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老板沉思录
1735000000044

第44章 “技术狂人”王传福(1)

王传福语录:

1.比亚迪计划在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的汽车生产企业,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

2.中国想成为制造大国,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汽车工业,是名不副实的。作为中国民族汽车制造业的一员,如果不能在这个领域内改变目前落后的民族汽车工业现状,我们将羞愧难当。

3.作为企业家,我的天职就是为企业的投资者带来投资回报,为企业扩张市场份额获取利润。当我发现汽车业这块中国市场潜力最大的蛋糕之时,我冲上去都嫌慢,我要扑过去!

4.在市场管理上,我们特别强调信息流,要努力做到单纯,最简单的就是市场和研发在我个人身上合而为一!我不认为管理一个企业很麻烦,只要把研发和销售抓住,企业再乱也乱不到哪里去!

5.利用好中国的高级人才和低级人才,让其淋漓尽致地发挥,才是“中国制造”的真正优势。

6.做汽车,还是要用我们的人力优势击垮竞争对手。因为汽车的绝大部分工序还是靠人去做的。中华民族的勤奋和吃苦耐劳,决定了我们必将成为世界第一。

7.我相信这个产品可以改变世界汽车产业的格局,甚至可以把国际油价打下来!而且在电动车时代,发动机与变速器都将成为过去时。

8.一种新产品的开发,实际上60%来自公开文献,30%来自现成样品,另外5%来自原材料等因素,自身的研究实际上只有5%左右。

9.我们大量使用非专利的技术,非专利技术的组合集成就是我们的创新。知识产权要尊重,但可以回避。

王传福简介:

2009年9月28日,胡润研究院公布了“胡润百富榜”的名单。王传福以财富350亿元成为中国首富;43岁的王传福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人称“技术狂人”、“汽车狂人”。他的财富较去年增加290亿元,排名从去年的103位上升到今年的第1位。

王传福,1987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获硕士学位。于1995年创立比亚迪,拥有充电电池、手机产业。

比亚迪于2002年在香港主板上市,王传福拥有27.83%的股份,市值1200亿元,他所持有的是内资股,不能完全流通,在此胡润研究院将内资股与H股的价格按照1:1计算。

2003年1月,全无汽车生产经验的比亚迪以2.96亿元收购秦川汽车77%的股权。同年8月,王传福宣布投资20亿元,在西安建立年产电动汽车20万辆、零部件10万套的生产基地。

在上项目上,国内的许多企业盲目追求现代化,往往不切实际地花大价钱引进国际领先水平的生产线。相比之下王传福有他的独到之处,他从头到尾都是自主开发研制产品。不仅如此,他在工艺、原料和质量控制、降低成本等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在镍镉电池领域站稳脚跟之后,王传福便开始研发蓄电池市场具有核心技术的产品镍氢电池和锂电池。为此,他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最先进的设备,搜索最前沿的人才,并建立了中央研究部。当时锂离子电池是日本人的天下,国内同行不相信比亚迪能搞成,据说王传福当时在业内受到了嘲笑,但他始终相信这是机会。最后他成功了。

随后,王传福专门成立了比亚迪锂离子电池公司,这一决定在今天已经结出硕果。根据《日经电子新闻》的统计,目前比亚迪在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领域仅排在三洋、索尼和松下之后,成为与这三家日本厂商齐名的国际电池巨头。

2008年巴菲特以18亿港元认购比亚迪10%的股份。在2009年的巴菲特股东大会上,巴菲特称王传福是“真正的明星”。

目前,比亚迪的生产规模达到了日产镍镉电池150万只,锂离子电池30万只、镍氢电池30万只。60%的产品外销,手机领域的客户既包括摩托罗拉、爱立信、京瓷、飞利浦等国际通讯业巨头,也有波导、TCL、康佳等国内手机新军,而无绳电话用户包括伟易达、松下、新利等行业领导者。比亚迪一跃而成为三洋之后全球第二大电池供应商,占据了近15%的全球市场。

★第一节:技术派的胜利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手机、电脑也步入了寻常的百姓家。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也逐渐进入了我们的家庭。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技术产品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曾几何时,技术为王的时代突然来临,以专利为砖瓦,微软、GE、丰田、诺基亚、索尼、三星等世界级的企业在中国做到了“挟技术以令诸侯”的局面。他们在中国建立起一座座坚固城堡,并声言:谁若攻城,必先付出代价。

