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1738600000043

第43章 权议(7)

原文

隋高祖崩,葬于太陵。初疾也,玺书征汉王谅①。谅闻高祖崩,流言杨素篡位②,大惧,以为诈也。发兵自守,阴谋为乱,南袭蒲州,取之。司马参军裴文安说谅曰:“兵以拙速,不闻巧迟。今梓宫尚在仁寿,比其征兵东进,动移旬朔。若骁勇万骑,卷甲宵行,直指长安,不盈十日。不逞之徒,擢授高位,付以心膂③,共守京城,则山东府县非彼之有。然后大王鼓行而西,声势一接,天下可指麾而定也。”谅不从。乃亲率大军,屯于并、介之间。上闻之,大惧,召贺若弼议之。弼曰:“汉王,先帝之子,陛下之弟。居连率之重,总方岳之任。声名震响,为天下所服。其举事毕矣。然而进取之策有三:长驱入关,直据京师,西拒六军,东收山东,上策也,如是则天下未可量;顿大军于蒲州,使五千骑闭潼关,复齐旧境,据而都之,中策也,如是以力争;若亲居太原,徒遣其将来,下策也,如是成擒耳。”上曰:“公试为朕筹之,计将何出?”弼曰:“萧摩诃亡国之将,不可与图大事;裴文安少年虽贤,不被任用;余皆群小,顾恋妻孥,苟求自安,不能远涉。必遣军来攻蒲州,亲居太原,为之窟穴,臣以为必出下策。”果如弼所筹。乃以杨素为将,破之。

注释

①汉王谅:指杨谅。字德章,一名杰,隋文帝杨坚第五子。开皇元年,立为汉王。拥有北部五十二州。隋炀帝即位,他起兵反叛,被杨素打败生擒,后贬为庶人。②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朝名臣、诗人,官至司徒,封楚国公。③心膂:本意心与脊骨。此指重任。

译文

隋高祖驾崩,葬在太陵。当初杨坚生病的时候,曾用玺书征召杨谅进京。杨谅当时正在并州镇守,听说高祖驾崩,而且又听到杨素要篡夺皇位的流言,非常害怕,以为诏书有假。于是派遣军队,进行自我防卫,并要阴谋发动叛乱。他向南攻占蒲州。司兵参军裴文安劝说杨谅:“用兵打仗应是即使指挥笨拙但可以追求速度来取胜,没有听说过指挥巧妙并且行动迟缓的。现在先皇的棺木尚存放在仁寿宫,朝廷派人统兵东来,至少需要十天半月的时间。如果您派几万名骁勇善战的骑兵,披戴铠甲连夜出征,直接奔向长安城,用不了十天。提拔那些不得志的人,授予他们很高的权位,委托以重任,共同防守京城,那么京城以东的州府县就不归杨素等人所有了。然后大王您击鼓向西发兵,东西声势相接,威慑四方,那么天下就可以挥手而定了。”杨谅没有采纳裴文安的建议,他亲自统率大队人马屯扎在并州和介休之间。皇上听到这一消息后,非常害怕,急忙召见大将军贺若弼商议应对之策。贺若弼说:“汉王是先帝的儿子,陛下您的弟弟,身为地方重要职位,担负一方重任。他的声势威名远播,众所周知,普天下都拜服于他,所以他的起事是必然的。不过,他们的战略只有三种:长驱直入函谷关,直捣京都,向西抗据朝廷的六军,向东占据山东地区,这是上策,如果他采取了这个计策,那么天下归谁所有还不可知了;把大军屯据在蒲州,派五千骑兵封锁潼关,收复北齐以前的土地,占据后在这里建都,这是中策,如果这样,我们就可以与他们拼比力量,来决定谁胜谁负;假若杨谅自己驻守在太原,只是派遣他的将领前来,这是下策,如果是这样,他必定会被我们擒获的。”皇上说:“你试着为我分析一下,他们可能使用拿种计策呢?”贺若弼说:“杨谅手下的萧摩诃是一个亡国之将,杨谅不可能与他策划大事;裴文安虽然贤能,但年少资浅,不能被重用;其余的人都是一群小人,顾念贪恋自己的妻子儿女,苟求自身的一时平安,他们绝不会远征。杨谅必定派遣一支军队来攻蒲州,自己留守在太原,作为他的老巢。由此杨谅必定采取下策。”事情果然如贺若弼所预料的。皇上任杨素为大将,攻破了杨谅。

