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寡:少。②称:合适,相当,协调,匹配。③清:不浑浊,就是清新干净,明快利落。④疏:疏朗有致,不丛杂淤塞,即疏爽明朗。⑤缩:指不直不硬,不散不乱。⑥参差不齐:指有长有短,长短配合得当,而不是乱七八糟,散乱不整齐。⑦光:不枯涩干燥,润泽清秀。⑧健:刚劲康健,有生气。⑨圆:圆润生动,不呆滞。⑩有情照顾:胡须与其他部位如眉毛、头发等相均衡,使整体趋于和谐一致,宛如彼此有情,互相照应。{11}长如解索:解索,就是断裂或磨损后的绳头,其绳身多小曲。风流,喜好女色而不淫邪。{12}劲如张戟:劲,刚健有力。张,张开。戟,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柄一端装有金属枪尖,枪尖旁边还有月牙形锋刃。{13}亮若银条,早登廊庙:亮,鲜明清新,润泽有光。廊庙,庙是王宫的前殿和朝堂,又称太庙;廊,就是宫殿四周的走廊,这是古代皇帝和群臣商议朝政的地方。后来,用庙廊或廊庙来代指朝廷。登庙廊,指人居高官。{14}皆官途大器:官途,仕途,官场。这句话是说,以上这几种须髯的人,将来是官场上的大材大器的人物。{15}紫须剑眉,声音洪壮:紫须,胡须的颜色为紫色。剑眉,指眉形秀而长,如剑,一脸正气,刚正不阿,有威严使人畏服,又文秀让人亲近。古人认为,“紫须”配“剑眉”,再加以洪亮雄壮的声音,是金形得金局,这种面貌的人大贵。{16}蓬然虬乱,尝见耳后:蓬然,蓬松的样子。虬,古时传说中的带角的小龙。虬乱,像虬的须那样坚挺而散乱。尝,曾经,有的时候。古人认为有这种须形的人气宇轩昂,威德兼备。
译文
胡须,有的人多,有的人少,无论是多还是少,都应该与眉毛相和谐,相匹配。胡须多的应该清秀流畅,疏爽明朗,不直不硬,并且长短分明有致。胡须少的,就应该润泽光亮,刚健挺直,气韵十足,并与其他部位相互照应。胡须如果像螺丝一样弯曲有致,这人一定聪明,目光高远,豁然大度。胡须细长,像磨损的绳子一样到处是细弯小曲的,这种人生性风流倜傥,却没有淫乱之心,将来一定能名高位显。胡须刚劲有力,如一把张开的利戟的,这种人将来一定当大官,掌重权。胡须清新明朗,像闪闪发光的银条,这种人一定会年纪轻轻就成为朝中大臣。总之,以上这些都是宦途官场上的大材大器的人物。如果生就一抹黑中透红的胡须,眉毛如利剑,声音洪亮粗壮,胡须像虬须那样蓬松、劲挺、散乱,而且有时还长到耳朵后边去,这样的胡须,再有一副清爽的精神和英俊的骨骼,即使封不了千里之侯,也能当十年的宰相。其他的胡须,如辅须先长出来,终究没有好处。人中没有胡须,一辈子受苦受穷。鼻毛连接胡须,命运不顺利,前途黯然。短髭长大了而遮住了嘴,一辈子都要忍饥挨饿,等等。这些不良的胡须,是显而易见的,这里就不详细论述了。
解读
本章专门论述的是胡须,对胡须的要求也是相称与相合这一原则。相称,指形体各部位之间相互顾盼、相互协调,显得匀称、均衡,使整个形体呈完美的样子。相合,指合五行形局,若合五行正局则为上等的相貌,反之则为下等的相貌。“金不嫌方,木不嫌瘦,水不嫌肥,土不嫌矮”等,均合五正局,为上等的相貌。
有的人胡须多,有的人胡须少,胡须的多少与相貌的好坏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不管是多是少,都必须与眉毛相称。眉毛多,胡须也应该相应地多些;眉毛少,胡须也相应少些为好。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好的相貌。
为什么胡须的多少、有成或无成与眉毛的关系如此之大呢?
