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笑话中的管理学
1734000000022

第22章 读笑话,谈制度建设(2)

★耶稣对一个小孩的启发——制度的威慑性

十岁的汤姆被五年级的数学题难住了,他认为数学简直是他一生中最难的功课,他父母尝试了请家教、让同学陪读、购买CD教学片等手段,但都没有使汤姆弄懂数学题。无奈之下,汤姆的父母把他孩子转进了一所私立小学,不是普通的私立小学,而是一所天主教学校。

开学的第一天,汤姆好奇地打量着新学校的每一个地方。从学校回来后,汤姆径自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两个小时后,他只是出来吃了点饭,然后又回到了房间继续做功课。

小汤姆每天都是如此,一放学就进入房间学习功课,直到学校第一次发放成绩单。

发放成绩单这天,汤姆走进了家门,他把成绩单放在餐桌上,又径自回房去做功课。汤姆的父亲打开了成绩单,成绩单上的内容让父亲大为惊奇,因为汤姆的数学成绩竟然是A。

父亲高兴地走进了儿子的房间,他对汤姆的进步既激动又好奇,他很想知道为什么儿子会取得这么大的进步。

“是那些修女使你学会了数学吗?”父亲问道。

“不是。”

“那是课前的祷告吗?”

“不是。”

“是教科书、老师还是课程安排?”父亲追问。

“都不是。”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你学会了数学呢?”

“我进那所学校的第一天,我看见一个人被钉在了加号上面,我知道他们是玩真的。”小汤姆一板一眼地说道。

趣评

受难的耶稣使汤姆产生了“不学好数学便严惩”的联想,严惩的后果促使汤姆克服重重困难去学好数学,因为他惧怕付出接受惩处的代价。所谓慈不掌兵,员工只有明确行为与后果的因果关联,知道按照制度的规定,自己将会是不良行为的买单者,才会减少逾越制度的行为,否则,制度等同虚设。

笑话中的管理学

春秋时期,孙武拜见吴王阖闾,两人谈论起带兵打仗之道,孙武讲得头头是道,吴王对于孙武的军事谋略暗暗钦佩,但他仍想这小子会不会只是纸上谈兵,不知他实际操练的本事如何。于是,吴王便让孙武训练后宫的妃嫔和宫女。孙武选取了一百个宫女,让吴王的两个宠姬担任队长。在练兵之前,孙武把列队习练的规则讲得清清楚楚,但是由于宫女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阵势,她们笑作一团,对于孙武的命令根本就充耳不闻。孙武不得不再次明确了法纪,并特别要求两个队长要以身作则,但是习练的情况依然没有得到改善,后宫兵团根本不理会孙武的指令,两个队长更是首当其冲,笑得腰肢乱颤。孙武严厉地说:“这里是演武场,不是王宫;你们现在是军人,不是宫女;我的口令就是军令,不是玩笑。你们不按口令操练,两个队长带头不听指挥,这就是公然违反军法,理当斩首!”说罢,孙武便要武士把两个宠姬拿下,按照杀头的处分执行。宠姬被斩首后,所有的妃嫔宫女都唯令是从,再也不敢违抗孙武的命令了。

令出必行虽然看似残酷,有时候会让执行者看起来不近情意,但是一个好好先生又如何能带领出一支执行力强的团队呢?孙武对两位队长实行严格惩处,以此让其他的宫女知道违犯命令的下场,惩处所产生的威慑心理使宫女们再也不敢任意妄为了。

公司的制度章程明确规定员工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如果管理者对于违反制度的员工网开一面,没有按照制度的处罚条例进行惩处,制度也便失去了约束行为的作用。触犯制度的员工躲过了惩处,没有为自己的行为支付过代价,自然很难避免触犯制度行为的再次发生。对于没有违犯制度的员工而言,他们看到自己的同事违犯制度后却安然无事,便会对自己遵守制度的行为感到不公平,寻求公平的心理会使他们不愿意再严格地遵守制度,他们也要享受逾越制度的权益。这样的话,制度便名存实亡,空有几个条文却没有在管理实践中起到积极的作用,相应的,管理者的权威也大打折扣,高效执行的团队的建立也失去了前提保障。

维护制度的威慑性,对于违犯制度的员工实施一定的惩处,目的并不在于惩处,而是强调员工要高效地执行,否则就要支付接受惩处的代价,使制度作为悬在员工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有助于减少以及杜绝员工忤逆制度的行为的发生。

★喝酒——弃人治取法治

三个年轻人走进了一家酒吧,服务员要求他们出示身份证,因为当地法律规定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酒品。

其中的两人拿出了身份证,另外的一个在口袋里摸索半天后,只是掏出了一张图书馆的借阅证,希望服务员能通融一下。

服务员转过身去,对吧台的工作人员说:“两瓶啤酒,外加一本连环画。”

