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三日之内如何能造出十万枝箭?还望你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叫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船配置30名军卒,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竖在船的两舷。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10万枝箭。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
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前去便知。”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20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毅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弓弩手6000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1万多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了一段时间后,诸葛亮又从容地命令船队调转方向,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让士卒加劲地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之时,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调头返回。他还命令所有士卒一齐高声大喊:“谢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实情时,诸葛亮的取箭船队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为此懊悔不已。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10余万枝,为时不过3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利,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擅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他最后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大惊失色,自叹不如。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己又知彼,凭着自己过人的谋略,轻而易举得到了十万支箭。这不仅攻破了周瑜陷害自己的阴谋,而且又可以用曹军的这些箭来射杀曹军,很是合算。诸葛亮之所以能成功,一方面是他能掐会算,懂得借助天时地利,最重要的是他懂得“知己知彼”的作战原则,了解曹操的心理,善于“虚实互用、虚实转化、避实就虚、出其不意、攻其不守”,结果,曹军在无备混乱的情况下,比较被动与怯弱,加之曹操见到大雾弥漫,不辨虚实,不敢出兵,命令以乱箭射之,结果诸葛亮轻松拿下十万支箭。因此,虚实原则,是用兵的根本原则之一,是保证战争胜利的法宝。
孙膑救赵于无形
要想取得胜利就要懂得虚实结合、虚实转化,这是《虚实篇》的重要思想,孙子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科学地提出了“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的战术原则。这里特别强调了在客观军事实力基础上,主观能动作用的创造性发挥,“致人而不致于人”。指出作战时一定要根据战争双方实力,结合敌我双方形势,对作战策略做出精确规划,这样才能百战不殆。围魏救赵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战国初年,在齐、魏、韩、赵、秦、楚、燕这战国七雄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起来的国家。在三家分晋时,魏国有着较好的家底。因为它分得了生产较发达,经济基础较好的河东地区。不过另魏国强盛起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魏文侯时期,任用了李悝、吴起、西门豹等杰出人物来治理国家,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在政治策略上,魏国通过逐步废除世袭的禄位制度,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制度建立起了比较健全的封建地主政权。在经济策略上,魏国又推行了“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兴修水利,鼓励开荒,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在军队建设上,建立了“武卒”制度,挑选勇敢有力的人加以训练,这样便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魏惠王时期,随着魏国将国都从安邑迁到河南中部的大梁,魏国国土不断向东扩展,魏国的国力在这时达到了鼎盛时期。
