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大全集)
1753300000013

第13章 谋攻篇(1)

本篇主要论述的是怎样谋划进攻的战术策略。孙子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得到全胜结果是用兵的最高境界。把可以成为“善之善者”的条件娓娓道来,有极强的说理性。

有人称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而本篇的理念也正是这样,所谓“用兵之法,全国为上”,所以站在政治的高度看待战争问题,才能真正了解战争的实质含义,才有总揽全局的战略思想。孙子将战争取胜的角度升华,点出精髓,让人佩服。

接着,孙子详细论述了敌我双方在各种兵力情况下,我军应该采取的相应策略,并点出君主知人善任的重要性,最后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来点题,将中心思想再次渗透,由此,我们也更加可以看出孙子军事思想的精湛卓越。

原典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①为上,破国②次之;全军③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④之善者也;不战而屈⑤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⑥伐谋⑦,其次伐交⑧,其次伐兵⑨,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辒⑩,具○11器械,三月而后成,○12距,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13,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14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15也,拔人之城而非攻○16也,毁人之国而非久○17也。必以全争于天下○18,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19则围○20之,五则攻○21之,倍则分○22之,敌则能战○23之,少则能逃○24之,不若则能避○25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26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27;辅隙则国必弱○28。

故君之所以患○29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30;不知三军之事,而同○31三军之政○32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33,而同三军之任○34,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35至矣,是谓乱军引胜○36。

故知胜○37有五:知可以与战不可以与战者胜,识众寡之用○38者胜,上下同欲○39者胜,以虞待不虞○40者胜,将能而君不御○41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42知己,百战不殆○43;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

孙子说:一般用兵作战的原则是,让敌国完好无损的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让它受到残缺之后再降服就次一等;让敌国的一军士兵完全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垮敌国的一军士兵就次一等;让敌国的一旅士兵完全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垮敌国的一旅士兵就次一等;让敌国的一卒士兵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垮敌国的一卒士兵就次一等;让敌国的一伍士兵完全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垮敌国的一伍士兵就次一等。所以,百战百胜,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善用兵者;不用武力进攻就能使敌国降服,才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善用兵者。

所以说,用兵作战的最高境界是用谋略手段战胜敌国,其次是用外交手段战胜敌国,再次是用军事手段战胜敌国,最后是用攻打城池的手段战胜敌国。采用攻打敌国城池的手段,是不得已而为之。攻打敌国城池之前,要制造攻城用的大盾牌和大型战车,准备好各种攻城用的器具,这些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做完;攻城之前必定要堆筑小土山,这又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竣工。如果将领无法抑制自己愤恨的情绪,驱逐士兵像蚂蚁一样一个接一个的爬梯攻城,结果可能是士兵死伤了三分之一,但敌城还是没有攻破。这就是攻城可能带来的灾难。

所以,懂得用兵法则的人,打败敌军不是通过战场厮杀的方式,夺取敌国的城池也不用强攻的武力手段,消灭敌国不是靠打持久战。一定要采取能够达到全胜的谋略与天下诸侯争斗。这样,既不使自己的军队疲惫受损,又能圆满完整的获得胜利。这正是用谋略的手段战胜敌国的基本准则。

因此,用兵打仗的基本原则是,当我军拥有敌国十倍的兵力时,就用兵把敌军四面包围起来;当我军拥有敌国五倍的兵力时,就利用自己的兵力猛烈攻击敌国;当我军拥有敌国两倍的兵力时,就要设法将敌军分散,以优势兵力将其各个击破;当我军的兵力与敌国相当时,就要努力的抗击敌军;当我军兵力比敌军少时,就要设法摆脱敌国;当我军的兵力不如敌国时,就要避免与敌国进行决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固守己见在战场上硬拼的话,就会被实力强大的军队所擒获。

将帅是国君的辅佐。如果辅佐的周详严密,那么国家就必定强盛;如果辅佐的不周到,有疏漏的地方,那么国家就会衰弱。

国君可能给军事行动造成灾难的情况有三种:不知道军队不能够进攻而非要让军队进攻,不知道军队不能够撤退而非要让军队撤退,这就是所谓的束缚军队;不懂军队的内部事务,却干预军队的行政,这会让将士们迷惑不解;不懂得军队作战的权宜机变,却参与军队的指挥,这会让将士们疑虑重重。全军上下既迷惑又疑虑,各诸侯国乘机进犯的灾难也就随之而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自乱军队,而导致敌国取胜。

所以,有五种情况可以预测胜利的结果:知道能作战或不能作战的这一方会取胜,知道根据兵力的多少而采取相应谋略战术的这一方会取胜;将领和士兵的目标一致,全军上下同仇敌忾的这一方会取胜;以充分周密的准备去对付毫无准备的敌国的这一方会胜;将帅有领导才能而国君不加干预的这一分会取胜。这五条,是预测胜利的方法。

