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冰鉴大全集(超值金版)
1731500000022

第22章 容貌(1)

总论容貌

原典

容①以七尺②为期③,貌④合⑤两仪⑥而论。胸腹手足,实接五方⑦;耳目口鼻,全通四气⑧。相顾相称⑨,则福生;如背⑩如凑{11},则林林总总{12},不足论也。

注释

①容:指人的整个身体,包括胸腹、手足、腰背等,还包括举止、情态,如行、坐、卧、食,以及言谈话语和喜怒哀乐等。②七尺:人的身躯。古代尺小,称人的身躯为“七尺之躯”。③期:限度。④貌:特指人面部的形象状貌,包括口鼻耳目及其动静神态。面部是生命力旺盛与否、先天禀赋优良与否的表征,体现着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古人称:“列百部之灵居,通五腑之神路,推三才之成象,容一身之得失者,面也。”⑤合:这里是“就”的意思。⑥两仪:指阴阳,包括天地、雌雄、男女、尊卑、动静、有无的相对相斥又相辅相成的事物,本为易学概念,这里用来论人,指天庭和地阁。还有一种说法,指两眼或手足。⑦胸腹手足,实接五方:五方,指金、木、水、火、土,这里指五脏对应五行,对应关系为:肝属木,心属火,肺属金,肾属水,脾属土。五脏又与胸腹手足相通,因此说“胸腹手足,实接五方”。⑧耳目口鼻,全通四气:四气,四时之气,又指五脏之气。阴阳五行家和中国医家认为,人的五官与五脏及四时相通,对应关系如下:目通肝,为肝之窍,属春;舌通心,为心之窍,属夏;鼻通肺,为肺之窍,属秋;耳通肾,为肾之窍,属冬;唇通脾,为脾之窍,属四季末。⑨相顾相称:相顾,指人体各个部位的相互照应和匹配。相称,指人体各个部分的对称和协调,“相顾”和“相称”,是古代玄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⑩背:悖,反,即人体的各个部位不相互照应、匹配。{11}凑:紧,密,即人体的各个部分不彼此对称、协调。{12}林林总总:纷纭散乱的样子。

译文

凡是观人察质,姿容以七尺躯体为限度,看面貌主要以两只眼睛(也有指天庭与地阁)来判断。人的胸腹手足,实际上与金、木、水、火、土五行对应,都有五行的某种属性和特征;人的耳目口鼻,都和春、夏、秋、冬四时之气相贯通,也具有四季的某种属性和特征。人体的各个部位,如果相互照应、匹配,彼此之间对称、协调,那么就会为人带来福分;如果相互驳杂或彼此冲战,使相貌显得纷纭杂乱,这种人的命运就不值一提了。

解读

本条对容貌进行总体论述,主要内容是人的容貌与五行及福气之关系。

一个人的长相一与他的前途究竟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到底有多大?这是一个很有趣味的问题。现代科学认为,长相与前途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使有联系,这种联系也无法加以确证。但是,长时期以来,有人认为长相与前途命运关系密切。即使到了今天,这种人还有一定比例。曾国藩属于这一类人。

在本章中,曾国藩对人的容貌进行了比较简要的论述,提出了好些指导性和概括性的观点。这些观点,有的出于曾国藩的体验,有的是继承前人的,现介绍如下:

在现代汉语之中,“容貌”是一个词,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在《冰鉴》中“容”和“貌”都有各自具体的意义。在古人那里,容与貌是两个概念,合称“容貌”。从鉴别人物角度分,“容以七尺为期”中之“容”指的是人的整个身体及其举止情态等。细分起来,“容”一方面指整个身体的静态表现,如头、颈、胸、背、腰、腹与四肢等,另一方面指身体的动态表现、如言谈举止,喜怒哀乐。身体的静态表现是物质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有形状、颜色、质量、体积等,通过这些,可以发现人的外在美,这些是人的一种修饰,可以给人以一时的快乐。身体的动态表现是人的情态,看得见却摸不着,是没有质量的虚像。正如道家所说是“有形无质”的东西,是“容”的表现形式。通过这些,可以发现人的心性品质能力,这对于鉴别人才至关重要,虽不易确知,但足以悦人一世之乐。“容”的这两面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和影响。在观人之时,要全面地、整体地加以把握和研究。