趣评

在酒吧,用法治取代人治,可以使酒吧经营者免除因违背售酒法律而受到的惩处;在企业内部,弃人治取法治,即使领导者意志无法顾及到有些领域,也不会使企业运行出现管理纰漏,以致妨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

笑话中的管理学

企业初创时,一般内部层次结构简单,人员较少,业务流程也不那么复杂,因此处于初创时期的企业往往实行“人治”,领导者的意志便是企业的法律,所有的事情都由领导者主观说了算。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发展,领导者便分身乏术,难以兼顾到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此时,领导者便需要根据企业的业务状况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规范员工的行为,明确职责,有效监督,形成一种决策科学化、流程标准化、考核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即“法治”。

有的领导者认为所谓的“法治”就是在企业内部颁布一些规章制度,因此常常制定一些规章制度让员工执行,其实这种随机性发布文件的形式并不是真正的“法治”,因为它并没有使企业内部运作真正实现规范化,只不过是“今日有问题、今日解决”的短视行为。此外,很多企业即使确立了管理规章制度,但是领导者的命令往往凌驾于制度之上,对制度规定的条款进行主观修改和解释,制度并不具有真正的权威,究其本质,这种管理方式不过是“人治”的变形,并没有真正使企业过度到“法治”阶段。

“人治”的管理方式不仅导致企业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还使企业出现职能不清、执行力差、业务流程不畅和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法治”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只有通过法治建立高效的业务流程、科学的决策机制,才能有助于企业以较高的管理水平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企业实施法治是一个渐近的过程,在企业实现管理规范化、业务系统化、规章制度体系化并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以业务流程的重组、优化和固化为前提,即把企业随意性的业务模式确定并固化下来,并根据确定和固化的成果制订规章制度,据此所建立的“法治”体系才是真正有效的。

★深夜推车——路径依赖原理:制度的惯性

由于受到经济危机影响,几个德裔犹太人(犹太人中法律观念最强的,就是德裔犹太人)的家产瞬间变成泡沫,他们居无定所,只好把一个报废的火车车厢当作临时住所。

一天晚上,这几个德裔犹太人在寒风中颤抖地推着车厢,一个德国人看到这一幕,不解地问:“你们为什么要推车厢呢?”

“因为有人要上厕所,”冻得瑟瑟发抖的犹太人说:“车厢里写着‘停车时禁止使用厕所’,所以我们只好不停地推动车厢。”

趣评

制度虽然最初是外在的强加的约束,但经过时间的积累,制度便渐渐成为内化的约束,促使人们不自觉地维护制度,哪怕此时不具备应用制度的前提条件。

笑话中的管理学

道格拉斯·诺思是美国的经济学家,他是第一个提出制度的“路径依赖”理论的学者,他由于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规律,从而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某一路径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往往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在企业的制度和文化层面,好的路径会对企业起到正反馈的作用,通过惯性和冲力,产生飞轮效应,企业发展渐渐地进入良性循环;不好的路径会对企业起到负反馈的作用,就如同厄运循环,企业可能长期处于某种无效率状态下,由于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而最终导致企业发展停止。

关于“路径依赖”有一个有名的实验——

实验人员将5只猴子放在一只笼子里,笼子的中间吊着一串香蕉,当猴子伸手去拿香蕉时,便会有高压水浇在所有猴子的身上,直到所有的猴子再也不敢去拿香蕉。

一段时间后,实验人员用一只新猴子替换出笼子里的一只猴子,新猴子兴奋地伸手去拿香蕉,其他的四只老猴子担心受到惩罚,便把新来的猴子暴打一顿,直到新猴子服从“不得拿香蕉”的规矩。

实验人员继续逐个用新猴子替换曾经受到高压水惩罚的老猴子,最后笼子里的猴子都是不曾受过高压水惩戒的猴子,但是他们谁也不敢去碰香蕉。

虽然后来高压水不再对猴子实施惩戒,但新来的猴子却始终固守着“不许拿香蕉”的制度,这就是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效应。

企业的文化和制度也遵从“路径依赖”原理,一旦它们在员工群体中产生了深入人心的力量,他们便会在往后的工作中维护和强化这种约束,直至企业所有的员工都奉行同样的准则。“路径依赖”原理对管理者的启示有两点:其一,在订立制度初始,尽量确保制度的无懈可击;其二,当制度发挥效用的前提条件不成立时,也就是环境的变化使制度造成发展阻碍时,管理者一定不要抱残守缺,而是对制度做出有针对性的修改。

★驾驶员和猪——谨防号令不明

在高速公路上,警察拦下了一辆小货车,因为他发现驾驶员的旁边坐着一只猪。

“你怎么能让猪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呢?”警察惊诧地问。

“难道不可以吗?”驾驶员困惑地问道。

“当然不可以,你这样做,是要罚款的!”

