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1755700000014

第14章 学点心理学,让孩子轻松爱上学习(2)

为此,她努力暗示自己“一定要集中注意力”,可却没有收到任何良好的效果。最近她参加了市里的第二次模拟考试,总成绩和第一次相比较有很大的滑坡。看到这个成绩,她开始变得焦虑起来。

童童的表现是一种典型的“高原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多来自考试压力,所以成绩才出现短暂的滑坡。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过大的心理负担会造成孩子的成绩出现短暂的下降。当然,除了这个原因之外,其他原因比如,身体状况欠佳、过度疲劳导致的精力不够;随着学习的深入,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缺乏学习的动力,学习目的不明确……也会导致孩子出现“高原现象”。

在弄清楚原因之后,我们就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努力帮他走出学习的低谷期。具体来讲,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 强化孩子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孩子学习的内部动力,强化孩子的学习动机可以有效地促进他突破学习中的瓶颈,使他走出高原现象。因此,在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能提高而懈怠、焦躁,甚至出现放弃的念头时,我们不妨和他聊一聊,强化他学习的意向、愿望,当孩子的内心中重新燃起希望之火的时候,也就有努力克服“高原现象”的动力了。

▲ 帮助孩子改进学习方法

当孩子处在学习的低谷期无论如何也无法突破时,很可能是由于以往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严重地制约着他。这个时候,要想帮孩子提高成绩,我们就要鼓励他冷静地反省,他目前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中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有害的。比如,他是否养成了先复习,再做作业的好习惯?遇到问题时,是否先独立思考,而不是急着问别人?是否重视课外练习,及时分析和总结解题方法?等等。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无疑孩子的学习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就要帮他端正学习的态度,改进其学习方法了。

▲ 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

在孩子学习方面,我们要多和他交流,及时了解他的学习状况。对于他学习中的闪光点,我们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对于错误,我们则不要横加指责,而是要和他一起分析犯错误的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我们要做到尊重、理解孩子,让他体会到努力后的成就感,这样他才会有信心取得更好的成绩。

39.捕捉孩子学习的“闪光点”--优势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德国著名化学家,191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而他成功的经历就像一个童话故事,坎坷而曲折。他在上初中的时候,父母为他选择了文学之路,可一个学期后,老师给他的评语是:“瓦拉赫很用功,但是过分拘泥,很难成为一个文学之才。”父母见这条路并不是适合儿子,便决定让他改学油画,可是,瓦拉赫不善于构图,也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也不够,结果一学期下来,他的成绩在班里倒数第一。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很多老师都对他失望了。可唯独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化学实验的素质,所以建议他学习化学。这一次,瓦拉赫的智慧之火一下被点燃了,他一下成了公认的化学领域“前途无量”的高材生。后来,瓦拉赫也的确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就是“瓦拉赫效应”,也叫“优势效应”,具体是指大智若愚者的特殊才能被正确发掘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现象。

有很多成功的人,他们小的时候并不被人看好,可是长大以后却在某一领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比如,舟舟,一个先天性愚型儿,智力只相当于几岁的小孩子,他却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指挥家。可见,天底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学习。

一个女孩偏科非常严重,文科几乎不怎么学就学得非常好,可是理科尤其是数学,每次考试只能达到及格的水平。为此,妈妈非常着急,给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专门给她补习数学。周末有时间的时候,妈妈还会带她去听名家的数学讲座,希望对她的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看到妈妈焦急而又充满期待的眼神,女孩的压力很大,也很努力地学习数学,希望成绩能有所提高。可是,一个学期下来,她的数学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退步了,而且她文科的优势也不那么明显了。

为什么妈妈如此帮女儿恶补数学,她的成绩还是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呢?而且导致其他科目的成绩也有所下降呢?其原因就在于,她过分关注女儿的弱势学科,导致女儿的心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再加上女儿因为长时间把注意力都放在弱势学科上,其学习的信心也会因此大大减弱,结果自然会影响其他学科的成绩。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即,对于孩子的学习,我们不能一味地盯着他的弱势学科,而是要善于鼓励他发挥出优势学科,这样他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才会慢慢培养起来。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捕捉孩子学习的“闪光点”呢?

