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十四章第四节忧国忘家,不畏强权明忠臣之志
“家国为大,大丈夫当切记此训。”孔子十九代孙孔僖,在汉章帝时期,与涿郡人崔哲同在太学研习《春秋》。当读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的故事时,孔僖叹道:“所谓画虎不成反为狗者。”崔哲说:“孝武皇帝刘彻开始做天子的时候,尊崇信仰圣人的治道,五六年间,声誉超过了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后来他放任自己,忘了自己以前的优点。”
这些话被隔壁一个叫梁郁的学生听到并上书皇上说孔僖和崔哲诽谤先皇。汉章帝知道这件事情后,就派人去查这件事。崔哲去见官接受审问,孔僖则上书皇帝为自己辩护。书中写道:“当皇帝的,做好事做坏事,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假使我们批评的是实际情况,那么您本就应该改正。倘若我们说的不妥当,您也应该宽容,又有什么罪呢?陛下您不推寻根本大计,自己作个深远的打算,竟纵容个人憎恶来大快自己的心意。我们被杀,死就死吧,不足为惜;可是天下的人一定会转移视线,改变想法,从我们这件事中,窥测到陛下您的心思,从今以后,假如见到什么不对的事情,再也没有人敢去说了。”
章帝看了孔僖的奏折后,立刻明白了过来,下令不许再追究这件事,并任命孔僖为兰台令史。孔僖上书自讼之所以为人称道,首先是因为他不畏强权。其次,他敢于直陈历史,直接面对现实。这两点说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一方面需要胆量去挑战强权;另一方面需要用智慧去拆解其中的僵局。
自古,直言上书者甚众,可落下的结局却完全不同。伴君如伴虎,在什么情势下,以何种方式劝说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都是需要十分谨慎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胆大心细。有挑战权威的勇气固然值得嘉奖,可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劝谏更好地发挥作用,就要凭借上书陈事的能力和技巧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非常著名的一个故事。邹忌通过自己的例子来劝谏威王要从善如流。他从谈论自己的美貌一事入手,丝毫不损威王的尊严,取得了极佳的效果。我们当然敬佩视死如归的大臣,于谦两袖清风,被奸臣所害,死后帝命抄家;比干忠臣直谏,被商纣王剖心而亡。能够忧国忘家,固然是品格崇高,但同时,如果能够达到胸有惊涛而面如平湖,保全自己又起到督政的作用,也是值得钦佩的。
当然讲究迂回婉转地进谏,并不是让人学会曲意逢迎、奴颜媚骨,果真如此的话也就谈不上什么气节了。但侠肝义胆、折戟沉沙,都不是逞一时之勇就可以精忠报国的。只有胸藏日月、袖纳乾坤的人,才能吟咏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诗句。
历代忠肝义胆的臣相、匹马戎装的将军,都不外乎用自己的血肉和智慧来为国为民请命。有的甚至屡遭贬斥,可依然不忘江山社稷之重任。虽然有人被讥笑为“愚忠”,但正是这样的勇气撑起了民族的希望。而这令人血脉贲张的情怀也随着民族的历史代代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