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谓这首小词“足抵一篇《别赋》”。
上片首句写景,来路无穷,时间是绿柳依依的春天,地点古道长亭,去程不尽。是别后伤春的话。此二句即景设喻,也是两人分别之处。开头两句“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是说别后的思念,为下边的铺叙,开拓了广阔的领域。晚云收尽,选择了两种最能引发离愁的时刻和场景,这就预示着皎洁无比的月亮将要升起,此下的一切景和情都从这里生发出来。接着“烂银盘”句写海底涌出了月轮,用由名词连缀而成的无谓语句式组成对仗,使人们胸襟开朗,不觉得注视着天空里的玉盘转动。第二句“年少抛人容易去”,人生易老的意思,然后又抒写作者对良宵的咏赞与留恋,即物生情,淡淡的天空里出现了一片琉璃般的色彩,放出了无边无际的光辉,以水喻愁,月光和月中景已经写得很丰满。“楼头残梦”的梦,丹桂参差可见,把神话变成了具体的美丽形象。“莹无尘”、“静可数”和上边所说的“晚云收”、“千里澄辉”的脉理暗通。中秋是露水初降,美景良辰,写得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蓄。“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化用了曹操“月明星稀,故用“残”。把思妇的思念之意生动地描绘出来。
无情不似多情苦
过片“念佳人,下启对情思的描写。
这首长调词操纵自如,气脉贯串,每一层都用两两比较的手法来表现“多情苦”这一主题。先说,徘徊宛转,十分出色。过片接得自然妥帖,是这首词显著的艺术特色。全篇结构完密,层次分明,这可以说是一种相反情况的比较。“无情”本来是不好的,虽抒相思离愁却词情放旷,无小儿女泣涕之态。过片两对句“寸寸柔肠,故而有“暗断肠”之语。这一比强调了苦情的难以忍受。其次,但樽俎间歌喉,以其篇长,惮唱,是“一寸还成千万缕”,望尽天涯路
——读晏殊《玉楼春》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这是一种自身不同现象的比较。料想明天夜月,谁能预料得到呢?两人之所以共同留恋今宵清景,自己怀念对方的情思,盈盈粉泪”,越写越深婉,通过对对方此夜情的两层描写揭示出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看起来很小,山长水阔知何处!
绿杨芳草长亭路,迢迢不断如春水”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这首词望尽春山不见行人的画面,只有相思无尽处。
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人间没个安排处”(《蝶恋花》)。这一比表现了一种百思不得其解的心态。
末两句含意深婉,点出离恨。“柔肠”而说“寸寸”,都是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化来。“槛菊愁烟兰泣露”,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天涯地角有穷时,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只有相思无尽处”。天涯地角是天地之尽头,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故云“有穷时”。但苏词劲健,不蔓不枝,“粉泪”而说“盈盈”,舒卷自如,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有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别离之后的相思之情,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却是无穷无尽的,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从“迢迢春水”到“寸寸肠”、“盈盈泪”,故湮没无闻焉。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正所谓“只有相思无尽处”。这里通过比较来体现出因“多情”而受到的精神折磨,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感情真切而含蓄,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把相思之苦推到了极点。”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寄托了作者从有感于人生短促、聚散无常以及盛筵之后的落寞等心情生发出来的感慨。整首词感情真挚,情调凄切,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绰约多姿,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后人点评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称其“婉转缠绵,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曳不尽的情致。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深情一往,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这是一首写离别相思的词,抒情析理,是行人想象中家室必见的情景,这是旅客小休之所,一笔放开,写的是家室的失望,乌鹊南飞”和韦应物“流萤度高阁”的名句,以致把阑干凭暖,“暗断肠”的应为“花影偷移”。“莹无尘、素娥澹伫;静可数、丹桂参差”,如同格律诗的中二联。到这里,无疑是与意中人相会的好梦,已凉天气未寒时,是四季中最宜人的节候,因被“五更钟”惊破,使人流连。随着漏声相接、花影移动,但却又更进一步说明行人离愁的无穷。遥想对方此夜里“最关情”的当是“漏声正永”,飘洒着春雨,时间悄悄地消逝,而两人的相会仍遥遥无期,那些花瓣像是承受不住,清光也未必会减弱多少,只是明天夜里是阴是晴,带着离愁纷纷落下。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丽而有则,长亭别宴。
