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权力决定生活中该做什么,不能由别人来代做决定,更不能让别人来左右我们的意志,而自己却成了傀儡。其实,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别人并不见比自己高明多少,也不会比自己更了解自身实力,只有自己的决定才是最好的。从现在起,做自己的主人,不要让别人来控制你。
我们应该做命运的主人,不能任由命运摆布自己。当我们面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困难、病痛时,如果能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竭尽自己之所能改变不利的状况,就是展现了生命的强大,就是不向命运屈服的一种抗争。
挪威大剧作家易卜生有句名言说:“人的第一天职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做自己。”是的,做人首先要做自己,首先要认清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这样,才真正算是自己的主人。
对待他人没必要吹毛求疵。
每个人多少都有追求完美的倾向与需要,希望每件事都尽可能地做到完美的地步。这种倾向是人类追求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动力源泉,促使人们为自己或某些工作设定较高的目标,并更加努力地去完成它。
但是,这种倾向若过度苛求,就会变成完美主义。对任何事都坚持高目标,不考虑自己的能力、环境的条件、他人的需要、工作可达到的限度等对达成目标的限制,而一味地要求目标的完美无缺。如此,往往给予自己和他人许多压力与责难。完美主义不能忍受所作所为未能达到目标,也不欣赏与肯定自己及他人在努力过程中的付出,而经常地责备自己与他人,充满不满与批评。
过度完美主义的人,除了因苛责、批评而使自己及他人感到不愉快之外,也容易有由于所定目标过高,又怕无法完成所带来的不完美感,而不敢有所作为。如此,反而会给人一种顾虑太多、畏首畏尾的感觉。
不少人为求完美而吹毛求疵,结果却是降低了自己生活的质量。我们有时精神萎靡,心境恶劣,疲惫不堪,不正是由于我们过分注重一些毫无价值的小事才引起的吗?这种性格上的弱点除了自我折磨以外,并不会产生任何积极的结果。
吹毛求疵者的眼光总是非常狭隘、非常近视的。他们只顾眼下,不管将来;只计较细小的事情,没有远大的计划;只贪图分厘的利益,不计算万千的收入。有这样性格的人,必将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局限于一个极小的范围,逐渐变得自私、冷漠、吝啬、苛刻,失去一切感情,失去一切友谊,茕茕子立,形影相吊。
你吹毛求疵,是因为你把许多无足轻重的事看得太重要了。实际情况肯定并非如此。在人的一生中,真正值得重视和谨慎处理的是那些足以改变命运的事件、机遇和挫折。人没有必要处处留神,那只会增加你的负担。
对待生活中的其他事也是如此。一个健康的人,有时感到不愉快、不舒畅,对一些过去的事惋惜和悲伤,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但总的态度都应该是积极的,想得开,放得下,朝前看,从而才能从琐事的纠缠中超脱出来。假如对生活中发生的每件事都寻根究底,去问一个为什么,那实在既无好处,又无必要,而且败坏了生活的诗意。
这时,你就可以发挥一下“模糊概念”的魔法,有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即使弄得清清楚楚,又有什么意义,完全可以撂下不管。至于有些并不太重要的事,基本了解也就可以了,更不必要钻进牛角尖,细细考证,吹毛求疵。只有对一些小事“模糊”一些,才能真正品味到生活的乐趣,也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去处理大事,进而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这样,心境也就自然日益变得舒畅起来。
如果你有喜欢指责自己或他人一切小错误的心理,或者被一些小事困扰而情绪恶劣,你不妨退一步想:一件已经发生的事情,永远是无法挽回了。往事已成为历史,它并不因你的焦虑、悔恨和自我折磨而有所改变。
心理调节术。
1、责己严而待人宽。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拓宽胸怀,以此来增强对别人的信任和排除不良心理的干扰。
2、学会自我安慰,对待别人不必斤斤计较。
3、完美主义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4、用放大镜看自己,用望远镜看别人。
爱情是“拾麦穗”,婚姻是“拖大树”
完美有时并不能单靠一个人就可实现,两个人的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更能创造完美的奇迹。在爱情和婚姻中,无论两个人其中的哪一个在对方的眼里,都应该是最完美的。因为,完美还有最高的表现形式:琴瑟合鸣。
爱情和婚姻的完美标准在哪里。
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株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来。最后,他两手空空地出现在老师眼前,垂头丧气地说:“很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却不知道是不是最好。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不得已只好放弃,再接着看有没有更好的。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株麦穗也没有。”
苏格拉底回答说:“这就是爱情!”
