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一年级决定孩子的一生大全集(超值金版)
1779400000013

第13章 掌握孩子的成长进程(2)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在具有重视子女教育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根深蒂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在儿女身上寄托着父母甚至几代人未竟的希望与梦想。再加上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特殊国情,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全部希望都压在了一个孩子身上。因此,孩子从小就像一只身负重托的蜗牛,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艰难地爬行。不少家长培养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是出于个人虚荣心的满足,他们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目标或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从小就按家长的意志发展,根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兴趣、能力和其他个性特点。当孩子达不到自己期望的目标时,他们要么大失所望,撒手不管,要么迁怒于孩子,大打出手。如此一厢情愿的家庭教育,怎能不给儿童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因此家长学习了解一些教育科学知识,能够依据一定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家教行为,并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既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能把握住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值,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促使孩子健康成长,这是塑造小学生健康心里的非常重要的一面。

第二,儿童学习适应性及发展性与教师教学儿童化程度之间的矛盾。

儿童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有一个逐步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一年级新生来说,从教师到同学有陌生之感,课程压力,作业负担和正规学校教育的组织纪律约束等等,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在学前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小学教育开始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儿童所达到的已有心理水平又不能完全适合于这些新的要求。这样一来,就使小学教育向儿童提出的新要求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产生矛盾。

第三,儿童个性发展与成人化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

人的心理卫生问题,大多是在成长过程中,因受到各种不良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大脑机能尚未发育成熟,人格特征还处于初步的形成过程中,整个心理发展也还处在幼稚和不稳定时期。因此,小学生特别容易受到外界有害刺激的伤害和影响。“初生牛犊不怕虎”说出了无知便无畏的道理。但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不少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变得越来越“胆小”起来,越没有个性呢?原因很简单,在这个成人化的社会里,孩子毕竟是弱小者,顺从者,他们要想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的要求,必须从小就得学习和遵守这个社会的规则。年轻的教育专家李镇西曾不无感慨地说过:“中国的教育是理想主义、充满玫瑰色的教育。”的确,孩子在学校里受到的是单纯的理想化的教育,一旦他们进入社会,才发现这个社会并非书本里讲的那样美好,他们就产生了困惑,甚至痛苦的思索。当然这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格再塑的过程。如果引导不当,会造成儿童个性(人格)发展的严重扭曲或缺陷。

延伸阅读:分苹果的故事。

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去信给他们,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一位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第一封信这样写道: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一个又红又大,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

第二封信是这样写的: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相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个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

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

抽空翻翻孩子的书包。

孩子的书包不大,但说它是一个“百宝箱”或者“问题库”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在孩子的书包里,你也许还会发现更多的东西。因为这小小的书包其实是一个大世界,它里面装的不只是孩子的学习用品,还装着一个五彩缤纷而又不很成熟的心灵世界。作为一个负责的家长,你应该时常抽空翻翻孩子的书包,一旦发现问题,就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如此,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当然,为了不至于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在翻看孩子的书包之前,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也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你发现孩子书包里有钱,即使是不多的一点钱,也不应将此事轻易放过。在问清钱的来历后,还得引导孩子正确认识钱的本质,让孩子明白应该怎样对待金钱,还有必要教孩子如何花钱。在你把那些钱重新放回孩子书包的同时,还要把一个正确的金钱观放进孩子的脑子里。

如果你在孩子的书包里发现了一件精美的赠物时,在弄清赠物者是谁的同时,还应提醒孩子别忘了回赠朋友礼物。通过这件事,你可以将一些简单的社会知识教给孩子。当然,让孩子明白读书求学期间不宜把过多的心思花在人情交往中,这也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发现孩子的书包里老是装着一些课外书,诸如一两本“卡通”、几份并不适合孩子阅读的报刊等,此时就是你过问孩子学习情况的最佳时机了,你要弄明白孩子在学习上是吃不饱还是吃不下了,抑或确实需要添加一些“五谷杂粮”了?然后,你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

如果孩子的书包很零乱,你最好别越俎代庖,自己动手替他整理。而你应该告诉他:一切都应该是有条不紊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应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别“多重处理”孩子的错误。

