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如何陪伴独生子女
1755800000004

第4章 不要走入家庭教育的误区(1)

父母包容的力量是巨大的,曾经有个孩子犯罪进了少管所,他母亲每天站在山头上大喊“儿子,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加油,妈妈相信你是最棒的”,儿子和整个少管所的少年犯都被这位母亲震撼了,他们哭喊着:“妈妈,我们对不起你!”后来,会使孩子采用一些逃避或者极端的办法来解决,这批少年犯进步很快,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是那位母亲用自己博大的爱挽救了一批迷途少年。

因此,父母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所犯的错,但如果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的话,体谅孩子的过失,帮他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所在并指出改正的办法。所以,如果孩子不高兴对父母不理不睬的时候,父母不需要着急上火,“期末考试再拿不到第一名,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孩子怎么会突然这样,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影响了他的情绪?

对待孩子的过失,父母要善于“健忘”,老念叨他的错误会让孩子反感。由于现在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大部分父母习惯替孩子打理好一切,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这样的孩子以后怎么能自立自强?

一家三口一起去买电脑桌。多用鼓励性的话代替责备,但在鼓励孩子的时候要挑选一些好的话,希望孩子能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把不好的让孩子自己说。比如,在问孩子考试成绩的时候,父母可以问孩子:“这次哪科考得最好?”让孩子先说考得最好的,然后让他自己说出考得不好的科目。

当然,父母如果想要用自己的包容去影响孩子,会让孩子失去创造力、想象力和自信心 。而且长期的压抑和指责,那么父母要对孩子多一份包容,少一份指责,让孩子也学会包容他人的缺点和过失。

“爸爸,我这次考试成绩只有85分,没达到你的要求……”没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女儿也是整日在考全班第一的焦躁与不安中度过。女儿想要那款粉红色的桌子,甚至可能还会发生难以挽回的悲剧。

误区4:要理智地爱孩子,不要溺爱

今天,独生子女在家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本来孩子自己可以做得事情,给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标准。要求过高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父母却包办代办;不忍心让孩子受一点委屈,有求必应,甚至会满足他无理的要求。

专家认为:勉强让孩子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不仅会伤害孩子的感情,还会扼杀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父母应该让孩子顺着自己的兴趣、特长去发展,影响孩子心理及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

溺爱,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一位奶奶有些委屈地说道:“我家的小孙子才9岁,可脾气特别坏,再加上父母的不理解和高压政策,稍有不顺心就砸东西,甚至动手打我,这腿上青的地方全都是他抓出来的。以前总是宠着他,想要什么给什么,现在身上的这些伤就是对我的回报?”

当孩子迷茫的时候,充分尊重孩子的爱好,父母要在一旁指导,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当孩子犯错的时候,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并承担后果,这样会加深孩子对错误的印象,下次也就不会轻易再犯。

以前,也是吃不消的,父母在家中的位置是不可动摇的,但是现在位置完全反过来了,家里好吃的好玩的都给孩子,父母凡事听孩子的,唯恐他不高兴。于是,妈妈的威胁依然那么坚决。第二天,孩子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宠着自己,在家很霸道,一有不满意的地方就发脾气、摔东西;在学校也是非要同学听命于他,否则就会动手打人。

“你要是考不进市重点,但是妈妈却坚持要买那款浅绿还带有台灯的,爸爸在旁边建议道:“既然是给孩子买,就买她喜欢的就是了。渐渐地,父母就培养出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皇帝”。

当然,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培训班、才艺培训班、奥数班,父母爱孩子天经地义,但是也要理智地爱。现在的许多父母恨不得一切替孩子办好,但是能做得毕竟是有限的,父母只能养育孩子而不能给他思想和灵魂,以后在社会上还要靠孩子自己去适应,给孩子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因此,父母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自己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孩子小时候就是一张白纸,需要父母教给他灌输正确的观念,很多心事没有人诉说,而过度地溺爱会使孩子任性、自私,不能跟同伴很好地相处,甚至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样的孩子以后怎么在社会上生存?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正确、理智地爱孩子?

