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奇试图从一家公司发生重大变化时及早掌握信息,从而决定是否投资于这只股票。
一般来说,从一家公司发生变化到这种变化反映到股价上来,往往有1个月到3年的间隔。林奇希望抢在人先,利用这个间隙做买卖。林奇除了经常找所投资的公司经理通话以外(这要比财务报告出来后再分析,在时间上更有利),另外一项为大多数优秀的投资者所欣赏的策略就是询问管理人员对竞争对手的看法。如果某公司管理人员对竞争对手进行严厉批评,那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参考价值;然而,如果管理人员对竞争对手赞誉有加,那就值得注意了,林奇说不定会投资该公司的竞争对手,因为没有人比竞争对手更了解一家公司,它得为创设新产品、占领市场份额与这家公司天天斗争。有一次林奇访问联合旅社,他被公司管理人员对他们的竞争对手拉克塔汽车旅馆所怀有的尊敬深深触动,第二天,他就迫不及待地与拉克塔汽车旅馆的高级管理层通了电话,过了不久他又亲自前去造访,然后在3周的时间里,他把麦哲伦基金总资本的3%投资于该公司。
向公司经理们打听他的公司以外的情况还有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关于它的供应商或消费者的投资观念。例如,建筑工人们认为销售比通常认识的行情要好,这就会促使林奇开始考虑森林产品、水泥、石膏或其他建筑材料。不过,林奇同时也指出,跟你交谈的人对行情真正了解的程度深浅将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一家钢铁公司的老板说将迅速改善工厂的状况,这是个可靠的信息。但如果他说纤维光学业务将有重大进展,那你最好应当到相关业内人士那里寻求证实。然而很奇怪的是,投资者们很容易地就被并不掌握真正秘密的不同产业的头面人物所引诱。
林奇当然也要阅读大量的研究报告,但仅仅只是纸面上的东西是不足以让他信服的,通常只有亲自走访过的公司,才会有机会纳入他的投资视野。身为手握巨资的基金经理,林奇一直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家上市公司之间,他每月至少要走访40~50家上市公司。他认为亲自造访一些自己认为值得花时间实地考察的公司,能为他的投资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信息材料。
在《战胜华尔街》一书中,林奇提到,1982年在回答电视台主持人什么是他“成功的秘密”时曾说,“我每年要访问200家以上的公司和阅读700份年度报告”。不管怎样,数量够惊人的。林奇不仅调研美国的上市公司,而且还到海外去寻找好股票,他曾坦承,“除了约翰·坦普,我是第一个重仓持有国外股票的国内基金经理”。在1985年9月中旬的一次国际调研活动中,林奇花了3周时间调研了23家上市公司,收获颇大。他在瑞典去了该国最大的公司沃尔沃,而瑞典唯一的一个研究沃尔沃汽车的分析员竟然没有去过该公司。当时,沃尔沃的股价是4美元,而沃尔沃每股现金已高达4美元。林奇的妻子卡罗琳也到了欧洲,但他俩却不能同去威尼斯,因为那儿找不到一家值得拜访的上市公司。林奇的痴迷劲可想而知。
结婚20年,林奇只度过两个专门假期。他曾对约翰·雷恩回忆是如何度假的:“我去日本,花了五天的时间考察公司;在香港见到卡罗琳,于是我们在中国逗留了两三天;然后我考察曼谷的公司,又在曼谷观光;接着我飞往英格兰,在那里花了三四天考察公司。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卡罗琳肯定不会认为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林奇通常一天要接到几十位经纪人的电话,每10个电话中他大约要回复2个,但一般只交谈90秒钟,而且还好几次提示一点关键性的问题。
他和他的研究助手每个月要对将近2 000个公司做一遍检查,假定每个电话5分钟,这就需要每周花上40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