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革命起源于英国殖民者对其美国殖民地所施行的一系列不合理的财政措施,这些措施终于引起了一场导致政治革命的大风暴。
列克星敦的枪声
美国革命兴起于美国人民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不满。
18世纪后期,英国在美国建立殖民地,殖民地的首领由英国政府派员担任,该官员称为总督。1763年,英国政府宣布,禁止美国向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移民。然后施行一系列财政措施,公布了糖税法、驻兵法等多项税收政策,其目的就是将英国繁重的税收负担转嫁到美国人身上。这些征税在英国人看来,尤其是考虑到因保护美利坚边疆所必需的花费,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殖民地居民由于生活受到这些征税的影响,一致加以反对。
1765年,英国人又出台一项税收政策——印花税。该政策规定,所有的公文、契约合同、执照、报纸、杂志、广告、单据、遗嘱,都必须贴上印花税票才能生效并流通。这更激起殖民地人民极大的愤怒,于是,“自由之子”、“通信委员会”等秘密反英组织相继出现,各地都发生了反英事件,如抵制英货、赶走税吏、焚烧税票、武装反抗,等等。
反英事件引起了英国政府的恐慌,他们立即派军队镇压。1770年3月5日,英军在波士顿向手无寸铁的美国市民开枪,当场打死五名市民,打伤六人,制造了震惊北美的“波士顿惨案”。波士顿惨案发生后,一场争取独立和自由的运动就在美国本土发起了。
1775年4月,马萨诸塞州总督兼驻军总司令盖奇得到一个情报:在距波士顿不远的康科德镇上,有“通信委员会”的一个秘密军需仓库。盖奇立即命令少校史密斯率800名英军前往搜查。部队连夜出发。
4月19日凌晨,英军来到了离康科德6英里(约9.7千米)的小村庄——列克星敦。
这时,他们发现村外的草地上站着几十个手握长枪的村民。史密斯知道,这些武装村民就是列克星敦的民兵。让他吃惊的是,这些民兵怎会这么快就知道英军的行动了呢?原来,“通信委员会”的侦察员早就得到消息,并立即在波士顿教堂的房顶上挂起一盏红灯。
“通信委员会”的信使保尔瑞维尔看到后,连忙骑马赶到康科德报警,“通信委员会”便安排一支先头部队在村口等待英军。
其实,史密斯根本没把这几十个民兵放在眼里,他举起指挥刀命令部队向前冲。列克星敦的民兵立刻投入战斗,枪声震响在列克星敦上空。几分钟后,枪声停止了,民兵们由于人少、地形不利很快撤离了战场,分散隐蔽起来。史密斯初战告捷,以为美国人不堪一击,心中十分得意,于是指挥士兵直奔康科德。英军赶到镇上时,天已大亮,但街道上不见一个人。史密斯下令搜查,英军进入各家翻箱倒柜,却什么也没找到。原来在他们到来之前,民兵早已把仓库转移了,“通信委员会”的领导人也藏到了安全地带。
史密斯觉得情况有些不对头,连忙下令撤退。这时,镇外枪声大作,附近各村镇的民兵从四面八方向康科德赶来,将正在撤退的英军包围。他们埋伏在灌木丛中、篱笆后边、街道拐角处、房屋顶上,向英军射击。英军一批又一批倒在地上,而当他们举枪还击时,却连民兵的影子也找不到。英军一路向波士顿方向退却,沿途遭到民兵的不断袭击,伤亡惨重。双方的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最后从波士顿开来的一支援军才把史密斯等人救了出去。这一仗,英军死伤247人,民兵只牺牲了几十人。有人称列克星敦的枪声是“声闻全世界的枪声”,它震动了大西洋沿岸的13个殖民地,美国独立战争从此开始了。
《独立宣言》的发表
列克星敦枪声过后,在广大美国人民反英武装斗争的推动下,1775年5月10日召开了第二届大陆会议。会议通过了《对英必须采用武力宣言》,委任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并着手创建大陆军。
第二届大陆会议后,掌握了政权的资产阶级进步派和保守派,在北美殖民地是否对英国立即宣布独立的问题上依然斗争激烈。1775年7月8日,在保守派的坚持下,大陆会议向英王呈递了和平请愿书,而北卡罗来纳、宾夕法尼亚、新泽西、纽约、马里兰等州议会仍反对独立。此时,《常识》和《独立宣言》的发表,为北美独立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1776年1月,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思想家托马斯·裴因发表了著名的《常识》一书,以激昂的文字痛斥英王为暴君,直接发出了北美殖民地对英宣布独立的号召。《常识》擂响了北美殖民地宣告独立的战鼓,为殖民地进行反英革命斗争作了舆论上的准备。此后,英军对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变本加厉地镇压,封闭渔业区,搜捕捕鱼船,对居民烧杀掳掠,还向北美大量增兵。形势万分紧迫,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宣告脱离英国独立。此后,7月4日成为美国的国庆日。
《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是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杰斐逊。他深受英国哲学家洛克、法国哲学家卢梭政治思想的影响,认为受自然法则的影响,人人生而平等,人们通过契约建立了国家,组成了社会。在上述思想指导下,《独立宣言》列举了英王的种种暴行,向全世界庄严宣告:“这些联合起来的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的一切政治联系,亦应从此完全废止。”