柏拉图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叫他到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适合用来当圣诞树的树材,但只可以取一次。柏拉图有了上回的教训,充满信心地出去,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拖回一棵看起来直挺、翠绿,却有点稀疏的杉树。
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树材吗?”
柏拉图回答老师:“因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树,又发觉时间、体力已经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就拿回来了。”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婚姻!”
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中,最微妙的就是人与自己生命中的伴侣的关系,有人说婚姻不等于爱情,所以有的人重爱情不重婚姻,有的人重婚姻而不重爱情,当然,更多的人想婚姻和爱情兼得。
实际生活中的爱情和婚姻本身是不同的两件事。爱情是可遇不可求的,婚姻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爱情是人生美好的追求,婚姻是生活的落实;爱情让一个人变得丰富,婚姻让人变得强大。
爱情是感性的,它来自于人的主观创造,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情至浓时,任何外力都无法干扰。婚姻是理性的,它来源于现实生活,是一种社会的共同行为,必然要接受社会的价值评判。爱情是超世俗的,它可以抛弃一切世俗化的限制。但当欲步入婚姻时,许许多多的世俗条件就随之而来了。
甜蜜的爱情许多人都体验到了,而婚姻美满却是每对新人极力追求的,但结果如何呢?其实,婚姻的理想境界不是“美满”而是“适应”,就是男人与女人在一起相互适应,比如她包容他的懒惰,他适应她的唠叨。能达到这种境界也就洞悉了婚姻的基本奥秘了。
遗憾的是,人们总是一味地追求婚姻的“美满”,而把“适应”视为平庸,于是婚姻往往就显得不堪重负了,甚至在叹息中结束。
允许爱情有模糊地带。
关于爱情,大部分的人倾向于同意一种说法:“婚前,要把双眼都睁开;婚后,则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到底要睁开几只眼,才能把爱情看个清楚?抑或是:不论你睁开几只眼,爱情,总有它的模糊地带。
不论在恋爱的哪一个阶段,谁能够用不同标准来和同一个人相处呢?
如果,你深爱一个人,却觉得必须依照和他生活的不同阶段,改变对他的要求标准,才可以和平而快乐地相处下去。那么,你应该想一想:这个“要求”是否恰当,而不是考虑在“标准”的高低上有所取舍。
要求对方专心听你讲话,要求知道对方的行踪,这些都是“要求”。如果有问题的话,应该是这个“要求”恰不恰当的问题,而不是标准高低的问题。
你无法以分钟为单位来计算对方听你说话时专心的程度;也不能以小时为单位来衡量报告行踪的频率是否足够令你放心。这样的斤斤计较,毋宁是太累人的事。
很多相处上的事情,如果能放掉所谓的“标准”,容忍爱情有一些灰色地带,而回到“要求”的本身是不是合情合理,双方的包袱将会减轻很多。对那些耳聪目明的人来说,刻意要“视而不见”,的确是很不容易的事。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爱情,到最后常常是属于那些大智若愚的人。
情人之间所有的“要求”中,没有比要求“坦诚”更难的事。不欺骗、不隐瞒,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十分不容易!“诚实”,是一种美德!但平凡人经常做不到。情人之间很难真正有百分之百的坦诚。难怪有人说:“爱情,这件事的本身,充满了谎言。”
基本上,“坦诚”确实是一种美德。它可能与生俱来,也有可能靠后天的教养而来。如果你的伴侣并不具备“坦诚”这项美德,就算你逼死他,他永远也无法达到你的标准。当你的伴侣经常说谎、或百般蒙骗,你要考量的是:该放弃“坦诚”这一项要求;还是干脆放弃这个不老实人?
不论你张开几只眼睛谈恋爱,还是无法避开爱情的烟幕,它经常“善意地”阻挡了你的视眼。比如,当对方刻意隐瞒行踪,最后却被你发现时,他的理由是:“因为怕你操心,所以不敢告诉你。”;当对方不小心撒了谎,最后却被你拆穿时,他的辩解是:“你平日疑心病那么重,为了不想和你发生不必要的争执,我才会那么说。”;当对方编织一个借口,最后却被你识破时,他的说辞是:“其实那是无关紧要的事,何必解释那么清楚,花你的时间!”……
类似的烟幕太多太多,简直不胜枚举,就算你天生慧眼,还是难以招架。与其,耗尽眼力,一定要把爱看个清楚,只恐怕到最后伤了眼睛,也伤了和气。
耳聪目明的人谈恋爱,一定要先懂得“装傻”。例如:一个人的品德与价值观。小地方就不妨任由它去,例如:“为什么迟到那么久?”、“昨天口袋里的三百元花到哪里去了?”
