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大学生社会交往及能力培养研究
1726300000010

第10章 当代社会交往的变革及对人的发展的影响(3)

全球性经济交往是指交往主体间通过资本、技术、信息网络、产品等客体的中介而进行的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交换活动,是相互联结成世界普遍交往关系的过程。二战以来,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浪潮,使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在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今天,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分工模式,整个世界成了一个囊括不同部门的大工厂。特别是国际分工已从以传统的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渐发展为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从产业部门间分工发展到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在科技革命推动下,国际分工已由过去的以垂直分工为主发展为当前的以水平分工为主,一国内部的分工协作拓展为全球范围的分工协作,不同产业部门的分工和交换也将发展为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和交换。各个国家的生产活动都是“世界工厂”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国际分工已不可或缺,没有国家间的分工和合作,生产就不能正常进行。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使得生产的全球联系越来越紧密,分工越来越细微,跨国界的协作越来越频繁,从而使各国的生产活动逐步形成一种相互依赖、互为一体、共同发展的状态。

在经济交往活动中,国际贸易是一种主要的形式。现在,国际贸易的种类、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包括商品贸易,而且包括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劳务贸易。尤其是服务贸易的领域在迅速扩展,包括金融保险服务、邮电通信服务、文化教育服务、交通运输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在金融方面,随着现代电子技术和通信手段的飞速发展,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形成,尤其是随着各国对资本流动管制的解除,经济信息资源在全球得以迅速、准确地传递,这大大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2)全球性政治交往趋向民主

现代通讯、计算机技术、网络的高速发展,使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产生了革命性变迁,打破了信息社会化的垄断性和排他性。借助于卫星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民主、法治、自由、人权等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迅速传播,大大加快了人们政治交往民主化的步伐。

随着公众的信息来源日益多样化和国际化,国家政权的影响力有所下降,政府对公民行为的权威性相对减弱。因此,吉登斯指出:“通讯革命创造了比以前更为积极的和更具反思性的公民。”“在一个打破传统的社会,政客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用一些盛大的仪式等方式来显示他们的功绩”。

全球化打破了主权国家对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垄断封锁,促成了社会多元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并存。它所带来的民主、法治、自由、人权等观念,对某些集权、独裁和专制国家的传统意识形态所编造的全能主义“政治神话”构成严重挑战。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威权主义国家走上了民主化道路,民主政治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广泛认同和空前胜利,成为各国人民在价值取向上的共同追求。为此,拉里·戴蒙德指出:“在人类历史上,为民主而进行民众斗争的意识从来没有越过国界传播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广。”实践证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资本主义“用议会制取代君主制,用选举制否定世袭制,用任期制废除终身制,并实行两党或多党竞争机制”,使代议制成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资本向全世界扩张,也把具有历史进步性的文明输入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和每个层面。但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已经不仅是一种国家制度,还是一种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其内在矛盾可能导致政治上的倒退,或者被新的民主政治来替代。西方传统的民主制度发展到当代,暴露了许多固有的弊端,出现了西方学者所称的“民主的危机”。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现有的政府和政治机构已经过时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尽管形式精致,但与生俱来的弊端决定它仍然是不合理、不公正的政治制度,总是表现为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关系。少数社会成员对于多数社会成员的权力控制是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实质。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更迭依次表现为更高层次的政治文明,但资产阶级政治文明的性质,却没有因为在政治文明演进中发生量的积累而带来质的飞跃。

在全球信息交流过程中,大型西方通讯社一直垄断着绝大部分国际新闻传播。尽管许多发展中国家期望“世界信息新秩序”能少受些来自西方世界的单向信息流的支配,但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通讯系统使得这种可能性越来越渺茫了。绝大多数世界新闻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而且是由四大跨国通讯社——美联社(AP)、合众国际社(UPI)、法新社(AFD)、路透社(Reuters)出品。此外,西方世界主宰了卫星、电磁波谱的使用,控制了无线电波、电信、微电子、遥感技能、卫星直播、电脑传输的使用。一些西方传媒出于推销西方意识形态或颠覆他国政权等险恶用心,经常有意制造谣言以蛊惑视听。这不仅不利于人们获得真实信息,而且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稳定产生颠覆性影响。

当代全球化把开放的中国纳入国际社会的发展轨道中国的政治文明在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的前提下,在制度安排、程序设计、行为规则等方面,应该吸收西方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体现人类政治文明的共性,做到以政治民主、政治稳定、人的全面发展为政治文明的主要价值取向,但也要警惕西方的某些别有用心的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的敌视活动,注意保持我国的政治稳定。