此外,齐国的实力也很强大。公元前356年,齐威王即位后,任用邹忌为相,加强中央集权,进行国防建设,改革政治,国力逐渐强盛。为了遏止魏国的扩展,齐国便利用魏国与赵国、韩国之间的矛盾,同魏国抗衡。
公元前354年,赵国为了取得同魏国抗衡的有利地位,发动了进攻卫国的战争,企图夺占位于赵、魏之间的卫国的领土。卫国是魏国的属国,所以魏国当然不会答应赵国将卫国变为自己的属国。于是,魏国以保护卫国为名,出兵包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赵国便派使者向盟国齐国求救。此时的齐国正在图谋向外扩展势力,而且与赵国是盟国,因此齐国答应发兵救赵。
齐威王召集群臣商讨如何救赵。作为齐相的邹忌在起兵救赵这件事上持反对意见,而齐将殷干朋则大力支持,力主发兵。他说:“不救赵不仅会失信于赵国,而且对齐国也不利。所以,我们必须发兵救赵,但也不是现在就出兵。而是先让赵、魏两国相互攻战,到两败俱伤之时,齐国再‘承魏之敝’出兵救赵,可以毫不费力坐收渔翁之利。”齐威王采纳了殷干朋的建议,主力则是按兵不动,静观事态发展,等待出兵的时机。只用少量的兵力南攻襄陵,以牵制魏国,以坚定赵国抗魏的决心。
公元前353年,魏国攻破了赵都邯郸。齐威王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出兵救援赵国。这次起兵救赵,齐威王本打算以孙膑为主将,但是鉴于孙膑与魏国人庞涓的关系,遂改用了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
孙膑是孙子的后裔。年轻时,他曾与魏国人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在魏国做了将军,但庞涓能力不及远孙膑,于是,庞涓便不怀好意地将孙膑请到魏国。但是,孙膑的由于才能出众却被魏惠王大加的欣赏,这使庞涓对孙膑的嫉妒之心与日俱增。于是庞涓利用职权伪造了罪名,私用刑法不但割断了孙膑两脚的筋腱,还在脸上刺字涂墨,企图让孙膑永远不能出头露面。
孙膑忍辱负重多年,一直在寻找逃离魏国的机会。有一次,齐国使者来到魏国,孙膑设法见到了使者。齐使知道孙膑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暗地把他藏在车子里,带回了齐国。不久,孙膑就得到了齐威王和将军田忌的赏识。这次伐魏救赵,孙膑不当主将而为军事,就是为避免引起庞涓的注意。
此次伐魏救赵,田忌本计划直奔邯郸同魏军主力交战。孙膑则提出了“批亢捣虚”、“疾走大梁”的战略战术。他说:“派兵解围,不能以硬碰硬,而应该避实就虚,避强击弱,袭击其要害,使敌人感到行动困难,有后顾之忧,自然就会解围了。现在魏、赵相攻,已经相持了一年之久,魏军的精锐部队都在赵国,留在国内的是一些老弱残兵。我们率大军迅速向魏国都城大梁进军,魏军必然回兵自救。这样,赵国之围可以一举而解。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战术,率齐军主力向魏国国都大梁进军。大梁危急令庞涓大惊失色,他立即下令留下少数兵力控制好不容易刚刚攻下的邯郸城,而以魏军主力回救大梁。这时,齐军已把魏军回国必经的地势险要的桂陵作为预定作战区域,准备迎击仓促回国的魏军。齐军早作部署,占有先机之利,士气正旺。而魏军由于长期攻赵,兵力消耗很大,此次慌忙回国又使士卒疲惫不堪。此次交战,魏军完全是被动挨打的地位,惨遭失败。赵国的邯郸之困自然也如孙膑所料,就此解了。
在围魏救赵这个战例里,孙膑并没有直接营救赵国,攻打保卫赵国的魏国士兵,而是出其不意的攻打魏国,让魏国分身乏术,无法顾及赵国,只好先撤兵回国,以求自保,是孙子“攻其所不守”军事思想的典型战例。
善用“虚实”的齐国
在行军作战中,与对方强硬相碰,不一定会取胜,就算取胜也会胜得很艰难,需要打一场硬仗,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但有时我们灵活掌握作战方法“避实击虚”、“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会很容易就取得胜利。
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急忙向齐国求救。田忌认为如果不救,韩国必将被魏国吞并,因此主张尽早出兵援救。而孙膑怎认为要待到时机成熟之时救韩,他说:“现在韩、魏两军均未疲惫,如果盲目发兵救韩,将陷入政治上听命于韩国、军事上代韩国受兵的被动地位,而且能否获胜也没有绝对把握。我们应首先向韩表示必定出兵相救的态度,促使韩国竭力抗击魏军。等到韩国真正处于危亡之际,再发兵救援,韩国必定感激齐国;而久经征战的魏国此时也已力尽兵疲,战而胜之应该不成问题。这样,齐国既能‘深结韩之亲’,又能‘晚承魏之敝’,既可受韩重利,又可得到尊名,可谓一举两得。”
