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大学生社会交往及能力培养研究
1726300000021

第21章 当代社会交往的变革及对人的发展的影响(14)

人的这种实践创造活动,实质上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现。实践创造物则是人的对象化、物态化了的本质力量。现实的人不是抽象封闭的实体,人的实践本质也并不是抽象地存在着,它要借助人的对象化活动才能在人的交往关系中得以确证和实现。人是具有对象性活动的对象性存在物,人若失去对象性活动,就不再称其为人。任何人的本质不是完全难以把握的神秘莫测的“自在之物”,而是在人的社会交往活动和人创造对象物的过程中公开地展现着的,因而,人和人的本质是可以被人们和主体自身所认识、所直观了解的。这样,人的活动、人的创造、人的实践不但是任何人的本质现实生成的基础,也是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本质得以存在的基本方式。

可以说,通过对象化活动,人的实践本质不仅凝结在客观对象之中,而且在不断的对象化过程中,又以人的感觉形式自觉印证于主体自身之上。事实上,“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这样看来,人的实践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是不能离开人的交往和一定的社会关系而孤立存在的,只有通过人的交往才能得以确证。

3.社会交往活动使人的社会实践本质不断丰富完善

人的交往能力是随着人的交往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不同的交往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性质。交往实现了实践者之间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合作,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内在结合力,激发了人们追求新的理想存在物的情感、信念、乐趣、意志,实现了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创造性交流。

正是如此世代延续的实践交往活动,才使人的知识、人的需要、人的能力等人自身的社会实践本质在人类不断地改造外部世界,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外部人化世界的同时,也不断地得到改造、进化,不断提高到一个又一个新的历史水平,使人的社会实践本质越来越完善、丰富和全面起来,从而不断地增加人的新质和不断地形成新的人。如此循环往复,使人不断地向着自由、全面的方向生成、发展着。这就是在人的交往活动基础上人的社会实践性本质的自我丰富和完善的发展规律。

(三)社会交往是人社会需要本质的必然要求

1.人的需要是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最重要的历史性活动,是人从动物界上升到人类并构成人的其他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的历史活动,是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物质生产活动。它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住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可见,人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只要有生命活动的人,就有需要。需要是人之为人的重要依据。

但是,人的需要同动物的需要不同。动物的需要完全是自然所规定的本能所驱使的;人除了与动物有类似的自然需要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即使是与动物类似的自然需要,人优越于动物之处,就在于人是在意识支配下行事的。人的需要的这种丰富性、意识支配性体现了人的本质的丰富性、能动性。

2.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必须进行生产和社会交往

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就必须进行生产,“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因而,生活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活的生产或他人生活的生产——“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这就表明,表现为人们的共同活动方式的交往,一开始就是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关的。没有个人之间的交往,就没有物质生产活动,就没有个人的存在,因而也就没有日益脱离动物从而成为真正的人的发展过程。同样,“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这就说明人们不是先有了对自然的改造活动,然后再彼此交往的,而是从一开始就是在一定的交往关系中与自然发生关系的。生产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生产,只有在交往活动中,生产才是为社会的人的存在,即人在生产中发展自己的本性。因而,只有在交往活动中人才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人。现实的个人也正是在交往活动的基础上不断产生和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超越自身,实现自主活动和全面发展。

3.社会交往为实现人的需要创造条件

交往为人的需要的实现创造条件。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每个人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就得把自己劳动创造的财富让渡给他人,才能换取自己所需的物质。马克思说:“每个人为自己劳动,而他的产品并不是为他自己使用,所以他自然要进行交换,这不仅是为了参加总的生产能力,而且是为了把自己的产品变成自己的生活资料。”“每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面前作为这另一个人所需要的客体的所有者而出现,这一切表明:每一个人作为人超出了他自己的特殊需要等等,他们是作为人彼此发生关系的;他们都意识到他们共同的种属。除此以外,不可能发生大象为老虎生产,或者一些动物为另一些动物生产的情况。”这就是说,人的需要必须通过交往和交换才能得到满足,在这种条件下,每个人如果不利用他人的劳动便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即使是在非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也离不开交往活动的再现,因为人的社会本性决定了人的群体属性和交往特点。更何况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交往本身不可避免地使毫不相干的人正在发生联系或者正在加速这种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人的交往目的虽然表现为私人利益,但私人利益的实现不能离开共同的普遍的需要,不能离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有依赖便有交往,有交往便会产生更多的需要。所以说,人的交往根源于人的需要,交往是需要的现实产物,交往又为人的需要的实现创造条件。