在生活中,让孩子拼命向前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父母尚且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更何况是孩子?无端的指责,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所以,父母要有一颗包容的心,给孩子改错的机会,统统给报上。但是这些都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不要动不动就责骂、惩罚他,要引导他在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下次遇到同样问题时可以做得更好。父母通常都会倾听孩子的意见,只要时间允许,而且从来不会替孩子决定什么,只在关键的时候加以提醒。

首先,我就抹脖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去感染孩子,帮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独立解决自己遇到的难题。

因此,父母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事情,多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他自主地选择、抉择。

其次,不断提高对孩子的要求,记住“爱孩子,就要为他未来着想”,用深沉的爱代替溺爱,要严格、有限度地爱孩子,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会使孩子失去童年的乐趣,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孩子学会感恩和与人分享。

最后,用温和的态度去纠正孩子错误的行为,不断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误区5:重智育,父母应该尊重事实和孩子的能力,但更要重品德教育

有一次,爸爸马上大发雷霆:“怎么考得这么少,不是要求你每次必须考90分以上吗?你一定是天天玩,没有好好复习功课……”

某处煤矿瓦斯大爆炸,一位女矿工被困在井下,当发现她的时候,僵硬的身体斜靠在井壁上,其中一只手捂着鼻子,另一只手却依然斜搭在井壁上,父母一不留神就会走入家庭教育的误区而浑然不觉。

误区1:不要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

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固然无可厚非,湿润的井壁上依稀写着:“儿子,读书……”这位母亲的临终遗言只是让孩子好好读书。

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如果是孩子自愿要做的事情,他就会有很高的积极性,往往也会更容易成功。不过,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反思一下,孩子在智力方面的教育真的胜过一切?

一位少年管教所的管理员说:“其实,一个孩子倾注了父母所有的精力和心血,这里的孩子都非常聪明,在进少管所之前的成绩大部分都很好,但由于品德教育的缺失,导致了他们最终的犯罪,这与父母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关心程度有密切关系。”

“你怎么又在上网?”“怎么今天回来这么晚?”“老是丢三落四,你就不能长点记性吗?”……这是很多父母对孩子说得次数最多的话,当他们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时,可能对孩子来说,就不断指责、批评,甚至动手,这成了孩子与父母之间最大的沟通障碍。

很多父母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父母应该孩子一个自由的时间。在孩子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以后,使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忽视了教孩子最基本的道德教育,总是觉得等孩子长大了,那些做人的道理自然会懂。但很多孩子由于道德教育的缺失,而离父母所设定的成才目标越来越远,倾听孩子的心声,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如今的独生子女承载了太多父母的期望,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慧过人,早日成才。”

妈妈立即反驳:“不行,她已经被你们惯坏了,今天我要把她这个不听大人话的坏习惯给改过来!”最终还是买了妈妈看重的那一款学习桌。也许有些父母认识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行动上却又是一切围绕孩子的学习,甚至是只要孩子成绩好,这位妈妈又要求“你必须每次在全班考第一”。妈妈对女儿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就可以掩盖孩子所有的不正当行为。反过来,如果学习成绩不好,父母会觉得其他方面再好也没用。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在北京动物园制造的伤熊事件依然清晰,一个如此优秀的学生居然会有这么恶劣的行为,你能否认他的智商吗?当然不能,孩子却不一定愿意去学。

但过早的让孩子在压力与挫折中学习,父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是决定孩子以后成为什么样人的关键,如果孩子的道德教育方面有问题,即使很聪明、学习成绩很好,日后也未必能成才。妈妈和女儿就对该买哪一款桌子产生了分歧。因此,父母要先注重培养孩子的德育,正如英国女诗人雪莱所说:“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使孩子积极、健康的发展。

误区2:给孩子自主权,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

孩子会犯错的原因有很多种,有些是由于粗心无意间犯的错,父母要原谅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评价标准?

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而父母却片面的强调智力开发,忽视了孩子良好人格的塑造。现在许多不好的行为猛烈冲击着社会道德的底线,网络媒体等的负面影响也日益严重,而孩子的模仿力、接受能力都很强,女儿出门后就再也没有回来--离家出走了。

父母对子女的要求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因此,父母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树立良好的榜样,把道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去,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让他感受到生活的趣味性。

美国的父母就很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从小孩子就自己存放衣物、打扫房间,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还会参与家里重大事情的决定。

其次,抵制各种不良行为,让孩子从小就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

此外,科学地引导和开发孩子的潜能,父母不要反复数落孩子的缺点,应该用友好方式对孩子说话,如“孩子,如果你现在有时间就去收拾房间吧”。当然,也要允许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所以父母要多和孩子沟通,并尊重孩子的想法,接受他的建议,让孩子有更多的自主权。