这是因为:其一,眉毛和胡须都是人体的毛发,属于同类,应该协调;其二,眉毛和胡须都位于人的脸部,都是男性面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三,胡须与眉毛,取其水火既济或未济之义,也就是胡须和眉毛相协调为既济,不相协调为未济。而这三点都服从一条原则,这就是相称或相合的原则。
胡须多者要求“清”。“清”就是清秀、清雅、清爽、清朗,就是不浊、不俗、不丑、不乱。还要求“疏”,“疏”就是疏落、疏朗、疏散,就是不杂乱,不淤塞。还要求“缩”,“缩”就是弯曲得当,不直、不硬。胡须多者还要求“参差不齐”,就是有长有短,长短配合得当,力戒整齐划一,截如板刷。
这种具有多、清、疏、缩及参差不齐的胡须,不管眉毛是多是少,都能和眉毛相称。如果眉毛“多”,这种胡须可以与之形成一定的反差;如果眉毛“少”,这种胡须又可从“神”上与之相一致。所以《冰鉴》上说:“多者,宜清、宜疏、宜缩、宜参差不齐。”
胡须“少”者要“光”。“光”的意思就是不枯、不涩,就是胡须要润泽,有光亮。胡须“少”者还要“健”,“健”就是不弱、不萎,不寒、不薄,就是要求刚劲、挺拔。“少”者要求“圆”,就是不滞、不呆板,要生动而飘然。胡须“少”者还要求“有情照顾”,即与头发、眉毛相称。也就是《冰鉴》所说:“宜光、宜健、宜圆、宜有情照顾。”
由此可见,这对“多者”和“少者”提出的“四宜”要求,其依据和标准,就是相称原则。眉毛的四个条件是“弯长有势”“昂扬有神”“疏爽有气”“秀润有光”,其中“弯长”“昂扬”“疏爽”“秀润”是因主体的不同而提出的具体要求和标准。也就是说,眉毛长要“弯长”,眉毛短要“昂扬”,眉毛浓要“疏爽”,眉毛淡要“秀润”,而“有势”“有神”“有气”“有光”不但是各种各样的眉毛的共同要求和通行标准,就是对于人体的其他部分都是适用的,当然也包括胡须。
《冰鉴》中列举了六种上佳的胡须,这六种胡须分别是“卷如螺纹”“长如解索”“劲如张戟”“亮若银条”“紫须剑眉,声音洪壮”“蓬然虹乱,尝见耳后”。
“卷如螺纹”是指人的胡须有如大河奔流之势,在汇合之处或转弯的地方形成漩涡。有此胡须之人心胸宽广、高瞻远瞩、胆识过人,所以《冰鉴》说此种人“聪明豁达”。
“长如解索”是指人的胡须如同江河之水一样源远流长,波涛起伏,又像解开的绳索一样有小曲。有如此胡须之人比较喜好美色,虽然风流倜傥但不淫乱,所以《冰鉴》说此种人“风流显荣”。
“劲如张戟”是指人的胡须有如两军对阵,有剑拔弩张之势。有如此胡须之人被认为有魄力、有胆识、有作为,将来必然成大器。所以曾国藩说这类人必然“位高权重”。
“亮若银条”是指人的须相像生命刚刚形成,生命力十分旺盛,气色润朗,一片勃勃生机。具备这样须相的人文秀多才,超凡脱俗,因此“早登廊庙”。
当然,这四种须相不一定能决定某人“聪明豁达”“风流显荣”“权重位高”“早登廊庙”,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四种须相都是身体健康的表现。
处世活用
胡须是男性特有的标志,是男性美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男人阳刚之气的重要体现。男人留胡须,有时更能表现出男人成熟的魅力。中国古代就有许多长着漂亮胡须的男人,像关羽,人称“美髯公”。那一把胡子,让人觉得他飘逸果敢、威风凛凛。其人骑在赤兔马上,美须与战袍一同飞扬,手持青龙偃月刀,风驰电掣一般,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被看做中国的战神。
很多人认为,男性蓄胡须代表着他不愿被人看透,希望借用胡须来掩饰自己,使自己变得神秘。事实果真如此吗?男性蓄胡须真能让人无法看清吗?如果我们留心观察,会发现男性选择蓄胡须,以及选择的胡须长度、样式其实都是自我内心的一种展示。
