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引导宝宝发音
前半岁婴儿的语言训练主要是发音。2个月的婴儿对成人的话语开始有反应,成人对婴儿说一些简短的话,重复多次,并加以逗引,他就会“说”起来。婴儿开始主要是发一些元音,简单短促、断断续续;逐渐声调拉长,然后会发一些辅音。到了5个月时,会将元音、辅音拼起来,偶尔发出如“ma”等声音。婴儿对自己发出的声音很感兴趣,常常一个人躺在自己的小床上拉长调自言自语。5个月以后,婴儿会玩口水、吐泡泡,还会用嘴唇、舌头打出声音。有些婴儿“创作”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在快睡着之前用一种特定的调子“哄”自己入睡,眼睛已经闭上了,还在“哼哼唧唧”地说个不停。
为了促进前半岁婴儿的发音兴趣,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加以逗引。
①多讲,婴儿先听后讲,听得越多,讲得越早;
②讲话时,面对着婴儿有声有调、温和地讲。
③讲话要简洁、重复,引起孩子的兴趣。
④发现婴儿发音中有的音和我们语言中的声音相似,要有意识地教他重复这几个音,使其多模仿成人的口型和发音,从而使发音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
逗宝宝的学问
许多家长都喜欢逗孩子,但却不知道过分逗引,对孩子而言有害无益,轻者可能影响孩子的饮食、睡眠,重者可能会伤及孩子的身体,甚至乐极生悲。因此,家长在逗孩子时应注意:
(1)孩子进食时不宜逗引。孩子的咀嚼与吞咽功能尚不完善,如果在他进食时与之逗乐,不仅会影响孩子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还可能将食物呛到气管,引起窒息,甚至发生意外。如果小婴儿在吃奶时,把奶水吸入气管,还会发生吸入性肺炎。
(2)孩子临睡前不宜逗引。睡眠是大脑皮层抑制的过程,孩子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兴奋后往往不容易抑制。如果孩子睡前过于兴奋,往往迟迟不能入睡,即使睡着了,也会睡不安稳,甚至出现夜惊。
(3)不宜过分抛举孩子。有些父母为了逗引孩子高兴,喜欢将孩子向上抛起,然后再接住,孩子也很爱玩这种游戏,往往要求家长反复抛接,如果成人稍不留心或十分疲劳,就很可能会失手,摔坏孩子,甚至造成终身遗憾。因此,家长应有节制地玩此种游戏。
(4)不要用手掌托孩子站立。孩子会扶站后,一些家长常常喜欢用一只手托住孩子的双脚,让他站立在自己的手掌上,这种做法是很不安全的。虽然家长的另一只手可做保护,但孩子一旦失去平衡,家长往往会措手不及,后果不堪设想。
宝宝学习语言的初期准备
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父母很早就对着他们聊天,他们就会逐渐学会怎样发出组成语言所用的声音,还会发现声音能够代表物体和经验,他们学着让声音在和别人的交流过程中发挥作用,进而开始学习进行会话的技能,并与人进行交流。
这些“前语言”交流能力对婴儿来讲是很重要的,它们提供了口语产生的基础。有意和孩子进行会话的父母,实际上做了一件至关重要的工作。只有当孩子发展了各种各样的“前语言”词汇时,说话才会成为可能。
当父母不断地利用日常生活,帮助孩子去增加他们的语言和交流技能时,他们的受益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孩子的语言发展并不一定是一帆风顺的,因此家长应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早期语言发展的环境,并且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别人家的孩子所喜欢的活动,并不一定就是自己孩子的最爱。
怎样与宝宝交谈
孩子的语言是在与人的交流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家长想要孩子的语言获得良好的发展,就应该多和孩子交谈。怎样和孩子交谈才有效呢?家长可参考以下几点:
(1)利用孩子熟悉的生活环境、事件,使孩子易于理解成人的语言。如家人上班时,让他用动作或语言表示“再见”。在外面散步时,看见小猫、小狗,就告诉他小动物的名字等。家长应尽量使语言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这样有助于孩子的理解。
(2)家长应面对着孩子说话。因为,孩子学说话是从模仿开始的,当成人面对着孩子时,孩子有机会看见成人说话时的口型、表情,听见成人发出的语音,这样有助于孩子进行模仿。
(3)成人应使用正确、规范的语言,而不要用“儿语”与孩子进行交谈。
(4)与孩子的交谈应是轻松、愉快的。游戏时、散步时、玩玩具时都是与孩子进行交流的好时机,而且在这样的气氛中,孩子也比较愿意接受成人的“指导”。
宝宝不能看电视
许多父母喜欢抱着不满周岁的婴儿看电视,认为婴儿看电视就像看画片一样,可以起到教育作用,提高智力。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首先,从电视内容来说,它不适合婴儿的早期教育,对婴儿的智力开发起不了什么作用。相反,由于婴儿眼睛的调节功能差,适合于成人看电视的规定距离并不适合婴儿,容易造成婴儿内斜视,即“斗鸡眼”。并且,电视机光亮度变化大,时强时弱,婴儿难于调节适应,加上电视图像与画片一样,婴儿对变化的电视图像不适应,眼肌容易出现疲劳,造成近视、远视、斜视等。所以,婴儿不适宜看电视。
不要责怪宝宝乱扔东西
1岁的真真学会了一种新的本领——扔东西。他一本正经地坐在小床上往地下扔东西(如绒毛狗、皮球、积木等),但是等扔完后就会大哭起来,因为他拿不到这些玩具了。如果这时家长把玩具捡起来给他,就会使他明白,这是一种可以供两个人玩的游戏。这样,他就更高兴,而且扔得更欢了。难道他是有意找父母的麻烦吗?当然不是,他根本就没有想到父母,而是陶醉在这种游戏之中。
孩子的“破坏行为”可分为“无意破坏”和“有意破坏”两种。1岁前婴儿的“破坏行为”主要是“无意破坏”。这是因为孩子的脑、眼、手、足之间的协调不能一致,大脑分析事物的判断能力不够,以致判断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物体重量和体积的程度等方面不准确。这些由于生理原因造成的“无意破坏”,家长应该理解孩子,而不能责怪或惩罚他。
