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大全集)
1780900000024

第24章 可以批评他,但是别非打即骂(1)

⊙站到孩子的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

〖场景再现〗

柳柳放学后很不高兴,向妈妈抱怨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批评她。妈妈听完,根本不考虑孩子言语中的委屈,用质问的口气说:“老师为什么要批评你?你是干什么坏事了?”柳柳听到妈妈这样说,瞪着妈妈,很生气地说:“我什么也没干,老师是没事找事。”“不会吧,老师不会无缘无故地斥责学生。再说,老师怎么不去批评别人?偏偏批评的是你?”

柳柳重重地坐在椅子上,更加不开心了。妈妈继续问道:“那么这个问题,你打算如何处理呢?”柳柳很倔强地说了一句:“什么也不做!我真后悔跟你说这件事情!”妈妈意识到情况不妙,如果继续问下去,女儿一定会和她对立起来,这样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这时,妈妈悄悄改变了她的态度,平复了自己的情绪,用一种友好的语调对女儿说:“我想你当时是很尴尬的,因为老师当着全班那么多同学的面儿批评你,让你无地自容。”柳柳没有想到妈妈的态度突然会改变,有些怀疑地看了妈妈一眼,妈妈接着讲:“其实类似的事情我也遇到过。记得我念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在考场上,我的铅笔用完了,我站起来借了一支铅笔,老师大声地批评了我,让我很下不了台,我感到十分尴尬,也很气愤。和你这次的感觉一样。”

柳柳开始轻松了,也对妈妈的事情感兴趣了,并打开了话匣子:“真的?和我的情况几乎完全一样啊!我也只是在上课时借一支铅笔,因为我的铅笔不够用了。而且我借铅笔的时候小心翼翼,没有打扰别的同学。我觉得老师为这么简单的事情教训我,真是太不公平了!”“是这样。现在咱们来考虑以后怎样去避免这种情况。你能不能想出办法,今后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呢?”“我可以多准备一支铅笔;或者向老师说出我的问题,让老师帮忙想办法解决,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了……”“这个主意不错。”妈妈和柳柳愉快地交谈着。

【深度诠释】

生活中,很多父母总是以为孩子什么也不懂,对待孩子就像是上级对下级,处理问题永远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丝毫不顾及孩子的想法,父母从来都是对的。这样做,不但不会得到孩子的认同,还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破坏父母的形象,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父母只有放下架子,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才能与孩子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才能实现成功的亲子沟通。在家庭中,孩子扮演的虽然是子女的角色,但是他们也有价值和尊严,应该受到尊重。总之,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父母要把孩子放到一个平等的位置与之交往,这样才能让孩子对父母信服。但是,光有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是不够的,还要信任孩子,让父母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建立和孩子之间相互信任的最佳手段,是把孩子放到自己的位置上,站到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因此,作为合格的父母,必须尊重和信任孩子,必须站到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

【专家支招】

父母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对待孩子应该真诚

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真诚。父母真诚与否,孩子是能感觉到的。真诚地向孩子敞开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想什么?感受什么?尽量都让孩子知道。

2.放弃大人的成见

大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如果父母硬要用大人世界的要求来对待孩子,势必会发生许多亲子关系上的问题和不愉快。因此,父母应该学会放下自己的成见,试着用“孩子世界”的眼光来了解和认识孩子。

3.学会换位思考

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立场,处于不同的立场就会产生不同的观念。作为父母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当孩子遇到问题和烦恼时,能够迅速以孩子的位置和角度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换位思考是一种快速拉近和孩子心灵距离的有效方法。

总之,父母和孩子之间不是主人与奴隶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尊重、关心和信任的友谊关系。父母要尊重与理解孩子,要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与友谊,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孩子的不听话问题。

⊙眼睛不要只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

〖场景再现〗

今天学校要公布初三第一次模拟统考的成绩。阳阳一进门,爸爸就迫不及待地跟在后面问:“怎么样?考了多少分?”阳阳一边放书包,一边回过头来说:“爸,还可以,就是……”爸爸脸上的笑容一下子不见了,转身坐到沙发上,打断了儿子的话:“我不要‘就是’,我的要求是不能低于90分,你只要告诉我结果!”

阳阳显得有些不安了,躲闪着爸爸的目光:“除了数学,都高于90分。就是数学题太难了,我考了81分……那也是我们班的前15名,我们班还有人不及格呢……”

爸爸火了:“就知道比下面的,没点儿上进心!你们班有没有考90分以上的?”看到儿子轻轻地点了点头,他的声音更是提高了几分:“别人能考90分,你怎么就不能?题太难,别人怎么不觉得难?看来,还是你不努力!告诉你多少回了,要想考上重点高中,就必须得用功,知道吗?每门功课都不能低于90分,平均95分以上,是你最后的目标,你给我记住了!”

