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交际三十六计大全集(超值金版)
1736000000030

第30章 换位沟通利滚利(1)

换位移情才真诚

古希伯来有一个国王叫所罗门,他是个令后世敬仰的“有道明君”,传说他也是有着某种神秘力量的传奇君主。关于他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一次,有一对老夫妇闯进来。老翁讲他想要离婚,所罗门问:“为什么?”老翁讲出了若干个理由。所罗门边听边点头,最后说:“是的,你是对的,你们应该离婚。”话音未落,老妇人强烈反对,说绝对不同意离婚。所罗门问她理由,她的“理由”比老翁的还要充足。所罗门同样边听边点头,最后说:“是的,你是对的,你们不应该离婚。”国王身边的大臣见国王如此断案,忍不住站出来反对说:“大王,你不应该这样断案,你这样断案是不对的。”所罗门同样边听边点头,最后说:“不但他们是对的,你们也是对的,确实没有如此断案的,尤其是作为一个国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交往中“换位思考”的重要。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要把自己设想成别人,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多时候甚至需要暂时抛开自己的切身利益,去满足别人的利益。其实,利益在很多时候是互相关联的,你能考虑别人的利益,别人也会考虑你的利益。

在西方,所罗门王被视为智慧的象征,他在断案时,不仅用心地倾听,而且在听的同时把自己想象成对方。所以,他得出的结论,都是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的结果,这就是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有智慧的人所共同具备的素质。

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理解力的。一个人只有具备习惯于换位思考的素质,具有过人的理解力才能去理解平时所无法理解的东西。而对方也才感觉到自己被尊重了。这样,人家才愿意与你交流与沟通。

美国的开国元勋杰菲逊有一句名言:“也许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一定举双手维护你说话的权利。”

换位思考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移情”,去“理解”别人的想法、感受,从对方的立场来看事情,以别人的心境来思考问题。当然这样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

有时我们以为别人遇到了痛苦的事,我们就该安慰他,以为这样会抚平别人的创伤。而实际情况却不一定那么简单。

郑女士的丈夫忽然心脏病发去世了。料理完丧事,她疲倦且悲伤地回到家后,就开始面对亲友的关切询问:“他是怎么死的?”“你怎么没有及时呼救?”“之前你们夫妻吵过架吗?”“天哪,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你要母兼父职,好好照顾小孩!”诸如此类。

这些人的出发点当然是关心,但对处于情绪低潮的郑女士来说却造成重大的伤害。后来她看到“来人”,就害怕起来。“我最需要的,是沉默的体谅,但却没有人给我。”她说。

事怕翻身调个儿,如果这件不幸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这些亲友是否愿意听到他们对郑女士说的这些话呢?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很想帮助别人,但是帮助别人只有好心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体谅别人的能力。即使安慰也是需要技巧的。有时我们太急着给予我们的观念、判断和看法,却忘了输送真正的温暖;太急于知道自己想知道的,却忘了别人的伤口还没好。

换位思考不但需要转换思维模式,还需要一点好奇心来探求他人的内心世界。

换位思考就要做到设身处地。真正的换位思考必然是一个“移情”的过程,要从内心深处站到他人的立场上去,要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他人。但不幸的是,许多人的换位思考却缺少了“移情”这一个根本要素。他们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别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场上去想别人“应该”有什么想法和感受,或是想当然地假设一种别人所谓的感受。这样的换位思考,其实仍局限于自己设定的小圈圈之中,绝对无法体验他人真正的感受和思想。

换位思考,沟通没烦恼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它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它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

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难免会把别人所遇到的很严重的问题,看得如此地轻巧。因此,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可以使我们更理解人、宽容人,从而有助于更好地沟通和合作。当我们与人交谈时,利用换位思考,可以收到很好的交际效果。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怀和帮助。所以,站在对方角度,找到对方需要关心之处是交际中一个永远受欢迎的话题。

有一位女记者,曾与伊丽莎白女王在鸡尾酒会上做过简短交谈。一开始她就问女王,昨天是否在风雨中视察过铁矿,这使女王十分惊讶。

原来,女王外衣染有红褐色的矿屑,经女记者提醒才发觉。

由于女记者的交谈从关心女王的话题开始,自然引起女王的好感,使得这次交谈气氛十分融洽,交谈也因此获得了成功。

有些会劝人者,常常选择一些与被劝者经历类似的话题来开解对方。对方听后,心里一定会暖融融的。

如果不注意换位思考,只想着自己如何达到目的,却不顾别人感受,则往往会使交际陷入不快。

交谈的话题有若干“禁区”和“敏感地带”,因此会话中也应当小心避开。比如同不幸者忌谈他遭受不幸的往事,甚至旁人的不幸,也会引起不幸者同病相怜的痛楚;同残疾人士的亲属交谈,最好不要提起他家庭中那一位残疾人,或与之有关的事情,等等。

