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外国政要答记者问
1731000000004

第4章 中国议题(3)

施罗德:谈到德中之间的发展,不管是经济上的合作,还是其他领域的发展,我都会尽我个人的所能来促进合作关系的发展,我将充分利用一切交流上的可能来推动这方面的发展。当然,任总理的时候推动起来会更有利一些,但是我现在不在位了,我还是会推动的。那么谈到你的第二个问题,我想如果我能够帮得上忙的话,我会尽可能地向我身边的德国企业家来推荐太原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我还想给组委会或者相关的负责人一个建议,就是请他们直接同德国驻华大使馆取得联系。对德国驻华大使和大使馆来说,推动中德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一直就是他们工作的重点,他们也是最了解情况的。他们了解哪些企业愿意参加,或者是推动哪些德国企业来参加这个博览会,以便能够让这个博览会办成一个成功的国际博览会。

新华社记者:施罗德先生,四川汶川遭遇8级地震以后,国际社会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和援助,德国政府也提供了大量援助,下一步还将提供怎样的援助?

施罗德:首先我要说的是,我们都从媒体上看到了地震后的一些画面,这些画面深深的震撼了德国和德国民众。这次地震给中国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像我这样有孩子的人,是非常了解地震给中国人带来了多么大的伤痛,很多学校已经完全倒塌了,很多孩子被压在了废墟底下,我们是非常能够体会到这种失去家园、失去孩子的伤痛的。地震灾害之后,德国很多慈善协会,包括德国的经济界、德国政府都给予了中国大量的支援。德国联邦政府在地震后迅速作出了很多援助决定,然后向中国迅速提供了大量的援助物资,包括帐篷、被子,还包括一个野战的流动医院。这个流动医院现在已经医治了很多在地震中受伤的群众。德国的外长近期将来中国访问,并会去灾区访问。我想外长一定会同中方有关负责人来进一步探讨中方还需要哪些援助,德国政府还能提供哪些帮助,但是我想德国帮助中国的意愿是非常强烈的。作为中国的朋友,德国支持中国。

中新社记者:施罗德先生,您觉得中国企业要实现国际化,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施罗德:首先我想谈一点,就是中国企业现在的内在动力已经足以让中国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可以举几个例子,在煤矿产业、在电讯业、在钢铁产业方面,很多中国的企业已经开始活跃在国际市场上。还有一些其他的产业,包括金融业、保险业也都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看到中国企业的身影。我想中国企业走国际化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而且现在有很多的中国企业也愿意投资到国外的一些市场上去,在德国也有很多中国企业的投资。德国是愿意看到这些来自中国的投资的。现在德国有一些人对中国投资者有一些担忧,但是我认为我们是不需要有担忧的想法的。这个逻辑就是,德国现在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对我们这样的国家来说,我们要保持这样的领先地位当然需要开放的市场,而我们需要开放的市场就不能首先对我们自己的市场设门槛儿。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施罗德先生您好,奥运会今年8月8日在北京举行,届时您是否愿意接受邀请参加开幕式?还有就是汶川大地震后中国的青年,特别是“80后”表现出了不一样的动作,国外媒体包括德国媒体对此有很多积极的评论。我想请问施罗德先生,您对中国的青年一代,特别是“80后”又有什么评价?

施罗德:先谈您的第一个问题,去年我就已经拿到了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给我参加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邀请。我想,无论这个邀请是从哪个方面来的,是中国人民外交学会还是中国政府还是北京奥组委,我拿到了邀请就要遵守承诺,我会来参加奥运会的。如果到时候我来参加奥运会的话,我一定会带上我17岁的女儿,因为她现在正在学习中文。

中国“80后”在我的印象中有几个特点:首先,就是他们非常喜欢追赶潮流;第二个是他们的工作效率非常高。同时他们又非常开放,具有很多国际化的品质。最重要的就是,他们还没有忘记传统。这次地震之后“80后”对地震的积极支持和援助,就体现了一种团结的精神,而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就是团结,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对年轻的一代感到骄傲。

香港《文汇报》记者:德国有一些非常著名的人士,比如说马克思,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山西也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我想问一下施罗德先生,对于德国与山西的文化交流您有些什么样的看法?