▲ 鼓励孩子发展优势学科

偏科是很多孩子学习中很普遍的一个问题,如果孩子存在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及时纠正他。如果他在小学阶段的基础知识扎得不牢固的话,会影响他以后的学习。那么,我们怎样纠正他的偏科现象呢?我们要坚守一个原则:一定不要过分强调他弱势学科的学习,而是要鼓励他发展优势学科,增加他学习的信心。当他的自信心建立起来以后,我们再让他参加补习班,或者请家庭教师给他补习劣势科目,这时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 挖掘孩子的优势潜能

每个孩子的学习潜能是不一样的,有的比较全面,有的却只在某一方面很出色。比如,有的孩子记忆力不是很好,背诵课文或者背诵公式比较慢,但他的逻辑推理能力比较强,一些很难的题目对他来说很容易;还有一些孩子观察能力比较差,但是动手能力比较强,平时总是喜欢研究一些小东西,做一做物理、化学实验。这个时候,我们不要只关注孩子学习潜能上缺陷,而是要以赏识的眼光看待有利于他学习的优势潜能。

▲ 鼓励孩子发展兴趣爱好

有时候,我们往往喜欢拿孩子的学习成绩说事,只要他的成绩不好,便觉得他一无是处。事实上,学习成绩并不是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如果我们能够全面地观察孩子,就会发现他的兴趣爱好,并从中帮他找到适合他发展的优势方向。必要的时候,我们要积极地为他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发展他的兴趣爱好。而这就有可能激发出他学习的动力,从而带动他其他方面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40.孩子的学习任务一定要适量--7±2法则

13岁以前是孩子记忆力最好,也是求知欲最旺盛的阶段。如果这个阶段的孩子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记忆方法,那么他的学习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是很多妈妈在指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从方法上入手,而是希望孩子学的东西越多越好,所以拼命地带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兴趣班。结果导致孩子一下在短时间内接触这么多东西,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不仅身体疲劳,大脑也很疲劳,而且越是想多学一些东西,越是记不住。如果孩子长时间处在这种状态之中,他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信心和能力都会受到严厉的打击。

写作文对9岁的甜甜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也是她最大的弱项。为此,妈妈给她买了很多本作文书,要求她每天学习。周末,妈妈还专门请了一位老师给女儿补习两个小时的作文。同时,她还要求女儿养成每天写日记、背诵古诗的好习惯,以此提高她的写作水平。

除了学习之外,妈妈还给甜甜报了两个特长班,一个是舞蹈班,一个是绘画班。结果周末变成了甜甜最忙碌的日子。当其他同学都盼望着周末的到来的时候,唯独甜甜害怕过周末。结果一段时间下来,甜甜的作文水平不仅没有提高,另外两项特长也没有学好。

周末本来应该是孩子放松的时间,可是妈妈又带甜甜补习作文,又带她学习绘画和舞蹈,这样高负荷的学习任务对幼小的她来说变成了一种负担,结果导致她哪一样也没有学好。

可见,孩子的这种学习方法不仅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目标,还会导致他本人的大脑和心理都处于一种高负荷的状态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其原因就在于我们违背了孩子大脑记忆的原则。

1887年,心理学家雅各布斯做了一个实验,对于一行无序的数字,很多人能记住的数字约为7个。随后一些心理学家用字母、音节、字词等进行类似的实验,结果发现人们能够记住的大约也是7个。直到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教授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神奇的数字7±2:我们加工信息能力的某些限制》,他明确地提出了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也就是一般在5-9之间波动,这就是所谓的“7±2”法则。

这个法则充分说明了孩子的大脑在短时间内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因此,在指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要盲目地为孩子布置学习任务,也不要一下把全部知识都一股脑儿地强加给孩子,而是要遵循他大脑的记忆原则。

▲ 制订学习计划遵循“7±2”原则

在帮助孩子制订学习计划的时候,我们要记住不是计划排得越满,孩子学到的知识就越多,而是要遵循“7±2”的原则,也就是将孩子在短时间内记忆的知识点控制在5-9这一区间范围内。所谓的知识点具体来讲包括:7±2个单词、7±2个句子、7±2条数学公式、7±2条语法、7±2条科学定律等等。如果我们能够秉承这样一条原则,相信孩子的学习效率一定会有相应的提高。

▲ 教孩子用切割法记忆

在学习过程中,当孩子需要记忆一个比较长的单词或者背诵一篇篇幅比较长的课文时,往往还没有开始背,就已经被吓倒了,不知道如何背起,更没有信心把它背下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教他分割记忆的方法,让他把要记忆的内容分割成几个小块,一块一块的记忆,最后再把他们串联起来,这样记忆起来就方便多了。

