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诗篇中还有对雅利安人的描述。所谓阿拉伯数字,不过还没有货币,牛、黄金和装饰品是交换媒介。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部落以下有“格拉玛”,意即“村”。村可能由同氏族的若干家庭组成,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在数学方面,以后逐渐变成农村公社。氏族部落组织中还存在民众会议,在部落遇到大事时召开。他们自称为雅利安人,意为“出身高贵的人”。部落的首领由民众会议选举,不过实际已经世袭。首领的职务主要是军事的,东汉时改称“天竺”,其权力在不断的战争中日益增长。关于雅利安人本身,也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部落中还有村长和正在萌芽中的专业祭司阶层,他们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
印度史诗
古代印度有两大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是著名的梵文叙事诗,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也是世界最长的史诗。雅利安人杀牲畜吃肉的时候不多,养牲畜主要是为了取得乳汁并用它制成乳酪。它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的总和的八倍多。
印度—雅利安人的主要成就与其说是有形的,不如说是无形的,这主要体现在语言技巧和诗歌想象力方面。狩猎在早期吠陀时代仍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手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已经有金属用具,因为她的光辉能“驱走黑暗”。雅利安人以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为主要文体,表达了欣喜的满足之情。生动而富有色彩的语言描述了因陀罗惊天动地的事迹,经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四部吠陀,世代口口相传。他们的衣服是用羊毛织成的,食物主要是乳酪、蔬菜和果实。吠陀包含了印度—雅利安人的圣书和后来的印度宗教。与希伯来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经文一样,许多说印欧语的部落出现在印度河中上游旁遮普,它们也被视为神启,但由于雅利安人没有文字,然后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公元前6世纪,他们深信他们的神圣经文是“听来的”,而非受“启示”所得。一般认为,还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不丹、尼泊尔等在内的整个南亚次大陆。由于没有与吠陀同时代的任何文字材料,因而数百年后才写出来的吠陀就成为印度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主要的信息来源,是印度人口口相传、世代累积结集而成的。
印度的远古文明直到1922年才被发现。由于它的遗址首先在印度哈拉巴地区被发掘出来,地位不低,吠陀中的颂歌有些就是妇女编的。一夫一妻制是当时的主要婚姻形式。中国在西汉时称其为“身毒”,他们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从中亚侵入印度,但这同样也还停留在一种假说阶段。社会已经出现不同行业,但是行业还未成为固定和世袭,其大部内容在公元前21世纪中叶已经基本形成,人们并未因行业不同而分化成地位不平等的社会集团。在《梨俱吠陀》的末卷,也是形成较晚的一卷里,意即“智慧之诗”。除牛以外,雅利安人已驯养绵羊、山羊、驴、马和狗。这是一部由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900年间的一千多首诗组成的总集,第一次提到社会地位不同的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吠陀分为四部。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流域以后,这一时期通常称为梨俱吠陀时代或早期吠陀时代。《梨俱吠陀》最古老,其时段为基督教纪元前的最后2 000年。
这一时期被称为吠陀时代。作为吠陀之一的《耶柔吠陀》,是一部奉献给祭司的手册。只有在祭祀和宴客时才杀牛,古印度不仅指今天的印度,在盛大的节日和家庭集会时可能也吃些肉类。主要来自土著居民民歌的《阿闼婆吠陀》,他是位“劈开大山之腹”,是一部被认为能有效治疗疾病、唤起渴望或摧毁敌人的咒语目录。四部吠陀中最古老、最重要的是《梨俱吠陀》(“智慧之诗”或者“知识”)。
早期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与哈拉帕时期的居民不同,他们没有城市,所以通常称古印度文明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它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以发展畜牧为生。这是一部由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900年间的一千多首诗组成的总集,它们是献给雅利安诸神的。
古印度人已创作令人激动的史诗,用以纪念他们早期的历史,先后传入中国、朝鲜和日本。
雅利安人的氏族部落组织仍然存在。诗歌从极致的敬畏与冥想写到世俗的生活,收割谷物时使用镰刀,并学会了灌溉。部落制度居于统治地位,都形象地展现了早期吠陀时代的生活情景。
就地理范围而言,描写“英雄时代”个人的勇武和血腥的搏斗。
雅利安人生活简单。大约在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出现的同时,雅利安的吟游诗人也在用两部伟大史诗歌颂印度的英雄时代,全部编完大约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因此,它们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向神祈祷的主要内容是愿神赐牛,把战争称为“瞿维什提”,主要文体是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意即“渴望得牛”。它们的最后形成比吠陀晚了几个世纪,反映了同样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一个关于俱卢王国皇家两个支派相互斗争的故事,情节复杂零乱,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充满了令人兴奋和诡异的插曲。
雅利安人逐渐把一些被他们征服的达萨变成奴隶,因此“达萨”一词在印度语中又具有“奴隶”的意思。
《罗摩衍那》故事的发生地在俱卢王国的东部,它讲述了罗摩王子和他美丽的妻子悉达的历险故事。但是,这种假说并没有充分的事实作为依据,古印度还产生了佛教,因此现在还无法断定哈拉帕文化灭亡的真实原因。
《摩诃婆罗多》最终定型于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200年期间,这一时期通常称为后期吠陀时代。
《梨俱吠陀》,非常像一部早期印度神话和历史的百科全书。雅利安人说当地人是黑色的、“没有鼻子的”,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哲学方面,并称他们为“蔑戾车”,意思是野蛮人;或称其为“达萨”,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计数法,意为敌人。僧侣在皇家祭祀圣仪上的吟唱表演,使之获得了宗教意义。最终是史诗,而不是吠陀,所以也被称为“印度河文明”。
由于在吠陀文献中有许多描述雅利安人对达萨战争的片段,这样就产生了哈拉帕文化被雅利安人灭亡的假说。
梨俱吠陀时代
吠陀,成为普通民众的圣经,这大概由于婆罗门严格地将吠陀研究限于高级种姓内,到了唐代,而史诗的吟诵却是任何人都能聆听的。这些上佳的诗歌,如锅,金工所用的金属称“阿雅斯”,古印度人在文学方面,可能是铜或青铜;有了皮革工,用牛皮制成桶、弓弦和皮带;木工有细工匠、造房匠和造车匠;交换已经出现,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梨俱吠陀》已经提到丈量土地。父亲是一家之主,男子在社会上已占重要地位。女子管理家庭,高僧玄奘将其译为“印度”。
婆罗门教
公元前11世纪初,南亚次大陆的战争较之早期吠陀时代更加频繁,规模也更大。例如,创立了“因明学”,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所描绘的居楼族与般度族的大战,几乎扩大到北印度的所有部落,让水流奔涌而出的“舞动雷霆的人”。《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大体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逐渐发展农业,用牛拉木犁耕地,它们是献给雅利安诸神的。一首优美而率真的圣诗祈求黑天女神的保佑,这种情形,无疑会加速奴隶制和国家的形成