“貌”的意思是“面貌”,“貌合两仪而论”之“貌”,指人的面部形象及其情态等。按逻辑分类,“貌”应该是“容”的一部分。但是由于人的精、气、神主要集中在面部,于是把“貌”单列出来与“容”并行而论。将人体划分为“容”和“貌”两个方面,使观人活动更加严谨和更有层次。貌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构成貌的具体实物眼、耳、鼻、日、眉,这是是静态的貌;二是动态的貌,它构成人的情态。由于情态在考察人物内心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后面单辟一章专门论述容貌的静动两方面。

曾国藩开章明义就是区分“容”和“貌”,指出“容以七尺为期,貌合两仪而论”。比较完整地理解这句话,应该有这样几层意思:“容”“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容”指人的整个身体及其表现出来的情态,“貌”指的是天庭到地阁之间的整个脸部及其情态。

弄清了这两个概念,进一步就是“容”“貌”与福祸之间的关系了。和谐是福,不合谐是祸或非福,这是一条总的规则。容貌如果和谐,即是美的。容貌是天生的,或美或丑,后天不易改变。修长貌美,胖瘦适宜固然让人赏心悦目,但考察人物不应以身体四肢容貌的长短肥瘦为标准,人还具有才智和能力。才貌双全固然是不值得,但是二者相较,宁舍其貌而求其才。

耳目口鼻,胸腹手足,不管大小美丑圆缺,相顾相生,相互搭配,形成一种和谐,这就是好相,这就是福。另一方面,“如背如凑,则林林总总”,这就是不和谐了。

另有一种奇貌。“奇貌”一般是指相貌某些地方长得古怪,用常人的眼光去看是“丑”的。据说孔子鼻子上扬,看起来比较丑,虽然活着的时候就享有盛名,但始终未被重用。不能全说孔子一生未得高位是因为“鼻子”,但可能也有一定关系,因为古人十分重视以貌取人。貌与才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很多人都喜好以貌取人,因此,有许多奇人就是因为相貌古怪而一生不得志。现在虽不以兵政逐鹿天下,而商场如战场,辨识人才的根本原理与法则都是相同的。乱世用奇,治世用正,以奇始,以正合,始终是不变的。所以,用人识才,不要过分拘泥于人的外部形貌。

处世活用

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相术”。例如初次和陌生人打交道,或者是结交一个朋友,在见了一面之后,心里多少会有一种感觉:这人很忠实,很实在,这人很内向,很大方;或者是这人很能干,很开朗,等等。这些都是识人的一些萌芽形式,虽然大家都天生具有某种判别一个人性情品质的本领,但多半不太准确。例如,一个人初看起来很内向,但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我们又发现他其实是个性情很开朗的人;又如,某人貌似忠诚,其实内心狡诈得不行。因为这中间假象实在太多太多,就是那些天生绝顶聪明的大圣人、大智者也有可能出错。中国历史上的大圣人孔子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

相传,孔子带着三千弟子,其中较为优秀的有七十二人,即通常说的“弟子三千,贤者七十”。这七十二贤者当中,有一位名叫澹台灭明(字子羽),长得实在不怎么样,黑黑的皮肤,五官也不太端正。