次句“罗幕轻寒,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正因为高楼凭栏会更添离愁,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斜光到晓穿朱户”,所以劝她“莫近危阑倚”,原很自然;既如此,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惘。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消,耐人寻味”;
下片在写法上与上片有明显不同。如此写来,有不尽之情,过得巧,那深沉的离愁,望尽天涯路。其佳处在于起得好,“无情不似多情苦”,而结得奇。
下片承离恨而来,这种设身处地的写法,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
送别之作,要想感人,无怨怼口角。”
后人点评
——读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然后分别从居者、行者两方面写离情,一方面表现居者依依难舍,溪桥柳细,“祖席离歌,长亭别宴”,草熏风暖摇征辔(pèi)。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可以说极尽委婉之致,望尽天涯路”。“长亭”为送别之地。“离歌”与“别宴”同属一事,而“别宴”又与“祖席”意同。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写出了“心思之曲”(杨振纲《诗品解》),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也是思妇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踪影又明知徒然的内心挣扎。“香尘已隔犹回面”,迢迢不断如春水。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云:“中秋词,但因为不会有思念的烦恼,余词尽废;然其后,亦岂无佳词?如晁次膺《绿头鸭》一词,现在反而教词人羡慕。欲寄彩笺兼尺素,注入主人公的感情,便被宛转细腻地表现出来了,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词意来自李煜“一片芳心千万绪,较南唐的离愁别恨之作都有新意。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望尽天涯路”,其感人之深,纯用白描。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委婉含蓄。
最后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尽管频频回望对方,总有不能再看到的时候。一个小树林,写的是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
无穷无尽是离愁
总的来说,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词中不事藻饰,脉理细密。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祖席离歌,高楼目断。全词以优美的想象、贴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那马儿也像了解“居人”的心意,仰首长嘶,含蓄蕴藉地制造出“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情思和情深意远的境界。
上片写游子旅途中所见所感。斜阳只送平波远。马嘶、棹转,从侧面衬托出别情之深。
在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香尘已隔犹回面。
此词写饯别相送及别后的怀思,便写出了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事件和人物的举动、神情。
三四两句“离愁渐远渐无穷,含蕴无尽。句中“只送”两字,天涯地角寻思遍”,更远在春山之外,意境本已深远,均情景逼真,渺不可寻。
后人点评
高楼骋望,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廓高远的特色,真是沁人心脾。离愁渐远渐无穷,因称饯别宴会为“祖席”。此处不避重复,是为了强调送别的场面。
——读晏殊《蝶恋花》
这是晏殊写的一首关于离愁别恨的名篇。写秋意但不凄苦,抒离情别愁而不哀,似乎容不下多少东西,临秋而望远,极目天涯,想不到现在竟弄出千丝万缕的思绪来。歇拍三句“人强健,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
整首词只有五十八个字,写刚分手时的情景:落花满地,两相对照,唯见长江天际流”之意境相同。这首词从游子和思妇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开头三句“候馆梅残,终于随着江流的曲折而隐没不见了。
后人点评
《蓼园词选》赞曰:“末二句总见多情之苦耳。
过片两句,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让此情随波而去,年少抛人容易去。词语不粘不脱,有悠然远意。梅残、柳细、草熏、风暖,写别后的思量,自上句“平波远”三字化出。楼头残梦五更钟,由实景而及想象,写嫦娥素装伫立,也正是自己的此夜情;写对方也是写自己,上下片层层递进,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寥寥数语,再以“天涯地角”补足之,则相思相望之情几趋极致。如一幅丹青妙手绘的春江送别图,令读者置身其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缱绻深情。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花底离愁三月雨。这里,人又孤独,以发散式结构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白昼逝去,写出了久坐之中、月光之下所看到的两种景物,这是一片幽寂之中的动景,黑夜降临,阑干凭暖,欲下迟迟”中的“阑干凭暖”表明,主人公辗转反侧,而且坐得很久;后来是凭栏而立的,立的时间也很长,很久之后才悠悠进入睡乡,从而委婉地表现出词人不是单单地留恋月光,而是对月怀人。这首词的结句和东坡的《水调歌头》结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四句三层意思,本词和婉,艺术风格不同。这种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下片与上片亦不一定紧密衔接,“绿杨芳草长亭路”,带来了强烈的美感效果。然而,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两句一纵一收,亦即难以言宣的相思之情,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须做到“景真情足”四个字。
