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名人传记速读大全集
1747800000015

第15章 帝王风骚(7)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至正二十七(1367)四月,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来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其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对北伐又做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而行。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澧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洪武元年 (1368)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进占通州,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率后妃、太子和大臣,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八月二日,明军进入大都,元朝至此灭亡,蒙古在中国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

12朱元璋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采取强硬手段加强中央集权。他诛灭了一大批与他一同出生入死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废除了管理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将其分为中、左、前、后、右五军都督府,并和兵部互相牵制,兵部有权颁发命令,但是不直接统帅军队,都督府掌管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是没有调遣军队的权力。这样,军权便集于皇帝之手。1376年,朱元璋宣布废除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别担负行中书省的职责,三者分立又互相牵制,防止了地方权力过重。此外,朱元璋利用特务机构,派出大量名为“检校”的特务人员,遍布朝野,暗中监视。1382年,朱元璋将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在地方上,在各府县的重要地方,朱元璋还设置了巡检司。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朱元璋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

明朝建立之初,经过近20年战乱的破坏,国家一片凋敝。朱元璋接受大臣的建议,实行了发展生产、休养生息的政策。他鼓励开垦荒地,减免赋税,还采取强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除了民屯外,明初还有军屯和商屯,军屯和商屯的实行,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也开发了边疆。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朱元璋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和赈济灾荒,还十分爱惜民力,提倡节俭。在朱元璋积极措施的推动下,农民生产热忱高涨,明初农业发展迅速,元末农村的残破景象得以改观。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巩固了新王朝的统治,稳定了农民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朱元璋出身贫苦,从小饱受元朝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在他参加起义队伍后就发誓:一旦自己当上皇帝,先杀尽天下贪官。他登基皇位不食言,在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反贪官”运动,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他诏令天下:“奉天承运,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并称: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朱元璋大胆对这些官员进行惩处。朱元璋为了监督各级官吏行为,专设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职位。朱元璋制定整肃贪污的纲领——《大诰》。近两年时间编纂的《大诰》一书是他亲自审讯和判决的一些贪污案例成果的记录,书中还阐述他对贪官态度、办案方法和处置手段等内容。作为开国之君的朱元璋,“人在政举”,借助自己的崇高威望,以极其残酷的法律严惩贪官污吏。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措施之精确,收到了强烈震慑作用。

朱元璋在创立明王朝的过程中,认识到元朝之所以灭亡,除了统治者本身的素质以外,整个社会失于教化也是一个原因。因此一登上皇位,他就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措施,兴建学校,选拔学官,并坚持把“教育工作”作为衡量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朝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洪武十五年四月,朱元璋设立国子监。

1398年6月24日,71岁的朱元璋驾崩,葬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的孝陵,谥号“圣神文武钦明应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出身微贱的皇帝,也是一个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自贫贱而起,坚持奋斗,克服无数困难,打倒无数敌人,最终建立大明王朝。他恢复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惩治贪污,为百姓谋福利。他一生都在不断为建筑他的大明王朝而努力,虽然因为性格的暴躁、敏感、多疑,他也曾犯过一些错误,但这并不能抹杀他在历史上的功绩。他是一个从历史夹缝中钻出来的英雄,他身上特有的平民气质和自卑感一直伴随着他的君王生涯。朱元璋是中华文明史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帝王,围绕在他身边的诸多传奇故事将伴随着他深爱的子民世代相传。

名人名言

贤才,国之宝也。

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

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善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天下初定,老百姓财力困乏,像刚会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树,不可动摇它的根。

令天下郡县访穷民,无告者,月给以衣食,无依者,给以屋舍。

尔等为辅相,当体朕怀,不可使天下有一夫之不获也。

朱棣:万国来仪的永历大帝

朱棣(1360-1424年)祖籍安徽凤阳,出生江苏应天(今江苏南京) ,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代皇帝,即明成祖。

朱棣出生于元末的战乱时期。朱棣自称是马皇后嫡生,实际上他的生母是个贵妃。朱棣少年时代受过很好的教育,在宫廷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他11岁的时候被封为燕王。燕王是诸王当中势力最强的一个,在抵御蒙古诸部的内扰中,朱棣得到了锻炼,也初步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朱棣在就藩燕京以前,朱元璋还为他完了婚,妻子就是中山王徐达的长女。朱元璋听说她“贞静,好读书”,被人称为“女诸生”,就把徐达找来说:“你我是布衣之交。古代君臣相契的常结为婚姻,你的长女就嫁给我的四子朱棣吧。”徐达自然是满口答应。徐氏于洪武九年(1376年)被册封为燕王妃,第二年就成了亲。这时朱棣18岁,徐妃16岁。就是这位看来贤淑贞静的徐妃,后来成了朱棣夺天下、治天下的得力内助。洪武十三年(1380年)春天,朱棣从凤阳回到南京,受命就藩北平。