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岁,欲拜孔子为师。因为长相丑陋,所以孔子和他初见面,心里便不太喜欢,但因为是学生子游介绍来的,也不好拒绝,暂且收留了他。但澹台灭明却是个好学生。他不但学习刻苦,门门功课都极为优秀,能骑善射,举止得体,符合礼教。而且,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德操也精粹,对双亲很孝顺,与周围的人应接之中,仁厚为怀,大家也都极为敬重他。子羽在孔子那里学了三年,孔子才逐渐改变了看法,知道子羽是个貌丑而才高德隆的人。对照自己前后的看法,孔子深感以相貌评判一个人会产生误差,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公开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子羽学成后,曾任鲁国大夫,后来南下楚国,设坛讲学,培养了不少人才,使儒家在南方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学派。

孔子的这个相人失误的例子便告诉我们,虽然我们似乎天生都有相人的本领,但难保不发生误差。再者,我们平常看人都是偏重于一个人的性情和才智,至于那人的命运如何、前途如何,我们就难于洞察出来,因这些和人的性情和才智没有必然的联系。通常我们在社会上会发现许多不公平的现象:有些人既无才又无德,却能身居高位;而有些人才貌双全,人品也不错,却终生沉沦,难有发达之遇。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现实中举不胜举,由此也引出人们的许多感叹。可见,凭“直觉”对人进行判断,则容易以貌取人,难免判断失误。

两千多年来,那些形形色色出身草莽的开国帝王,当他势单力孤、尚未取得天下之时,往往是卑躬屈膝礼贤下士,收揽海内英雄,逐鹿中原,攻打他的各路对手。一旦荡平四海统一天下,这些君王脸就变了,以为天下是孤家一人之天下,故为所欲为,不仅视百姓如草芥,而且认为昔日那些运筹帷幄血战沙场的谋臣猛将大有功高震主之势,非得斩尽杀绝而后快。故无怪乎古人一言蔽之曰:“伴君如伴虎。”因此,那些在帝王手下取得一官半职的人们,为了自身的安危,在辅佐帝王打天下的同时,一边也在仔细揣摩他的君王,判断这位君王是否属于那种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富贵的人物,以便及早抽身引退,远离危险,明哲保身。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兵戎相见。越王勾践遭到失败之后,经过三四年的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于一举击败吴国。应该指出的是,在越王勾践从劣势转为优势并最终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越国的谋士范蠡运筹帷握,作出了臣大的贡献。范蠡原先与越王勾践同甘苦、共患难,甚至不惜以自身作为人质抵押在吴国,以换取越国苟延残喘、重整旗鼓的生存时间。然而数年之后,一旦越王勾践灭掉吴国、苦尽甘来之际,范蠡却毅然隐退离开越国。

这是什么原因呢?史籍记载:范蠡遂去,遣人致大夫文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原来,范蠡不仅足智多谋,而且精于相术。他观察到越王勾践生有一个长脖子和尖嘴巴,以古代的相术原则来衡量,此公只能与之共患难而不能同享乐。因此,范蠡决定功成身退,并且写信劝说越国大夫文种亦应趁早一走了之。

但是文种似乎对越王勾践还抱有一些希望,收到范蠡的信之后,只是称病不朝,并没有及时离开越王。这时,有人诬告文种将要造反闹事,越王勾践也不问青红皂白,即刻赏了一把剑给文种,并且大大挖苦文种一通,让他自杀。

文种作为“狡兔死,走狗烹”的典型,糊里糊涂地死在曾经为之效犬马之劳的越王勾践手中,可谓冤枉!人们认为,范蠡的结果与文种截然不同,因为他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而且仰仗相术上的某些先见之明,逃掉了兔死狗烹的厄运,达到了明哲保身的目的。