在商场往来中,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更能斩获丰盛。

“虽然我们公司很想升级电脑,但最重要的是费用上的考量。”客户对电脑销售说道。

面对客户的犹豫,这位电脑销售代表这样说:“我也是站在贵公司的角度考虑的。谁不想省成本呢!所以我才会提这样的建议,让贵公司使用升级电脑,不仅处理速度快,又可以搭配更多应用软件,让人事费用和其他业务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从长远来看,贵公司反而可以省下更多经费。”

对方一听到可以省更多费用,便立刻答应签约。这单是他们公司签的一笔大单。

这位电脑销售没有直接反驳对方的“考量”,而是接受对方的思考,替对方考虑,结果一笔买卖就这样因为站在对方角度考虑而签成了。

换位思考,也可以运用在职场中。每个公司多少都会有比较顽固或激进的员工,这时,身为上司的你就可以对下属说:

“你的意见我非常赞成,我也愿意支持你去做。只是,只要有任何差错,我这个支持者就会受到批评,甚至要扛下责任,到时候,恐怕没人敢再支持你了。”

这些话里有话,意思是请下属站在你的角度为你考虑一下问题。激进的下属一想到会连累你,就会静下心来反省自己;或者,对自己很有信心的下属,在执行这件你支持他的任务时,会特别小心,以免失去你这个唯一的支持者。

面对别人的错误时,我们往往只从需要批判错误的角度考虑问题。但,这就对吗?先看看下面这个故事再作判断吧。

一次,大家要砸死一个行淫时被抓拿的妇人。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在场的每个人都问心有愧,最后谁也没有砸她。

为何所有人在耶稣的这个问题前变得不敢动手了呢?因为没有一个人有动手的资格——只要想到自己原来也有可能犯错,他们就能同情那位妇人了。

即使最没本事的人,在责备别人时往往也能够大发议论;即使再聪明的人,在对待自己的缺陷时往往也糊涂。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就得学会换位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行为的“轨道”。

换位思考,学会宽容理解别人的错误,能够使你在交际中变得有亲和力。同时,那些被你宽容的人,会对你心存一份感激。这种感激难保日后不会转化成报答你的动力。

为对方着想,替自己打算

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以为只有满足自己的利益之后再去考虑别人的利益,这样才是赚,岂不知别人早就看穿了你的为人,而不愿意与你合作了。所以不论从事任何职业,不论面对任何人,我们都不要急着考虑自己的得失,而要先考虑一下对方的利益,有的时候帮助了别人就是帮助了自己,机会往往就藏在我们看不到却又触手可及的地方。

万先生到一个家具商场去推销一种产品,一开口就吃了“闭门羹”。商场经理的拒绝使万先生十分尴尬,但他还是笑了一下,说:“没关系,那我就当您的一个顾客吧。”经理对此不能不表示欢迎。

看过商品之后,万先生指着一种优质的进口床褥问商场经理销路如何,经理不由叹气道:“一般,顾客对一种新品牌总有个认识过程。”

万先生给他出了个“点子”:在楼梯口放张床褥,再在旁边迎门立一块告示牌,上而写着:“踩断一根簧,送您一张床。”经理将信将疑地照办了。结果,顾客进店先到床上蹦跳成为该商场的一道风景,人们闻风而来,争相蹦踏,笑声不断,接下来的经济效益可想而知了。后来,商场经理专门宴请万先生并主动表示愿意在商场销售他的产品。万先生遭受拒绝,大可以一走了之,但他反而不计前嫌,替经理考虑,为商场经理解决了难题,最终,他也解决了自己的产品问题。

人际交往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先替对方着想,再为自己打算。一个人如果事事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常常会说这个人很自私,鄙视其为人,自然就会很少与之来往。相反,如果一个人事事都为他人着想,那么我们就会敬佩他的为人,乐意与他来往。思己及人,为了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为对方着想。

处理人际关系就像钓鱼一样,你希望得到一个朋友,或者一个客户,你首先要考虑的是:他们喜欢什么?你有什么可以满足他们?靠什么把他们吸引到你身边来?想要钓到不同的鱼,就要投放不同的饵。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高级将领依特·乔奇曾经说过:“如果希望身居高位,那么就应该明白钓鱼的原理。从鱼儿的愿望出发,放对了鱼饵,鱼儿才能上钩,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不同的鱼要使用不同的鱼饵,如果你一厢情愿,长期使用一种鱼饵去钓不同的鱼,你一定是会劳而无功的。”