一般来说,蓄胡须的男士几乎都是爱美之士。很多男士的胡须都经过精心打理,很少看到顶着一圈纠结的胡须且邋遢不堪的男士。这些男士如此注重胡须,不外乎以下几种心理:有的觉得胡须令自己更酷、更帅气;有的想借此掩饰脸部缺陷;年轻的男士蓄胡须多半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老成;上了年纪的男士则是为了遮住皱纹。
胡须是一个男士爱美之心的展现,也是这个男士个性心理的展示。有的男士蓄胡须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叛逆性格或者艺术气质,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娱乐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身上。那个以创作《唐璜》而天下闻名的诗人拜伦,就有两撇特别迷人的胡须,就是这两撇胡须迷倒了许多女子,让拜伦生前死后留下风流浪子的艳名。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比如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这位美丽的少妇爱上的那位军官渥伦斯基,也是两撇小胡子,大有男人风度。我们当然不必去评论其人品的优劣,只是从外表看,那样的胡子特别有男人味。
留在下巴上的络腮胡子,同样也有显示威严的意思。有些国家的领导人,就喜欢借助胡子来树立形象。有意思的是,不管是中国的传说故事,还是外国的魔幻作品,那些法力无边的人一上场,总是留着一下巴的漂亮胡子。显然,突出的胡子也能表现男性强烈的自我主张和刚毅性格。不过,也有的男性虽然蓄胡须,性格却非常懦弱,缺乏个性,喜欢人云亦云。这种类型的人,多半是想将他不敢表现自我的性格,用蓄胡须的行为来进行弥补。
男人的胡须是男人个性的一种表现。男人与男人在胡须的生长方面往往是不一样的,这其中有许多遗传的因素。有的人是络腮胡,可以留出像马克思那样的大胡子;有的人是短须,适合留出两撇迷人的小胡子;有的人是髭须浓密,适合留出一部山羊胡。这些不同的胡须,可以让男人有不同的个性:有的豪迈,有的清朗,有的睿智,有的深沉,有的热情,有的凝重,有的轻灵,有的风趣。
当然,那些懒散、不重外表的人留着不清爽或肮脏的胡须,也不是什么不可理喻的事情。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一个爱整洁的人身上,你就该关心一下他了。
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指的是三国末期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要夺曹魏政权的野心,已被天下人知晓。这里要说的是司马昭的一个得力助手,叫魏舒。魏舒年少时,迟钝质朴,不爱讲话,乡里人都不看好他。他叔叔魏衡,有名当世,也不看好他,让他去守水磨房。
魏舒口不善言,但不以为意,也不因此自弃或报复、心怀别念。唯有太原王义认为魏舒是个人才,经常鼓励他,并救济许多钱财,魏舒也不推辞。到了40岁,魏舒仍不得显扬才华,只为别人做点参谋工作。后因机缘,他以凑数的身份参加一个会议,魏舒容范闲雅,娓娓而论,举座皆惊。时人推荐他到司马昭处。一谈,司马昭“深器重之”,拜为相国参军。里外小事,还不见其才华。凡有兴废大事,众人不能处理的,魏舒都能理得清清楚楚,断得明明白白,见解多出众人之上,于是世人共服。
据传,魏舒的胡须就不多,但是有“光、健”的特点。他40开外,还给人当参谋,如非大气在胸中,也许早已心灰意冷、聊度一生了。
所以,《冰鉴》中所介绍的通过胡须识人的种种标准,在实际的识人鉴人的过程中,还是需要辩证地加以理解、掌握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