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的口才价值百万
174400000026

第26章

第2篇第1章第7节说话要有分寸感

世上早有“为人处世和说话办事要讲分寸”的劝勉,但“分寸”到底在哪里,大多数人却未必都能说得清。能说清这二字的人,可以说,都是聪明、练达和城府极深的人,凭着对人事的明达、老成和世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已经跻身于这世上少有的成功者队伍之中了。有人说,通往成功的路有多条,殊不知每一条路上都布列着大小不一的“分寸”二字,不管是与人说话、与人交往、与人办事,差不多都深深蕴藉着分寸的玄机。很明显,一个人在社会上把握不好分寸,就说不好话,办不好事,也更难做到愉快地与人交往,这样的人,不识分寸的眉眼高低,怎么会顺利地跨过成功的桥梁呢?

从一定意义上说,分寸是一种不偏不倚、可进可退的中庸哲学。但中庸之道的抽象,不足以恰当地把握其中的内涵,而分寸之道,却是一种被形象化了的尺度,更易于让人明确地把握,具有可为人所用的实际操作性。

要想做到更好地理解分寸,不妨先看看分寸的历史渊源。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之矣。”这就是说,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性,人们很久都不具备这种道德了。何谓中庸?即“不偏不倚”、“过犹不及”。他还说,做事只考虑实际的质朴以至胜过文采,则显得粗野;做事只考虑外表的文采以至胜过质朴,则显得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采全面兼顾,不偏于一面,才是做得恰到好处的君子。在孔子看来,凡事如果“过”了,就违反了中庸之道,就是不讲分寸。因此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说白了就是君子讲分寸,小人不讲分寸。

世上能够把握分寸的人总占少数,也许这就是成功者总是少数的原因。历数古今中外的成功者,特别是那些开国创业之君、霸业守成之主或那些历朝历代在仕途上春风得意的人,差不多无一不是知轻重、识眉眼、懂分寸的睿智之士。世人通常提到的所谓“会说话”、“会办事”、“有人缘”、“识体面”、“知礼节”,几乎都是讲究分寸之道的大报偿。想想那些碌碌无为的庸常之人,也想想自己曾经碰过的钉子、跌过的筋斗、吃过的苦头,哪一桩哪一件不是因为分寸使然呢?

人们在为人处世时确实存在一个把握分寸的问题,处理得好,能使生活和谐圆融,处理得不好就会导致不良结果,轻则受到非议与谩骂,重则自毁口碑或功败垂成。寻求这方面的实例无须在故纸堆中钩沉,现实的实例就数不胜数。

分寸,往往是生活长河上的一个分水岭,超越它,好与坏、善与恶、爱与恨、喜剧与悲剧就可能发生转化。比如,酗酒能转化为肝硬变,大快朵颐能转化为肠胃疾病,超强度体育运动能转化为筋骨损伤,民事纠纷能转化为刑事案件,狂欢能转化为灾祸……“分寸”伏机于这一系列“转化”之中,鬼使神差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活节奏。

通常所说的“掌握火候”、“矫枉过正”、“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等讲的都是这种“火候”和“分寸”的问题。

说话有尺度,交往讲分寸,办事讲策略,行为有节制,别人就很容易接纳你,帮助你,尊重你的体面,满足你的愿望。反之,你不懂分寸,说话冒失,举止失体,不识深浅,不知厚薄,就会人人讨厌,时时难过,事事难为,处处碰壁。

说话的尺度和办事的分寸类似于一匹宝马,驾驭好了可以日行千里,帮你冲锋陷阵;驾驭不好,就会让你摔跟头,甚至踢伤别人。

如果不掌握分寸,不在乎分寸,企图跨越它所框定的界限,只想“急于求成”、“立竿见影”,除了拔苗助长、事与愿违、多栽几个跟头之外,不会有别的更好结果。

“分寸”二字谁也逃不过,任何追求成功、谋求立世的人都不敢小觑它。今人如此,古人亦无不如此。元朝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3折:“横死眼,不识好人,招祸口,不知分寸。”《儿女英雄传》第2回:“你我向来相怜相爱,相敬如宾。就说闺房之中甚于画眉,也要有个分寸。”草明《乘风破浪》第四章也写道:“他似乎是怕分她的心,很注意讲话分寸。”《红楼梦》第21回:“姐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也没得个黑家白日闹的。”可见,这些“分寸”讲的都是为人处世、说话办事必须掌握的尺度。

懂得讲话技巧的人,能把一句原本并不十分中听的话,说得让人觉得舒服。有一位著名企业的总裁,当他要属下到他办公室时,从来不说:“请你到我的办公室来一趟!”而是讲:“我在办公室等你!”

有个人在交际场合中一言不发,哲学家狄奥佛拉斯塔对他说:“如果你是一个傻瓜,那你的表现是最聪明的;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那你的表现便是最愚蠢的了。”

中国人办事儿讲人缘,中国人成功靠人缘。没有好的人缘,不知要失去多少成功的机会,干多少事倍功半的事情。人缘依靠什么维护?靠的就是嘴上的分寸,一句话说过了,可能毁掉一生前途,正所谓“一着走错,满盘皆输”;一句话说到位了,也可能平步青云,扶摇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