这的确是经验之谈,是智慧的总结。有些人只想着自己,不顾对方的感受,心目中只有“我”字。为什么这么多的人喜欢“我”字当头呢?这个孩子般的想法,是不近情理的,是不成熟的表现。当然全然不顾自己的感受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满足自己的需要,达成自己的目的是人之常情,可是如果你事事都抱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念,变成一个十足的利己主义者,那么你就会对他人漠不关心,那你也就不要奢望别人对你关怀备至了。

卡耐基说:“世界上唯一能够影响对方的方法,就是时刻关心对方的需要,并且还要想方设法满足对方的这种需要。”

其实满足对方的需要并不需要你付出很多,有时候只要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就可以了。比如说你不希望别人做某件事的时候,不一定非要义正严词地正面表态,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进行禁止。如果你不想让你的孩子吸烟,你不需要对他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你只要说“如果你吸烟,你就不能进篮球队”之类的话。而进篮球队正是你的孩子希望获得的成功,因此他会很自觉地放弃吸烟的念头了。

有的时候,人们越是想着自己的利益,越是不能实现目标。若是从对方的利益出发,多考虑对方的想法,看似很难完成的事也许会轻而易举地做到。

有一次,爱默生和他的儿子想把一头小牛赶进牛棚,可是父子俩都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只想到自己想要的,却没有想到那头小牛想要的。爱默生在后面推,儿子在前面拽,可是那头小牛也只想自己想要的,所以怎么拉它都不肯离开草地。

这一幕被女佣看见了。这个女佣不会写书,也不会写文章,可是她却知道小牛想要的是什么。

只见这个女佣把拇指放进了小牛的嘴里,让小牛吸吮她的拇指。结果,女佣使用很温和的方法把这头倔强的小牛引进了牛棚。

这些道理都是最浅显的,但是人们常常“只想自己”的行为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因为从你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你做所有的事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都是因为你需要些什么。

也许有些人会产生质疑:“不一定吧,比如我们捐献钱款、衣物之类的行为难道也是为了自己吗?”其实这也不例外,捐献是因为你要行善积德,是你要行一桩善举;也可能是你不好意思拒绝,所以才捐的。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你捐款是因为你需要些什么。

在《影响人类行为》一书中,哈雷教授说:“任何行动都是由基本欲望所产生的……对于想要说服人家的人,最好的建议是无论在商业中、家庭中、学校中、政治中,都要先激起对方某种迫切的需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左右逢源,否则就有可能到处碰壁。”

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需要技巧。在这里,我们引用一段很著名的话给你一些很好的建议。

亨利·福特说:“如果你想拥有一个永远成功的秘诀,那么这个秘诀就是如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个立场是对方感觉到的,但不一定是真实的。”

能够掌握这个秘诀并且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就是你获得成功的技巧。

现在你可以试着从别人的观点出发,看看在你的意识中有没有这种想法。如果没有,你就应该检讨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如果你的观点和他的基本相同,那么你可以开始考虑怎样提高自己的这种能力了。

最后,有必要再把福特的话重复一遍,以加深你的印象。这就是:“如果有一个永远成功的秘诀,那么这个秘诀就是如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角色扮演”解分歧

有时候,因为种种利益关系,在双方相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矛盾甚至是纷争,这时候,怎样解决呢?“角色扮演”就是一种不错的换位沟通方法。著名培训大师余世维先生曾讲过自己和女儿沟通的故事:

这几天,我女儿老是嘀嘀咕咕地说她妈妈什么地方做得不好,甚至质疑她不是个好妈妈。我跟我老婆私下说:“又到时间修理她了,演习开始……”我们走过去跟女儿说:“阿乖啊,这几天你老说妈妈做得不够好,那想必你一定能当个好妈妈喽!那好,接下来由你当妈妈,我们当哥哥和妹妹。”

“爸,开玩笑吧?”“没有开玩笑,真的。”“那好,我就做给你们看看。”

第二天一大早五点半左右,我走进女儿的房间:“妈,起床了,我跟妹妹肚子饿了,快去给我们弄早餐去啊!”“哦,爸,现在才几点,让我再多睡会儿。”“妈妈都是很早起床的,今天已经算晚了。快,我要吃鸡蛋煎饼,妹妹要吃烤香肠还要不辣的。钱放在楼下桌子上。”

“去哪儿买啊,我不知道。”“往前四百米拐进一条小胡同,再右拐二百米就有早餐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