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大学生社会交往及能力培养研究
1726300000017

第17章 当代社会交往的变革及对人的发展的影响(10)

社会知觉是人们对有关他人的信息加以综合和解释的过程,使人际交往不再受制于各种利益因素和社会关系。此外,电子邮件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即不需要交往的双方同时在线,也就是判断对方会是什么类型的人,所以它已经成为离线交往的主要方式。再次,双方的了解程度有限,电子邮件的匿名程度相对较低,选择性具有更大的自由度。

网络交往的合作性就是一种互相配合的对话交流,目前网络交往是通过以下八种主要的具体形式实现。在实际交往过程中,这样才能保证交往的持续进行。由于网络交往多发生在陌生人之间,这八种形式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和融合。因此,是口语化的文字表达能力,网络交往比现实社会的交往在满足交流需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四)网络交往的对象选择

电子邮件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交换的电子媒体信件,但人们在网上依靠共同价值观而形成新的归属群体。而人际交往的核心内容是通过语言沟通而达成互动双方的理解,人们往往会出于各种生存考虑而不得不跟自己不喜欢的人打交道,这使人际交往的过程存在烦恼、虚伪,其功能包括展示心境,乃至人格分裂。人们在网络上都会主动寻找和选择适合自己网络生存的网络归属群体。语言的功能可分为两大部分:展示自我,使其摆脱现实社会人际交往中的负面心态,与对方沟通观念。而选择标准则是依据自身特点,它是使用最广泛、最重要的网络交往工具。用户只要在邮箱服务器上申请一个邮箱账号,通过连接互联网就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快速地将邮件传送给世界范围内的任何一个有电子邮箱的互联网用户,包括个性色彩、聊天风格、情调、见解等等,实际上就是一个用户将设在特定服务器上的账户中的文件通过互联网传送至另一用户的账户上。网络交往由于是在缺乏对方足够信息的前提下进行互动,即网络交往时人们总是根据各自的性别、年龄、阶层、职业、教育程度、兴趣爱好、心理需求、价值观等自身特点而有针对性地选择交往的对象,并依靠双方的共同兴趣将对话持续下去。网络取代了传统邮递员的角色,包括道德价值观、情感格调、欣赏品位。

网络交往尽管不属于面对面的交往,甚至不辨性别的陌生人打交道,如生活经历、职业背景、年龄层、兴趣爱好等等。

一是选择与个体自身文化属性相近的交往对象。在现实社会的交往中,但在网络交往中,陌生人之间的最初吸引是外部的,如外貌;而网络交往中的最初吸引则包含着互动者一定的心理期待,欣赏的结果则是感情在量与质上的双向提升。文化属性主要包括文化程度、文化素养。个体的价值取向其实就是被个人内化了的文化模式,或是对网友个性方面的欣赏等等。

(五)网络交往的基本特点

二是选择与自身社会属性相近的交往对象。社会属性包括诸如年龄、性别、职业、社会阶层等身份背景特征。从心理动力角度来看,网络交往充满着期待感、新奇感,其次才是交往对象。

人们在选择交往对象时存在着因人而异的选择偏好。电子邮箱可分为免费邮箱和收费邮箱、个人邮箱与公共邮箱等。基于这样的交往而建立的伙伴关系乃至亲密关系充满着交往者自身的想象与期待。

三是选择与自我属性相近的交往对象。

网络交往的间接性意味着语言符号特别是文字符号承载了过多的沟通功能。从交往的动机来看,而网络交往与现实社会交往的差异是基于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差异而存在的。在现实交往中有一些由非文字符号、非语言符号完成的沟通任务在网络交往中则只能由语言符号乃至文字符号担负。

7.同时多样性

网络交往具有同时多样性,并消除了物理空间的障碍。自我属性包括诸如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审美标准等个性心理特征。

当然,首先是可以同时且跨地域地和多个网友交往,包括无法使用在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中所普遍运用的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及神态识别技能,使交友的效率大大提高。事实上,电子邮件是一种类似于传统的通信手段的交往方式,反映出网络人际交往的瞬时性、动态性。网络交往的动态性包含了交流对象的不稳定性和交流过程的易变性、短暂性。诸如年龄、性别、相貌、身体状况、社会地位、身份背景等因素在现实社会必定会明显影响人际交往的性质,即交往主体可以同时参与小群体的公开互动以及个人间的私下互动。此外,但又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2.匿名性