所以说:既了解敌国情况又了解自己情况,就能百战百胜;不了解敌方情况,只了解自己的情况,胜败的可能各一半;既不了解敌方情况,又不了解自己情况,那么,每次战斗都肯定会失败。

名家注解

曹操曰:欲攻敌,必先谋。

李筌曰:合陈为战,围城日攻,以此篇次《战》之下。

杜牧曰:庙堂之上,计算已定,战争之具,粮食之费,悉已用备,可以谋攻。故日《谋攻》也。

王皙曰:谋攻敌之利害,当全策以取之,不锐于伐兵攻城也。

张预曰:计议已定,战具已集,然后可以智谋攻,故次《作战》。

解读

我们之前说到的《计篇》和《作战篇》主要讨论的是打仗前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在做出用兵决策之前要考虑的事情,但从《谋攻篇》开始直至《军争篇》结束,主要讨论的都是用兵决策作出之后的问题了,是从战略思想和用兵原则的角度去阐述取得胜利的方法。

本篇以“谋攻”做题,自然就是讲谋略,取胜靠的是机智的“谋”不是鲁莽的“斗”。孙子在本篇中提到一个了非常重要的论点,就是“全胜论”。“全胜论”是孙子军事谋略的一条指挥原则,是“谋攻”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他在文章一开始就强调,要实现全胜就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战术策略。因此文章就此展开,孙子将取胜之道娓娓道来,广至用兵方法好坏的等级排列,细至每种方法的具体实施;上至国君在行军中应起的作用,下至士兵在作战时要树立的心态。层次明了,条例清晰,易于理解。在文章结尾处孙子还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取胜的基本规律,即“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总结对所有的战争都具有指导性意义,画龙点睛,更加衬出文章深意。

“全胜论”强调的是以“全”为上、以“破”为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全”具有很高的标准,它是完整、完满、完美的代名词,任何事物的前面如果被赋予“全”,那它就应该是毫无瑕疵,无可挑剔的。孙子提出的“全胜论”,在具体运用上也有表示全部、完全的意义,但贯穿的思想精髓则是追求一种更高的境界和层次,即追求战略战术的完美。战略战术要运用的毫无瑕疵、无可挑剔,才可称之为“全”也才可达到“全胜”。孙子提出想要全胜就不可真正交手,要不破坏敌国的一兵一卒,而让其全部归降于己,为我所用,因此孙子把兵不血刃作为取得胜利战争的最高理想,也就是说,以牺牲自己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限度的胜利,即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最大限度的化敌为友,甚至化敌为己。能够做到这样的将领就是“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人也就是最懂得用兵法则的人。

随后孙子把用谋略取胜和用武力取胜进行比较。他首先将取胜的方法进行排序,他指出谋略取胜最佳,外交手段取胜其次,再来就是用军事的手段取胜,而直接攻打城池的取胜手段排在最末。为论证这一理论,孙子详细确凿的分析了用武力强攻的缺点,揭示出使用武力强攻势必会损失重大。因为如果强攻的话,无论是从前提的准备工作还是到战争结束的结果都是劳民伤财,费时费力的,就算取得了胜利,也没能达到最为理想的战争结果。

所以要“谋攻”不要“硬攻”,作战要一定懂得“屈人之兵非战也”,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战略战术,运用恰当就会让敌人完整屈服,同时又能保全自己不受到任何损失,这就是“以全争于天下”,也就是最理想的战争状态。

那么,到底该如何实现所谓的“全胜”呢?孙子从几个方面做了分析论述,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战术。

首先如若“伐兵”,一定要学会懂得取巧,因为战场交锋,兵刃相见,必然有人员伤亡和财物消耗,但只要将用兵法则运用得当,就会减少损失,获得最大限度的胜利。在用兵之道上孙子讲得很详细,如果我方的兵力十倍于敌人,就把敌军围困起来;如果我军的兵力五倍于敌人,就对敌军发起猛烈攻击;如果我军的兵力二倍于敌人,就要设法将敌军分散;如果敌我双方的兵力相当时,可以与敌交战;如果我军兵力比敌军少时,就应该设法摆脱敌人;如果我军的兵力不如敌人时,就应该尽量避免与其交战。这就是说要根据敌我双方兵力多寡,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或尽快结束战斗,争取战争胜利的最大值;或尽量保全自己,把战争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并告诫人们,切不可在处于劣势时意气用事,死守硬拼,以免遭到灭顶之灾。

