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坚持举办四川美食文化节系列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国内外的一些重大活动为契机,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的美食文化交流、宣传和会展活动。加强与假日经济、旅游经济、会展经济等节庆会展活动联合互动,着力打造“美食之都”,提升餐饮行业形象。在海外有条件的地方,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川菜美食文化节,扩大川菜在世界华人群体中的影响,以川菜促进四川与海外的交流与合作。以川菜为媒,让更多的人了解四川,热爱四川,使古老而传统的川菜文化为四川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充分宣传川菜传统技艺,传承川菜文化,菜单中应有规范的中外文对照的菜单和价格表,对菜名的翻译一定要地道、准确,要聘请具有深厚的英美文化功底、西方文学功底的语言大师和宣传大师共同取名,避免闹出诸如把回锅肉翻译成“烹了二次的猪肉(Twicecooked Pork)”、把口水鸡翻译成“流口水的鸡(Slobbering Chicken)”之类的影响川菜形象的笑话。
其次,对川酒、川菜配料等也要进行宣传,将川菜、川酒植根于厚重的四川饮食文化中。营造文化氛围,川菜企业要营造出幽雅、舒适的餐饮氛围。要用世界能感知的文化,反映出川菜美食文化的品位。用餐,不仅是吃美味,更是一种文化和品位的感受。餐饮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美食本身,还要兼顾养生保健功效和优质的服务能力。
再次,在宣传包装上要注意走精品化之路。从色、香、味等几个方面,重点选出几十种具有代表性的川菜,着力推销。对于产品、服务、清洁等方面要制定严格、科学、可操作性强的细化标准,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要注意餐饮企业品牌文化的建设,要大力倡导“绿色、环保、健康”理念,始终不渝地坚持营养健康的核心价值,推行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强食品安全卫生,引导科学健康消费,坚持产品的塑造与保持,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加快川菜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中,要确保一些重要菜品与传统风格一致,打好文化、品牌、连锁和口碑这四张牌,重点突出美食文化特色,逐步突出川菜标准化特色和着力突出既养身保健又美味可口的菜系特色,持续不断地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忠诚度和信任度,使各地川菜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坚信联合热心川菜事业的海内外人士、媒体助推、行业努力,一定能形成川菜产业的强力辐射,共同推进川菜产业的发展,让川菜香飘世界。
参考文献
[1]张娜、王玲娟:《从川菜命名探析巴蜀文化内涵》,《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8)。
[2]中国吃网《美食节火爆蓉城11天吃掉4.3亿元》[OL][2011-10-10].http://www.6eat.com/Info/201110/317393.htm。
[3]石莉芳、王蕾:《成都该怎样用好第一张世界级麻辣名片?》,《华西都市报》2010年3月2日。
[4]四川政协网《弘扬川菜文化做强川菜经济》,2009年1月7日,http://www.sczx.gov.cn/system/2009/01/07/010078469.shtml。
第1节 文化资源—产业优势:四川客家传统食品调料产业化之路——以“客家灶下”为例
苏东来
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各种科技含量较高的终极产品不断普及,人们在津津乐道于工业化产品快捷方便的同时,也不时追忆回味眷念传统生活产品的魅力。隆昌县客家传统食品调料酿造,继承客家饮食文化传统,兼容四川饮食文化特色,精心酿制正宗客家调料系列产品,丰富了客家副食作料品类,在川菜调料王国领有一席之地。灶下在客家话中是“厨房”之意,本文“客家灶下”则指厨房必备的客家调料品。
一、深厚的客家文化
隆昌县地处川南、川北、川东、川西的交通要冲,是溯长江而上或经贵州入川南的移民进入川西平原的必经之地。这里不仅是成渝商贸交通线中间区域,也是当今成渝经济区的结合地带,这一区域交通发达,各省人来往频繁,相互融合的程度强,因此也成为外省移民尤其是客家人入川的首选之地。这不仅给隆昌这一人杰地灵之域注入了客家文化,更使其凭借25万之众的客家人口,成为仅次于成都东山的四川第二大客家聚居区、川南客家大本营。
独具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是隆昌县的宝贵文化财富。其中,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石牌坊,为隆昌县赢得“石牌坊之乡”的美誉,形成“千年沧桑古驿道,立体史书古牌坊”的独特韵味,生动展现了客家人“节义忠孝”的人文景观。客家人也把种植苎麻、编织麻布的技术带到隆昌,成就了手工纺织业的辉煌,打造出“布细而平、莹洁润泽,防暑祛病、坚韧耐用”的隆昌夏布品牌。客家人以其勤劳、敬业、好学、崇商的优良品质,为隆昌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隆昌的客家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不仅在川中土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更是作为一笔巨大的精神文化财富在今天发扬光大。