比如,对于一篇篇幅比较长的课文,我们可以教孩子把它划分成几个段落,了解每个段落的大意,然后再找到每个段落中的中心词,这样分段地背诵,当每一段都能熟背的时候,再把全篇内容都串联起来。同样,记忆单词也是如此,我们可以教孩子把长单词分成几个部分来记忆,每个部分的字母数量维持在5-9个,这样他记忆的效率会更高。

▲ 不给孩子布置额外的家庭作业

调查者曾对某所学校的孩子做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80%的父母经常或者偶尔给孩子布置额外的家庭作业,而且布置的作业有时能占到孩子作业总量的50%,结果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一位小学生说道:“我的成绩很好,并不是作业做得多,而是学习方法得当。所以与其让我做大量的题,还不如教我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且在玩中,我一样能学到很多知识。”

的确,这个孩子的一番话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并不是不能给孩子布置额外的作业,而是要让他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基础上,再做作业,这样才能达到做题的效果。同时,我们给孩子布置的作业一定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如果强迫他完成不感兴趣的任务,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41.找到孩子喜欢的学习方式--椰壳效应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很多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厌学的情绪,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适合他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有一个孩子有挑食、厌食的坏习惯,每天吃的饭都特别少。为此,妈妈非常担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一次,妈妈从海南旅游回来,带回了一个形状别致的椰壳碗。于是,妈妈便把这个精美的碗送给了孩子,结果没想到孩子拿到这个“碗”后,兴奋得不得了,当天吃饭的速度不仅提高了,饭量也大大增加了。

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椰壳效应”。其实,孩子所吃的食物并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他吃饭的工具--碗,而这就足以提高孩子吃饭的兴趣。同样,孩子的学习也是如此,他学习的知识就好比是所吃的食物,学习方法就好比是这个碗。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一些新颖的、孩子感兴趣的方法,激发出他的学习兴趣,那么他厌学的情绪一定会渐渐消失。

可是,很多妈妈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她们错误地认为,孩子只有安安静静地坐在课堂上或者坐在书桌前才叫学习,其他的活动都是玩,并不是学,或者对孩子其他的学习方式并不理解,而是持怀疑否定的态度。

11岁的姗姗很喜欢看书,几乎每天晚饭后,她都要求妈妈带她去附近的一个小书店去看会儿书。最初,看到女儿这么爱看书,妈妈非常欣慰,每次都带她去。而且为了方便女儿看书,她一下从书店买回了好几本书让她阅读。可是对于妈妈买回来的书,姗姗顶多翻几页就不看了,还是坚持要到书店去看书,而且每次找到一本自己喜欢看的书后,便坐在书架下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一次在书店里,妈妈发现姗姗在看一本书叫《窗边的小豆豆》。回到家后,妈妈询问她说:“上次我给你买的书中就有《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啊?你干吗不在家看,要跑到书店里去看呢?” 姗姗说道:“妈妈,书虽然是一样的书,可是在不同的地方看就有不一样的感觉。书店里有那么多喜欢看书的小朋友,很有读书的氛围,尤其是坐在书架下看书非常有感觉。可是在家里就不一样了,我完全看不下去。”

孩子喜欢看书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每天都要跑到书店里去看书,这可能会令很多妈妈不得其解。而在听了姗姗的一番话后,我们很容易就明白了。原来她需要一个环境,她在寻找读书的氛围。这对她来说,就是一种适合她的学习方式。

那么,作为妈妈,我们能做的就是支持他,鼓励他保持这种学习方式,这样他学习起来才会变得更积极主动,其学习效果自然也会不同。

▲ 让孩子在玩中学习

孩子的学习方式有很多种,并不是只有一板一眼地坐在书桌前看书才叫学习。如果我们做妈妈的会引导,孩子同样能在玩中获得知识。比如,看到某一种自然现象,水凝结成冰、雪融化成水……这些简单的物理现象,我们就可以通过简单的语言把道理给孩子讲明白,这样孩子就能在玩中学到知识了。此外,大自然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还要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

▲ 鼓励孩子看自己喜欢的课外书

课外书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还是增长他见识的一种手段。因此,如果孩子有看课外书的兴趣和习惯的话,我们不妨尽量给他创造看书的条件,比如,每隔一段时间,带他逛一逛书店,让他挑选几本比较感兴趣的书。当然,在选择图书的时候,我们不要盲目地给孩子选择一些教辅书籍,而是要尊重孩子本人对课外书的兴趣,只要不是暴力、淫秽、恐怖的内容,孩子都可以看。当然,我们也要提前和孩子约法三章,不能占用上课的时间看课外书。

▲ 让孩子在故事中学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