原文

隋炀帝亲御六军伐高丽①。礼部尚书、楚国公杨玄感据黎阳反②。李密说玄感曰③:“天子远征辽左④,地去幽州,悬隔千里。南有巨海之限,北有胡戎之患,中间一道,路极艰危。今公拥兵出其不意,长驱入蓟⑤,直扼其喉,前有高丽,退无归路,不过旬月,赍粮必尽,举麾一召,其众自降,不战而克,计之上也;关中四塞,天府之国,有卫文升⑥,不足为意,今若率众西入长安,天子虽还,失其襟带,据险临之,故当必克,万全之策,计之中也;若随近逐便,先向东都,顿兵坚城之下,胜负俱未可知,此计之下也。”玄感利洛阳宝货,曰:“公之下策,我之上策也。”遂围之。玄感失利,宵溃,王师追斩之。李密乃亡归翟让⑦。

注释

①高丽:古代朝鲜封建王朝之一。②黎阳:在今河南浚县。③李密:字玄邃,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期参与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失败后,李密逃亡。十多年后成为农民起义中瓦岗军的后期领袖,后投靠唐李渊。因为叛唐被唐将杀害。④辽左:指辽河以东地区。⑤蓟:古县名,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⑥卫文升:名玄,字文升,河南洛阳人,隋朝将领。参与炀帝征伐高丽,只有他全军而归。杨玄感反隋,文升与宇文述等平定。⑦翟让:瓦岗军前期领袖。

译文

隋炀帝亲率六军讨伐高丽,当时任礼部尚书、楚国公的杨玄感占据黎阳起兵反叛。李密建议杨玄感说:“天子远征辽东,那个地方就距离幽州也有千里之遥。南面有大海的阻拦,北面有胡戎的军队成为后患,中间夹着一条道路,可又极其艰难危险。现在您率兵出其不意,长驱直人蓟,扼住这条路的咽喉。征伐高丽的隋军向前面临高丽军队的阻挡,后退没有归路,十天半个月的时间,隋军的军粮必定消耗殆尽,这时您挥手一招,隋军士兵必定会自愿投降,不用战斗就可以攻克他们,这是上计;关中地区四面都有要塞为屏障,是天府之国,虽然那里有刑部尚书、京兆内史卫文升把守,但他够不上忧患,现在如果您亲帅军队直取长安,天子即使从高丽返回,但失掉了他的根本之地,我们凭借险要据守长安,所以一定会打败他们的,这是万全之策,是中计;假若贪图其方便,攻打东都洛阳,大军聚集在坚固的城池之下,是胜是负都不可以预料,这是下计。”杨玄感贪图洛阳的财宝货物,说道:“您说的下策,对我来说正是上策。”于是率军围攻洛阳。失败,于是连夜逃跑,王朝军队乘胜追击并杀死了他。李密于是逃走,投靠翟让。

原文

隋炀帝初猜忌唐高祖,知之,常怀危惧。为太原留守,以讨击不利,恐为炀帝所遣,甚忧之。时太宗从在军中①,知隋将亡,潜图义举,以安天下。乃进曰:“大人何忧之甚也?当今主上无道,百姓愁怨,城门之外,皆已为贼。独守小节,必且旦暮死亡。若起义兵,实当人欲。且晋阳,用武之地,足食足兵,大人居之,此乃天授。正可因机转祸,以就功业。既天与不取,忧之何益?”高祖大惊,深拒之。太宗趋而出。明日,复进说曰:“此为万全之策,以救灭族之事。今王纲弛紊,盗贼遍天下。大人受命讨捕,其可尽乎?贼既不尽,自当获罪。且又世传李氏姓膺图秉箓。李金才位望隆贵,一朝族灭。大人既能平贼,即又功当不赏,以此求活,其可得乎?”高祖意少解,曰:“我一夜思量汝言,大有道理。今日破家灭身,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于是定计。乃命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及门下客长孙顺德、刘弘基等募兵,旬日之间,众且一万。斩留守副王威、高君雅,以其诡请高祖祈雨于晋祠,将为不利故也。用裴寂计,准伊尹放太甲②、霍光废昌邑故事③,尊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侑以安隋室。传檄诸郡,以彰义举。秋七月,以精甲三万,西图关中。高祖仗白旗,誓众于太原之野,引师即路,遂亡隋族,造我区夏。