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

朱棣即位之初,对洪武、建文两朝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13朱棣

朱元璋自己没有多少文化,在战争中他深感知识的重要,因此建国后他非常重视文化的建议,特地选聘学问高深的老师调教诸位皇子。朱棣对此印象极为深刻,即位后他继承了朱元璋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导文化建设。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于次年十一月编成《永乐大典》。全书卷帙浩大,仅目录就有60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约3.7亿字,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比18世纪中叶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要早300多年。可惜《永乐大典》公布于世后,遭受多次浩劫,大多亡于战火,现今存不到800卷。

朱棣在位期间,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为巩固皇位,他首先实行削藩政策,周、齐、代、岷诸王再次遭到削夺;迁宁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长沙,旋废为庶人;削辽王护卫。明太祖朱元璋时,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所以皇帝非常劳累。明成祖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这个内阁制度后来被西方国家所效仿,一直延续到现在。但内阁品级不高,一般要经过翰林院庶吉士锻炼,后来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进内阁”的规则。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免税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朱棣还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

朱棣对各地方官吏要求极为严格,要求凡地方官吏必须深入了解民情,随时向朝廷反映民间疾苦。永乐十年(1412年),朱棣命令入朝觐见的地方官吏500余人各自陈述当地的民情,还规定“不言者罪之,言有不当者勿问’。之后,永乐帝宣布“谕户部,凡郡县有司及朝使目击民艰不言者,悉逮治。”即地方官或中央派出的民情观察员,如果看到民间疾苦而不实报的,要逮捕法办。对民间发生了灾情,地方上要及时赈济,做到“水旱朝告夕振.无有雍塞”。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经济繁荣,国力昌盛,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北平是他兴王统辖之地,他在此经营30多年,有稳定的统治基础。早在任燕王期间,朱棣就看到了北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思考将北平作为明朝的新都城。他认为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永乐元年,朱棣下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四年,下诏于明年五月兴建北京宫殿,同年,北平方面的臣僚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从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明成祖集中全国匠师,征调了二三十万民工和士兵,经过14年的时间,建成了规模宏大的宫殿组群紫禁城,成为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建成后的紫禁城,占地面积724250平方米,还没把护城河与城墙的绿化带计算在内。宫殿北京紫禁城建筑总面积达163000平方米。紫禁城是一座长方形的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墙围绕,城墙的外沿周长为3428米,城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是护卫紫禁城的重要设施。城墙四边各有一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有四座设计精巧的角楼。紫禁城宫殿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其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可以说世上罕见的。紫禁城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是中国2000多年专制社会皇权思想的集中体现。与中国历代皇宫一样,故宫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完全服从并体现了古代宗法礼制的要求,突出了至高无上的帝王权威。今天的故宫、天坛、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等规模宏大的建筑,就是自此开始陆续建造的。他的这个抉择,客观上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永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召集百官朝贺,大祀南郊。迁都声势浩大的明成祖迁都工程至此基本完成。此后至明亡,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

朱棣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九年疏浚会通河,十三年凿清江浦,使运河重新畅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彻底解决蒙元贵族的残余势力,从永乐八年(1410年)开始,明成祖朱棣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这次北伐,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迫使蒙古本部的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永乐帝封鞑靼大汗为和宁王。随后明朝大军一直进入到极北的擒狐山,在巨石上刻字为碑“翰海为镡,天山为锷。”永乐十年(1414年),永乐帝举行第二次北伐,击败了蒙古另一部瓦剌,瓦剌遣使谢罪之后,永乐帝班师回朝。永乐十七年(1421年),永乐帝举行第三次北伐,大败兀良哈蒙古。蒙古势力遭到永乐帝的连续打击后,此后数十年都无法对明朝构成威胁。永乐七年(1409年),明朝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地方,设立了奴儿干都司,管辖今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和库页岛等地,进一步巩固了明朝北部的边境。

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遣宦官郑和,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62艘,远航西洋。明朝舰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及锡兰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返国。以后又于1407年至1433年的20多年间,先后七次出海远航,经过30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永乐帝在位期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

明成祖一生功绩显赫。他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并且宣扬国威,大力开拓海外交流,后世史学家称明成祖的统治时期为“永乐盛世”。

名人名言

人须立志,志立则功就。天下古今之人,未有无志而建功。

千古圣贤豪杰,既奸雄欲有立志者,不外乎一个勤字。

男儿立志三步曲:齐家、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