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不要太老实
1732400000025

第25章 好口才代表一种实力(4)

《战国策》里记有这样一则“南辕北辙”的故事。说的是从前魏王欲攻打赵都邯郸,谋臣季梁知道此事,忙从旅途返回,求见魏王。他对魏王说:“我在返回的途中遇到一个男子,正赶着车向北走,却告诉我他要去楚国。我提醒他,‘若要去楚国往南走才对’,可那男子说:‘我的马是日行千里的好马。’我说:‘马是好马,可是你却弄错了方向。’那男子又说:‘我带够了旅费。’我说:‘你的旅费够了,但你的方向走反了。’可那男子又说:‘我的御夫技术高超!’诚然他具备了所有条件,可他却犯了方向性的错误。楚在南,他却向北,因此,他的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越远。大王,您身为霸者之一,刚刚获得天下的钦佩,却想仗着国富兵强而攻打赵国,你的目的是扩大领土,远播威名。但赵国并非弱小,若进攻不利,反而削弱魏国,可能从此离霸业日远矣。这不就和那个欲去楚国,却偏偏向北走的男子一样吗?”

魏王听过故事后,若有所悟,改变了原来的主意。

这里,季梁借用一个成语故事劝谏魏王不要进攻楚国,并指出进攻的结果有害无利,魏王接受了他的劝谏。

说话的大智慧:

有理不在声高。理直气和往往能比理直气壮收到更好的效果。

4、聪明人自我批评,老实人自我表扬

自我批评会给自己带来很多好处,既能取得别人的监督和帮助,又能够得到别人的谅解,最终赢得别人的认同。

但有些老实人不喜欢被人批评,更不喜欢自我批评,而是喜欢自我表扬,非但不能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好感,而且是不正确看待自己、自高自大的表现。这种人常常不做自我批评,对别人的优点视而不见,而只是高高地昂起头,好像谁也不如自己。这样的做法是为大多数人所不屑和讨厌的。

聪明人的故事:

有一次黛博拉在与自己的同事谈话时称其上司是“机器人”,结果被上司知道了,于是黛博拉给上司写了一张条子,约他抽空谈一谈,上司同意了。

“显而易见,我用的那个词绝无其他用意,我现在备感悔恨。”黛博拉向上司解释说:“我之所以用‘机器人’之类的字眼,只不过是想开个玩笑,我感到上司对我们有些疏远、麻木,因此,‘机器人’三字只不过是描述我这种感情的一种简短方式。”上司为黛博拉合情合理的解释和自我批评而深受感动,他甚至当即表态,说要努力善解人意,做个通情达理的人。

老实人的故事:

有一位在工厂从事统计工作的女性,调到某机关的第一天,就与陌生的同事大谈自己的过去,说自己如何如何行,并无意间冒出一句“像我这类人在工厂都属上上人”。结果,同事都说:“你是上上人,还调到我们这里干什么?”

·多自我批评,少自我表扬

聪明人认为自己可能会被人指责时,会以先发制人的方式先数落自己一番。因为人心是很奇特的,当对方发觉你已承认错误时,便不好再多指责。如当你有求于对方时,一开始你就说:“我这可能是无理的要求”,“我说这些话可能有点啰嗦”,或“我说的话可能过分点”。

此时,即使你说的话确实令对方感到厌烦,对方也不会因此当面指责。如果反复使用,反而更能加强效果,使对方轻易地听完你的要求,并接受你的要求。

美国心理学专家卡耐基在其《美好的人生》一书中,讲了他的一段经历:

从卡耐基家步行一分钟,就可以到达森林公园。他常常带着一只叫雷斯的小猎狗到公园散步。因为他们在公园里很少碰到人,又因为这条狗友善而不伤人,所以卡耐基常常不替雷斯系狗链或戴口罩。

有一天,他们在公园遇见一位骑马的警察,警察严厉地说:“你为什么让你的狗跑来跑去而不给它系上链子或戴上口罩?你难道不晓得这是违法吗?”

“是的,我晓得。”卡耐基低声地说,“不过,我认为它不至于在这儿咬人。”

“你不认为!你不认为!法律是不管你怎么认为的。它可能在这里咬死松鼠,或咬伤小孩,这次我不追究,假如下次再被我碰上,你就必须跟法官解释了。"

卡耐基的确照办了。可是,他的雷斯不喜欢戴口罩,他也不喜欢它那样。一天下午,他和雷斯正在一座小坡上赛跑,突然,他看见那位执法大人正骑在一匹棕色的马上。

卡耐基想,这下栽了!他决定不等警察开口就先发制人。他说:“先生,这下你当场逮到我了。我有罪。你上星期警告过我,若是再带小狗出来而不替它戴口罩,你就要罚我。”

“好说,好说,”警察回答的声调很柔和,“我晓得有没有人的时候,谁都忍不住要带这样一条小狗出来溜达。”

“的确忍不住。”卡耐基说道,“但这是违法的。”

