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失落的文明:震撼世界的考古发现(大全集)
1730300000024

第24章 印度河谷:两座重见天日的古城(2)

一些学者认为公元前1700年左右,地球上曾经存在着一个地震活跃期,印度河流域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地壳运动,导致河流改道,洪水泛滥。文明古城摩亨佐·达罗受到3次大洪水的袭击。瘟疫流行,土壤盐碱化。不利耕作,环境恶化,城市最终荒废。

另一些学者从遗址第7层有乱七八糟的被杀者的残骸推测,古城的消亡是由于内部纷争,自相残杀,逐渐衰微,从而给外族——雅利安人以可乘之机。然而考古学上并未发现任何雅利安人入侵的迹象,更何况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流域是在摩亨佐·达罗废弃400年之后!因此,这种看法目前已基本被否定。

还有人认为由于过度的放牧和种植,地力耗竭,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得植被稀疏,表土裸露,在强烈阳光的照耀下,水分蒸发,化为一片沙漠。

从摩亨佐·达罗遗址的情况来看,古城毁灭前夕,居民无视城市规划,房屋随意侵占街道,甚至侵占到城堡内部,城堡逐渐失去了政治、宗教中心的功能,这一系列事实证实了摩亨佐·达罗人的社会生活后来呈现恶化的迹象。在绿油油的原野变成不毛之地后,居民们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被迫携家带口,背井离乡,抛弃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集体向哈拉帕迁徙,另立新都。但是无论哪一种说法都难以使人信服,印度河文明古城摩亨佐·达罗的消逝仍是一个谜。

■历史迷雾中的哈拉帕文明

印度次大陆文明的曙光,究竟从何时升起?在20世纪以前,人们一直是从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流域算起,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这样,印度也就难以列入世界文明古国的行列。可是,当人们读到印度最古老的文献——《吠陀经》的一些诗句时,常常发现,雅利安人初侵印度河流域后,曾与原始居民进行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并摧毁了他们的许多城堡。这就不能不使人们产生联想:在雅利安人到达次大陆之前,这里一定曾有过居民、城堡和高度发展的文化。可是,这种文化是什么样子?它是怎样被毁灭的?特别是它为什么被毁灭得如此彻底,以致在地面上找不到任何痕迹,从而成为世界史上的千古之谜?

历史的迷雾吸引着考古学家的脚步。1922年,印度考古学家来到了印度河下游的一个名叫摩亨佐·达罗的土丘。这里有一座古代佛塔的废墟,他原想在这里发掘出有关佛教的遗物。但是,出乎意料,却在此发现了被尘土埋没、沉睡了几千年的古城遗址。之后,学者们在印度河上游的哈拉巴,又发现了一座与摩亨佐·达罗同时代的古城。两座古城的城址,设计复杂,文物多采,宛如一幅幅迷人的画卷,使人们看到了作为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古代印度高度发展的文化。这类古城的文化常常以哈拉帕遗址命名,故称为哈拉帕文化。

哈拉帕文化的起止时间,说法不一。据M·惠勒的考古断年定为公元前2500年至前1750年。另据D·P·阿格拉瓦尔把考古和碳14测定年相结合,断定为公元前2300至前1750年。哈拉帕文化的分布范围很广,西起苏特克根多尔(距伊朗东部边境约40公里),东达阿拉姆吉尔普尔(德里附近),北起罗帕尔,南至纳巴达河以南的巴格特拉尔。东西长1 550公里,南北宽达1 100公里,其范围比现今的巴基斯坦要大得多。