《独立宣言》在历史上第一次用宣言的形式提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原则:“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是生而平等的,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某些不可让渡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等权利,为了确实保障这些权利,人民建立了政府,它的权力是由于被统治者的同意才产生出来的。当任何形式的政体妨害了这种目的时,人民有权利去改变它或废除它;人民有权利建立新政府,它必须建立在最能保证人民安全和幸福的原则上,其政权组织形式也要以此为依归。”
北美地区的56名代表在《独立宣言》上签了字。《独立宣言》的发表,是北美殖民地反殖革命斗争阵线形成的标志,充分表明了殖民地人民要以革命的方式来创建一个自己的国家的决心,也是北美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在民族独立战争中一步步走向成熟的里程碑。
美国的这份《独立宣言》,是源于资产阶级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理论基础上的重要政治文件。北美革命是“最先产生了伟大的民主共和国思想的地方,宣布了第一个人权宣言”。因此,《独立宣言》是第一个正式的人权宣言。但同时它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私有制宣言,它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美国独立战争最终以北美殖民地人民的胜利而告终。在历史上它是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争取民族解放的战争。战争推翻了英国对北美十三州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自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美利坚合众国。战争解放了北美的生产力,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开辟了宽广的道路。因此,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发展的里程碑。《独立宣言》为革命战争取得胜利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同时推动了各阶级人民积极投身于革命运动,是资产阶级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
美国国父华盛顿
1732年,华盛顿出生于弗吉尼亚,父亲是一个大种植园主,他21岁时继承了大庄园,在当选为州议会代表前曾在英国殖民军中服过役,对英军极为熟悉。1775年6月17日,被大陆会议委任为大陆军总司令,领导武装斗争,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1787年主持费城会议,制定联邦宪法,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1789年4月,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华盛顿出任美国总统时,美国还是一个弱小的农业国,它的经济状况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在近400万人口中,有70万人是奴隶。摆在华盛顿面前的是一个烂摊子:没有完善的政府机构,国内矛盾重重,国库空虚,同欧洲国家的关系错综复杂。
华盛顿以他特有的谨慎和有条不紊的态度着手处理这些问题。当时,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根据我们的情况,首要的是创立先例。”他挑选了四个人组成第一届内阁。托马斯·杰斐逊担任国务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任财政部长,埃德豪·伦道夫任司法部长,亨利·诺克斯任陆军部长。
内阁实际上是由两派力量组成的:汉密尔顿和诺克斯代表北部商业资本的利益,伦道夫代表南部种植园主和哈得逊河谷大庄园主的利益。当时杰斐逊正在法国,直到1789年11月才从巴黎回国任职。华盛顿任命杰斐逊为国务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协调汉密尔顿和杰斐逊两派之间的矛盾冲突,建立一个举国一致的联邦政府。
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问题,使新政府建立在稳固的财政基础上,华盛顿支持汉密尔顿采取一系列财政措施。1789年7月,制定了关税条例,规定对30种以上的进口商品征收特种关税,对51种进口商品征收7.5%~15%的计价税,对非列举的进口商品一般征收5%的计价税,等等。