“哦,你大概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了,”警察说,“我们这样吧,你只要让它跑过小山,到我看不到的地方,事情就算了。”

那位警察也是一个人,他要的是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因此,当卡耐基责怪自己的时候,唯一能增强他自尊心的方法,就是以宽容的态度表现慈悲。

如果我们免不了会受到责备,何不自己先认错呢?听自己谴责自己不比挨别人批评好受得多吗?你要是知道某人准备责备你,你自己先把对方责备你的话说出来,对方十之八九会以宽大、谅解的态度对待你,就像那位警察对待卡耐基和他的爱犬一样。

·夸耀自己的人是浅薄的人

老实人总爱找机会自我表扬一番,其结果,只是向别人证明了你其实没有什么可炫耀的,同时给人一种感觉:“这个人所说的话一点也不可信,别听他瞎吹。”

有一个小伙子,头脑灵活、思路敏捷,看起来确实有点儿聪明。一次他去一家大宾馆应聘。

主持面试的客户部经理,在同小伙子谈完一般情况后,便问道:“我们经常接待外宾,是需要外语的,你学过哪门儿外语,水平如何?”

“我学过英语,在学校总是名列前茅,有时我提出的问题,英语老师都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他不无自豪地说。

经理笑了一下又问:“做一个合格的招待员,还要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你……”经理的话还没说完,他便抢着说:“我想是不成问题的,我在校各门学习成绩都不错,我的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都很快,做招待员工作绝不会比别人差。”

“那么说,就你的学识来说,当一名招待员是绰绰有余了?”

“我想,是这样。”

“好吧,就谈到这里,你回去听消息吧。”

他沾沾自喜地回去等消息,可等到的消息却是不录用。

小伙子本来想自夸一番,以便获得经理的信赖,没想到结果是抬高自己,反而没给人留下好印象,失去了别人的信任。

在兔子还未倒地之前,千万别吹嘘你打死了兔子。事情未成功前就自吹自擂一点用也没有,纵然办成了也无须自夸,你需要的是谦逊而不是吹嘘。

没有谁是说话的“全能选手”

有的老实人自信过头,对自己的评价甚高,对别人的评价却过低,在任何事情上都敢发表高见,好像他什么都懂似的。尤其是一些领导者,以全才自许,把自己当成各方面的行家,凭着感觉以及一知半解的一点东西,喜欢对任何人任何事情指指点点,即使在专业人士面前也不例外。而且他的言论不容挑战。一旦按他的主张决策并出现重大工作失误,他仍不认为那种自以为是的工作方法有问题,以“交了学费”一推了事。

这种过于自负的人无疑是让人讨厌的,他们也许真的很强大,却很难得到别人的尊敬和喜欢,注定会过得很孤独。

自命不凡的人,把自己当成全能选手,一身兼有“先知”、“教练”、“裁判”、“批评家”等多种资格。

比如,当你出错正在懊恼不已的时候,他先知先觉地告诉你:“我早就告诉你不要这样做了,告诉你不要那样做了,你就是不听,现在傻了吧?”他以前对你发过这样那样的议论,其中有一句的确验证了你此时的失误。可在当时,由于他的议论太多,甚至自相矛盾,你根本分不清哪一句才是对的。

当你在埋头工作的时候,他自信地告诉你:你这样做是错的,你那样做是错的。然后他又自信地告诉你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可是如果你真的按他的指点去做的话,十有八九是劳而无功。因为他教给你的方法往往不切实际,而是想当然的结果。

自命不凡的人大多自信过度,让人望而生厌。如果你不想成为这种人,就有必要尽力回避以下列举的种种习惯。这些习惯会使人对你的智慧和人品产生怀疑,任何想要培养个人魅力的人,都应远离这些习惯:

不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经常以不悦而且对立的语气说话;

应该保持沉默时偏偏爱说话;

“我”字当头,而且经常毫无顾忌地打断别人的话;

以傲慢的态度提问题,给人一种只有他最重要的印象;

不请自来或在不适当时刻打电话,似乎他天生具有打扰别人的权力;

自吹自擂,总是试图表现得比别人高明;

不管自己是否了解,而任意对事情发表意见:

嘲笑社会上一切不合己意的新生事物:

公然质问他人意见的可靠性;

以傲慢的态度拒绝他人的要求:

指责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当着他人的面,批评部属和同事的错误;

措词不当或具有攻击性;

当场表示不喜欢,缺乏应有的礼貌;

为错误做辩解。

无数老实人之所以与成功失之交臂,重要的一点是找到了自欺的理由。像什么“如果每天不堵车,我就不会经常迟到了;现在竞争太激烈了,要是早几年我也会成为××行业的精英;如果我有××的学历我早就成为这方面的杰出人才了……”等等。每一个借口都是自欺欺人的。在某些时候与某种程度上,这些借口看起来只是拿来应付别人、推诿别人而已,可归根结底是自己拿来当作原谅自己,推卸自己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的理由。在你为自己的错误寻找借口的同时,在不经意间失去了一次机会。