哈拉帕文化的中心是雄伟、庄严的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座城市,它们是上古印度文明的见证。哈拉帕城址位于旁遮普地区拉维河(印度河的支流)的左岸。摩亨佐·达罗城址拉于信德省(今巴基斯坦境内)的拉尔卡纳县,靠近印度河的右岸。两座城市大小相等,周长大约都有4.8公里,城市由位于高岗上的卫城(统治者的居住区)和较低的下城(居民区)两部分组成。两座卫城面积相似,哈拉帕卫城围绕以雄伟的砖墙,高达15米,市内占据相当大的面积,像一座坚固的堡垒;城北有一座大谷仓,还有作坊和两排劳动者的宿舍,据估计,这些宿舍可容纳数百名雇工和奴隶。摩亨佐·达罗的城市建筑规模,较哈拉帕略大,遗迹保存最好,是印度河文明的典型城市。卫城的四周有防御的塔楼,中央是一个大浴池,在浴池的东北有一组建筑群,其中的一座大厅,面积约1 666平方米,可能是这一地区最高统治的居住区。在浴池的西面有一个可能是作为大谷仓的平台,南面的一组建筑,则可能为会议厅。下城是居住区,规划整齐,主街又宽又直,达10米左右,可以同时并行几辆大车;在街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备有点灯用的路灯杆,便于行人夜间行走。房屋主要用红砖砌成,房屋大小、高低和设备很不一致,有十几间的楼房,也有简陋的茅屋,在富人区还有用烧砖砌成的完善的排水设施,这些说明当时的阶级分化已经十分明显。总之,两座城市的规模都很大,总面积都约有85万平方米,其居民数,据学者估计,各自都有35 000人左右。两城所保留下来的文化遗物,丰富多彩,在这里,既有刻着文字、图画的精美印章,还有计量重量的石头砝码、计算长度的介壳尺和青铜杆尺,也有金银珠宝、象牙装饰以及各种青铜工具、武器等。这些令人惊叹的文物,显示出上古印度人民高度的创造才能。光辉灿烂的哈拉帕文化是举世罕见的,它表明印度河流域当时已具有高度发达的文明。

谈至此,不妨插几句题外话,有关印度河文明的成就,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很早的时候,欧洲有一个传说,说地球上存在着一条地下长廊——阿加尔塔,里面储有大量黄金。1923年,希特勒在慕尼黑“啤酒馆暴动”失败后被捕入狱,他在狱中读了英国作家李顿写的《未来民族》一书,书中说犹太民族很聪明,是很有前途的民族,阿加尔塔的秘密很可能掌握在犹太人手中。这种说法使希特勒大为震怒,他上台后,网罗地理、地质、考古等方面的专家,广泛搜集全世界有关阿加尔塔的一切信息,企图从犹太人手中夺去阿加尔塔的秘密,用雅利安人压倒犹太人。当时希特勒向世界各地派出考察队进行搜寻、探测,前往印度的考察队在考察中找到了一本用梵文写的书,书中有关于阿加尔塔的记载,并提到上古印度有一种叫“众神之车”的交通工具,可以在地道中悬空穿行。希特勒知道后异常高兴,如果有了“众神之车”,在地下长廊中探宝岂不更加方便了吗?于是,他组织了一批人,在已发现的地道里,参照上古印度梵文书中的描绘,仿制起“众神之车”来。

后来,他们竟在“众神之车”的基础上研制出“VI”和“VⅡ”火箭,直接使用于战争中,由此足可见印度古文明之发达程度。然而,就是这样灿烂的文化在兴旺发达了几个世纪后,到公元前1750年,却突然衰毁,有些地区,如摩亨佐·达罗则遭到巨大的破坏。从此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之光便熄灭了。

■印度河谷的历史考察

印度河谷人类聚居的地方,设计很有规律,街道垂直相交。建筑物设计及建筑材料,完全以实用为目的,装饰物不多。较大的城镇似乎都划分成若干区,每区居民以从事某一行专业的工人为主。

由此可以断定,在建造城市前,已经作过颇为全面的构想,不容增减或修改。卫生及公用设施方面,都经过周详的考虑。总而言之,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古城是城市设计的最早实例。哈拉帕靠近印度河支流拉维河的旧河道;摩亨佐·达罗则在印度河旧河床的岸边。这两座城市的设计和方位大致相同。西面都有一个长方形高丘,东面都有一个较低、较宽、不大等边的土丘。大多数居民可能住在东部地区。

西面那些较高的土丘好像是政治中心和宗教中心,不过是什么形式的宗教和政体就不得而知了。在摩亨佐·达罗发现过一些奇怪的建筑物,其中最特殊的,无疑是“大浴池”和“粮仓”。大浴池大致是长方形,长13米,宽7米。最使人惊讶的就是浴池的注水排水系统和砌砖的精细接缝。浴池底部和四边的砖块,都用石膏灰浆砌合,外面涂上一层沥青,然后再砌一层砖块。这样就能保证不漏水了。浴室周围有一列小盥洗室,各室一边设有狭窄的进口,室内地面建造精细,与环绕浴池的排水沟相连。摩亨佐·达罗那么大的城市,人口那么多,相形之下,这座浴池显然是太小了。考古学家因而都认为,大浴池只能容纳很少数人。这样看来,大浴池的功用似乎是在宗教方面的,不是用来沐浴身体,而是用来洁净灵魂。

