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辅导读本18讲
1726200000006

第6章 宏伟蓝图:中国梦四川篇章的总体设计(3)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发展一直是历届省委十分重视的问题,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比如,八届省委提出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省九次党代会提出着力推进“四个跨越”,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把握四川特殊省情,提出加快发展正是促进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加上科学发展这一本质要求、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检验标准,将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作为全省工作的总体取向;省委九届五次全会作出了“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决策。这些都是结合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举措,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抉择。

(二)坚持以改善民生为追求,在发展目标上与时俱进

近年来,中央一再要求以人为本,强调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人民群众得实惠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从四川的实践来看,从四届省委提出“富民”、“升位”的目标任务,到八届省委提出“负重自强、团结攀登、求实创新、富民兴川”的“兴川精神”,再到省第十次全委会提出着力把基础做牢、把产业做强、把城市做大、把科教做优、把民生做实,历届省委都强调发展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坚持以科学部署为引导,在发展战略上统筹兼顾

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是个系统工程,既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又要避免孤军深入而可能出现的失利。历届省委都强调发展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改革开放之初,四川省全面探索,但重点是农村;90年代以后,改革在经济领域全方位展开,但重点一直在企业;20世纪以来,省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

(四)坚持以统筹城乡为要点,在发展路径上互动联动

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发展不均衡是四川省长期面临的基本省情,也是历届省委力求破解的发展难题。从五届省委提出“依靠科技,调整结构,军民结合,城乡一体,立足盆地,开发两翼”,到七届省委提出“一二三产互动、城乡经济相融”,再到九届省委提出坚持以工业强省为主导,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历届省委都高度重视通过产业发展的互动联动来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坚持和深化历届省委治蜀兴川思路,提出的“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指导思想与历届省委的工作基调一致,具有总揽全局、明确方向的思想统领作用,充分体现了省委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决心;“两个跨越”是四川历届省委治蜀兴川发展思路的进一步延续和深化,其实质就是通过实现更有质量的发展,保障改革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紧紧依靠四川人民的共同富裕来实现“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目标;而不论是“三大发展战略”,还是“八项重点工作”,都是对历届省委部署的继承和发展,并且紧扣四川当前的主要矛盾和发展战略布局,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出具有四川特点的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之路。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既与历届省委治蜀兴川的思路一脉相承、前后呼应,又结合四川当前的发展实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将会指导和推进四川省今后的发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四川,继往开来再出发。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四川推动多点多极共兴、重塑经济版图、实现强省之梦的起步之年,是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的关键之年,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任务异常艰巨。然而,踏上征途我们就将义无反顾、风雨无阻、一往无前。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用“中国梦”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全省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汇成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强大磅礴正能量,努力实现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历史性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奋力谱写出威武雄壮、昂扬豪迈的中国梦四川篇章!

链接

从第四届省委到第十届省委,以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的步伐为标准,四川30年来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第四届省委到第五届省委(1983年1月—1993年1月)。

1983年1月,杨汝岱书记在省第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到本世纪末全省经济翻两番”。

1984年,省委提出“富民”、“升位”的目标任务。

1988年8月,省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四川”。

1991年1月,省五届八次全委会议提出今后十年的目标是“奔小康、打基础、添后劲”。

1992年,省委提出“提前完成十年规划,努力使四川经济上新台阶”。

在这期间,全省开展了生产力标准的学习与讨论,强调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克服盆地意识,以思想的解放促进四川经济的振兴,确立了振兴四川经济的几个突破口,提出实施“科教兴川”战略,确定“依靠科技,调整结构,军民结合,城乡一体,立足盆地,开发两翼”的经济发展战略,明确产业发展、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战略思路。

第二个阶段:从第六届省委到省八届一次全委会(1993年4月—2002年5月)。

1993年4月,谢世杰书记在省第六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提前三年实现翻番,使四川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确保九十年代全省达到小康和为下世纪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基础,缩小与全国发展水平的差距。

1998年1月,省第七次党代会确定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即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使GDP年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人民生活实现小康,全面完成“九五”计划,为实现2010年远景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2000年5月,周永康书记在省委七届七次全会上明确提出四川发展新跨越的目标。四川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思路,21世纪前10年,四川加快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新的跨越。

2001年,省委提出“一二三产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发展思路。一二三产互动,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以龙头企业为主体,面向市场实现一二三产的互动。互动的过程,就是把城乡经济融合起来、统筹起来发展。

2002年,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5年初步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西部文化强省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在这期间,省委提出“负重自强、团结攀登、求实创新、富民兴川”的“兴川精神”,以凝聚全省人民,实现宏伟蓝图,确立“推进转变,优化结构,发挥优势,高效持续,加快发展”的跨世纪发展战略。

第三阶段:从省八届二次全委会到第十届省委(2002年12月—2012年10月)。

2002年12月,张学忠书记在省八届二次全委会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目标。

2004年12月,省八届四次全委会提出建设“两省三川”:即建设西部经济强省、西部文化强省和法治四川、和谐四川、开放四川。在2005年省八届六次全委会审议的四川“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增加了“建设生态四川”的要求,成为了“两省四川”。

2006年12月,杜青林书记在省八届八次全会报告中提出“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奋斗目标。

2007年初,省委提出“四个跨越”的总体思路:一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二是推进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三是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四是推进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2007年12月,刘奇葆书记在省第九届四次全委会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步走”目标。创造和发挥优势,努力把四川省建设成为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

2008年7月,根据四川发生“5.12”汶川大地震的实际,省九届五次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奋斗目标,灾后恢复重建的总体目标是: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三年基本恢复”(后又修改为“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

2012年5月,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着力把基础做牢、把产业做强、把城市做大、把科教做优、把民生做实,努力实现“三个翻番”、“五个提升”的奋斗目标,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新跨越。

这一阶段,省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努力探索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全省工作的总体取向,坚持以工业强省为主导,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强开放合作,加强科技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

(执笔人:陈井安刘福敏王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