1岁后,孩子手的肌肉发育趋于成熟,思维也有很大的进步,他能有意识地抛掷玩具来观察玩具落地的情景,并对此感兴趣。孩子通过抛扔不同性质的物品,来进行探索并显示自己的力量,尝试和区别物体的性质。因此,这时给孩子准备的玩具应是不易摔坏的。
家长应理解孩子扔东西行为,还要耐心配合孩子,不停地为他拾玩具,以促进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反之,家长也可以把玩具扔回去,让孩子体会捡东西的滋味,促进亲子互动。这样到了3岁左右,“有意破坏”的行为会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孩子的破坏行为,也可能出于“敌对”情绪引起的报复、不愉快情绪的发泄或炫耀自己的能干等。这时,家长应教育孩子正确对待玩具,提高孩子的兴趣。”
总之,扔东西是婴幼儿学习和表达欲望的重要途径。家长应正确对待,并加以引导。
怎样为宝宝选择玩具
0~1岁的宝宝需要有一些视觉及听觉上的刺激,如能发出声音的或能转动的玩具,能用手拿着玩的摇铃最为理想;促进宝宝视觉发展的玩具中,可选彩色脸谱和气球等。在选择时要注意颜色鲜艳,以红、黄、蓝、绿为主,还要注意玩具不能太小,以免宝宝将玩具放入口中。6个月至1岁的宝宝往往喜欢将拿着的东西胡乱地摔摔打打,或者放进嘴里咬。因此玩具不能太硬太重,应没有尖角、毛刺、缺口,以免婴儿弄伤自己。玩具数量以10件为宜。
此外,家长也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选择玩具。
选择静态性的玩具纠正孩子多动的习惯。有的孩子过分顽皮好动,整天摸、爬、滚、打,手脚不停,很难安静下来。如果选择一些积木、插板、拼搭模型等静态性的玩具给孩子玩,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手脑并用的拼、搭、镶嵌等玩具上,久而久之就能克服孩子坐不住、静不下的不良习性,有益孩子身体和智力的健康发展。
选择动态性的玩具纠正孩子孤僻的性格。有的孩子生性沉默寡言,不好动,也不太合群。如果选择一些声、光、色俱全的发条、惯性、电动的动态性玩具给孩子玩,让孩子追着汽车、飞机、坦克等玩具跑,踏着童车四处转,同小伙伴一起玩集体项目玩具,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相互交流,久而久之就能改变其孤僻性格,使孩子活泼开朗起来。
选择制作性玩具纠正孩子急躁的脾气。有的孩子性情暴躁,做事毛手毛脚,“破坏性”很强,如果选择一些自制的纸、木、布的玩具,让孩子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各样的玩具,慢慢培养孩子耐心、细致、不急不躁的良好性格,使“火炮筒”的孩子变得心灵手巧。
其实,如果宝宝已经足够大,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问他自己喜欢什么玩具,因为“玩具是孩子的天使”。但不管怎样,家长应该记住:一个和孩子一起玩的家长,胜过10个没有生命的玩具。在面对面的沟通中,孩子学到的东西最多。
让宝宝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有一些成人总是不太相信幼儿也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是孩子还没有提出需要帮助的时候,成人已经为他作出了决定,或者已经把孩子能做的事做好了。其实,只要成人给予孩子足够的机会和适当、适时的鼓励帮助,孩子是完全有能力对他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加以解决的。
有的父母可能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遇到的问题越少,才越幸福、越成功。这样的父母没有意识到,学会解决问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一项内容。事实上,出生的头几个月孩子就能解决问题了。
事实告诉我们,社会经历和对问题的熟悉程度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素。成人应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与周围的环境接触,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想出不同的办法来尝试着解决他所遇到的问题,体会哪种解决方式才是有效的。所以说,孩子是否能成功地解决问题,更多地决定于他们的经历,而不是他们的聪明程度。
和宝宝一起动手做玩具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了。比如,看电视时,要改变电视的频道,不必走到电视机前,只要摁一下电视遥控器就可以了。
玩具也是一样,市场上的玩具越来越精美,不仅孩子喜欢,连家长都被吸引了。但是,有一些精美的玩具,对孩子创造力、想象力及动手能力的发展的促进作用却减少了。如果家长总是为孩子提供这样的较少需要动脑筋、较少需要动手的玩具,那么孩子聪明才智如何会获得发展呢?
思考能为孩子带来喜悦,动手操作及创造能为孩子带来快乐。虽然,有时候孩子创作的作品很笨拙,也可能算不上美观,但能够手脑并用,对促进孩子的发展而言,其益处是不胜枚举的。
家长可以将家中不用的东西,分类加以收集,如肥皂盒、饼干盒、纽扣、汽水盖、吸管、坏的乒乓球等。只要孩子有兴趣,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动手赋予这些废旧物品新的用途。例如,利用糖果盒,为孩子做一个面具,在讲故事时,不妨和孩子一起戴上这些自己做的面具,一定会使故事更加生动。
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玩具的过程中,孩子和家长要经历选材、想象、制作、使用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孩子想象力、动手能力、创造力的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