(2)全球性文化交往多元发展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创了人类社会文化交往的新时代。信息和图像的数字化,卫星广播、卫星电视和远程电话系统,远洋电缆和光纤技术,宽频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的广泛运用,使知识信息无国界流动。产生在遥远国度的知识和信息,过去需要数月乃至数年时间才能传入,今天,借助于无线通信和数据传输技术,几乎瞬间可被人们所获悉。卫星电视和互联网技术,使得地球上最为偏远的地区也可以同步获悉全球范围内的重大新闻和重要资讯。一个真正覆盖全球的信息网络系统已然开始形成。信息革命在文化交往中的作用更为直接、显著,它不仅从根本上变革了通信工具和交流手段,开辟了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的新时代;更重要的是,它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因为信息本身及其传播与接受方式就是文化。凭借现代媒体与工具,文化交流与传播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内,以更快捷的方式得以实现。文化交往呈现鲜明的跨国界的性质。在今天,各种知识信息依托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迅速传播——一个新的科学发现的信息诞生旋即传遍全球,一种新的文化产品一出现便在全世界流传。如托夫勒所说,“要想将某一特定的信息限制在国界之内或将其拒之于外已经变得更加困难了。”“讯息可以穿越严密防守的疆界”。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在“地球村”中,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更加广泛、更加频繁,使自己的文化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中不断获得新的动因,从而使各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充满生机,表现出更加鲜明的文化的多样性。由此人们完全可以有理由说,正是在全球化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进一步表现出具有各自民族特征的多样性,而不是相反。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能够交流、交融,表明文化具有同一性,而且文化的同一性又是和文化的多样性联系在一起的。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辩证统一。文化的世界性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种世界性存在于民族性之中,并通过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出来。如果文化的民族性消亡了,世界性也就不复存在。世界文化由具有各自鲜明特点的民族文化组成,世界上不存在超然于民族文化之上的所谓独立的“世界文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体现出单一价值体系的“文化的全球化”并没有出现。文化的多样性是由文化的民族性决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是由具体民族所创造的,体现着民族的生命本质和特点。离开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多样性也就不复存在。

正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和交融,这些文化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地向外汲取营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世世代代延续下去。这种文化的交融,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融化到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导致这个或那个民族文化的消失,或使本民族的文化受到削弱;相反却是在这种交融中,本民族的文化因汲取外来文化的有益内容而更加健壮,更加生机勃勃。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不断吸收异域文化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不仅没有被外来文化所取代,相反却变得根深叶茂,创造出新的、更有活力的中国文化。简而言之,文化开放、文化交流使世界文化发展呈现出高度融合和高度分化的趋势。

(3)全球性科技交往日益频繁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科技交往也日益频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科技人才的自由流动。阻碍科技人才流动的一些因素正在失去作用。各国都在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和使用别国人才,而科技人才越来越倾向于在最能发挥其发明力与独创性的企业从事研发工作。目前人才流动的全球化有两个明显特点:人才一方面向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流动,另一方面,虽在本国工作却为跨国公司服务。

二是科学研究与发展(R&D)实现全球性的资源配置。R&D配置的全球化使得原来分散在各个企业的研发优势和生产要素得以重组优化,进而降低了研发成本。最引人注目的是,跨国公司正在努力组织全球性的公司内部的和公司之间的R&D网络。

三是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及利用。为了获得其他企业的技术和人才,特别是为了发挥技术上的互补性和规模性,降低R&D成本,强强技术合作有逐渐增多的态势。同时,技术的利用与开发也有走向全球化的趋势,科技研究成果的应用将是全球性的。目前,电子信息技术市场中的科技合作、技术转移与利用的全球化态势发展最快。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交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球化是一个人们相互之间交往联系不断打破地域界限的过程。这种不断加深的交往当然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这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科技进步而来的必然结果。赫尔德指出,全球化就是“一个(或者一组)体现了社会关系和交易的空间组织变革的过程——可以根据它们的广度、强度、速度以及影响来加以衡量——产生了跨大陆或者区域间的流动和活动、交往以及权力实施的网络”。这样,赫尔德就将全球化描述成一个基础设施,在其中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当然也共同承担着越来越大的风险。全球化作为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它对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全球化作为一种新的交往方式,它加强了各国的政治与经济联系,促进了各民族的科技、文化交流,使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往进一步密切,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人的发展。

1.全球化经济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打破地域和空间界限,实现整个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有益于克服资源分布不均和资源使用效率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制约;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的高速流动,推动着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经济全球化还开辟了网络经济的新时代,为形成新的经济生长点,实现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从而在总体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各国福利的改善。这样,在全球化条件下,由于打破了特定民族、地域的范围,生产越来越具有为世界市场而进行的特点。跨国公司等生产组织,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进一步提高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加强了各国的生产联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增长和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全球化社会交往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全球化的社会交往有利于提高人的精神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球化背景下发达的通信业、信息传播业、交通运输工具和设施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使处于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交流思想和感情,并且能够分享不同国度和民族的精神文化产品,极大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和创造力。全球化打破了民族文化的局限,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普遍交流。这不仅有助于人们通过本民族文化来充实和塑造自己,而且可以使人们借用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来丰富和完善自己,提高人的文化品位,从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同时,人是生活在一定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人。民族文化传统是人的自我认同的精神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它使人具有归属感、亲切感。人们总要通过特定的民族文化认同自己。因此,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仅不应抹杀各民族文化的特点,而且通过吸取和借鉴异质文化,可以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在全球化条件下,承认文化的民族差别性,承认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对于人的自我认同和发展,对于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提高人的文化品位,具有重要作用。

3.全球化社会交往促进了人的主体性发展

全球化对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交往更为便捷、快速,从而有利于促进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促使“全球人”出现。

全球交往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狭隘的民族、地域的社会关系的依附,增强了个人的独立自主性。随着人们交往范围的扩大,人们的视野开阔了。在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人们将不断引发自我的内心冲动,不断刺激自身的需求领域,不断提高自身的需求层次。

在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在全球交往中,人还会产生政治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如要求拥有更多的自由权利和参与机会,要求扩大政治民主范围等。当代全球化以科学技术的巨大飞跃为推动力。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是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它极大地延伸了人体器官,扩展了人的活动范围,提高了人的劳动效率,并使人逐渐从一般劳动中摆脱出来,改善了人作为实践主体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