他们的技术让中国的企业家仰视并不得不相信:技术几乎是无法逾越的“天堑”,掌握在别人手里的专利犹如一把牢固的锁。“技术恐惧症”也弥漫于中国实业界的上空。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们一边慨叹着“实业悲歌”,一边聪明地转战更加暴利的领域。段永基、尹明善、梁信军要联手去非洲开采金矿,刘永好、鲁冠球、李如成更热衷于银行证券公司的股权,康佳、波导、海尔投身房地产……

而在王传福的身上看不到大多数本土企业家常有的“技术恐惧症”。王传福是一个技术派企业家,王传福以技术立业,以技术扬名。这个看上去内向而朴拙的安徽人获得过物理化学学士。1995年,从做证券的表哥手中借到250万元,他一头扎进手机电池行业。从镍电池到锂电池,比亚迪从容不迫的赶超,一度令索尼、三洋等行业大佬儿恐惧。正当人们为王传福在电池行业咄咄逼人的态势惊叹时,他又一头挤进竞争白热化的汽车业。如今,有人说比亚迪是丰田汽车未来的真正对手。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王传福都更像一名对技术高度痴迷的工程师,而非企业家。不论是在电池、手机部件,还是汽车领域,他经常会在设计部门负责人的办公室里一呆就是一天,对各种技术难题展开讨论,而且他的思维能在各种产业间时时切换,甚至彼此融之火习。

他不喜欢穿西服,因为天天要和工程师、现场工人打交道,穿西服让他感觉不舒服,会增加距离感。他喜欢穿纯棉夹克式工作服,这种纯棉夹克式的工程师打扮和对技术的投人与偏好,在比亚迪二十多个事业部的负责人身上一以贯之。他希望员工对工作抱以极度投人和认真;他喜欢和自己的工程师们一块儿踢足球、瓤车,他不会打高雅的高尔夫。所以,王传福与众多的企业家相比,他显得有些“另类”。

有人评说,王传福蔑视现有的商业秩序和游戏规则,“他信赖年轻的工程师胜过资深的欧美技术专家,他认为什么都可以自己造,而且造的比高价买的更管用,他觉得技术专利都是‘纸老虎’”。

的确,王传福改变了中国企业家的形象。那些在全球产业分工链条上苦苦挣扎,为了获得一份低端打工仔职位而不断压低身份,不惜血本甚至自相残杀的人群中,终于走出来一位“技术派”领军人物,以拆解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为己任,狂热追求技术创新,并组织起了一支真正能征惯战的本土化的技术研发和制造队伍。

1995年起步的王传福,自称是创业环境决定了企业日后的发展路径。知识分子纷纷下海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那是制造“大款”的时期;可当他创业的时候,市场已经供过于求,洋品牌高高在上,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发生。

于是,他从自身所长出发,选择了技术派的道路,与同城的老大哥华为一样,通过拆解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确定自己的核心技术。

技术壁垒是非关税壁垒的一类,它以技术为支撑条件,即商品进口国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检验程序以及包装、规格和标签标准等,提高对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保障国家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

技术壁垒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合理性。设立技术法规、标准及检验程序,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及消费者利益,因而有其合理的一面。WTO的有关技术壁垒协议并不否认各国技术壁垒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只是要求技术壁垒不应妨碍正常的国际贸易,不得具有歧视性。

复杂性。技术壁垒因其涉及的技术和适用范围的广泛性,使其比配额、许可证等其他非关税壁垒形式更为复杂,而WTO允许各国根据自身特点如地理及消费习惯等制定与别国不同的技术标准。因此,要证明技术标准是否妨碍正常的国际贸易并不容易。

隐蔽性。技术标准过高,检验程序过严,都可以影响国际贸易。要区别一项技术标准或检验程序是否合理往往比较困难。技术壁垒因其合理性和复杂性而具有隐蔽性,不容易遭到其他国家的报复。这是各国愿意利用技术壁垒的主要原因。

灵活性。不断发展的技术和技术壁垒多样化的形式为灵活运用技术壁垒提供了条件,技术壁垒也较其他关税壁垒更容易实施。

“我们从不对核心技术感到害怕。别人有,我敢做,别人没有,我敢想。比亚迪每个单位遇到问题,我们都会说,你解决不了,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你缺少勇气。”比亚迪一位副总裁这样解释他们的企业哲学。

王传福的看法更实际。针对中国企业普遍面临的“技术恐惧症”,他说,这种恐惧正是对手给后来者营造的一种产业恐吓,他们不断地告诉你做不成,投入很大,研发很难,直到你放弃。汽车?说穿了不过就是“一堆钢铁”。

王传福还曾说:“想和别人竞争,还要走别人走过的路,那就是自寻死路。你和别人一模一样的打法,你凭什么打赢。所以,必须‘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你把人仅仅看作劳动力,他就只能打工。而你把人看作创造者,他就是设计师。比亚迪的企业战略,其实从根本上就是要破除中国人力资源只能走廉价、低端路线这一迷信。