无论爱情进展到哪一个阶段,其实这个原则都可以适用。
心理调节术。
1、爱情是理想的,婚姻是现实的。
2、在一见钟情者的眼里,对方的某一方面的特征被夸张性地扩大,于是想象代替了现实,觉得一切都是非常完美的,没有一点瑕疵。
3、爱情和婚姻不仅仅是一种感觉,它需要彼此的了解,所以要给爱情和婚姻多留出一点时间和空间,才能让感情得到历练和验证。
4、真正的爱情与客观条件没有太多的关系,不会因年龄或时间等因素而消褪。
羡慕别人是“最美的”,不如追求自己“最好的”
人们往往喜欢用眼睛去直接衡量完美的尺度,而不会从内心去感受和体验完美的平衡。其实,看上去很完美的,不一定代表真的完美,而看上去不协调、不相关的,恰恰符合了其内心所追求的完美标准。原来,还有一种不和谐的完美,叫做适合。
人为什么总觉得别人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一个男孩突然问他的妈妈说:“妈妈,您想做个中国的老太太,还是外国的老太婆?”妈妈不解地问:“我老了以后,当然是个中国老太太啊!怎么能做外国的老太太呢?”
男孩摇了摇头说:“不是啊!外国老太太年轻的时候,是个漂亮的姑娘,她们大学毕业之后,会找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接着她们会向银行贷款,买下一栋房子和车子,以及许多高级的生活用品,每个月她们努力还利息,生活虽然紧张,但是却充实而愉快。当她们有了很好的居住条件,又有自己的车子代步,并且尝尽人生的各种乐趣之后,她们终老时,银行的贷款也刚刚好还清,便安然地闭上了眼睛。”
这时,这位中国妈妈还不是非常明白,便问男孩:“那中国的老太太又怎样呢?”
男孩说:“中国的老太太啊!她年轻的时候也是个漂亮的姑娘,不过她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后,便开始努力储蓄,一年到头都非常地辛苦,什么都舍不得吃,也舍不得享受,只知道把钱存起来,最后还是在病痛中死去。而她省吃俭用存下来的钱,全部由她的子女们获得,这些钱足够她的子女们买大房子和名贵的好车,孩子们孝顺的话,会用这存款的一部分为死去的中国老太太风光厚葬,但是,中国老太太在生前的时候,却什么都没有享受过。”
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然会有不同的需求,究竟是中国老太太好呢?还是当个外国老奶奶好呢?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因为价值观和生长环境的文化不同,所以造成许多的差异性。但是,不管哪一种方式,只要心中能够获得“满足”,两个老婆婆都能有最好的结局。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拿着不同成长或文化背景的人做比较,而往往忽略了这些先天的“不同”,正因为彼此有着许多不同,所以,我们常常总看到别人美好的一面,却看不到自身的运气和福气。于是,每个人都觉得别人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正如“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别人的苦处只是没有表现,没能让你发现罢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我们可以交换不同的生活态度,各自寻找出适合自己的生活,只要我们能从中自得其乐,那么就算苦味也是一种甜美。
坚信自己所拥有的就是最好的。
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染,蜘蛛便有了佛性。
忽然有一天,佛主光临了圆音寺,看见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兴。离开寺庙的时候,不轻易间地抬头,看见了横梁上的蛛蛛。佛主停下来,问这只蜘蛛:“你我相见总算是有缘,我来问你个问题,看你修炼了这一千多年,有什么真知灼见。怎么样?”蜘蛛遇见佛主很是高兴,连忙答应了。佛主问道:“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了想,回答道:“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点了点头,离开了。
过了一千年,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蜘蛛望着甘露,见它晶莹透亮,很漂亮,顿生喜爱之意。蜘蛛每天看着甘露很开心,它觉得这是三千年来最开心的几天。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很寂寞和难过。这时佛主又来了,问蜘蛛:“蜘蛛,这一千年,你可好好想过这个问题: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到了甘露,对佛主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说:“好,既然你有这样的认识,我让你到人间走一遭吧。”
就这样,蜘蛛投胎到了一个官宦家庭,成了一个富家小姐,父母为她取了个名字叫蛛儿。一晃,蛛儿到了16岁了,已经成了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长得十分漂亮,楚楚动人。这一日,新科状元郎甘鹿中试,皇帝决定在后花园为他举行庆功宴席。席间来了许多妙龄少女,包括蛛儿,还有皇帝的小公主长风公主。状元郎在席间表演诗词歌赋,大献才艺,在场的少女无一不被他倾倒。但蛛儿一点也不紧张和吃醋,因为她知道,这是佛主赐予她的姻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