印度河谷的古城好像没有专供祭祀的祭坛遗迹,不过考古学家认为,摩亨佐·达罗有一座建筑物可能是神庙。粮仓很可能是库房,用以储存农民缴纳的实物。有人认为,为公共建设雇用的大量劳工,或许是以谷物支付工资。

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的统治阶级,可以从较为闲静的城堡上,监视在平地及低洼地区做工的子民。他们在城堡围墙后面,避免遭受侵袭,也能躲避时常泛滥不定的河水。这些城堡令人觉得:这不是一个民主平等的社会,就像绝大多数的原始文明社会一样,是一个军权和神权统治的社会。

在摩亨佐·达罗,可以看到较低处那个市区里的许多情况。该地一度不过是片废墟,今天整个地区都已发掘。市区建于一个四边形的土丘上,距城堡东部约220米。至于两个土丘之间那块土地的用途,曾有不少假设,但是都很难令人完全满意。最可信的推测是:当年印度河河道距城很近,不像现在那样隔一段距离;在市区对着城堡那边所发现的坚固堤防,则是供人用的一条运河或印度河一条支流的河堤。

据推测,摩亨佐·达罗全盛时期,人口必定有4万多人。对于一个以农业及饲养家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时代和地方来说,这个数字是相当可观的。这座城市本身是一个与广大地区有密切关系的大商埠。

除了范围广阔之外,市区街道的四方网格排列更使人惊奇。大约有10米宽的街道南北、东西垂直交叉,构成大小约略相等的长方形建筑面积,各约长400米,宽300米。由此自然推想到,摩亨佐·达罗的居民,与现代美国人一样,用相距几条街的说法来测量距离。虽然从科学观点来看,这种推测抑或不尽正确,但不失为一种方便的测距离方法。

市区建筑物在习惯上,临街那边墙上都不开窗,这一点与中东及亚洲的城市较为相似,但与美国的习惯不同。因此所有大门都开在巷内,巷宽有的达3米。这样一来,家家户户都能避开好奇者的窥视,以及尘埃飞扬的大街。大街上白天牛车辘辘,商贩吆喝叫卖,的确是熙攘喧闹。

摩亨佐·达罗城除面积广阔、街道整齐外,还有一项同样令人赞叹的特点:它设有复杂的污物及污水排泄通道系统,并且全部在地下。摩亨佐·达罗人民的公共和私用卫生设施,发展得极好。举例来说,大小住宅多半装有特制的垃圾滑运道,建在一道外墙里面,直通往大街。把废物放入滑运道滑到屋外的街边小沟,小沟又接上地下的中央下水道系统。

整个中央系统,每隔一段距离分设沉积坑。用途是收集一些大块的污物,以免阻塞主要通路。此外,全城到处都有井,有的是街井,属公用;有的是屋井,属私人专用。

摩亨佐·达罗及其他城市的生活情形是怎样的呢?无疑是简朴刻苦,注重经商和劳动,并不讲求享乐、艺术和舒适。所在房屋的基本格局都一样,贫富之分只在于房子的大小和几项技术上的优劣而已。整体来说,有种完全一致的观感,几乎所有房屋都是一个式样。砖墙延绵几公里,就会有平淡呆板的感觉;况且除了街道和摩亨佐·达罗的一所可能是食堂的地方以外,别无其他聚会场所,这更增加了单调的感觉。

稍后重建的房屋,仍严格遵守同样的基本格局,不过到了最晚期,以前仅在城市偏远地区发现的工匠用的设备,也在公共街道上发现。这就表示在印度河文明发展的大部分时期,工匠都在自己的地区生活和工作。这并不是工匠们自己的意愿,而是由专制政权颁下的规定。

城市的全盘设计看不出哈拉帕人的特点。但从他们的日常用品,譬如陶器、玩具及砝码,甚至那些刻着神秘文字的印章等的细节上,很容易看出一点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