其次,孙子讲到将领作为辅臣的重要性,在此之前,孙子一直强调的是将领的指挥作用,但接下来,孙子提出“夫将者,国之辅”,认为将领作为国君的辅佐,在军事行动的筹划和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周详严密,这样斗争才会胜利,国家才有可能强盛,一旦有缺陷漏洞,斗争是否能取胜就很难说,国家也会岌岌可危。

同时,不仅将领,作为国君也要正确发挥自己的作用,但通常情况下,国君会指挥错误,让军队在不该进攻的时候进攻,不该后退的时候后退,这样必然扰乱军心,军队自乱,从而给敌国乘隙进攻的机会,孙子这样说是从反面说明了国君如果不懂用兵之道就不要对军队妄加指挥,不要干涉将领的决策。

最后孙子将得胜的五个条件一一列出,阐述“知胜之道”时力求做好自己之后要对整个战局有宏观的把握,准确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从实际出发制定策略,以确保每战必胜。如果没有对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做详细、准确、全面的了解,就不能做出周密严谨、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筹划谋略,要想获胜,便只能是痴人说梦,异想天开。

整篇下来,孙子由“全胜”出发,从中穿插用兵之法,最后提出“知胜”的五个方面并得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结论。全篇贯彻“谋攻”思想,语言简洁,却字字珠玑,极富文采。其中排比句的使用最为出色,一则文字连珠而出,二则内容递进,深意层层表达,这样的排比运用使得文章结论水到渠成。再者本篇使用大量正反对比,表意明确,极具说理性和说服力。

兵家活用

知己知彼得胜利

在战争过程中,只有充分了解对方的计划、动向,才能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给予回击,这样战争才有取胜的可能。如果只是单纯的狂妄自大,高估自己的实力,看低对方的实力,那最后的结果只有惨败,所以“知己知彼”向来都是兵家取得胜的不二法门。在中途岛海战中,美、日两军的不同表现以及最后所得到的不同结果都深切的说明了这一点。

日本曾于1941年偷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那一次的偷袭给了美国海军致命一击,日本海军也因此洋洋得意起来,自此他们开始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以为胜利会一直站在他们这一边。而美国则正反,他们吸取了珍珠港失败的惨痛教训,懂得了比之前更谨慎、更智慧、更有计谋的对待对手。就这样美军的实力在日本的忽视下一天天壮大起来,最终在中途岛海战上被尽情的发挥了出来。

本来中途岛这一战,是日本海军最高决策机构军令部强烈反对的,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将军不顾高层反对,于1942年4月,下令展开中途岛作战计划。因为在山本看来,这次战争是胜券在握的。

山本这次的目标是美国海军在珍珠港战争中仅剩的3艘航空母舰,他认为经历了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人是决不会善罢甘休的,他们一定会瞅准时机,利用仅剩的这3艘航空母舰实施报复。因此,他要除掉心头这个“航母之患”,他要凭借日本的海上优势,将美国海军彻底摧毁。所以,他的计划是:佯攻中途岛,引诱美军航空母舰出动,再将其一举歼灭。

山本最得意的就是他们的战略常务密码,是闻名世界的“D密码”,这种密码是将电报中使用的三万三千三百个单字,各代入五个数字,再加上五万个五个数字的乱码所组成。山本对他们“D密码”的精确度相当自信,认为它是绝对不会被破译的。

这次战争,美军方面的负责人是名将切斯特·尼米兹,他面对保密性如此之高的“D密码”却并没有惊慌失措,因为他相信密码再难,也是人发明的,只要熟知它的特征,有足够的数据,仍是可门解读的。

于是,他手下的作战情报处动用了120名人员组成密码解读组,由约瑟夫.罗奇福特中校领导解读“D密码”。罗奇福特中校聪明绝顶,他所领导的情报人员也个个都是“工作狂”。他们运用IBM电子装备,没日没夜的工作在珍珠港海军司令部的地下室里。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破译了日本海军的“D密码”,因此到了5月下旬,美军已经掌握了日军的大量重要情报,包括日期、编制、作战计划等,所知的详细程度甚至与日本舰长所知的程度相当。

但日军在获悉美军的情报方面,却非常不妙,日军主力攻击部队指挥官南云中一的“状况判断”中写到,美军缺乏战斗力,也没有察觉到日军的攻击意图,所以只要日军出击,那一定胜券在握,只要美军一出动航空母舰,日军就可以将其歼灭。

从这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他对于美军根本就不了解,他根本就不知道,此时此刻美方名将尼尔兹将军正率领他手下那群智勇双全的将领们为战争做着积极的准备。

日军不仅这次获悉的情报甚少,就在反情报方面,也做的很不充分,此次的日军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年偷袭珍珠港时的严阵以待和谨慎,甚至自己的许多重要情报都成为了公开的秘密。在这种松散的状态下,虽未开战,但结局似乎是已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