根据心理学家分析,一个人在接受一种事物中,第一次的感受最具刺激性,其震撼力也是最强的,以后便会逐次递减,形成熟视无睹的结局。教育孩子也是这样。

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论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孩子基本上都会持认错的态度。但是,孩子终归是孩子,自制力有限,难免会程度不同地再犯同一种性质的错误。这时,家长们就应该注意不要犯“多重处理”的错误!母亲骂过了,父亲接着又骂;当时骂过了,过后想起还骂;这件事骂过了,又想起前一件事甚至更多的事加在一起骂。

坦白地讲,孩子犯的错误与家长做的“错”事相比,终归是鸡毛蒜皮。因为,孩子的社会生活经历远没使他的行为达到有意的程度,所以“我不是故意的”常是孩子做错事的理由。家长们的“多重处理”只能被他们认为是一种夸张的态度,而产生反感,削弱了家长本来的说服力。

当孩子做了错事,并接受了责备,不论其口头做什么表示,他心理已经对此有所警惕。家长就应给他充分的机会,相信他不愿意再犯。当然,家长在急躁中难免疾风骤雨,这也不算什么,待冷静下来,可以重复上次未讲清的道理,但这时一定要和善地讲道理,千万不要以列举他的“错”形成数落的态度。因为,列举其错,数落不止!传递给孩子的不是刺激,反而使他产生你在宣布其“罪状”,加以审判,对其得出不可救药结论的感觉。这种感觉会使他怀疑自己能否正确地生活,而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

延伸阅读:早晨忌训斥孩子。

美国《读者文摘》曾调查了1000多名孩子,了解他们的苦恼和要求,其中孩子们有一条共同要求,就是希望父母早晨不要训斥孩子。早晨是每家每户最忙乱的时候,父母要准备早餐,打扫房间,还要替孩子穿衣,做出门前的准备,有的父母常常不自觉地对孩子大喊大叫,说他们要迟到了,嫌孩子笨手笨脚等,斥责声不绝于耳。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出门前父母对孩子大声训斥,那么这种声音就会整天在孩子头脑中回响,影响孩子的情绪。声音最容易引起孩子的恐惧,早晨大声训斥会把孩子宁静的心境扰乱,使他们整天心神不宁。幼儿教育专家也指出,在早晨训斥孩子,父母的一腔怨气固然发泄出去了,但是对孩子心理上的伤害将长时间留在孩子的心里。久而久之,家长养成了训斥孩子的坏习惯,孩子也因为习惯父母的训斥而对父母的训斥无动于衷,甚至会走向对立面。

孩子缺少玩伴,家长要积极引导。

常常有小学生向老师反映:“我找不到伙伴一起玩”、“为什么大家不跟我一起玩”、“我为什么没有朋友”……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享受不到和小伙伴玩耍的乐趣了。对此,家长应适时对孩子的交友、择友进行正确引导。

孩子觉得朋友少。

一个小学生,因为找不到可以一起玩耍的伙伴,只有一个人玩,经常觉得很孤独、没意思。由于长期没有可以讲话的朋友,他的心理负担开始加重,晚上甚至时常失眠。

另一个孩子,因为在班里没有朋友,得不到别人的重视,于是经常调皮捣蛋以吸引大家的注意,结果反而让同学们离他更远。

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伙伴,经常产生孤独感的孩子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性格。亲和能力是情商的重要部分,如果将来孩子只会学习、工作,却不知如何与他人交往,是无法适应社会的。

两大原因阻碍孩子“交友”

孩子出现“伙伴危机”,主要有两大原因:第一,孩子生活圈子小,玩伴很少,孩子不善于交朋友。现在,大多数家庭是三口之家,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缺少同龄玩伴。第二,与家长过分的溺爱、保护有关。许多家长总希望孩子能跟学习好、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交朋友,这缩小了孩子的交友范围。由于怕孩子受到伤害或不良影响,部分家长甚至干脆阻止孩子和别人交往。

家长引导是关键。

为让孩子适时交友,家长应从以下三方面引导:首先,家长应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家庭空间。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发表意见的能力,有些事情甚至可以咨询孩子的意见,这有利于孩子树立信心,并培养孩子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今后,这种能力也会被孩子运用到择友中去。