施罗德:德中文化交流向来就是非常紧密的,我非常高兴您刚才赞扬德国是一个具有文化传统的大国,很多的文化名人。这些话完全适用于中国。因为中国也是一个传统的文化古国。在欧洲包括德国,很多人都是怀着很崇敬的心情来看待中国的文化传统。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双方文化交流的密切,就是现在德国政府正举办一个文化活动,主要的任务就是在中国的很多城市,主要是中型城市,从文化的角度来展示德国的各个方面。

★布朗:纵论英中关系(2008年1月17日)

应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邀请,英国首相布朗将于18日至20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布朗15日接受了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记者的联合书面采访。采访全文如下:

问:首相先生,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保持着强劲势头。请问您如何评价这一关系的发展?

答:简言之,英中关系现在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在贸易、教育和文化交流方面,我们同中国保持着前所未有的紧密合作。在国际问题上,无论是共同解决重大冲突还是应对气候变化,我们的对话磋商都较以往更加密切。但就我们合作的广度与深度而言,仍具有很大的潜力。我期待着与温总理和其他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商讨如何进一步深化双方的合作。

问:中英两国在各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互利成果,您如何评价这一成果?加强两国双边合作还有哪些潜力?对您即将进行的中国之行有哪些期待?

答:这种互利成果是丰硕的。我昨天欢迎英国华侨华人代表到唐宁街10号做客,他们对英国多元社会的巨大贡献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过,经济实例更好地反映了这种互利成果:英国现在是欧盟在华的最大投资国,而中国对欧盟的出口超过对美国的出口,所以中国对英国而言是一个巨大市场。在我访问期间,我们将宣布反映这种状况的新的贸易目标。

中国现在是世界制造业的领军者,英国是世界服务业和高技术产品的佼佼者,因而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其次,英中两国都面临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挑战。我对胡锦涛主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及不仅注重高增长,而且强调经济发展要与环境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等观点,非常感兴趣。我相信我们与中国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合作潜力。因此,在我访问期间,我们将宣布一系列有关学术、商务技能和地方管理的合作计划。

问:首相先生,您认为两国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进一步扩大和加深经贸、文化、教育、科技及能源领域的双边合作?

答:现在来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空前,去年达到7.5万人。我认为,我们还应全力扩大教育交流。在我访华期间,我们将宣布扩大面向年轻人和研究生的交流计划。

目前在大英博物馆举办的“秦始皇兵马俑展”已成为英国迄今最成功的展览之一,这也体现了英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极大兴趣。让我兴奋的是,英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中国文化节——“时代中国”下月将在伦敦拉开帷幕。

关于科技合作问题,中国科研人员与英国科学家合著的科研论文数量要超过中国科研人员同欧洲其他任何国家科学家合著的科研论文数量。世界知名的英国研究理事会目前在北京开设了联合办事处。在我访问期间,我们有许多东西可以进一步探讨。

问:中英两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您认为两国应如何进一步协调与合作,为维护全球安全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答:正如你们所说,在这些问题上,英中两国协调立场至关重要。去年,两国在达尔富尔、缅甸和朝鲜等问题上进行了非常密切的合作。当然,这些并非总是在公众的注意下进行,媒体有时认为两国之间的合作还不够。但我认为,中国现在参与国际政治所产生的影响力,正在赶上其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的巨大作用。对英国来说,与中国在国际问题上进行建设性合作,是我们外交政策的重点之一。

在经济上,我认为,现在没人怀疑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自1978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与此同时,世界所面临的重大国际挑战也发生了变化:气候变化、国际恐怖主义的发展,世界许多地方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等。作为世界舞台重要的参与者,英国和中国都需要一起合作来应对这些挑战。

问:英国作为欧盟大国,在促进中欧关系方面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答:欧盟在世界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英国希望建立一个面向世界的欧洲,即对全球开放、对贸易开放、对不同理念开放、对投资开放。这就意味着与中国发展伙伴关系有着巨大机遇。确实,欧盟与中国已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英国将继续在欧盟内部坚持主张奉行正确的对华政策,使中国和欧洲都能从全球化中受益,并在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在气候变化方面加深合作。

问:台湾当局极力推进“入联公投”,这极大损害了台海和平与稳定。首相先生,英国政府在此问题上的立场如何?

答:自1972年英中互派大使以来,我们的一个中国政策始终未变。

我们希望看到台海紧张关系得到缓和,台湾问题得到和平解决。因此,我们反对台湾当局推动的“入联公投”。

★罗高寿:中国是俄罗斯主要威胁也是战略伙伴(2007年2月8日)

在1月底于莫斯科举行的亚太议员论坛开幕前夕,阿穆尔州在联邦委员会的常驻代表、中国问题专家、前高级外交官罗高寿回答了俄罗斯《政治杂志》周刊记者的问题。

问:对我们而言,中国目前是主要的地缘政治威胁,还是能将俄罗斯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战略伙伴?

