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冰鉴大全集(超值金版)
1731500000044

第44章 声音(3)

讲话时声音较低,同时嘴唇两侧有唾沫,也就是口沫横飞的人,很可能是精力过剩,浪费型的人。他很可能非常注重外表而爱好名声,同时也是个喜欢矫揉造作的人,如果他的体力好,与你约定的事情一定会去实现;如果他身体不健康,他虽然夸下海口,可是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说话时嘴角歪的人,心中想的与说的通常不一致,对事物往往不会由正面去进行考察,这种人内心较圆滑。

在说话时,目光不看对方的人,表示他心中不坦然,不是心虚,就是撒谎。这种人讲话也是有气无力的。

曾国藩所言声音之贵贱尽管有其道理,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否则有失偏颇。不过,从人的话语中听出人的个性特征,倒是有可能的。

罗萱,字伯宜,湘潭人。父汝怀,道光十七年(1837)拔贡,曾任芷江学训导,候选内阁中书,以学行闻于时,著有《湖南褒忠录》。罗萱生有夙慧,工诗文书法,能传其父学。为诸生,屡列优等。倡导经世之学,领湖南诗坛风骚数十年。著名的封疆大吏贺长龄,以“家风不可及”闻名遐迩的新化邓显鹤、沈道宽对他都很器重。

曾国藩奉命办团练,招揽人才之时,“湘乡奇伟非常之士,……肩相摩,指相望”。罗萱是最早应募到曾门的人之一。传说当时每天都有百十人到营中报名,曾国藩一一召见,问询长短,稍有才能的人都留了下来。一天,曾国藩已召见多人,倦极不见客。正在似睡非睡时,忽听外面有吵声,起身向窗外一望,但见一位身材不高,只穿一件单衣的青年人(罗萱)被守门人拦住。青年人声音朗朗,气质非凡,但任凭他怎样讲,守门人仍不放行。青年人也不气馁,大有不见曾国藩不罢休的气势。正在僵持之际,曾国藩推门而出,并喊住守门人,对罗萱说:“听君的声音爽朗圆润,必是内沉中气,才质非凡之人。”遂将罗萱引入上宾之位,两人叙谈起来。随后,曾国藩立即决定让罗萱掌管书记,日常文牍往还的工作也一并交给了他。

曾国藩率湘军东下时,罗萱以亲老欲辞。但曾国藩写信请他入府,并说:“今专足走省,敬迓文旆,望即日戒涂,惠然遄臻,无为曲礼臆说所误。蟾蜍裹沙而不行,於菟腾风而万里。士各有志,不相及也。千万千万!祷切祷切!”咸丰五年(1855)曾国藩入南昌,重整水师;后进屯南康,设置楚师三局,制造弹药武器,又设船厂,建南湖水师。时年四月,罗萱随曾国藩经吴城入南康。

咸丰五年至咸丰六年间,是曾国藩处境最困难的时期。戎马倥偬,而客居江西,兵饷皆不宽足,又受太平军石达开部不时攻袭,常常是停泊船上,不用说安生休息,性命也时有不保。为了取得朝廷的信任,还必须经常奏报军中缓急。而罗萱上马操剑,下马走笔,兼具文武,形影不离,是难得的人才。曾国藩每有上疏,罗萱皆操笔如流。有时“警报骤逼,势危甚”,罗萱也“甘心同命”。罗萱还时常调节诸将之间的矛盾,使各当其意以去。咸丰六年,翼王石达开入江西,攻陷瑞、临、袁、吉、抚、建诸郡,省城孤悬。罗萱领湘军三千人攻建昌,城即破,但太平军援军忽至,都司黄虎臣战死,城未攻下。于是曾国藩又令其攻抚州,将至,又得知曾国华、刘腾鸿等自鄂援江攻瑞州,曾国藩又令他自抚州赴瑞州合攻。在瑞州,罗萱与刘腾鸿等与太平军展开了殊死战,八战皆捷,取得了瑞州战役的胜利。曾国藩坐镇瑞州后,罗萱以久在军中,遂向曾国藩乞假归湘中。

罗萱是喜欢贡献才智又不愿仕进的人。回到家乡后,本想专心读书,以写作终其生。可是,地方大员及同乡亲朋不断召其入幕,他均婉言谢绝。同治七年(1869)十一月,既是同乡挚友又很钦佩罗萱的黄润昌奉命入黔,与记名布政使席宝田会同镇压起义。黄润昌再三请求,罗萱入军营掌文案,兼理营务处。每日白天出外领队作战,夜晚笔削奏牍。