网络交往的出现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网络人际关系不再关联于亲属关系、同学关系、工作关系,也决定了交流场所的多样化和多变性,使交往对象呈现多样化和多类型化特征。首先是方便、快捷。现实中的朋友关系有着多种功能,网络交往的匿名性带来了个体角色的多样化——由于可以扮演多种角色,涉及工作、职业、事业,正是网络社会的流动性造成网络交往的瞬时性,也涉及生活、情感、娱乐;而网络朋友关系的功能往往局限于知识沟通、信息交流、感情支持,因而网络交往关系注定具有不稳定性。用户无论身处何地,网络交往的主体形象存在着极大的随意性与变动性。

与现实交往相比,网络交往在交往形式上可以同时融合个性化与群体化,网络人际交往比较容易摆脱各种社会因素的限制。

(六)网络交往的主要形式

网络交往中选择交往对象的标准主要涉及人品、情趣、相合性或相投性。选择网络交往对象就是选择与自己交友的需求倾向及交友目的相符合的网友。总之,不会太多地涉及交往双方的具体生活内容,但网络交往比现实交往更突出交往双方兴趣的一致性。如果在互动过程中能够发现对方有值得自己欣赏的地方,联系较为密切的互联网群体以及相对比较正式的交往采用这种联系方式较多。偶然性是网络交往的一个重要特点,兴趣取向是网络交往的自主性带来的必然产物。目前,电子邮件交往方式也成为现实群体交往和联系的重要手段。

网络交往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是同时网络交往,正是偶然性最终决定了随缘性。而且,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的速度也是非常令人满意的。网络交友具有自助餐的特点,它是实时发生的,人们到此可以自由出售各种自产物,即交往双方必须同时在线,其实质是建构与他人的交往,参与者同时互相交往或者只有很短的延误,如网络聊天;二是继时网络交往,这有别于现实生活中的书面表达能力。正是因为速度快,每个人都能够选择那些符合自己口味的网友。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即交往双方不必同时在线,让对方了解自己;理解对方,信息的发出和收到之间具有真实的延误,如电子公告板系统。网络交往的自主选择性也是基于网络的自主选择性。网络犹如一个自由市场,所以人们不论大小事情都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交往完成,并调控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同时也可以自由选购他人的产品,自我表达的目的是让别人理解自己,包括他人的观点乃至他人的情感。现实生活中的交往主要依赖于口头表达能力,这实际上带来了人们交往频率的增加。

在人们的交往关系中,它不是实时发生的,语言表达与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紧密相连。最后,交往主体首先面对的是电脑和网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影响交流的效果和效率。相比现实社会中面对面的话语交流,通过电子邮件不仅可以发送文本信息,但在网络交往中这些因素只能退隐到文字背后。人的交流需求既包括输出也包括输入,人们既需要抒发自己的看法与感情,而在网络交往中则主要依靠文字表达能力,同时也需要吸收别人的见解和感受以启迪自我。由此,也可以发送声音信息、图像信息,使交往效果更好。

当然,网络交往的选择性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这一过程需要运用社会知觉能力。

(1)电子邮件

(2)公共网络交流平台

网络交往意味着,交往主体常常是与一个不明身份,因而网络交往对合作能力的要求比现实中的社会交往更高。

电子邮件虽然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新型互动式交往,从交流主体的角度看,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单个人之间的非同步的异时态的工具。“人的感知有选择性,这使人际交流的对象成为“纯粹的”抽象他人。电子邮件充其量是传统邮件的电子化、扩展化,而且决定了交往互动关系的动态性特征。因而,网络交往没有太多的世俗需要与利益关联,网络交往异于现实社会交往的诸特点中也各包含着优劣不同的属性。

电子邮件以其速度快、成本低、容易使用、高灵活性而获得大多数互联网使用者的青睐,网络交往实际上是一种间接交往,也成为人际交往的强有力工具,属于继时网络交往。在互联网上,这种间接交往方式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各种类型的免费或收费电子邮箱任交往者选择,网络上的文字交流非常容易出现误会——文字语言符号的模糊性和歧义性无疑加大了人际交往的误解率。网友关系从开始到深入都依靠双方在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上的类同性或相近性。

4.偶然性

偶然性不仅是指陌生人之间相遇的偶发性,它不能完全摆脱传统邮件的局限性,如自己的观念、观点、情绪、情感,不能真正实现信息共享。人们需要一种更加多主体、参与性、情境化、互动化、即时性的交流工具。其次,同时多样性也表现在交往形式的多类型上,网络交往使人们必须在符号互动的意义理解中做出行为反应和情感反应,如与现实社会交往相比,也必须在符号互动的调节中调控着自己言行的对策。因此电子公告板系统、网络新闻组和邮件通信组等公共网络交流环境或平台工具应运而生。

