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松下幸之助全传
1774000000040

第40章 个人魅力:商海逐浪享誉全球(1)

在日本企业界,松下幸之助的名字是具有永久魅力的,这与他杰出的财富业绩和先进的管理理念相关。因此他无愧于“经营之神”、“管理之神”的称誉。

美国《时代》周刊。

在日本的企业家中,松下幸之助无疑建立起了一座丰碑。他不但创立了一个神话般的企业,而且提出了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经营管理哲学。从少年辍学转当学徒工开始,他一步步摸爬滚打,在商海中走出了自己的一条独特道路。松下幸之助的管理思想,同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如果没有实践中的锤炼,就不可能产生松下幸之助的经营之道。商海中获得成功的企业家虽然不计其数,但能够提炼出经营之道的企业家却寥寥无几,能够成为众口一词推崇膜拜的“神圣”级别人物,则只有松下幸之助一人当之无愧。在当代日本实业界,有“经营四圣”的说法。所谓“经营四圣”,是指索尼的创始人盛田昭夫、本田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京瓷的创始人稻盛和夫和松下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在这“四圣”之中,松下幸之助独占鳌头,被誉为“经营之神”。

1918年,松下幸之助以100日元、3名员工起家,创建了松下电器制造所。之后,经历80多年的发展,松下电器成为了世界500强巨型企业之一。松下幸之助不仅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管理大师、经营之神,更是一个人生智慧的大师。在成功学领域,松下幸之助是与戴尔·卡耐基、拿破仑·希尔齐名的世界三大成功学导师之一。他的名字,已经不仅仅是个称呼,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他一生共出版了60多种著作,累计达数百万字。他的著作被译成英、法、德、中等二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

如今,松下的管理哲学与经营智慧,已经在商界普遍开花结果。而松下幸之助的人格风范与人生哲学,也早已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

年轻时,松下幸之助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年仅9岁就被送到一家火盆店当学徒工,火盆店倒闭后又去五代脚踏车商店当学徒工,几经辗转到大阪电灯公司工作。以其背景和最初经历,如果按部就班,松下幸之助至多在一个中等公司中谋求一个稳定的生计。

但是,由于当时大阪电灯公司经理不愿采纳他提出的生产新型电灯插座的建议,松下幸之助毅然辞职,决定自己生产这种产品。1918年,100日元起家的松下电器公司成立了。

从一开始,松下幸之助就非常重视公司和员工的关系,他在公司内部公开经营数据,实施透明化经营,即使现在,这都是个非常大胆的做法。

20世纪30年代中期,松下幸之助在公司内提出7个指导性精神:品质,公正,团队合作,努力工作,谦逊,社会意识,感恩心情。这是属于松下幸之助的领导艺术:从日常领悟出发,坚持不懈与员工沟通,由此强化公司凝聚力,并使其在每个工作环节中得以落实。这一点,是当年松下公司或者说日本企业集体振兴的原因之一。

顺着这条思路,30岁时,松下幸之助创造了50年后世界上的许多大公司仍在沿用的经营理念:首先创造优秀员工,然后是制造电器的公司。在西方,这被称为“以人为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松下幸之助有感于当时日本社会的局面,进一步发展出注重顾客、交货速度、产品质量、协作精神,以及向员工放权的公司文化。同时,在公司内推行“堤坝式经营”的观念,在部门之间建立调节机制,保证稳定发展。松下公司迅速摆脱战争阴影,20世纪50年代末期,已成为受世界瞩目的消费类电子产品生产商之一。

40岁之后,松下幸之助逐渐成为一个商界领袖,他的领导思想促进了日本现代商业精神的形成。

晚年的松下幸之助超越了原有的企业家身份,对公司与社会关系的思考日益深入。56岁,他提出“厚利多销”之道:透过合理化经营,得到合理公平的利益,再把利益公平分配。他坚信,这才是社会和公司共同繁荣的基础。这个理论提出10年后,经过深思熟虑的松下提出辞去公司董事长的职位,守望公司的成长。

晚年的松下幸之助搜索更多的是人应该有的生活态度,他以自己大半生的人生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1)人应该具备服务社会和贡献社会的精神,也就是要创造好的东西,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并以社会繁荣和发展作为个人生存的庄严使命。如果只是为了饭碗和个人的荣辱而工作,这种思想极其狭隘。生活和工作的目的解决后,还有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为了同一个目的抱有合作的态度。

(2)真正有用的人都是对工作十分热心、尽职,并且有热情的人。有热情才有生命力,这样的人就会受到大众的欢迎和信赖。相反,有些人的确有知识,但缺乏热情,对生活对工作抱有冷漠的态度,往往一事无成,他们的知识总处于一种封冻的状态。这种缺乏热情的生活,是苍白的。

(3)“尽人事而听天命”,松下幸之助认为此乃至理名言。他说:“我从9岁开始工作,已经工作59年了,在漫长的岁月里,曾经遇到各种困难,其中也有两三年的时间,可以说遇到了大事或者说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如果那时我不是那样看待问题而张皇失措,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我了。

