度推进,以成都经济区为核心,以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为增长极,以川东北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为成长带,打造层次分明、多极支撑的外贸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