阳阳小声嘟囔着:“不是我说数学难,老师也这么说。我怎么不努力了,连老师都说我进步了……”

爸爸根本不听他的解释:“你还狡辩!”爸爸“噌”地一下站起来,一巴掌抡在儿子的肩膀上:“我告诉你,我不管题目难不难,也不管老师说没说你进步了,我要看到成绩!就你这也叫进步?差远了!要是考不上重点高中,以后就考不上好大学,那你也就没有什么前途了,知道吗?这个星期六、星期日哪儿都不许去,在家把模拟统考的题目重新做一遍。”

自从被打以后,阳阳越来越不喜欢学习了。他心想:反正在爸爸的心目中我已经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了,不如干脆就不学了。于是他的成绩越来越糟糕了。

【深度诠释】

其实,父母过分看重孩子的分数的现象不胜枚举。孩子放学回家,有些父母常这样问孩子:“最近考试了没有,得了多少分?”他们以为这样问,就表示自己很关心孩子的学习,其实不然。父母张口问孩子考试,闭口问孩子分数,孩子会认为你关心的只是分数和考试,而对其他事情漠不关心。

美国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身为父母,千万不能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而应该注重孩子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与好奇心。绝对不能用考试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更不能让孩子有以此为荣辱的意识。”

其实,考试只是检验孩子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是一项比较单一的检测,这基本上是对孩子学到的书本知识的抽查。分数永远只是个形式和手段。它不能证明孩子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也不能证明一个孩子的品格与才能如何。它不是衡量孩子聪明与否的唯一标准。

一般来说,分数能反映孩子的一些情况,父母关心孩子的分数也是应该的。但是,有的父母望子成才用心良苦,把学习成绩看得太重,逼着孩子去争高分,殊不知这样会带来许多不良的后果。

【专家支招】

父母又该如何看待孩子的分数呢?

1.不盯分数,看学习效果

作为父母,在督促孩子学习的时候,不要只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更应该看孩子实际的学习效果。不能仅以分数作为评价孩子学业水平的唯一标准,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考试分数,孩子考好了,不妨进行精神鼓励;如果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要帮助孩子认真分析,找出失误的原因,并鼓励孩子继续努力,这样孩子才会情绪稳定,自信心增强,身心各方面才会健康发展。孩子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这些都需要父母配合老师对孩子加以积极的引导。

2.承认孩子存在差异

实际上,上了中学的孩子,早已经能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和竞争的压力。但每个孩子由于智力的因素,所在学校的教学水平以及自身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理解能力等的不同,学习成绩总会有差异。父母要做的是认真了解情况,听听孩子的解释,不能武断地得出孩子学习不努力、不用功的结论。要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和孩子一起分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孩子掌握适合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制订适当的目标。

3.孩子成绩不好时给予宽容和鼓励

每个孩子都有不足之处,更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考第一名,总有孩子会落在后面。当孩子在考试中没有得到预期的好成绩时,他已经非常难过了。这时候,父母更不要刺激孩子,而要拿出自己的宽容和安慰,一定不要在孩子的伤口上再撒上一把盐。同时也要不忘对孩子说“下次努力”,使孩子把目光转向下一次机会。

即使孩子有厌学情绪,成绩非常糟糕,父母也要忍住一时气愤,调整好心态,给孩子最大的宽容和鼓励,想办法使孩子的目光转向他的长处,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只要有了自信,那么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对学习感兴趣,在父母的宽容中找到安慰和继续努力的力量。

作为父母,引导与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应尽的义务。但是,作为父母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教育孩子怎么做人,发展孩子的个性,关心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关注他们的意志品质、道德情操的发展以及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父母应该知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可过分看重分数,要重视孩子的全面素质的教育,以利于孩子全面成长。父母应通过对孩子的教育,发掘孩子所蕴藏的潜能,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来看,真正能在社会上获得很好发展机会的人才,都是具备很好的创新能力的人。

⊙制订规范孩子行为的家规

〖场景再现〗

方刚在小学期间,往往边吃饭边看书,既耽误了时间又影响了消化,怎么劝说也不能彻底改变。一时改了,过时又犯,有时把父母气得发火,但他仍我行我素。这说明在这方面他已形成一种很坏的习惯。后来全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方刚说,他也想改,但一吃饭就想着先拿一本书,不拿书就不想吃饭。父母指出这种坏习惯既影响消化又损害眼睛,读书效果也很差,必须彻底改变。