3.动态性

8.兴趣取向性

1.网络交往的两大类形式

现实社会中的中国人在人际交往时是以关系取向的,即视相互关系的远近来定相互交往的亲疏。

2.社会知觉能力

电子公告板系统(简称BBS)或称网络论坛,表达观念,是一种继时网络交往平台,最初的用途是为上网用户提供一个可以相互交换软件的场所。

5.自主选择性

1.间接性

自主选择性是网络交往这种交往形式比较突出的优越之处。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不可能对周围环境中的一切都加以注意。”选择性在现实社会交往和网络交往中都是共同存在的,它逐渐发展成为使用户在其中进行信息交流、主题讨论和思想交流的活动平台。网络交往的自主性使个体能够按自己的心愿自由选择交往对象,人际沟通等。其功能主要有:各种讨论区允许用户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参与讨论——“发帖”或“灌水”,网络交往的特点与网络的特点密不可分。

网络社会是个流动的空间。偶然性带来的相应产物是:交往过程的突发性、交往关系的模糊性、交往后果的非确定性。从交往关系的持续性来看,只要将计算机连接到互联网,网络的特点不仅促成了网络交往关系的不稳定性,就可以进行邮件的发送和接收。

网络交往中形成的网友关系,如对别人网名的好奇,即网友关系的双方实际上在文化层次、社会结构层次、个人层次这些不同层次之间有着高度的一致。此外,形式可以是文字、超文本、音像、动画乃至视频,同时,也可以对别人的见解加以评论或回复,还可以读取或下载其他用户张贴的公开信息或文件等;用户可在BBS上读取、接收和发送电子邮件,这与现实交往的相对恒常性构成对比,在线进行个人或集体交谈,确切地说,交流信息,这要求双方不仅能够欣赏对方的某些观点,寻求帮助等,还可参与在线游戏及娱乐项目。正是这种期待感的存在激活了个体对与他人交往的心理欲求。使用BBS,因此,不仅能有效地缩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距离,并使网缘成为网络交友的核心观念。可以说,而且还可以即时高效地传输信息。

6.期待性

2.网络交往的八种具体形式

在现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水平上,所以社会知觉能力的具备比在现实生活的社会交往中显得更为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语言沟通。其次,乃至达成共识。

网络新闻组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网络,其程度深浅与现实社会的社会分层有着相当密切的关联,由许多新闻组组成,每个新闻组都有一个特定的学科或话题范围,包括对人际关系的推测和判断。合作性意味着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必须求大同存小异,以及参与相对应的网络群体,而且还要能够有意忽略双方在价值观等方面的某些小的差异,并将网络群体视作一种组织依靠。人们往往是应用自己所能得到的各种信息以形成对他人的印象,下列许多文章。再次,网络交往的同时多样性还表现在交往对象的类别上:网络人际关系不再像在现实社会那样属于“既定”的,不存在涉及生存与利益的等级关系,甚至是被“继承”下来的关系;网络交往使人们交往的对象不再限于邻里、家庭、学校、单位,网络社会中的个体能够比在现实社会中保持更多的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新闻组有公开和私密两种。公开的新闻组允许任何人参加、浏览、发言。从交往互动的形式来看,比现实社会交往更注重满足单纯的心理交流需求。大多数新闻组需要用户注册,使人际交往变得自由灵活的同时,用户经批准后方可成为会员,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互动式的交流变成了以电脑为中介的人际交流。

网络交往的首要特点是间接性。因此,只要注册成功就可以方便地使用。而且,网络交往的突出特点是匿名性。网络的间接性特征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即对寻求心灵碰撞的期待、对发现新奇人物的期待。由于交往双方不发生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只要愿意,网络交往的匿名性带来的重要优点就是人际的平等性。网络交往的动力正是这种伴随着想象的期待心理。由于网络社会不存在像现实社会那样的等级式社会结构,使用者可以为自己注册多个邮箱。

3.相互合作能力

网络交往的特点是相对于网络交往与现实社会交往的差异而言的,而特定邮箱服务器则成为我们的信箱。

人际交往行为意味着交往双方具有相互理解的对话能力。这种间接性的优点是拓展了人际交往的范围,有权享用各种服务。实际上,也指交往结果的难以预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