其次,教会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当孩子与小朋友们发生矛盾时,父母不要一味地迁就、打骂,或者直接干涉,而是应及时地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解决各种矛盾。实际上,这正是孩子学习的绝好机会,家长应给予建议,但不能一手包办。

第三,放手让孩子自己择友。家长应该避免以成人的观念帮孩子选择朋友。孩子自己择友的过程,也就是他学习、成长的过程。家长可在一旁多加注意,并适时给予建议,但不能粗暴干涉、阻止。

延伸阅读:家教名言。

没有朋友的童年是不幸的。对于这一代独生子女来说,他们孤独的心理比任何一代人都强烈,他们求友的欲望比任何一代人都迫切。

卢勤。

不能用一堵高墙把孩子同周围世界隔开。不能让学生失掉欢快的精神生活。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时,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

苏霍姆林斯基。

做个走入孩子内心的“陪玩”家长。

家长,在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通常都与权威和尊严联系在一起,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监督者和管理者。殊不知,放下架子,挤出时间,与孩子一同做做游戏,其实更能密切亲子关系,使你能做个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好家长。

作为独生子女的这一代孩子太缺少玩伴,缺少与人的沟通和交流。放学后,孩子们就被校车送回各自的家中,一个人在屋里看动画片,摆弄玩具娃娃。而家长对孩子有的却多是各种各样的期望和要求,很少了解他们的真实心理和想法。

“爸爸妈妈要是能多陪我一起玩儿当然好了,我一个人闷死了,连找人说话都找不着。”“暑假他们能多和我在一起就好了!”

心理学研究证实,儿童与父母早年形成的亲子关系,是其今后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如果儿童在幼年期不能与父母形成亲密和谐的关系,那么孩子长大后就很难与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人格发展的障碍和社会适应困难就难于幸免。这样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就可能表现出缺乏安全感、自卑、苛求自己和他人、对人缺少信任感、被动、退缩、依赖等人格特点,是抑郁症、恐惧症和强迫症等心理障碍的高危人群。

心理专家呼吁,父母亲应该利用寒、暑假时间,多与孩子共同进行一些亲子活动和游戏,与孩子之间创造一种朋友式的氛围,建立起“温暖理解型”的亲子关系。

引导孩子玩耍。

玩耍是儿童的天性。玩会给孩子们带来欢乐,玩可以使孩子学到知识,既可以减轻学习负担,又可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要引导孩子在玩中学,先要和他们交朋友,在一起玩,有一颗理解孩子爱玩的童心。比如妈妈和孩子一起给布娃娃做衣服。这时妈妈和孩子都成了服装设计师。先设计出各式裙子、小衣服,再找来碎花布,一件件做出来,给娃娃穿上。别小看这种“玩”,它可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理想的种子,长大真的可能成为出色的服装设计师、制作师。如果妈妈不失时机地告诉孩子:长大了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有知识、有本领,这样就把理想和现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

下雪时,孩子高兴极了。此时,爸爸带着孩子来到雪地里,先扫路面,再把扫起的雪堆成雪人,并给雪人戴上帽子,安上眼睛、鼻子、嘴巴。爸爸把笤帚插在雪人身上说:“你劳动劳动就不冷啦!”话是对雪人说的,可孩子却牢牢记在了心里。这种活动既充满了情趣,又培养了孩子的劳动观念。

孩子喜欢小动物,让孩子养一只小鸡、一只小鸟,一条小鱼……孩子们会把它们当成朋友,和它们说话、喂养它们、关心它们、欣赏它们,从小动物的身上逐渐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耐心。

从一年级开始,小学生几乎人手一份报纸,如《读写知识》、《作文导报》、《少年儿童报》、《星星火炬报》……报纸上丰富的内容是孩子们的良师益友。有些家长埋怨孩子订了报纸不读,其实那是这些同学没能从报纸杂志中尝到甜头。如果家长想点办法,如帮助孩子设立一个“采蜜本”,让他们把报中有趣的内容分类摘下来,日久天长会从中学到知识,得到乐趣。慢慢地,孩子就会养成爱读书、爱看报的好习惯。

又如看电视、玩游戏机、打扑克牌、下象棋、参观、访问、游览……随处可玩,又随处可以学到知识,家长如果能有效地利用这些玩的时机,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延伸阅读:老舍的教子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