黄润昌原受曾国荃的赏识,咸丰九年(1859)被召入安徽军营。次年,在攻复安庆中,黄润昌成功地策动了程学启反叛,后帮李鸿章立足上海。咸丰十一年,又招抚皖南太平军。同治三年,因随攻金陵,加布政使衔。

黄润昌得檄令已是腊月,黔省极为寒冷,罗萱到营后随即开赴清溪。清溪是原邓子垣的军所。安营扎寨后,罗萱和黄润昌设水师,作战守,作大举进攻的准备。湘军进入黔境后,先后攻克铜仁、遵义等五郡,而南路进攻受阻。同治八年(1870)三月,黄润昌、罗萱遇伏战死。黄润昌年仅29岁,罗萱年43岁。

罗萱貌温雅,文翰流美,而性极恬淡,从军十余年,不趋安营利,亦不图仕进,至死还是个知府。著有《仪郑堂文笺注》二卷,《粤游日记》一卷,《蓼花斋诗词》四卷。

罗萱一世英名,曾国藩凭声识人果然不差。

音由心生,辨音识人

原典

音者,声之余也①,与声相去不远,此则从细处曲中见直②。贫贱者有声无音,尖巧者③有音无声,所谓“禽无声,兽无音④”是也。凡人说话,是声其散在左右前后者,是音。开谈多含情,话终有余响,不唯稚人,兼称国士;口阔无溢出⑤,舌尖无窕音⑥,不唯实厚,兼获名高。

注释

①音者,声之余也:这里所谓的“音”,如前所述细微的地方去辨别声与音的是非曲直,即差别。其实就是声的余韵。②从细处曲中见直:这里指从细微的地方可以分辨出来。③尖巧者:就是伪装虚饰的人,这种人圆滑世故、八面玲珑,行事往往小心谨慎,说话慢声细气,所以给人的感觉和印象是只有“音”而无“声”。④禽无声,兽无音:是说鸟鸣要要呢喃,绵曼而无壮气,属于“无声”者,兽吼嗽嗽突兀,粗野而不文雅,属于“无音”者。⑤口阔无溢出:口阔,嘴宽大。溢出,指声未动而气先出,说话粗声大气。⑥舌尖:指说话轻巧流利。窕:通“佻”,轻佻,即轻浮而不严肃。

译文

原典大意为:“音”是声在空气中传播的余波、余韵。“音”跟“声”的差别并不大,要从细微的地方才可以分辨得出来。贫穷卑贱的人说话只有“声”而没有“音”,显得粗野而没有文采;圆滑尖巧的人说话则只有“音”而没有“声”,给人一种虚饰做作的感觉;俗话所说的“鸟鸣无声,兽叫无音”,指的就是这种情形。一般人说话,只不过是一种声响散布在前后左右的空气中而已,只有“声”而没有“音”。谈话的时候,如果一开口就情动于中,而音中又饱含着情,话说完了声音还在空中回响,这样的人不只是温文尔雅的人,而且可以称得上是社会名流。如果说话的时候,即使口阔嘴大,但是声气不乱发乱出,口齿伶俐,却又无矫揉造作,这不仅表明这个人自身素养深厚,其人还会获得盛名隆誉。

解读

《冰鉴》要分开“音”“声”这个东西,这是比较玄虚的。开始的声音叫“声”,此后的声音叫“音”,“音”是“声”的余响,细细地加以品味,仍然是能够找出其细微的差别来的。举个例来说:一口大钟,用木棒去敲击,此时所发出的响动叫“声”,而此后钟仍在“嗡嗡”作响,这时在空中传播的就叫“音”。完好无损的钟与稍有裂口的钟声音有差别;甚至两口质地完全一样的钟也有差别,如果能够认真加以区别的话,同一口钟,不同时间敲击而对于听钟声的人来说,也会产生差异。因此,凭借声音可知道人的心性、能力。这其中不可确定的因素太多了,因此能够掌握其中真谛的人就少而又少了。我们认为,一般人是无力做到这一点的。但是,声音总能或多或少地反应出人的一些信息来。因此,我们有必要去研究,不要因为我们无力做到精益求精,可靠性不高而放弃这种探索,只是应该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从“声音”再过渡到“声”、“音”。

由于声的振频、强度不同,音在空中传播的余响效果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异,这是音色的表现。音有音高、音长、音强、音色、音质的差别,声乐是要专门研究的。