1791年,汉密尔顿提议建立第一合众国银行。国会议员们对这个问题展开了十分热烈的长时间讨论。面对这样重大的问题,华盛顿要求每一位部长都用书面文字说明各自的理由。经过反复研究,这项法案通过。合众国银行是政府的财务机关,起到了统一发行货币、掌握公款并进行商业交易的作用。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引起欧洲封建君主国的恐慌。
1793年,英法交战。当时,虽然美国与法国签有联盟条约,但华盛顿认为,美国应保持其力量,不应卷入欧洲列强的纷争。
华盛顿曾明确表示:我的政策一向是,而且只要我执政一天,将来也仍然是,同地球上的一切国家保持友好关系,但也不受一切国家的支配而保持独立;不参与任何国家的争端;履行我们自己的义务……除非为了自我尊严和国格所必不可或缺的正义,我们决不卷入战争……
1793年4月,美国发表了《中立宣言》,宣称美国与法国、英国都保持和平友好关系,呼吁美国公民不要加入交战的任何一方。他说,倘若有20年的平静,美国就可以强大到足以“在一个正义的事业中同任何一个强国抗衡了”。
与此同时,他还利用当时欧洲的复杂局面,调整与英国的关系。他派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约翰·杰伊去伦敦进行谈判,解决与英国的争端,于1794年11月,缔结了对英妥协的《约翰·英伊条约》。
华盛顿在第一届总统任期将满时就想急流勇退。但朋友们都劝他留任,他们说,只要华盛顿继续领导美国,“南北双方将团结一致”。1792年,华盛顿在总统选举中再度当选。
乔治·华盛顿
在华盛顿第二届总统任期期满后,他又执意引退,不再参加总统竞选。当时美国朝野要求他再次竞选连任的呼声很高,但他坚决拒绝接受第三次总统候选人的提名。党派斗争在美国的形成,使他深感失望,因为他始终希望自己成为“全体人民的总统”。然而,在他第一届总统任职末期,美国的两个政党已经开始发展起来,而且斗争愈来愈激烈。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人和以杰斐逊为领袖的民主共和党人相互攻击,势不两立,华盛顿虽然从中竭力斡旋、调解,但无济于事。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华盛顿往往倾向汉密尔顿的政策主张,因此华盛顿本人也被卷入了这种派别斗争,受到反对派的责难。华盛顿不愿忍受这种折磨,渴望退职。
1796年9月,华盛顿向美国人民发表了著名的《告别词》。这篇《告别词》反映了华盛顿的主要政策思想和政治主张。他希望美国人要珍视全国性的联合,要同心同德、团结一致、放弃党派观念;在外交上要遵循“避开与外界任何部分的永久联盟”的原则,“通过人为的纽带把自己卷入欧洲政治的诡谲风雨,与欧洲进行友谊的结合或敌对的冲突,都是不明智的”。华盛顿的这些思想对他的后继者们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华盛顿两届总统任期已满,不再接任,为以后的美国总统树立了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即美国总统任期不得超过两届。只有一次例外,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破例连任总统职位四次。美国1947年通过并于1951年批准的宪法第22条修正案明文规定,美国总统的任期不得超过两届,这使历史上的惯例正式成为宪法规定。
1796年12月,美国举行第三届总统选举,约翰·亚当斯当选。1797年3月3日是华盛顿担任公职的最后一天,他举行了告别宴会。华盛顿举杯向大家祝福,全场充满了伤感的情绪。3月4日,新总统亚当斯在临时首都费城宣誓就职。仪式结束后,华盛顿离开了办公室。当华盛顿来到大街上时,人们争先恐后地涌来,希望能再看一眼这位为美国建立不朽功勋的国父。华盛顿异常激动,不停地挥动双手向美国人民表达他的感激和祝福。
林肯就任总统
林肯,1809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家境比较困难,他早年从事过许多职业,如伐木工、船工、律师等,从政后当选过州议员、全国众议员。林肯主张维护联邦统一,逐步废除奴隶制,并于1858年发表了题为《家庭分裂》的著名演讲。1861年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时年52岁。
主张废除奴隶制的林肯上任总统之前所面临的是一种恐吓、谩骂、行刺的混乱局面。
疯狂的奴隶主们百般辱骂林肯,声称:“不管后果如何,南部决不会在阿伯拉罕·林肯就职这种可耻的事情面前屈服。”他们在一次集会上,甚至打出了“反抗林肯就是服从上帝”的标语。
1860年底,美国南部发生了多起种植园主的叛乱事件。南部各州不断酝酿退出联邦,这些行为对林肯就任总统是一种威胁。
1860年12月20日,南卡罗来纳州的罗伯特·巴恩韦尔·雷特在查尔斯顿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通过决议宣布南卡罗来纳州脱离联邦。靠南端的六个植棉州也逐渐地宣布脱离联邦,加入南卡罗来纳州的分裂阵营。1861年2月,这些州的代表们在亚拉巴马州组成了一个临时政府,称为“南部联盟”,推选密西西比州的杰弗逊·戴维斯为总统。戴维斯在其就职演说中还声称,他们南部联盟正跻身于世界独立国家之列,如果有人拒绝给予他们应有的地位,他们将谋求“刺刀的最后裁决”。
国内政局在这时也变得异常混乱,国会中南部的许多参议员、众议员纷纷离去,一些地方的法官、地方检察官、邮政局长等官员也向政府递交了辞呈。当时美国正规陆军的一千一百多名军官中,竟有三百八十多人准备辞职。南部州长们已在调遣军队,并占领了联邦的许多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