父母和他一起制定了整改时间和方案,限他一个月必须改变,否则以后再也不购买新书了。方刚爱书如命,每个月都要多次逛书店购买新书。玩具不买可以,零食不吃可以,书不买他是怎么也受不了的。为此他下决心改正边吃饭边看书的坏习惯,父母也按约定一个月未购买新书。方刚通过一个月的自我督促和克制,终于改掉了这一坏习惯。

陈强吃饭喜欢剩碗底,不管饭多少都是那样。父母正确引导他,指出粮食来之不易,并用一些具体事例开导他,使其认识到粮食的宝贵,浪费粮食就是犯罪。在这个基础上父母制定了严厉的规定:如果剩饭,再吃饭时必须先把剩饭吃掉,否则不能吃新做的饭菜。他的这种坏习惯经过一段整治也改正了。

王先生的女儿颜颜今年上大班了,老师说她比其他同学懂事。其实,王先生就是在她很小的时候开始锻炼她自主的能力罢了。王先生给她定了简单的家规:自己洗澡,八点半睡觉,不喂饭等等,而且王先生执行得很坚决,在女儿面前从不表现出心软。几年坚持下来,她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每天自己起床,自己吃早饭,自己去上学,晚上做完作业后看一会儿电视,然后自己洗澡睡觉,都不用大人操心,学习成绩也很优秀。

【深度诠释】

孩子不能按时刷牙、走路爱踢石子、不按时洗澡、随便弄坏钢笔、乱撕作业本等行为,都可以通过制定家庭规范给予限制,并坚决让其更改。家规的制定要发扬民主,由全家人共同讨论制定,对孩子既要有约束作用,又要符合实际情况,使孩子经过努力可以做到。家规制定后,一定要严格执行,定期总结;同时,还要改善家庭的软环境,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关心。教育专家指出:制定家规来规范孩子的行为,是一种预防孩子不听话的有效方法。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有的已经改正的坏习惯还可能再犯。为了巩固孩子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所取得的成绩,预防和纠正孩子不听话的坏行为,可以制定一些家庭规范,使孩子的行为有所约束。

【专家支招】

制定家规,预防和约束孩子的行为,父母要注意:

1.让孩子感受到这是缘于父母的爱

大多数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都源于童年时期。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将给其未来造成许多障碍。所以应该给孩子定家规,让他从小就明了是非曲直,以免误人歧途。但在定家规的时候,应该让他感受到这是缘于父母的爱心,要让孩子有安全感,切忌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觉得父母不爱他了。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给孩子爱抚,在他情绪不好时或者哭闹反抗时,父母千万别为了威严而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

2.父母以身作则守家规

父母必须让孩子明白,自由并不是无限的,他必须接受并遵守一些规则。但是,对孩子进行合理的限制并不意味着他会失去自由,执行好了,会使父母更好地把握教育的尺度。大部分家规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使用文明用语。尽量帮助孩子认识到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使他真正理解原则的意义。

3.家规制定尽量简单

父母在制定家规时尽量简单,一段时间内三条左右比较合适,家规表述尽量多用正面语言。在决定给孩子奖励或惩罚时,尽量与他要遵守的规则结合起来,让孩子把规则记在心上。比如,你为孩子制定了“每天只能吃两颗巧克力”和“每天睡觉前都要把玩具整理好,,的规则,如果孩子没有遵守,你可以对他说:“如果你不把玩具整理好,那么明天你一颗巧克力都不能吃。”

4.家规教育应该坚持长期不懈

父母对孩子进行家规教育,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意志办事,今天想起来了就对孩子教育,明天因为事务繁忙就不教育了。也不能因为情绪好了就教育,情绪不好就不教育,甚至父母还做起违背家规的事情。家规教育具有持久性的特点,它不同于父母给孩子讲一道数学题,讲完了,孩子听懂了就可以了,也不同于孩子做错了一件事,讲清道理就不用再讲了。家规教育的效果在于坚持。

⊙解决同孩子的矛盾不防用“巧败”

〖场景再现〗

有一位母亲希望女儿长大了当医生,从孩子7岁起就按自己的意愿有计划地塑造女儿。让女儿学书法,培养她耐心细致的习惯;让女儿学绘画,通过素描熟悉人体解剖;让女儿学英语,因为英语是考医科的主课。女儿的课余时间被挤得满满的,一切为将来当医生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