在比亚迪成立之初,日本企业不相信他能造出更好用、更便宜的铿电池,他成功了;大行分析师和基金经理们不相信他能在汽车产业活下来,结果比亚迪的F3成为销量最快超过10万辆的自主品牌汽车。

在王传福看来,中国的工程师创造力是最棒的,因为他们总是工作第一,享受在后。“我觉得中国企业家很幸运,上帝照顾了我们,把这么优惠的东西放到我们这边来。而我们过去只懂管工人,不懂怎么把工程师组织起来。”

他强调,利用好中国的高级人才和低级人才,让其淋漓尽致地发挥,才是“中国制造”的真正优势。

比亚迪的“制造秘诀”,是“半自动化加人工”,也有人称“小米加步枪”。在日本、欧美,工业化意味着大机器制造,尽量减少人工。经过比亚迪改造的“中国特色工业制造”,却是“人海战术”,或叫工程师制胜。“比亚迪制造模式”不但大幅降低了成本,而且将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工艺改进自始至终地融入到了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他们发现,“半自动化人工”的准确率并不比全自动化低,而且避免了批量加工出错后的大规模召回难题,它可靠又灵活。

比亚迪更可贵的是,对人工和技术研发的极度推崇,他们格外注重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能力”。只要客户提出要求,他们就能提供从方案设计到最终生产一站式服务。王传福说,代工只是比亚迪的一种服务,背后卖的是零部件,卖我们自己的技术。

王传福信赖年轻的工程师胜过资深的欧美技术专家,他认为什么都可以自己研制,而且研制的比高价买的更好用,他宁愿垂直整合也不肯分工外包。

早在几年前,比亚迪组织500人的研发团队,开始了铁电池的研发攻关。经过上万次试验和测试,比亚迪成功研发出电动汽车专用的铁电池,取名为“ET-POWER”。比亚迪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它代表了比亚迪在电池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其中E表示环保和电力(environment和electric),T则表示技术(technology),power则表示动力和能量的意思,比亚迪以“ET-POWER”来命名新汽车动力技术,取意未来科技、未来汽车动力的含义。

据了解,与传统的镍氢电池和锂电池相比,比亚迪开发的铁电池有先天优点:全球铁资源充裕,铁比镍、锂金属更便宜,加上其环保性,不会造成如镍氢电池和锂电池丢弃所产生的污染。

王传福被称为“技术狂人”。他带领的这家深圳公司白手起家,13年中建立了涉及电池制造、手机配套、汽车等领域产值约200亿的高端制造企业。

王传福—一个土生土长的工程师,在深圳远郊的一片土地上,沉静地树起了一面大旗,用他的新思维捍卫着中国技术派企业的价值与尊严,用他的智慧向世界证明:中国人一样可以。

★第二节:“技术狂人”构筑核心技术

王传福曾说“制造业一定要掌握核心的技术”。

“我们的净利润都是20%以上。我们是一个制造业,但毛利都是在50%。就是一定要掌握核心的技术,然后再利用中国的优势(低成本制造),有这两点,不管是什么行业都可以做到行业的老大。民营产业不太需要公众的品牌,一样可以获取很高利润,因为我们掌握了核心的技术,掌握了非常非常高层次的产品的开发,和中国的劳动力。”

王传福强调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并将其分解,把成本压到最低限度:大量采用非专利技术,并迅速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一种新产品的开发,实际上60%来自文献,30%来自样品,另外5%来自原材料等因素,自身的研究实际上也就5%左右。”这种做法,至少理论上能使比亚迪既不沦为国外品牌的下游组装线,又避免牵涉知识产权问题受制于人;不仅自己开发产品,更开发设备和生产线。

比亚迪公司从成立起,就专门设立了中央研究部、设计室以及技术部,专门负责二次充电电池生产设备以及生产工艺的研发。到目前为止,比亚迪公司60%的生产设备系自主研发,汽车的这种做法完全是从电池生产中移植过来的。

成本降低是这种做法的一个作用,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作用是,正如比亚迪公司第15事业部总经理罗如忠所言:“我们做汽车,没有一汽、二汽几十年的积累,资金方面也不如合资汽车公司雄厚,如果什么都像其他企业那样拿钱去买,做电池挣的那点钱早就花光了。如果开始就像同行那样做,我们连采购谈判的专家都没有,更谈不上把系统做好。但是我们按照‘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原则实在地做项目,通过一个项目可以培养出一支专家队伍。汽车检测中心的建设和汽车仪表、空调、SRS等项目就是最生动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