二、独特的调料品牌
调料是平常百姓居家生活的必需品,更是川菜的灵魂。川菜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独特,其秘诀在于一火二油三调料,其中调料是川味的核心。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水旱从人,物产富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蜀饮食文化,以其“好辛香,尚滋味”的饮食传统,造就了位列四大菜系之首的川菜,形成了“色香味美、麻辣适中、鲜嫩可口”的特色。清初以来,各省移民入川带来了不同的饮食口味和调味品,丰富了川菜文化的内涵,为满足人们的精神物质文化需要做出了贡献。
民间有歌谣曰:“咸湖广,淡江西,广东人爱吃酸叽叽”,形象地表达了各省移民不同的饮食风味爱好和特点。隆昌县作为川南移民的集散地,由于移民文化荟萃,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传统,造就了领先全省乃至全国的酿造工艺。清末民初人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载:“豆豉之制,四川为最,出隆昌者尤佳。”石头汤创始人客家子弟刘胤道先生得酿造大师“中和醋”创始人杨华英先生的亲传酿造技艺,经过近十年的艰苦探索,终于成功复原客家传统酿造工艺,形成了以“客家香醋、客家酱油、客家豆瓣、客家豆豉酱、客家甜面酱、客家辣椒油”为系列的“客家灶下”食品调料产业生产链,将几近失传的客家传统调料酿造工艺再现于世。
三、创新的研发模式
隆昌县虽有悠久的酿造传统,但没有形成独领风骚的品牌。全县有酿造厂家、作坊20余家,分散生产经营,难以形成规模档次。四川隆昌县“石头汤食品厂”领军人物刘胤道先生,热心客家文化事业,继承客家人传统食品调料酿造技术精髓,在生产工艺上育菌种、选精料、借天势、扯地气,严格生产流程,拒用色素添加剂,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探索,生产出系列原生态营养型家用食品调料,不论其品味色彩还是各种营养成分均属调料食品中的上品。该产品凭借其“传统的酿造工艺、自然的生产流程、生态的乡土特色”的独特优势,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信赖。创业初期,刘胤道先生虽有核心技术,但无文化品牌;生产技术虽精,但生产规模不大;产品品味虽好,但缺乏宣传,罕有市场效应;产品小有名气,但无市场份额。由于受到各方面限制,迫切需要借助文化智力介入,对其引导、包装和打造。四川客家研究中心是经省民政厅批准注册,省社科联业务指导的民办公助科研机构。成立以来,聚集了大批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专门从事移民与客家文化的研究,硕果累累。自2000年开始,就关注客家大县隆昌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2009年以来,通过考察,决定以隆昌县的酿造传统工艺作为切入点来推进隆昌县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扶持、帮助刘胤道先生开发正宗客家调料系列产品的基础上,与刘胤道先生共同商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在对隆昌县客家文化资源和传统调料资源深度挖掘的基础上,打造并创意出“客家灶下”系列调料产品,并共同发起推进“四川客家传统食品调料酿造园”项目建设,为隆昌县创造劳动就业机会,开辟文化旅游观光事业,促进隆昌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升隆昌客家文化大县的地位,搭建了广泛联系海内外客家人的桥梁,为海内外客家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平台。
四、多样的营销策略
“客家灶下”系列产品问世以来,备受消费者青睐。为进一步开拓销售渠道、打开省内及国内市场,在四川客家研究中心智力支持下,采取了立足乡土、面向全省、走上世界的三位一体的营销策略。首先,隆昌县石头汤食品厂更名为四川客家食品调料集团。引进深圳投资公司注入资本后,在隆昌县首开第一个连锁经营店,其店面装饰完全由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学者负责创意设计,力求体现客家文化特色。并在隆昌县各大型超市、商场出售产品。其次,借助四川客家研究中心资源优势,进驻成都、面向全省。借助2009年四川客家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之际及四川客家联谊会年度大会,其产品列为会议特供礼品,深受大家喜爱。其影响遍及全川,各地纷纷表示要求订购或合作。并在客家古镇洛带设点进行营销。第三,为进一步打开市场、开拓眼界,石头汤食品厂(今四川客家食品调料集团)借助客家文化资源的世界性特点,先后赴广西北海、广东河源等地参加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其产品在世界客家尤其是世界客商中产生广泛影响,一致认为,独特客家文化风格和巴蜀地域文化风味的“客家灶下”产品,是新时期客家文化产业化的典型案例,值得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前景充满希望。
总之,“客家灶下”系列产品的成功之路,是一条由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走上产业发展优势之路,是一条传统文化工艺品牌再生的保护打造之路,是一条产研联姻的创新发展之路,是一条多渠道营销策略之路。在弘扬客家传统文化,整合隆昌县食品和调料酿造资源,提升食品和调料酿造产品的文化品位方面,成为四川客家文化和隆昌县的又一张文化名片,促进了地域社会经济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