注释

①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李渊次子。②伊尹放太甲:传说太甲任商朝国君时,懈怠朝政,横行无道,被伊尹放逐于桐宫,让他悔过学习,三年后,重新迎回太甲复位。③霍光废昌邑:汉昭帝驾崩后,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等迎立昌邑王刘贺继承帝位,后不久又废掉,另立汉宣帝刘询。

译文

隋炀帝一开始就猜忌唐高祖李渊,李渊知道后,常常心怀畏惧。李渊任太原留守时,因为讨伐叛军,交战不利,他担心被隋炀帝谴责惩罚,更加忧虑。当时李世民也跟随在军队中,他预知隋朝将要灭亡,秘密谋划着起义,来安定天下。于是他进见李渊,说道:“您为什么这样忧虑呢?当今皇上荒淫昏庸,黎民百姓全都愁苦怨愤,城门之外,到处都是反隋的叛贼,这时候大人您还恪守小节,我们的早晚会灭亡。假如我们发起义兵,正好是顺和了人们的心愿。况且晋阳本来就是用武的地方,食物、兵员都很充足,大人您现在拥有此地,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我们正好凭借这一时机转祸为福,来成就功业。既然是上天赐与我们的,而却不收纳,忧虑又有什么用呢?”高祖李渊听后非常惊惧,很严厉地拒绝了李世民的建议。太宗李世民恭敬地退出。第二天,李世民又劝说李渊:“我昨天说的是万全之策,可以拯救我们灭族的危难。如今朝廷的纲纪松弛紊乱,盗贼遍布天下,大人接受王命讨伐贼人,可是贼人能讨伐得尽吗?贼人既然不能讨伐尽,自身就应当获罪于朝廷。况且世人又都传说李氏的姓应验帝王图箓,所以李金才位高显贵,虽然没罪,还是在一朝之间,就被灭族了。即使大人能将贼人除尽,那么功再高也不会有封赏,在这种情况下求得生存,又怎么可能呢?”唐高祖脸色缓和了些,说道:“我整整一夜都在考虑你的话,你说的话很有道理。今天就是家破人亡,也因为你,变家为国也是因为你。”于是决定反隋,李渊命令李世民与晋阳县令刘文静,以及门下客长孙顺德、刘弘基等招募士兵。十来天内,有上万人应募。李渊等人斩除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借口是因为他们诈骗高祖李渊去晋祠祈雨,图谋杀害李渊。李渊又采用晋阳宫副监裴寂的计谋,仿照伊尹放逐商王太甲、霍光放逐昌邑王的先例,尊奉隋炀帝为太上皇,另立代王杨侑为皇帝,来暂时安定隋王室。然后散布檄文到各郡县,来宣扬正义的举动。大业十三年秋天七月的时候,李渊派三万精兵,向西攻取关中。李渊手举白旗,在太原的郊外誓师起义,率领军队灭亡隋王室,建立大唐。

原文

由此观之,是知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所以王者必通三统①,明天命所受者博,非独一姓也。昔孔子论《诗》,至于“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喟然叹曰:“富贵无常,不如是,王公其何以诫慎,民萌其何以劝勉!”《易》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故知惧而思诫,乃有国之福者矣。