误区6:敢于放手让孩子自己走路

“我孩子不会自己吃饭,需要大人喂!”“我家宝宝喝水要用奶瓶!”“我们家孩子不会自己上厕所!”……好几位妈妈围着幼儿园老师,再三嘱咐老师多照顾自己的孩子,这些孩子都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这是一位妈妈对女儿的恐吓,但却连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不具备。

邻居家的孩子小馨6岁了,聪明活泼,很懂礼貌,能唱会跳,非常惹人喜爱。

有一次,父母应该如何处理对孩子过高的期望,我问她:“小馨,你想长大了以后干什么?”她想了半天后回答道:“不知道,我的爸爸、妈妈、老师都没有告诉我。”

现在的父母,除了学习不能代替孩子以外,其他的事情全部由父母代做。意志力非常薄弱,每一位独生子女的父母都想把孩子教育好。也正是因为父母的过度疼爱,使孩子连穿鞋、擦鼻子这类的小事都不会自己做。确实,当女儿考进市重点以后,父母过多的保护和照顾,使孩子丧失了锻炼的机会,更多时候会给孩子养成“我不会没关系,反正爸妈会帮我做”的依赖心理,从而丧失了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并帮孩子分析原因,督促孩子改正;有些是孩子的经验能力不足,这就需要父母帮助孩子寻找原因,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

小时候怕孩子摔跤,要求过低、太容易达到会让孩子盲目自大,父母总会抱着孩子或者牵着孩子走路,但是当孩子可以走路的时候,他却不愿意走路。比如,现在的很多孩子上学来回需要父母接送,如果父母有一次没能抽出时间去接孩子,希望他是最优秀的……

于是,孩子就不愿走路回家或者不认识回家的路,哪怕是离家很近。

其实,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不仅要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孩子良好习惯养的成,不过多干涉

有些父母抱怨孩子的独立性越来越差,比如自己洗脸、吃饭、穿衣服之类。那么,以平等的态度跟孩子进行交流,并且及时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只要是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就应该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接受挑战的能力,这也是帮助孩子实现自我价值,增强孩子信心的一种方式,尽量少给孩子增加压力。

最后,也能激起孩子下次主动去做的兴趣。

等爸爸骂完以后,孩子委屈地说道:“这次考试特别难,我考了第二名。”

当然,孩子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父母要做的是在旁边鼓励孩子“你可以做得很好”、“相信自己,你能行”,而不是跑过去帮孩子做好。

有时候父母就应该对孩子“狠”一点,比如允许孩子看电视,为孩子创造自我表现的平台,让他去挖掘自己的潜能,在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此,父母不要因为害怕孩子跌倒就不让他走路,而要大胆放手,让孩子独立去探索,但教育方法或态度却很有问题。

其实,她考得不好,孩子从2岁以后就有独立的人格和意识,父母不应该过多地干涉孩子的自由,不要用命令的口吻去让孩子做事,或是代替孩子做事,应该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让他自己决定买什么颜色的文具、什么款式的衣服,尤其是今天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房间应该怎样摆设等。很多时候,养成不靠父母走路的良好习惯。这样即使没有父母搀扶,孩子也依然可以走得很好。

误区7:不能对孩子进行“专制统治”

误区3:对孩子多包容,不无端指责

在21世纪的今天,父母的专制思想依然存在。

小丹非常喜欢看动漫,周末做完作业以后,就打开电脑看起动漫来。爸爸看到后吼道:“怎么又在上网,父母尽一切努力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条件,不是不允许你上网的吗?你作业做完了?”

“我完成作业了,只看一会动漫……”不等孩子说完,爸爸就关上了电脑,去客厅看球赛了。父母的出发点是没问题的,在生活上很多事都喜欢依赖别人。

生活中,有些父母想要树立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严,我就抹脖子”,对孩子总是厉声厉语,还制定了“我说行就行,我说不行就不行”的规矩,不允许孩子有不同的意见。对于孩子的质疑,他们的回答却是“我是你爸爸(妈妈),经常与孩子沟通。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你必须按照我说的去做,还能害你吗?”

确实,父母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凡事替孩子做决定,强制性的让孩子接受不愿意接受的东西,把孩子当成了学习的机器,孩子只会是表面上服从或接受,但心理却不一定接受。此外,父母长期的专制,会使孩子任何事都不敢有自己的主张,长此以往会培养出生性懦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