“遇到困难时,我自己从不悲观,坦然地面对逆境,无论是身体上的疾病,还是事业上的重大困难,每一次我都承认命当如此,无须多加考虑这就是‘听天命’,同时我又尽了最大努力想尽一切办法去争取成功这就是‘尽人事’。这样做,我就心安理得了。”

松下幸之助是一个善于冥思的智者,在他深邃的眼中能读出独到的人生智慧。他认为:“人的生存意义不在于挣多少钱,而在于你为你的民族做了多少事。”松下幸之助一生追求的是如何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如何帮助更多的人得到幸福……工作的本身如果是对的,是对社会有益的,金钱会自然而来。松下幸之助信仰的是这样的因果哲学:有了高尚的理想,其余的一切自然会水到渠成。

松下幸之助认为经营者除了促进社会繁荣外,还必须存有使部属满足、快乐的心愿。身为主管,都应该有悲天悯人的胸怀,而不是对部属不加爱护的暴戾之气。

悲天悯人是佛家的一种道德要求,倡导对人、地、物都怀有同情心,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是如此。经营者为了达成企业的使命,往往要指使很多员工为我们工作,这些人有权利要求从职务和工作中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当然,悲天悯人的胸怀不是说对一切事物都以温和的态度处理。对于做错事的员工,同样要严厉地责备;对错误的行为,要断然地予以纠正。如果为了私情,故意隐匿处分,不只是误解了悲天悯人的真谛,到头来反而害了部属,这就是滥用了爱心。因此,只有凡事以大局正义为前提,该处罚时处罚,该奖励时奖励,才能算是了解悲天悯人的真正意义。

身为主管,懂得悲天悯人,自然能竭尽心力地去爱护部属,而部属了解上司的这种宽厚胸怀后,对于因错误受到惩罚,自然也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而且能真正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因此,要想成为受部属尊重的上司,悲天悯人的心胸是不可缺少的。

松下幸之助的成功是因为他那种融合了东西方双重智慧的治理方式,不是因为垄断经营、技术领先……他将东方人的家族观念融入到了西方的先进管理体系中,创造出了“事业部”、“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等一系列影响世界的管理制度。松下幸之助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使他手下的员工都把自己看做是公司的主人,因而具有了难以想象的团队理念和奋斗精神。

营造和谐的公司气氛,是松下幸之助精神的重要内容。松下幸之助认为,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谈不上精诚团结。相互扯皮,扯不出企业效率。

高悬在各工厂、各事业部、各关系公司的“松下七精神”,涉及人际关系的就有3条,即光明正大精神、团结友好精神和礼节谦让精神。可见松下幸之助对养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高度重视。

松下幸之助说:“大家都推心置腹,坦诚相见,互相了解对方的长处和短处,怀着这样的心情与周围的人相处,是合作共事、顺利前进的重要保证。”

远道而来的地方子公司经理,在汇报完工作后,常有一种忐忑不安的心理,担心自己的工作经不起“经营之神”的检验。事实上,松下幸之助并不是爱挑毛病的人,他总是先以赞赏的语气对经理们的工作加以肯定,然后再指出今后工作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这正是松下幸之助的谈话艺术。

最使地方经理感动的是松下幸之助请客。按道理来说,这应该是公司业务,公司请客才是正当道理。而松下幸之助则不然,他喜欢自掏腰包,将经理们请至家中,家宴招待。在这种家庭氛围中,松下幸之助与经理们的关系就不再是一般的上下级关系,而是“亲朋好友”的关系,松下幸之助的用意之深令人叹服。

上行下效。松下幸之助电器各部部长、子公司经理、工厂厂长以至班长、组长都模仿松下幸之助“为人处世”的方式。一位部长说:“企业家必须右手掌握合理性,左手掌握人情味。”严父与慈母的形象,连松下幸之助电器的部长也学会了,而且他们做得更具体、更实际。

严父的呵斥和慈母的关怀是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松下幸之助电器二十多万员工,这个庞大家庭,松下幸之助管理得竟如此有条不紊。你只要看一看松下幸之助的两副脸孔,严父与慈母,就不难找到答案。

有人问,松下公司最大的实力是什么?松下幸之助回答是经营力。被人们尊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说:“对于产品质量来说,不是100分就是0分没有任何商量!”松下幸之助的经营理念有一条最基本的原则:顾客就是上帝。所以松下幸之助强调“销售产品要像嫁女儿”一样,将自己的产品呵护负责到底。

“松下电器是制造人才的公司,兼做电器生意。”松下幸之助这样看待他的事业,“当我的员工是100名时,我要站在员工的最前面,指挥部属工作;当员工增加到1000名时,我必须站在员工中间,恳求员工鼎力相助;当员工达到10000名时,我只要站在员工后面,心存感激即可。”管理学上有句话:“不管理的管理者才是最好的管理者。”在用人上,你只需要向松下幸之助那样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就可以了。

用普通人的眼光看,松下幸之助名利双收,福寿两全;用商人的眼光看,他事业发达,公司兴盛;用文人的眼光看,他实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经营成功的企业家如过江之鲫,而像松下幸之助这样能够进入管理思想史的企业家却为数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