三、社会交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

作为社会中的现实的个人,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直接或间接地与历史上同时代的个人进行交往的个人。社会是各个人交互作用的产物。交往活动构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然的存在方式,交往为人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促进了人的主体意识的生成与发展,进而确证和实现着人的全面发展。

(一)社会交往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客观条件

人的发展其实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人的本质力量就是人之为人的社会性本质的能力和向度,它从根本上规定着人的发展内容和方向。人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人的社会关系、人的活动及能力、人的需要、人的素质和人的个性发展上。交往是人的最为重要的实践活动,不仅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生成,也为人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1.社会交往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充足的物质条件

社会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条件下,“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之所以依赖于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的水平,是因为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才能消灭旧式分工,才能够为人的自主活动和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生产力得到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劳动生产率才得以提高,自由时间得以增加,每个人才能按自己的天赋、特长、爱好,自由地选择活动领域,不仅从事体力劳动,而且从事脑力劳动,不仅参加物质生产劳动,而且能够参加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管理活动,进行科学艺术的创造活动等,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

生产力作为劳动者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物质力量,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是作为主体的人运用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与作为客体的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它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通过以生产工具为中介所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形成的。交往在促进生产力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交往使可能的生产力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生产力包括作为主体的人的因素、作为对象的物的因素以及作为中介的工具系统。在把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以前,它们只是潜在的生产力而不是现实的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只是一种潜在的关系而不是一种现实的关系。

人们只有通过彼此之间的交往,才能将人、以工具为主的中介系统和对象、自然界结合起来,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和现实的生产活动。人类个体只有通过交往彼此联合起来,形成一种社会性力量,才能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关系中,使自然界按照人的需要发生变化,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马克思说:“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生产力虽然要通过个人的也就是单个劳动者的力量表现出来,但它不是单个人生产能力的机械总和,而是社会生产力。它是在人们的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中形成的。生产力就是通过人们的分工、协作等中介而形成的社会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各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对立的,而另一方面,这些力量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是真正的力量。”

(2)社会交往使生产力得以继承

每一代人在开始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时,都继承了前一代人创造的生产力,并以此作为既定的前提从事新的生产和新的生活,而不必从前人的起点开始低水平的生产和生活。“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无论是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还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都取决于它的生产力、分工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马克思说:“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域必须都单另进行;一些纯粹偶然的事件,例如蛮族的入侵,甚至是通常的战争,都足以使一个具有发达生产力和有高度需求的国家处于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的境地。在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每天都在重新发明,而且每个地域都是独立进行的。发达的生产力,即使是通商相当广泛的情况下,也难免遭受彻底的毁灭。……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这就是说,只有通过交往,人类才能保持已有生产力,使生产力得以继承。

(3)社会交往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如果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是狭隘的,人的生产能力的发展就只能在一定的地域之内孤立地进行;而随着各民族之间交往的日益扩大,人的生产能力在发展的范围和地点上会日益扩大。当世界的普遍交往形成以后,人的生产能力就摆脱了各民族的界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力发生实际的联系,各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在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交往中吸收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使生产力得到迅速的发展。

马克思曾指出:“工场手工业的初期繁荣——先是在意大利,然后是在佛兰德——的历史前提,是同外国各民族的交往。”织布业作为最早的而且一直是最主要的工场手工业,就是“由于交往的扩大而获得了动力并得到进一步发展的第一种劳动”。过去农民为了得到自己必需的衣着而在乡村中附带从事织布业。随着人口增长而增长的对衣料的需求,由于流通加速而开始的自然形成的资本的积累和运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并由于交往逐渐扩大而日益增长的对奢侈品的需求,所有这一切都推动了织布业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发展,使它脱离了旧有的生产形式。尤其是随着美洲和东印度航线的发现,交往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交往还可使个别的偶然的发现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一旦当某一个人、某一地区的某一项新的发明创造通过人们的交往活动广泛传播开来,就必然会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甚至还会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新质的生产力,促进整个社会物质文明的迅速发展。

(4)社会交往使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成为可能

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指的是原本生产力水平处于比较落后状态的国家或民族,它的发展不再走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模式,而是在与其他国家或民族生产力的交往中,实现本国或本民族生产力的超常规发展。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就整个世界而言,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在世界交往的条件下,存在着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可能性。马克思指出,生产力跨越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发达的历史时代”。“发达的历史时代”对开放的国家或民族来说,就是该时代提供的先进的或发达的生产力有可能被用来发展本国、本民族的生产力,使之采取超常规的、跨越发展的形式,从而尽快赶上先进国家或民族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