孙膑的计谋得到了齐威王的采纳。齐威王亲自接待了韩国使者并暗中答应出兵。韩国仗着有齐国的帮助,坚决抵抗魏军的进攻。韩、魏先后进行了五次交战,韩国都未能取胜,于是又向齐国告急。抓住韩、魏俱疲的时机,齐威王仍然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攻魏救韩。
这次,“围魏救赵”的办法又被使用了一次,齐军直向魏都大梁进逼。魏国主将庞涓得到消息后,立即把军队从韩国撤回。
齐军已经在魏军之前进入了魏国领地。孙膑对田忌说:“魏军素来强悍英勇,看不起齐国。我们可以因势利导,装作胆怯而逃亡的样子,诱使魏军中计。兵法说:追赶敌人,如果超过50里,就会因为前后不能接应,只能有一半军队能够赶上。现在我军进入魏国境内已有很远,可用减灶之计诱惑敌人。在宿营地今日做十万个灶,明天只做五万个灶,后日再减至三万个灶,逐日递减,给魏军造成我军由于胆怯,士兵逃亡很多的假象。他们必然趾高气扬,日夜兼程前来追赶。这样,既消耗了他们的力量,又麻痹了他们的斗志,我们就可以设计来打败他们。”田忌依计而行。
魏军回兵进入国境之后,庞涓得知齐军早已前去,于是急起直追。一路上,庞涓都仔细观察齐军安营的遗迹。追了三天后,庞涓认定齐军士兵逃亡已过半数,于是当机立断,决定甩下步兵,只率领一部分轻装的精锐部队,火速追赶齐军。
孙膑在计算了庞涓追兵行程,断定庞涓必然于当天晚上到达马陵道。马陵道是打伏击战的理想地形。它位于两山之间,路面狭窄且险阻重重。孙膑命令士卒将道路两旁的树木全部砍倒后横在路上,以堵塞交通。最后,留下最大的一棵树,并在树的正面剥去一大块树皮,写上几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下。”孙膑又调一部分军队隐蔽在离马陵道入口不远的地方,等魏军进入马陵道,便从后面截断魏军退路。此外,又抽调最会射箭的士卒一万人,埋伏在道路两旁,只要看到树下的火光一亮,他们就立即放箭。
到了晚上,庞涓果然率领精锐轻骑进入了马陵道。他隐约看到一棵大树露出白木,上面还刻有一行字,写的是“庞涓死于此树下”时,庞涓顿时明白自己上当。随后只见齐军万箭齐发,庞涓被射杀于大树之下。齐军从两面发起进攻,魏军顿时乱作一团,前后均无路可退,魏军大败。
马陵之战,魏军惨败,国力军力也迅速衰减。公元前340年,秦国商鞅用计抓到魏公子印,大破魏军,魏国又一次惨遭失败。强盛一时的魏国终于向齐国屈服,齐国取替魏国而称霸诸侯,战国的形势由此发生了重大转折。
在马陵之战中,齐国之所以会取胜,就是因为齐国走的事“虚实”路线,其实平心而论,齐国的实际兵力并不比楚国强,但齐国的打仗方法却比楚国强了很多,齐国会运用用兵原则,针对楚军的弱点,做出相应的策略,这样具有针对性策略非常实用有效,的每一招打到的都是关键的地方,可以说箭无虚发。而且齐国很明白自己的实力,更明白楚军的实力,了解楚军的情况,如此知己知彼,哪会有不胜的道理呢。
商家活用
顶新暗渡陈仓得发展
我们发现在许多著名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往往是抓住了几个关键的契机,从而获得了长足发展,而要抓住这些机会,需要有果断的决策和对市场正确的判断能力。以小搏大时,最忌正面对抗,而应“暗度陈仓”,先布下疑兵,后奇兵突袭。企业经营者在运用这一经商法则,应对市场上强大的竞争对手时,示假隐真、掩人耳目、暗中积极准备,选择不被对手注意的方向、时机,出奇制胜,以达到自己的经营目的。台湾顶新集团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知先、算先的智能较量,决胜于妙施暗度陈仓之计的决策。
台湾的顶新集团以前只是一个经营工业用蓖麻油的小企业,痛台湾岛内许多自生自灭的小企业一样艰难度日。它的董事会成员大多40岁左右,多为彰化县永靖镇人,在岛上也都没有什么名气。看着自己经营的蓖麻油生意盈利微薄,他们就商讨向食品业渗透,搞起了“康来蛋酥卷”。通过大家的努力,企业的生意有了一点的起色,但是却没有更深入的发展。因为岛上的垄断现象十分严重,“统一”与“一品”两个品牌分享着食品天王宝座,二分天下,却不容许其他小品牌插足他们的竞争。
认真审视过岛上的发展现状后,顶新集团明白要想发展壮大,只能将战场转战到大洋彼岸。他们首先选中的就是欧洲,并准备于1987年底进行市场考察。就在他们出发之际,台湾当局宣布允许岛上的居民赴内地探亲,此政策一出,顶新集团便决定派专人去内地进行考察,寻找企业发展方向。通过内地考察,顶新集团的董事们眼前一亮,没想到误打误撞,就让他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有开发潜力的市场。首先,内地已经打开大门,各种各样的商品充斥着内地市场,尤其是舶来品是倍受青睐,洋烟洋酒洋电器进入人们的家门。其次就是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适应快节奏生活的产品有了自己生存发展的市场。第三就是内地对于外资十分欢迎,当宝一样的呵护,对其的优惠政策也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低廉的劳工费用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十分适合外资企业的发展。综合以上的内容,顶新集团决定放弃欧洲市场,准备在内地市场大展拳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