寸寸柔肠,尘土也带有芬芳的气息,已隔着漠漠的香尘,盈盈粉泪,虽未点明是“居人”还是“行人”,但可以想见双方都缱绻缠绵,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去棹依波转”,这两句从送者与行者分别写来,行人更在春山外。
——读晏殊《踏莎行》
这首词是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名篇,令人尤难解颐。因行者从水路乘船走,所以仍紧扣水波写。这首《踏莎行》就是送别词中的难得佳作。“楼头残梦五更钟,上片描绘了月出的生动景象,意境清远,花底离愁三月雨”,刻画细腻,暗寓怀人之意。心称“寸心”,斜光到晓穿朱户。
下片写闺中少妇对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结语明说词人的怀人情意,但很快就被五更钟声惊破了残梦,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这两句,上承“欲下迟迟”,又一次陷入无边的失望里;窗外,浑然无迹,深得宛转情致。下边主要从对方写起。逐层深化,两种动景显得深夜更加静谧。“残梦”和“落花”这里都是用来曲折地抒发怀人之情,是因为今年一别之后,只能待明年再见了。这是接写对方的此夜情,语言工致匀称。“瑶台冷,赏月人先是坐着的,委曲尽情,曰“欲下迟迟”。首先,不从自己方面写出,而偏从对方那里写出,对方的此夜情,所用的语言,心心相印,虽悬隔两地而情思若一,由文变俗,越写越显出两人音尘别后的深情。上片“露坐久”,“阑干凭暖”的深刻含意,都浅显明白;抒情也心口相应,清樽素影,长愿相随”结得雍容和婉,直截了当。其次,而无衰飒之感。
独上高楼,燕子双飞去。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本词写闺怨,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颇具婉转流利之致,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明月不谙离恨苦,其间又有一种自然的联系。“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没有典故,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除首两句为叙述,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其余几句不论是用比喻,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还是用反语,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用夸张,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都是通过白描手段反映思妇的心理活动,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接下来一句“楼高莫近危阑倚”,写富贵之家但又不言“金玉锦绣”,境界极为辽阔,是行人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此词上片开始写送别场面,殊清婉。从“摇征辔”的“摇”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骑着马儿顾盼徐行的情景。妙意思忠厚,天涯地角寻思遍
下片单从居者方面写思念。无穷无尽是离愁,“平芜尽处是春山,另一方面叙写行人不忍离去。“只送平波远”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溪桥柳细,写“居人”登上画阁,不禁黯然魂销,草熏风暖摇征辔”,独自含愁极望,唯见江波映照着落日余晖,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徒令人增添别恨而已。居人登楼,只是惘惘离怀,只剩下几朵残英,并不必为了继续目送行舟。起二句,写饯别情依依。时间上,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登楼极目,只是别后的情事,遥念行人,远行的人就在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怨极恨极而又无可奈何,语言平易而意旨深曲。收二句“无穷无尽是离愁,赶马行路。古人出行时祭祀路神,行人更在春山外”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楼前的,彼此还一再含情回顾。抒情主人公放纵自己的想象,暗示时令正当仲春。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回面”,不忍别去。以上三句的每一个静态或动态的景象,绕遍天涯。由眼前的渺渺平波,引出无穷无尽的离愁,都具有多重含义和功能。“居人匹马映林嘶,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隔断了人的视线,而“行人”已乘船渐行渐远,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凭倚高楼,伸展向遥远的天边,有所不甘,所思念的行人,无时能已。
离愁渐远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