贫贱者有声无音,尖巧者有音无声。这个论断正确与否,值得商榷。有声无音,即是讲气息冲击声带,发出声响,却在空中没有什么余响,相当于是枯涩单调的声音,没有浑响效果。有音无声,指气息冲击声带,却没发什么声音,仅在空中有余响。这从物理声学上是讲不通的。因此说,仅凭声音的高低悦哑,而不与语气、语势、话语的内容相结合,是不能够正确鉴别人才的。

禽无声,兽无音。《冰鉴》以动物作类比,补充说明有声无音者贫贱,有音无声者尖巧。从事理来看,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鸟争鸣,春雨婉柔,增天地美色。百鸟齐鸣,嘤嘤婉婉,啁啁啾啾,这是悦耳动听的声音,但对行事立功的人来讲,总觉得绵曼之气有余,豪迈雄壮之气不足,这是有音无声的缘故。而荒山旷野,大漠草原,朔风劲草,丛林万千,狮吼狼嚎,野兽出没,森气弥漫,惊骇突兀,虽然豪气干云、威猛肃杀却是刚猛有余、曲折婉转之意不足,这是兽无音的缘故。用在人身上,有音无声的傲气不足,骨气不足,刚气不足,因此多为贫贱所困;有声无音的婉转不足,柔情不足,血性不足,因此多属尖巧无情残忍之辈。

人在讲话的时候,声音随空气振荡而四方传播,弥散在前后左右,以正前方为信息发射源。开谈多含情,话终有余响,这种话语谈势,是高人国士的风范。人以情为主,凡事多能兼顾情理,又不违事理,这种处世原则是一种标准,能两兼其美的人当然可以得到大家的称赞和拥护。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也就是这个意思。这种人的话,普通老百姓爱听,因为他们能从开口含情之中辨出情的真假,情绪的感染力是可以在课堂和演讲中明显感觉到的。讲话完毕,余音绕梁,荡气回肠,听者心摇神驰,久久不能停住受讲话者所牵引的思绪,这种深入人心的效果是情绪感染力的极致状态。希特勒与丘吉尔在这方面可谓旗鼓相当。希特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偶尔发现自己的声音很能感染人,因此开始了发疯似的政治煽情。丘吉尔仿佛是上帝派下来专门对付希特勒的,是他遏制住了希特勒屠杀的脚步,他同样有天生感染人的演讲才能。是他的声音,鼓舞了英国人民度过了200年来最黑暗的一段日子。

口阔无溢处,口宽阔,但在讲话时,并不漏风,先有声,后传音,声气相投,不散不乱,这是修养功底深厚者的讲话状态,反之则是粗声大气,粗俗不堪,有这样的行为态度的人自然难登大雅之堂。从江湖中冲战出来的英雄豪杰,虽然身上粗野气很重,但他们豪气干云的英雄气概占了主导,虽有草莽气,仍不失英雄本色。话又说回来、这种草莽江湖气,会在事业一步步的拓展之中,随着接触人物种类的增多,交际面的扩大而渐渐收敛,从而带有更多的文明修养气,使雄才身上多了英气,英才加雄气,如此方可称天下英雄。刘邦是如此,赵匡胤如此,朱元璋也是如此。

舌尖无窕音,虽激情昂扬,但不是口沫横飞,虽流利灵巧,但不轻浮张狂,这种人不但才智敏捷,聪慧过人,而且修养务实,厚重端庄,不但会得人帮助使事业有成,而且可以获得很好的名声。

开谈多含情,话终有余响,口阔无溢处,舌尖无窕者,是对国士高人风范讲话状态的一种描述,雅量充沛,又不粗俗,因此为天下人共仰的模范。

明成化年间,兵部左侍郎李震业已九年考满,久盼能升至兵部尚书。恰好这时兵部尚书白圭去职,机会难得。不料朝廷命令由李震的亲家,刑部尚书项忠接任。

李震深为不满,对他的亲家抱怨说:“你在刑部已很好了,何必又钻到此?”过了些天,李震脑后生了个疮,仍勉力朝参。同僚们戏语说:“脑后生疮因转项”(意指项忠从刑部转官而来),李震回答说“心中谋事不知疼”,仍然汲汲于功名,不死其心。其实李震久不得升迁,原因是因为声音的变化而影响了皇帝对他的印象。在皇帝看来,忠臣奏朝章往往能朗朗而谈,而奸臣则声音低沉而险恶,李震的声音历来沙哑而不定,给人一种不可靠的感觉。因为他素患喉疾,每逢奏事,声音低哑,为宪宗皇帝所恶,因而升官的事自然与李震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