答:我从未怀疑过,中国不仅是与俄罗斯有4300公里共同边界的近邻,而且是我们的战略伙伴。两国在2001年签署了关于睦邻、友好、合作的相关文件之后,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得到了确认。随后还签署了一系列继续发展这种关系的文件。因此,我永远都无法理解和同意某些政治家的见解。这些人说,中国对我们构成危险,它觊觎我们的某些领土,这是一种“黄色威胁”等。这实质上都是无稽之谈。我想问问这些政治家,他们看过双边协议没有?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两国关系确实有历时30年的冷淡期。当时,苏共与中共两党之间的分歧导致了国家间的冲突和1969年3月的边境冲突。其原因在于两党都想争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权。然而,最终还是政治智慧占了上风,我们恢复了关系,并且大约从1994年起,两国关系不断得到改善、深化和加强。2006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2007年是俄罗斯的中国年。这是两国元首——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作出的决定。目前,中俄关系处干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问:您说中国威胁论是无稽之谈,但欧洲和美国都切实担忧中国劳动力资源和廉价商品的大量涌入。存在着大量的经济矛盾。一些专家预测说,从战略前景来看,这些经济矛盾可能会转化为地缘政治冲突乃至战争。这些担忧是否有道理?毕竟如果中美之间爆发战争,俄罗斯也不可能置身事外。

答:应当永远从这一点出发:西方某些力量希望莫斯科和北京的关系冷下来。他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为了让我们两国领导人不合。我不想指名道姓地说他们是谁,因为您自己也很了解他们。中国经济确实正在以创纪录的速度增长。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国领导人的实际政策了他们承诺将沿袭前辈领导人的方针,即主要解决国内问题,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增进睦邻关系。中国曾保证永远不会侵犯其他国家。在美国确实存在这样一种观点,认为21世纪将是中美竞争的世纪。但另一方面,中美领导人不久前举行了会晤,双方均高度评价了两国的合作前景。总之,中国现领导人的施政方针极为务实。邓小平曾指出,首要任务是消除中国东西部的发展差距。可以说,这正是令中国领导人感到头疼的问题。

问:看来您批驳了20世纪的一条耸人听闻的消息。这当然让我们高兴,但是连普京总统都曾警告说,我们可能会失去远东。难道这句话不是在暗示中国人正缓慢地涌入吗?

答:我认为,这句话首先暗示的是,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命运如何取决于我们自己。不断有中国人进入这些地区,这是事实。俄罗斯一些高官称,似乎有2亿中国人打算迁居远东,目的是侵占我们的领土。这种说法让我吃惊。我曾问道:他们给你们打电话了吗?这些数据是从哪里来的?一派胡言。我和远东地区的代表们保持着经常的联系。我本人就是面积相当于一个欧洲国家的阿穆尔州的代表。不久前州长对我说,该州有6000名中国工人。这就是全部数字!而且我们看问题要现实:在当地我们离不开外国劳动力。早在苏联时期,就有朝鲜人在那里伐木。但是,我还没有感觉到我们有美国和加拿大那样的真正的移民政策。在那里,要求移民拥有必要的技能证书以及亲友的担保书。不过请注意,尽管西方的移民政策如此严苛,在美国的华裔由1969年的40万人增加到了现在的700万人,目前在美国有10万中国留学生,但美国当局和民众一点也不为此担忧。相反,他们对华裔参与国民经济感到满意。在我国目前只有1.6万名中国留学生,因此在这方面我们暂时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问:围绕着中国改革和中国的民主模式,人们众说纷坛。有一种观点认为,借鉴一下这方面的经验对俄罗斯也不错。您对此怎么看?

答:中国的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有很多东西我们都可以借鉴。例如。中国的经济特区。在我任驻华大使的时候,我们有很多代表团去中国学习经验,但全都是装装样子,通常是讨论两个小时左右,随后就四散娱乐去了。我认为,这些年来有不少于100个代表团访问过中国。然后他们高声宣扬,中国经验对我们不适用。但为什么要全面模仿人家的经验呢?中国经济特区的生活水平已经逼近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首先是法律基础。世界上所有的大公司都在中国设立了代办处,而我们才刚刚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