三国时,东吴的国君孙权号称是善识人才的明君,却也“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

周瑜死后,鲁肃向孙权力荐庞统。孙权听后先是大喜,可见面后却心中不悦。因为庞统生得浓眉掀鼻、黑面短髯、相貌古怪,加之庞统不推崇孙权一向器重的周瑜,孙权便错误地认为庞统只不过是一介狂士,没什么大用。于是,鲁肃提醒孙权,庞统在赤壁大战时曾献连环计,立过奇功,以期说服孙权,而孙权却固执己见,最终把庞统从江南逼走。鲁肃见事已至此,转而把庞统推荐给刘备。谁知爱才心切的刘备,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见庞统相貌丑陋,心中也不高兴,只让他当了个小小的县令。有匡世之才的庞统,只因相貌长得不俊,竟然几次遭到冷落,不得重用。后来,还是张飞了解了他的真才后极力举荐,刘备才对他委以副军师的职务。

古语讲,相由心生。这是饱含人生经验的一句话。心志高的人,面有奋勇之色;心高气傲的人,是旁若无人的神色。但神色与形相美丑没有直接联系,有人却把相貌美丑作为识人的标准。长得丑、奇形怪状的人,看了的确让人不舒服,但不能因此就把此人的才能否决了。邋遢道人张三丰就不注意衣饰外貌,也不讲卫生,却有着举世奇绝的胆识和气概。貌的美丑不能当做鉴人的标准,可惜许多管理者以貌取人,不能广纳天下高才。刘备作为识人者也算是后人的榜样了,但对庞统这样有绝世才华却相貌丑陋的人也曾因为看起来不顺眼而冷落之。

商界活用

诚然,通过相貌和表情来了解人,是“识人”的一种辅助手段。但是,一旦把它绝对化,把“识人”变成以貌取人,就会错识人才,乃至最终失去人才。

小磊是某大学美术系的高材生,对建筑装饰设计特别擅长,曾设计出不少出色的作品。毕业后,当小磊怀着干一番事业的雄心欲投身一家著名的大公司时,该公司负责人却断然拒绝了他,理由是小磊的身高只有1.49米,且皮肤黝黑,相貌难看,影响公司的形象。后来,小磊被这家公司的竞争对手相中。为了报答知遇之恩,也为了争一口气,小磊非常卖命地工作,很快就设计出许多令人叫绝的家庭装饰图,使该公司一下子在装饰市场成为独领风骚的知名企业,并将原先看不上他的公司击败。至此,原先那位拒绝小磊的负责人后悔不已。

由此可见,相貌美丑与人的思想善恶和能力大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既然是察人识人就不应被人的容貌所迷惑,应具有“伯乐”的深邃眼光,辨其贤愚,察其良莠,找出自己需要的“千里马”。

1.外表与才干不可本末倒置

晋代学者葛洪在《抱朴子·外篇》中深有感触地说,看一个人的外表是无法识察其本质的,凭一个人的相貌是不可以衡量其能力的。有的人其貌不扬,甚至尤为丑陋,却是千古奇才;有的人虽然仪表堂堂,实际上却是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草包。倘若以貌取人,就会造成取者非才或才者非取的后果。

管理者要的是人的才,而非他的貌,千万不可本末倒置。

在现代领导管理中,人力资源效用是每个领导者的核心目标。不过,前提是知人善用。在上面的案例中,第一家公司的负责人明显看走眼了。他目光短浅、以貌取人,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一个优秀的设计人才,而轻易将小磊拒之门外,以致给了竞争对手扳倒自己的机会。

2.如何识别人才

选人是一个考察识别人才的过程,不能仅仅因为一个人的外貌丑陋就轻易地加以拒绝。当然,考察识别人才不是件容易的事,只有坚持正确的考察识别人才的原则,才能真正发现人才和认识人才。

(1)察言观行,以行为主。在识别人才时,既要察其言,又要观其行,但主要应该观其行。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智慧才能,是能够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只要能牢牢地抓住这一点,你就可以把人看得八九不离十。

(2)考察历史与考察现实相结合,以现实为主。为了全面地认识和发现人才,考察其历史就非常有必要。然而,人是发展的,过去好不等于现在好,过去不行不等于现在不行。因此,你不仅要考察人才的过去,更要特别注意考察他最近的工作情况和现实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