注释

①三统:指夏﹑商﹑周三代的正朔。夏正建寅为人统,商正建丑为地统,周正建子为天统。又称为三正。这里用三统的更替比喻王朝的兴衰。

译文

由此就可以知道,天下不是某一人的天下,而是普天下人的天下。所以打天下的王者一定要明白三统的道理,认清受天命赐予的人很多,而不单单只有一个姓氏。昔日孔子评论《诗经》,讲到“殷人美好敏捷,在周朝京都进行祭祀”这一句时,感叹道:“荣华富贵有如云烟,如果富贵和贫穷固定在某个地方永不变更,那么,王公贵族还会有什么警戒惧怕呢?老百姓又怎么会积极进取呢?”《周易》说:“平安时不忘危险,幸存的时候不忘消亡。”能做到这一点,才能使自己平安,国家也不会沦陷。因此有危机感而又常常反思警觉,这实在是国家的福祉啊。

小结:从以上君王的事例中,可总结出一个道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当今社会,无论是国家领导,还是企业单位的管理者,都要或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或为他们所在的单位、员工谋得利益、做些实事,如此才能赢得拥护和爱戴。如果不这么做,到最后只能是众叛亲离,自取灭亡。

时宜第二十一

张良不抱残守缺,因时而变。陈轸看清形势,坐山观虎斗。因为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不泥古,不法今,因势制宜,因时制宜,才能抓住机会,获得成功。

原文

夫事有趋同而势异者。非事诡也,时之变耳。何以明其然耶?昔秦末,陈涉起蕲①,兵至陈,陈豪杰说涉曰:“将军被坚执锐,帅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功德宜为王。”陈涉问陈馀、张耳两人,两人对曰:“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贼,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以私。愿将军无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如此,野无交兵,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

注释

①蕲:古地名,在今安徽宿县。

译文

许多事情的趋向虽然相同,但实际情势却差别很大。这不是事情本身怪异,而是因为时势变化造成的。用什么来说明这个道理呢?从前,秦朝末年,陈胜发动蕲地民众起义,队伍攻占了陈县。陈县的豪杰父老们对陈胜说:“将军您披上坚固的铠甲,拿起锋利的武器,率领土卒讨伐无道的暴秦,重新恢复楚国的社稷,以将军您的功劳和德望,应该称王。”陈胜征求陈馀、张耳二人的意见。他们回答说:“将军怒目张胆,义愤不平,挺身而出,多次历经生命危险而不顾,替天下人铲除残暴的贼首。现在刚刚攻下陈县就称王,向天下人显露出您追求富贵利益的私心。希望将军您先不要称王,迅速率兵向西进发,派人扶立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后代,为自己树立朋党。如果能这样,就不必在原野进行大规模的战斗,讨伐残暴的秦皇,只要占据咸阳命令各诸侯,您的帝王之业便能成就了。现在您只是在陈县称王,恐怕天下义军会解散。”

原文

及楚汉时,郦食其为汉谋挠楚权,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①。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②。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德,莫不向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以行,陛下南面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

张良曰:“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良因发八难,其略曰:“昔者汤伐桀,封其后于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其不可一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③,释箕子之囚④,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褒贤者之闾乎?其不可二也;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以赈贫民,今陛下能散府库以赐贫穷乎?其不可三也;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载干戈⑤,示天下不复用武,今陛下能偃武修文,不复用兵乎?其不可四也;放马华山之阳,示无所为,今陛下能放马不复用乎?其不可五也;休牛桃林之野,示天下不复输积,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也;且夫天下游士,离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者,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余无复立者,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亲戚,反故旧,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七也;且楚惟无强,六国去者复挠而从之,陛下安得而臣之哉?其不可八也。诚用客之谋,则大事去矣。”时王方食,吐哺,骂郦生曰:“坚儒几败我事。”趣令销印。此异形者也。

注释

①杞:周分封的诸侯国之一,最初在今河南杞县。②宋:周朝的诸侯国之一,故都在今河南商丘县南。③商容:为商朝贵族。曾被纣王废黜,后周武王灭商后,曾对其进行表彰。④箕子:名胥余,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官任太师。商朝灭亡后,他到了朝鲜半岛北部,建立国家。⑤干戈:干、戈是古代常用武器,后作为兵器的通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