“请你通融一下吧,我真的不知道有这样的规定。”驾驶员以近似哀求的语气说道。

“你要去哪里?”警察话锋一转。

“上海。”

“好吧,这次我不罚你,不过你到了上海以后,必需马上把这只猪带到动物园去。”

“是,警察。你放心吧!”司机对于警察的要求连连答应。

两周后,这位警察再次在高速公路上拦下了那个司机,因为仍有一只猪坐在他的旁边。

“两周前,我不是告诉你到了上海之后把这只猪带到动物园吗?”警察生气地责问。

“是啊,我确实把它带到动物园了,我们玩得很开心,所以我这次准备带它去苏州园林。”

趣评

角色与职责的不同使驾驶员对警察的指令产生了错误的理解,导致驾驶员的行为结果与警察的命令要求背道而驰,如果警察的表述更清晰一些,或许驾驶员的那只猪便不会与警察再次狭路相逢。

笑话中的管理学

管理者作为制度的主要执行者,通过发布命令对员工实行奖惩,但是,有的管理者在发布命令时,由于命令旨意模糊,传达的信息常常使员工产生误解,以致员工对制度履行的结果与管理者的初衷严重不符。比如,员工A在与合作公司进行谈判合作时,由于遗忘了最重要的合同文件,结果被竞争公司捷足先登,公司前期所做的努力完全前功尽弃。针对员工A在工作中的失误,管理者对员工说:“看来你根本不具备担任领导这个项目小组的能力,为了保留面子,你明天到我的办公室自己告诉我怎么善后。”第二天,员工A到了管理者的办公室:“在我去见合作公司之前,小D忘了把合同交给我,他确实有重要失职行为,但小D刚刚毕业不久,开除他确实有些伤他的自尊心,不如扣除他这个月的奖金吧!”管理者本来是希望员工A能负荆请罪,结果他歪曲了管理者的本意,反而把罪责放在小D身上,完全忘了自己身为项目小组主管的责任和义务。

管理者有时候责怪员工蔑视自己的权威,没有安全按照自己指令的内容去做事情,其实有时候问题并不在于员工的故意违背,而是员工歪曲理解了管理者的号令,结果导致行为与号令的背离。管理者从自身的思维逻辑出发,认为以间接的方式阐述自己的命令,既能保全员工的面子,也会增加员工的自我悟性。但是管理者与员工对制度的理解常常不处于同一个层次,员工看待问题的视野往往异于管理者,他们有时候并不能完全领悟管理者言语背后的内涵,就像在一片浓雾中去找寻管理者言语的真正解义,增加了诸多干扰因素,不能领悟员工指令的内涵。

号令严明既能维护制度的权威性,也会节省执行制度的时间成本,因为管理者所下达的命令应该清晰、易懂,这样员工才会准确无误地去执行,提高工作的效率。

★不划算——制度要规避人性的弱点

汤姆带着一个大包袱上了电车。

“你的票3分,行李6分。”售票员说。

汤姆打开了包袱,说:“约翰,出来吧,把你当‘包袱’更不划算。”

趣评

制度是维护组织秩序、保证实现组织利益的有效工具,制度只有规避人性的弱点,才不会使人性为追求私利找到可趁之机。

笑话中的管理学

某个殖民帝国曾经把流放的犯人运往某个岛屿,主要由一些私人船主啦承担运送犯人的任务,最初,政府按照上船时的犯人人数付给船主费用。很多船主们为了牟取暴利,总是争取一次运送尽可能多的犯人,在运送途中克扣犯人的食物,甚至虐待犯人,导致运送途中犯人的死亡率最高时可达94%。

对于这种不人道的做法,该国政府及时改变了付费规则,他们放弃了以前的方式,按照活着到达岛屿的人数付费,结果,船主都变得“仁慈”起来,为了保证尽可能多的犯人活着到达目的地,他们悉心照料犯人,违反人提供足够多的食物,而且,很多的船主还聘请随船的医生,使犯人的死亡率一度降到1%。

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是人的本性,制度为个人追求利益的行为形成约束,但是如果制度没有规避人性的弱点,便会诱使员工以危害组织利益的方式谋取个人利益,无形间,使制度成了不良行为的纵容者。比如,一家公司为加班员工提供高额加班费,结果导致员工形成了“磨洋工”心理,故意在工作时间降低工作的效率,以便把工作放到非正常工作时间完成,从而获取不菲的加班费用。

因此,管理者在设立制度时,应该仔细推敲一下,看看制度是否存在一些纰漏,反而使人性的弱点找到了施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