·有错认错才叫会说话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在于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之后,该如何处理。做错事情之后,向人低声道歉固然必要,但有时仅靠一句“对不起”是不足以获得别人谅解的。

诚然,推卸责任是我们找借口辩解的一种方式,然而,问题不在于我们要找借口辩解,而在于我们辩解时不能太直率、太生硬。

任何人都会进行辩解。堪萨斯州大学心理学家斯尼德指出:“如能使对方感到出现目前的过失是事出有因,而且保证不再会重复,找借口辩解会消除一定的紧张情绪。”

暂时的终止辩论,偃旗息鼓,这是在论战中不慎失误,形势对自己明显不利时,你可以采取的一种暂时退却的策略。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你振作精神,调整战术伺机再战。

任何人在论战中都难免有失误,任何一方都可能遇到强劲的对手,若一方稍有不慎,就会被强敌抓住把柄击中要害。此时既不能强辩,也不可狡辩,否则你将败得更惨。为了终止已造成的失误,最好装聋作哑,不予理会。

高明的论辩家在被对方击中要害时决不强词夺理。他们或点头微笑,或轻轻鼓掌。如此一来,观众或听众弄不清其葫芦里藏的什么药。有的人理解,认为这是他们服从真理的良好风范;有的人理解,以为这是他们不屑辩解的豁达胸怀。而究竟他们认输与否尚是个未知的谜。这样的辩论家即使要说也能说得很巧,他们往往会向对方笑道:“你讲得好极了!”

公开讲话也好,与人交往也好,犯错在所难免,而有些看似不经意的错误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及时认错、及时低头,开诚布公地讲一些能让人谅解的低头话才是一种会说话的表现。

·失误不应成为原谅自己的借口

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波士顿大学曾聘请了一位十分著名的教授为传播系主任,这个教授在一次讲课时,讲了一段十分精彩的话,而这段话是他从其他地方看到的,本来他是要交代这段话的出处的,但教授刚讲完那段话,下课铃就响了,教授便下课了。

在西方的许多著名大学,要求学校的每个老师和学生不能以任何形式剽窃别人的成果,即使是老师在上课时所讲的内容,如果引用了别人的话,都必须明确指出,如果不指出,便认为是一种不诚实,是一种剽窃行为。所以,当这个教授下课后,有一个学生便向校长反映,说那个教授在上课时用了某个杂志上的话,但却没有交代出处。校长便找到这个教授核对,那个教授承认了自己的失误,便立即提出辞职。由于其他教师的挽留,最后学校决定撤销他的主任职务。第二天,这个教授上课时,第一件事就是向学生道歉。

在许多人看来,这也许是小题大做,何况那个教授并不是存心不想说那段话的出处,实在是因为下课了他没有来得及说;再说,就是这个教授说了那段话不是自己的,也不会对他有什么影响,他为什么要故意不说呢?再退一步说,即使不说出出处,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但是,学生反映了这个很小的问题,校长还是十分重视,即使知道了这个教授不是故意不做交代,校长还是撤了他的主任职务。而这个教授呢?他在校长找他的那一刻,便已经认识到自己的疏忽犯了大错。他在那一瞬间便觉得自己不配在这里为人师了,所以他立即提出了辞职。最后因为同事们的挽留,他虽然留了下来,但仍觉得错在自己,所以在第二天上课时,第一件事情就是向他的学生真诚地道歉。因为他明白,失误,不能成为原谅自己的原因。

在这件事情中,无论是那个学生,还是校长,抑或那个失误的教授,都表现出了一种对虚伪的厌恶,对诚实的追求。那个学生并不因为教授有名气便原谅他的不诚实,哪怕他并不是故意的;校长也并不因为这个教授有名气,便原谅他的失误;教授也不因为失误,便找种种借口原谅自己。其实,学生、校长和教授,所不能容忍的不是这件小事,而是不能容忍哪怕是半点的虚伪,无论这种虚伪来自有意还是无意。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容忍了无意的虚伪,便是对真诚的一种亵渎。

做人,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应该真诚,不应当虚伪,这是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

我们只有不断地清理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内心深处多一些真诚,少一些虚伪,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大写的人。我们应该向那个指出教授不诚实的学生报以敬意,我们应该对那个校长给予赞扬,当然,我们更应该向那个不因为失误而宽容虚伪的教授致以崇高的敬礼。

·道歉不仅仅是认错

与人交往,难免说错话、做错事,也就难免得罪人,有时甚至给人家带来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对此,聪明人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诚恳地向人家道歉,并主动承担责任,一般情况下,总是能得到别人原谅的。倘若你发现自己错了,又不能及时向别人道歉,甚至千方百计找借口为自己辩解,其结果不仅得不到别人的谅解,相反,还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和人格、形象上的损害,使你失去朋友、失去友谊。因此,任何人都不能小看了道歉的作用。

简单地说,道歉必须掌握两个原则:一是要诚恳,二是要及时。及时而诚恳的道歉有以下几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